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但在大好形势中也出现了不协调音符,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日益扩大。为了逐步缩小差距,中央在“九五”计划和十五大中,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到了重要位置,如何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的差距成为经济研究的一个焦点,本文针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成因,面临的机遇及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根据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存在着高梯度产业地区和低梯度产业地区,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会自发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我国经济发展依据这一理论,将我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通过非均衡发展使东部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而1999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出台后,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本文通过对1999年西部大开发进入实际阶段以来东、西部整体经济和各项经济要素的分析,发现东西部经济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并没有缩小,西部经济的扩散效应和东部经济的极化效应明显,梯度转移迹象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2000—2015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消费等统计数据,以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农村社会保障消费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供给的消费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呈现较快的增长,地区差异明显,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挤入效应,且东部地区的挤入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储蓄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社会保障收入、上一年人均消费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产生了显著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同,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千年和新的世纪开始之际,西部大开发成为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现代化建设始于自然和区位条件较好的东部,而现代化事业的成功完成则将取决于我国自然和区位条件相对较差的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统计分析表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上,农村经济的东、西部差距又主要体现在乡镇企业上,因此,在西部大开发初期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工业化的全面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1985~2007年我国东、中、西部农民收入差距的考察,发现东、中、西部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形成了"递减式梯级"格局,西部地区与中、东部的差距仍在扩大。因此解决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也成了重构我国农民收入差距格局的关键。文章在分析西部农村致贫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板块存在落差和城乡差距。与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应,金融发展也呈现区域差异性。对于农村金融来说,区域差异性尤为明显。本文将从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入手,分析探讨这些差异性给农村乃至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板块存在落差和城乡差距。与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应,金融发展也呈现区域差异性。对于农村金融来说,区域差异性尤为明显。本文将从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入手,分析探讨这些差异性给农村乃至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中国东中西部人口特征、农村地区城镇化特征、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及农村生活水平等的不同,对中国东中西部农村差距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阐述了差距的现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农村社会发展差距在不断加大,缩小农村社会发展差距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品牌农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分析了在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品牌农业的优势条件以及发展品牌农业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发现在西部地区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吸纳农村刺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和谐以及活跃县城经济。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国内外有关学者的优秀成果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挖掘,研究二者存在的关系;然后选择经济与环境指标建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定量分析了2011—2021年中国不同省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与协调发展情况,得出了实证结果。结果表明,我国东部、西部、南部、北部这4个地区中,经济衰退地区的数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滞后型地区的数量显著增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快于生态环境改善,二者间的协调性显著提高;与城市社会不同的是,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没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快,农村社会生态环境质量好于城市社会,但在农村社会中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产业融合是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质之一,能够有效推动农民收入增长,从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效融合后的产业在规模化生产同时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助力城乡协调统筹发展。城乡融合背景下,加强城乡间要素、市场、空间等方面的渗透互补,打破陈旧的二元城乡发展格局,实现城乡双赢局面。这一理论基础下,并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对农村产业融合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根据国家均衡发展战略、集约型增长、自主创新等政策的要求,抓住闽台产业分工发展、中央支持海峡西岸发展、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等闽台合作的新机遇,充分重视海峡西岸内部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严重等问题,综合分析区域具备的“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以及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进而选择符合区域实际的战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在我国城乡公共教育投资不平衡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培养的人力资本通过升学和劳动力转移等形式大量流向城市或发达地区,造成农村人力资本严重流失。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依附性,农村教育投资也随着农村人力资本流失而流失,形成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错位效应,并且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这种错位效应会进一步拉大城乡间、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尤其是城乡的收入差距,从而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乡均衡发展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统筹城乡均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对统筹城乡发展含义的概述,深入分析城乡间差距,并提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重点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与措施,以此促进城乡协调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的增长,但区域间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基于1978—2017年31个省区市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和经济产出数据,利用泰尔指数从南北方、东中西部2个维度测度中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差距及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区域间发展差距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北方农业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是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来源;从区域内部看,南方地区内部省际农业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内部省际发展差距大于中部和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探讨吉林省的城乡居民地的空间格局对于城镇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以TM为数据源提取了吉林省居民地空间分布信息。在GIS技术支撑下,结合区划理论和聚落地理学说,分析了吉林省城乡居民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吉林省城乡居民地空间分布区划为三个区,分别是东部区、中部区和西部区。中部区城镇居民地和农村居民地密集,且城镇化程度最高;东、西部区城镇居民地景观指数无明显差别,但农村居民地的景观指数明显有差别。从居民地分布类型来看,城镇居民地与农村居民地在各区内都呈随机分布,但其指示参数最近邻点指数还是体现出明显的区划差异。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及来源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1999年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扩大之势。从战略的高度讲,缩小区域农村之间差距主要应采取如下一些对策:以财政投资为主,着力普及农村十二年义务教育,重点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丰”字型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为轴心,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以中央财政为主,有计划分步骤地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加快中西部地区非农产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最,深化中西部地区农村税费改革;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调,走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饶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302-3304
城乡的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绿色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永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合作经济也在农村广大地区焕发生机,合作组织正在承担着实现城乡流通,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任。赋予其“绿色”的功能定位,既能为农村合作经济寻求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又能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实现和谐。在合作组织实现城乡绿色流通优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发展和环境保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以来,我国乡村进入迅速发展并逐步转型阶段,为明确重庆市乡村发展阶段、划分乡村转型发展类型、刻画乡村转型空间格局,通过建立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和转型类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断裂法、系统聚类法等方法,将重庆市乡村聚类为6个乡村转型综合类型区.结果显示,2004-2015年重庆市总体乡村发展差异明显,两极化较严重,但统筹城乡等措施已初见成效,乡村自身发展动力得到明显增长;类型区呈现出一定空间分异规律:乡村发展水平由都市区至"两翼"地区逐步降低,都市区外围区县发展迅速;转型类型由距都市区向外呈圈层结构,由近及远表现为"以城带乡-城乡协调-以城带乡转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分析其发展特征和转型路径,提出乡村发展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本文分别阐述了区域经济理论、电子商务理论和农村经济理论,概括了新常态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了B2C电子商务平台在农村的运营情况和特点,并总结了B2C电子商务平台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以期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