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质量。笔者基于对2001—2019年江汉平原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等级(Y)、稻桩带菌率(X_1)以及江汉平原气象资料:气象因子4月上、中旬雨日(X_2)、4月上、中旬雨量(X_3)、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日(X_4)、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量(X_5),运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法,引入对发生等级作用显著的气象因子,建立回归预测模型。气象预测模型为Y=26.769 7-0.093 4X_1-13.006 1X_2+0.374 6X_3+0.192 8X_5+0.001 3X_1*X_1+0.739 9X_2*X_2+0.000 9X_3*X_3-0.017 1X_4*X_4+0.023 9X_1*X_2-0.002 5X_1*X_5-0.042 5X_2*X_3+0.498 3X_2*X_4-0.021 8X_3*X_4+0.000 7X_3*X_5-0.022 2X_4*X_5(r=0.999 0,p=0.001 5)。研究结果可在江汉平原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中运用,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小麦纹枯病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44个品种83块麦田小麦纹枯病为害损失的测定,明确小麦纹枯病可引起小麦显著减产。病级1~4级,穗粒数降低依次为3.39%、4.68%、5.97%、15.99%,但差异并不显著。千粒重降低依次为2.15%、5.74%、10.53%、18.66%,减产依次为7.21%、12.22%、25.05%、37.72%,千粒重降低是减产的主导因素。同一病级的为害损失,品种间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耐病和敏感的不同,稻茬小麦损失大于玉米茬小麦。小麦群体病株率(X_1)和病情指数(X_2)与产量损失率(L)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L=0.2072X_1-8.0747×10~(-5)X_1~2-1.4937(n=67,R=0.7181),L=0.4346X_2-3.4835×10~(-4)X_2~2-0.8787(n=67,R=0.7530)。防治适期在小麦返青拔节期3月15日前后。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商榷为病株率15%,或病情指数4%。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云南省东部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增殖的主要影响因子,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盆栽笼罩条件下白背飞虱种群在虫口密度、接虫时期和水稻品种不同组合条件下增殖倍数。结果表明:(1)接虫时期、接虫密度、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增殖倍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影响作用大小为:接虫时期(F=23.1,P0.001)接虫密度(F=12.8,P0.001)品种(F=5.6,P=0.003);移栽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30.1、16.4、8.1和1.3倍,移栽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拔节期、抽穗期、孕穗期接虫差异极显著(P0.01);5、10、20和40对/丛等4个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2.1、21.7、7.2、4.9倍,以5对/丛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10对/丛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20、40对/丛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品种‘丰优香占’、‘红优7号’、‘云恢290’和‘明两优527’上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1.6、15.9、10.8和7.7倍,以‘丰优香占’的种群密度最高,与‘红优7号’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云恢290’、‘明两优527’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2)对接虫量、苗龄、田间均温和田间均湿等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品种‘红优7号’上,种群增殖模型回归方程为Y=-67.05+1.76 X_1-1.36 X_2+3.70 X_3+0.03 X_4(Y为增殖倍数、X_1为接虫量、X_2为苗龄、X_3为平均气温、X_4为平均湿度,下同)。‘丰优香占’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91.65-0.16 X_1-0.38 X_2+3.39 X_3+0.41 X_4。‘云恢290’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59.79+0.23 X_1-0.12 X_2+2.28 X_3+0.10 X_4。‘明两优527’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8.81+0.27 X_1-0.15 X_2+0.92 X_3+0.01 X_4。在水稻移栽期接虫,接虫密度为5对/丛,品种为‘红优7号’时,白背飞虱的种群增殖倍数为43.3。本研究表明在移栽期至拔节期,较低的成虫密度往往能导致较大的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峰市敖汉旗地处农牧交错带,土壤类型丰富,且人工造林面积较大,各类型土壤不同人工林的碳收支情况有很大差异。本试验在敖汉旗6种类型土壤上各选取3块样地,在所有样方内按"S"型选取5个采样点,以此来研究敖汉旗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6种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为褐土最大,风沙土最小。由于土壤自身性质与坡度和坡位的相互影响,褐土、栗钙土、棕壤的有机碳密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褐土、栗钙土、棕壤有机碳密度均为北坡最大,南坡最小。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坡位、坡面和坡度3因素中坡面不作为主成分保留,经回归分析,褐土、栗钙土、棕壤的有机碳密度在P0.05显著水平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25.662 40+1.722 06X_1-0.061 54X_2(R~2=0.853 5)(褐土);Y=24.890 95-3.437 45X_1-0.002 12X_2(R~2=0.899 5)(栗钙土);Y=19.112 05-0.090 72_X1-0.018 44X_2(R~2=0.794 4)(棕壤)。  相似文献   

