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省棉田面积约500万亩,在全国居第六位,在南方八省市中占第三位,是主要产棉省之一.我省棉田按自然区划分为淮北平原棉区、江淮丘陵棉区和沿江棉区.这三大棉区的管理水平、耕作制度以及产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首先从产量来看,近十年(1970—1979年) 的皮棉平均单产,沿江棉区为81.27斤,比江淮丘陵棉区的41.41斤高近一倍,产量高低差距较大. 再从耕作制度来看,淮北与江淮丘陵棉区多是一年一熟制,不能充分发挥土地  相似文献   

2.
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发布「关于改进栽培技术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的指示」,指示指出:全国今年应在一九五一年的基础上再增产棉花百分之二十,但是植棉面积不能扩大。为此,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是今年农业生产中的一项严重任务。为了集中力量提高棉田的单位面积产量,特提出下列改进植棉技术的栽项意见:一、棉花播种必须及时。北方各棉区在榖雨前后播种的棉花,可比小满前后播种的多产一倍,去年,北方各棉区有五百多万亩棉田,因等雨播种过迟,因而减产。要做到适期播种,便要棉田保墒。去年有的地区强调春耕翻二犂,结果墒土变壤。今年北方棉区对此必须注意,应请求防旱保墒保证及  相似文献   

3.
<正> 河南棉花种植制度,正处在由传统的单作一年一熟制趋向粮(油)棉间套,复种一年两熟制发展.当前,除仍以一熟制棉田为主外,麦棉套种发展较快,据1981年不完全统计,全省麦棉套种面积达到280万亩左右,约占棉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还有油菜茬棉花、麦茬棉花和箭等豌豆棉花等.特别是中棉所10号的育成,麦茬棉花更有大发展的趋势.因此,根据河南自然气候特点,探讨棉田合理的耕作制度,对进一步发展棉花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安徽常年棉花播种面积约500万亩.据1968~1978十年统计资料,沿江棉区(宣城、巢湖、安庆等地区) 棉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8%,而产量约占总产量一半.这个棉区棉田集中,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劳力充足,一年两熟,棉粮套种(或连作),但平均每人占有耕地面积较少.如以扩大棉田面积来提高产量,可能性不大,而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则不仅可行,并有潜力可挖.因而选育适合生产发展的棉花良种,乃是低投入、高产出、能显著增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省1981年开始进行棉花地膜覆盖试验,1982年全省试验示范面积约4.3万亩.为了对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依据,现将沿江棉区地膜覆盖棉花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标杂A1棉田高效益多熟种植制度,指在麦(油)棉两熟套作和麦(油)后移栽或直播棉花以外,标杂A1棉田实行棉花与蔬菜、瓜类及其他经济作物间套作,以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多熟制种植方式。我国各地棉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结合当地生态条件、水肥条件、主要作物种类、耕作栽培习惯,创造了  相似文献   

7.
一、我省棉花良种推广及目前退化情况解放初期,我省沿江棉区主要种植德字五三一品种,淮北棉区主要种植斯字二B品种。1952年前东流棉場引进岱字十五号,通过区域試驗,皮棉比德字五三一增产11.25%,1953年試驗增产29.8%,并在东流、貴池等地示范,取得同样結果。1954年沿江棉区开始推广岱字十五号,至1956年全面普及。1956年肖县棉花原种繁育場举行的区域試驗中,岱字十五号比斯字二B增产20%。淮北棉区于1957年开始推广,至1959年全面普及。1959年后,岱字十五号种植面积約占全省棉田面积的95%左右。  相似文献   

8.
棉盲椿是我省棉花上的重要害虫。七十年代绿盲椿发生危害较重,八十年代中黑盲椿发生量上升,危害加重。1983~1985年,盐城、南通两市连续三年大发生,对棉花生产影响比较大。1985年全省盲椿象发生面积650万亩,防治后挽回皮棉约40万担,但仍然损失12万担左右。 一、两种盲椿的种群分布 1985年全省各地调查结果,除苏南沿江棉区仍以绿盲椿为优势种群外,苏北沿江、沿海棉区,中黑盲椿已成为  相似文献   

