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低温冷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指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环境温度低于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从而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降低农作物的收获产量,减少经济效益。按冷害时空分布可分为春季低温冷害、秋季低温冷害、东北夏季低温冷害;按造成低温冷害的天气特征可分为湿冷型、晴冷型、持续低温型;按作物危害特点及症状可划分为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混合型冷害。  相似文献   

2.
红兴隆垦区温度条件与水稻产量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温度条件与水稻产量关系的研究,指出4~9月平均温度及各生育时期的温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特别提到阶段性低温和低温冷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3.
低温冷害对黑龙江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黑龙江省属寒地稻作区,低温冷害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多发性和严重性,一直是影响黑龙江省水稻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2002年和2003年的低温冷害给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低温冷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入手,探讨水稻生产上对低温冷害的防御对策,以减轻冷害的危害程度,促进黑龙江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温度条件与水稻产量关系的研究,指出4~9月平均温度及各生育时期的温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特别提到阶段性低温和低温冷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5.
在北方寒冷稻作区的水稻生产中,障碍型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影响比较大,严重的可以造成水稻减产40%以上。选择抗寒品种,通过采取适时早播、培育壮秧、适时插秧、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合理施肥、促早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措施,来有效规避低温冷害,确保水稻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6.
影响水稻抗寒性的生理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低温冷害已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综述了细胞膜、保护酶系统、脯氨酸含量、糖类物质和激索等生理因素对水稻抗寒性的影响,试图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水稻抗寒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调查研究和分析2006年低温冷害,针对低温冷害所采取的措施和收到的成效,以及低温冷害对水稻生长发育的综合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水稻生产合理化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8.
低温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宋立泉 《玉米科学》1997,5(3):058-060
玉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它原产热带,是一种喜温的C4植物。由于它对温度条件要求较高,所以在生长期内受到低温冷害的侵袭,常造成大幅度的减产。不少学者从气象、栽培的角度对低温下玉米生育期延迟、产量下降等做过详细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玉米生育期(芽期、四展叶期、小孢子形成期和灌浆期)中黑龙江省冷害年经常出现的低温对玉米光合作用、小孢子分化的影响,为有效地防御低温冷害,保证玉米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低温冷害是北方寒冷稻作区水稻容易遭受的自然灾害之一。介绍了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混合型冷害的定义和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分析了水稻生育期中易发生低温冷害的时期,说明了各时期冷害发生的临界温度,以及各时期气温与水温对冷害的影响程度比较。提出了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的防御技术及冷害发生后的应急补救措施,以供广大水稻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稻低温冷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温冷害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自然灾害因素之一,研究低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对提高水稻耐冷性具有重要意义。从水稻低温冷害类型、耐冷性鉴定方法、低温冷害的生理机理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几点防御措施,以期为耐冷性水稻育种与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黑龙江省水稻冷害频繁的生产实际,通过资料列举方式阐述水稻障碍型冷害发生的时间及其危害.并提出了水稻生育前历期(减数分裂之前)灌10cm深水预防低温冷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殷绪明  徐庆国  李海林  丁彦 《作物研究》2006,20(Z1):413-416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低温冷害已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综述了细胞膜、保护酶系统、脯氨酸含量、糖类物质和激素等生理因素对水稻抗寒性的影响,试图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水稻抗寒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小明 《北方水稻》2011,41(4):32-33,53