5.
陇中旱地春小麦产量对降水与温度变化的响应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降水与温度变化对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定西市安定区1971—2012年共42年的逐日气象数据为基础,运用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simulation)模型对不同降水(逐日降水±20%、±15%、±10%、±5%、±0%)与温度(逐日温度±2℃、±1.5℃、±1℃、±0.5℃、±0℃)变化下的旱地春小麦产量进行了模拟,并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单因素边际效应和通径分析研究了温度和降水变化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春小麦产量(Y)与降水(X_1)和温度(X_2)变化编码值的回归方程为Y=1452.24+2693.88X_1-287.25X_2-200.38X_2~2-344.47X_1X_2(R~2=0.999,P0.01)。当温度不变时,降水与春小麦产量呈正线性关系,由模拟结果可知,降水每增加5%,春小麦产量最大增幅为21.38%,平均增幅为14.31%;当降水不变时,温度与春小麦产量呈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递减关系。根据模拟结果,温度每升高0.5℃,春小麦产量最大降幅为4.92%,平均降幅为3.24%;通径分析显示,温度和降水之间存在负互作效应,但降水增加对春小麦产量的增产效应远大于温度升高所造成的减产效应。  相似文献   

6.
正负地形是黄土高原地貌形态表达的重要参数,也是现代沟谷侵蚀和发育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对于流域形态发育的定量化描述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典型自然流域为基本单元,在沟谷发育明显的陕北-晋西-陇东地区选择86个样区,利用1:10000比例尺5m高分辨率DEM数据,提取样区内多视角刻画地貌形态的正负地形因子指标,并进行流域地貌形态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与地理建模的方法,重点探讨正负地形因子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实现基于多因子的量化模型的构建,以揭示地形因子信息与流域沟谷发育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蚕食度(Y)与沟壑密度(X_1)、平均坡度差(X_2)及破碎度(X_3)能较好地刻画流域地貌发育形态,并存在着线性函数关系:Y=0.069*X_1-0.01*X_2+0.009*X_3+0.239,拟合度达0.868。该模拟方法在黄土地貌形态发育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是数字地形模拟与信息挖掘的一次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竹黄菌Shiraia bambuscola代谢产物竹红菌甲素(HA)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关键抑菌因子,依据活性氧淬灭原理,测定了HA的光反应类型;采用单线态氧(~1O_2)捕捉法、芬顿试剂法和核黄素光化学反应法,分析了单线态氧(~1O_2)、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 3种活性氧浓度与HA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A是通过光动力作用中的2种光反应类型(TypeⅠ和TypeⅡ)产生的活性氧对番茄灰霉病菌起到抑制作用,其中主要以TypeⅡ为主。~1O_2、·OH和O_2~(-·)的浓度与其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均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3种活性氧均为关键抑菌因子。经回归分析,获得最优回归模型为:Y=0.055 9+0.814 5X_1+0.002X_2+0.738 4X_3,其中Y为抑制率,X_1、X_2和不分别为~1O_2、·OH和O_2~(-·)的浓度,R2=0.9619,可见三者抑菌能力顺序为~1O_2O_2~(-·)·OH。本论文首次提出HA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的关键因子,为HA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其作为光活化农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西藏林芝地区气象因子对小麦条锈病的影响及其流行动态,2016年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林芝地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通过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C(p)统计法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病情指数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结合时间和病情指数建立了病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林芝地区,温度X_1、湿度X_2均与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Y呈极显著相关,降雨量X_3与病情指数Y呈显著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482.5991+19.7494X1+3.7974X2-0.8439X3。根据模拟情况选择的病害流行动态方程为Y=1/e~((0.914t+0.385)),决定系数为0.952,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该模型能够为林芝地区小麦条锈病的预测预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选择稻田蜘蛛优势种拟水狼蛛(Pirata subparaticus)和水稻主要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z)、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组成多物种共存系统,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探讨蜘蛛对稻虫的控制作用,分析天敌与害虫间、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到天敌对害虫的4个捕食量模型,其中拟水狼蛛对3种害虫的总捕食量模型为Y_4=28.143 6.375X_1 1.792X_2 1.625X_3-0.042X_4-4.754X_1~2-3.129X_2~2-1.629X_3~2-2.129X_4~2-0.188X_1X_2 0.063X_1X_3-0.438X_1X_4-0.188X_2X_3-0.438X_2X_4-1.438X_3X_4。对该模型的主效分析表明,天敌自身密度对捕食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害虫密度的影响,其中褐飞虱对捕食量的影响较大,白背飞虱次之,黑尾叶蝉最小。害虫间的互作分析表明,白背飞虱同黑尾叶蝉间的交互效应对拟水狼蛛捕食作用的影响最强。  相似文献   

10.
麦鞘毛眼水蝇为害损失与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0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地区选用青棵农家品种“肚里黄”为试验材料,根据麦鞘毛眼水蝇(IIydrellia chinensis Qi et Li)为害特点,应用田间自然种群与药剂处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对青稞不同受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肚里黄”品种旗叶叶鞘受害程度的大小对青稞千粒重产量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而其它叶鞘的影响不明显;经回归分析,平均严重度(X_2)、为害指数(X_3)与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式分别为:Y=4.1599 0.4962X_2和Y=5.4197 0.4718X_3;空壳率的上升是造成产量损失的直接因素;在自然条件下,其经济阈值的数学模型为: X=1/2.58977CN(10.8737CN C_1)(卵量) 据此,合作地区麦鞘毛眼水蝇的防治指标为拔节后期单株卵量4.2粒。  相似文献   

11.
在1985—1990年,对584个大豆品种(系)进行了抗蝇性研究。经初筛、复筛,最后筛选出4个抗性较好的品种,以豫豆2号抗性最好。并测定了大豆品种(系)对豆秆黑潜蝇的扰生性、耐害性。分析了17种氨基酸与抗性的关系;对大豆不同品种主茎进行切片检查发现,髓部直径与主茎直径比值(X_1)、木质部厚度与主茎直径比值(X_2)与侵入虫量(Y)关系密切。其多元回归方程为:log■=1.3499+0.1694X_1-2.0719X_2  相似文献   

12.
庞惠广  郭转造 《广西植保》1993,(2):20-21,40
分析邕宁县1982年—1990年的晚稻稻瘿蚊观察和气象资料,得出晚稻本田平均标葱率(Y)与 5月上旬至6月上旬总雨量(x_1)、7月下旬至8月下旬降雨天数(X_2)2个预测因子相关显著.用判别分析法得出判别函数式Y=0.0367x_l+1.5742X_2,预测晚稻稻瘿蚊发生趋势.经验证及预测1982年—1991年的稻瘿蚊发生趋势,准确率达90%.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5—7月湖内水情(X_1),5-7月降雨量(X_2),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X_3)3个预报因子为依据,应用“分级统计法”建立了沿淮湖湾秋峰期(9-10月)黑线姬鼠发生量的预测模式;经1984至1991年8年的检验准确率达80%,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直播稻田杂草消长及其对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播种后3~7天,直播稻田杂草开始陆续发生,播后10~20天为第一次发生高峰期,播后35天左右又出现第二次杂草发生高峰。免耕(一年)稻田杂草发生量高于耕翻田块,一免耕直播稻田杂草比耕翻田多2倍左右,造成水稻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产量损失严重。尤其是稗草影响更大,经水稻抽穗期测定,水稻产量损失与稗草密度、分蘖数密切相关。直播齐穗期的严重损失预测式为:Y=470.0716-13.1377X_1-2.1092X_2,该方程式经田间小区验证,误差率为10%左右(Y<500千克0≤X≤50)。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最适宜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生长的复配土配比,在风积沙与黄绵土配比分别为1:0(Y0)、1:1(Y1)、1:3(Y2)、1:5(Y3)和0:1(Y4)的复配土条件下,研究了土壤含水率与榆叶梅光合作用及长势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配比处理对复配土含水率(W)、榆叶梅幼苗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株高(ΔH)、基径(ΔΦ)增长量均产生明显影响;复配土0-30cm土层含水率随黄绵土配比用量的增加呈规律变化(y=-1.7599x~2+11.425x+3.0377,R~2=0.9843);在Y2处理下Pn、Tr值最大,在Y3处理下Gs、Ci值最大,WUE值在Y3处理下最小;不同处理榆叶梅幼苗光合指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以及对榆叶梅幼苗ΔH、ΔΦ实测结果均表明Y2处理对促进榆叶梅生长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1977~1979连续三年在河南省浚县玉米小斑病严重流行地区进行试验。三年来均按相同的田间设计进行。采用中等感病品种洛阳白马牙,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间隔不同时期喷施敌菌灵保护叶面,人为地造成不同程度发病,至流行终止期,各处理间有显著不同的病情差別。产量差异亦极显著。将三年试验结果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推导出二组经验回归方程:(?)=27.82-0.1368X_1-0.1435X_2……(1)及(?)=23.48-0.1368X_1-0.1435X_2……(2)此处(?)为理论产量,X_1、X_2分别为灌浆期和乳熟期的病情指数,而减产率(L%)则为:L(%)=(1-(?)/a)×100,此处a为回归方程中的常数项。据分析,当玉米生育期(6月下旬至9月中旬)雨量较大,为300~365毫米,灌浆至乳熟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雨日较少、为3~6时,玉米产量较高,此种情况下,应选用常数值较大的(1)式;当玉米生育期雨量较小、为160毫米左右,灌浆至乳熟期雨日较多、为15日左右时,玉米产量较低,此种情况下,宜选用常数值较小的(2)式。  相似文献   