阐述了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发生的时间规律和地理分布规律,分析低温冷害对黑龙江省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冷害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客观、定量的预测衢州市早稻产量,应用衢州市2015年、2016年4月的日气象观测资料,根据早稻苗期出现低温冷害灾害模型,计算出综合评估指标,并进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衢州市早稻低温冷害评估模型是客观、有效可行的,适宜推广应用。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计算,2015年衢州春季早稻低温冷害综合评价指标K=0.3,早稻春季低温冷害强度为轻度;2016年衢州春季早稻低温冷害综合评价指标K=-1.5,未发生早稻春季低温冷害灾害。虽然2015年4月上旬衢州市持续阴雨天气,出现了"倒春寒"天气,2016年4月2个时段连续阴雨,但总体温度较高,2年均没有出现死秧烂苗现象。通过模型定量评估早稻秧苗期产生低温冷害的频率和程度,将有利于应对春季低温冷害对水稻生产安全构成的严重威胁,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黑龙江省水稻冷害频繁的生产实际,通过资料列举方式阐述水稻障碍型冷害发生的时间及其危害,并提出了水稻生育前历期(减数分裂之前)灌10cm深水预防低温冷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新疆南疆棉田苗期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新疆棉花总产、单产、种植面积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在棉花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如南疆春季(4月至5月初)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冰雹和低温)较多,严重阻碍了当地棉花生产发展。其中:沙尘暴和冰雹主要危害棉花地上组织,造成叶片破损、焦枯,严重的造成植株断顶,失去生长点;低温会抑制棉花地下、地上组织生长发育,诱发立枯病。而应对棉花苗期灾害,重点在预防,核心在补救。本文以灾后自救为重点,阐述南疆棉田遭遇春季灾害后的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探究低温冷害胁迫后水分/湿度对水稻幼苗根系活力和水分运输等的影响,【方法】以具有低温耐性差异的嘉籼7号和辐8329两个水稻品种为研究材料进行低温胁迫处理后,在进行实验Ⅰ(不同湿度梯度,正常温度培养条件下)和实验Ⅱ(快速回温处理实验,以正常温度恢复为对照)。【结果】实验Ⅰ结果表明,与较低湿度(30%)相比,较高的湿度(60%和90%)可以提高根系活力,有效保证水稻幼苗的存活率并缓解其遭受的低温冷害。水孔蛋白基因OsPIP2;5OsPIP2;6的表达水平与根系活力密切相关,对水稻的抗寒和低温耐性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实验Ⅱ结果表明,与对照组(CK)相比,快速回温处理后水稻幼苗的含水量和根系活力显著降低;且正常自然恢复状态下,两个水稻品种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快速回温组幼苗。【结论】低温胁迫显著影响水稻幼苗的生长发育过程。较高的湿度环境有助于缓解幼苗的低温冷害损伤,保证存活率。同时,低温胁迫后的外界环境湿度对水稻幼苗的含水量、根系活力和水孔蛋白相关基因表达有显著影响,其中OsPIP2;5OsPIP2;6的表达水平与根系活力正相关,在水稻幼苗抵御外界低温冷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与低温胁迫后田间大量灌溉相比,正常温度下土壤缓慢的温度上升对幼苗的根系活力影响较小,有助于其在低温冷害后恢复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8.
水稻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的发生特点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近年湖北省大冶市水稻遭遇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的特点,笔者认为气候因素是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并由此提出了“选用耐不良环境的品种,坚持适时播种避开高温时段和秋寒来临之前抽穗,坚持全程健身栽培,提高植株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遇到灾害性天气及早调控”等技术措施,以实现避灾减灾目标。  相似文献   

19.
大豆低温冷害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于1985—1986年,用盆栽,在大豆不同生育时期以人工控制温度的方法进行低温处理。试验结果指出:低温处理使大豆植株生长缓慢,生育时期延迟,产量下降。低温处理的温度越低,处理的时间越长影响越重。大豆花芽分化期是大豆生理上的低温冷害关键期。该阶段对低温处理最敏感,产量大幅度下降,主要是荚数和粒数减少,空秕荚多,百粒重轻等综合因素所致。低温处理使大豆花荚败育。雌蕊遭受冷害也会阻碍结荚。低温处理大豆还使子粒加重病害。因此,必须注意防御低温冷害,才能确保大豆高产稳产质佳。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红兴隆垦区所辖十二个大型现代化国营农场,600万亩耕地,纵跨三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平原六县二市。改造三江平原低洼地,实现以稻治涝、高效、高产(稳产)、优质的目标,御防水稻低温冷害,成为水稻科研的重要课题。本文仅从影响水稻生长的延迟型、障碍型冷害入手,分析其发生频率以及所造成的减产趋势,进一步表明御防低温冷害挖掘气候生产潜力的重要作用及防御措施。1低温冷害指标及发生频率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是幼苗分化至抽穗期的障碍型冷害、抽穗至成熟期的延迟型冷害[‘J及两者兼有的混合型冷害。1·是冷害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