17.
对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 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草地中贝加尔针茅、麻花头(Serratula centauroides)、日荫菅(Carex pediformis)和菊叶委陵菜(Potentilla tanacetifolia)4种主要植物的盖度、频度和植被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①通过SPSS的聚类分析,实验区草地可以划分为3个草地退化系列,即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②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强,贝加尔针茅的盖度、频度和指数表现出降低的趋势,麻花头与日荫菅的盖度、频度和植被指数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菊叶委陵菜盖度、频度和植被指数则表现出增加的趋势;③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3个不同退化系列的草地变化可通过 Y1=0.020 5X1 0.003 9X2 - 0.003 2X3 0.003 9X4 - 47.245 6;Y2=0.005 4X1 0.005 2X2-0.003 4X3 0.011 9X4-16.734 1;Y3=0.002 2X1 0.003 5X2-0.001 6X3 0.004 6X4-3.854 8(其中,Y表示最终的变化值,X1,X2,X3,X4分别表示草地最优状态时贝加尔针茅、麻花头、日荫菅和菊叶委陵菜4种植物的指数)来反映.  相似文献   

18.
水稻病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效益评估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8年笔者在早稻、晚稻生长期间进行防治与不防治对比试验。分析试验数据得出:全程不防治平均减产51.26%,常规防治平均增产113.14%,常规防治平均收益4498.58元/hm2,比全程不防治增86.12%,平均投入产出比1:5.18。拟合出单虫或单病在定局时的发生量(或发生率)与其危害损失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稻飞虱每丛虫量(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8.7654+0.0881X;稻纵卷叶螟卷叶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1.9341+0.2851X;二化螟发生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1.4182+1.0407X;稻瘟病白穗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0.3765+0.9004X;纹枯病病株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2.4469+0.2829X,相关分析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不同生境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种群分布特征及地上生物量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盐生草种群格局均为成群分布。(2)不同生境盐生草地上生物量不同:策勒-洛浦公路北侧最高达40.34±2.59g.m-2,昆仑山北坡-恰哈乡其次达24.91±1.80g.m-2,策勒-洛浦公路南侧最低为3.65±1.33g.m-2。(3)各样地地上生物量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策勒-洛浦公路南侧Y=7.07e0.0002x;策勒-洛浦公路北侧Y=0.006x1.17;昆仑山北坡-恰哈乡Y=16.1550.0011x,各模型检验的平均拟合率都在90%以上,预测精度较可靠。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日本方头甲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日本方头甲卵、幼虫、蛹和成虫在6个恒温下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世代存活率及成虫产卵量。王氏模型测定结果表明,日本方头甲卵、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和蛹、产卵前期的发育最适温度分别为:24.7、23.9、27.1、24.5、24.9、23.2℃。卵孵化率(SE)、一龄存活率(SL1)、二龄存活率(SL2)、三龄存活率(SL3)、蛹羽化率(Sp)与温度(X)的关系分别为:SE=-62.4798 12.9440X-0.2720X^2、SL1=-30.8872 9.4942X-0.1881X^2、SL2=24.7956 5.3500X—0.1108X^2、SL3,=-100.2795 15.5575X-0.3134X^2、Sp=30.7012 5.2098X-0.1095X^2。产卵量(Y)与温度(X)的关系:Y=-194.5609 20.0496X-0.4103X^2。日本方头甲卵、蛹和成虫分别置于2、4、6、8、10℃,25天后卵的孵化率分别为72.1%、76.5%、79.4%、82.7%、68.7%:蛹的羽化率分别为62.3%、69.5%、73.5%、80.7%、61.1%,8℃为蛹和卵适宜的低温贮藏温度;而15天后的成虫存活率分别为52.1%、53.1%、52.7%、52.9%、50.3%,以后迅速下降。低温贮存卵和蛹是保存日本方头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