9.
<正> 根据1990年调查,河北、山东、河南三个省植棉面积近4700万亩,其中:麦棉两熟面积2380万亩,占棉田面积的50%以上。目前,棉区麦棉两熟栽培技术已初步配套。麦棉产量有所提高,前作小麦亩产均在300公斤以上,并已取得麦棉两熟栽培的技术经验,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套种配置不合理。一般麦套春棉预留棉花空档大窄,如三一式预留棉花空档不足50厘米,三二式和四二式相对更窄,并难以实行麦棉高低垄分厢种植。而麦套夏棉三  相似文献   

10.
<正> 棉花是我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仅原棉产值即占我省种植业产值的14%以上。尤其是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豫东棉区,棉花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1980年以来,我省棉田逐年增加,1984年扩大到1700万亩,单产皮棉超过百斤,是我省百年以来植棉面积、单产、总产、棉花产值最高的时期。1984年以后,各地曾出现“卖棉难”的情况,挫伤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1985年我省棉田猛降至800多万亩,单  相似文献   

11.
棉田高产高效模式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第一完成单位: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武汉市武昌武珞路邮编430070)为了促进棉区种植结构优化和调整增效,增加棉农收入,巩固高产主产棉区面积,解决棉花增产不增效或增效缓慢的问题,以提高棉区经济,抗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1998年  相似文献   

12.
《江苏农业科学》1994,(3):16-19
麦棉连作棉花生育特性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江苏省农科院麦棉连作课题组(南京210014)江苏省是我国重点产棉区,“七五”以来为缓解粮棉矛盾,徐淮、里下河及沿江三大棉区分别逐步形成了棉花以小麦套栽、大麦后移栽为主体及大麦套栽与大麦后移栽并重的种植格局,对推...  相似文献   

13.
我场地处苏北沿海属沿海粘质盐土,地势低洼,长期以来,由于土粘盐重,棉花产量较低,一般徘徊于65 kg/667 m2左右,为探索出沿海低产棉田的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我们从1994年开始,从我场具体实际出发,以优质高产,平衡增产为目标,在全苗早发,群体结构,肥水运筹,化学调控等关键技术上进行优化组合,促进了全场棉花单产的提高.4年来,全场4万亩棉花,平均皮棉产量稳定在105.1 kg/667 m2,高产田块获得120 kg/667 m2以上的收成,为沿海低产棉区夺高产积累了宝贵经验,现就有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两旱一水”耕作制是一种高产稳产的优良耕作制度,是“八五”期间江苏沿江农区的推广项目.耕作制度的改变势必引起病虫的演变.为探讨“两旱一水”耕作制度下病虫发生危害特点,制定综防配套技术,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该耕作制下病虫发生演变规律.一、我市病虫发生演变过程回顾我市30多年病虫发生演变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1965年前):耕作制度与作物布局的特点是,以旱粮、杂谷为主体,水稻面积仅占秋粮的16.2%,玉米占43%,以迟熟夏玉米为主.棉花面积30万亩,以直播纯作麦套棉为主.粮棉病虫种类不多,水稻以三化螟、稻苞虫为主,棉田主要是红铃虫、棉蚜及部分地区的象鼻虫.第二时期(1966~1978年):耕作制度及作物布局的特点是:(1)旱改水,且早中晚稻并存,水稻面积占秋粮面积的27.06~71.85%;(2)玉米夏改春,品种以晚熟大金黄为主:(3)绿肥扩大到28~35万亩,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随着栽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塑料薄膜在生产上的大量推广应用,一个以地膜覆盖为中心的棉花栽培新体系,正在我省逐步形成和完善。据1983年统计:全省植棉面积84万亩,平均亩产皮棉125斤;其中覆膜棉田33万亩,亩产皮棉160斤,仅这一项全省就增产皮棉20余万担。  相似文献   

16.
1988年,我省棉花生产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发展,出现了面积、单产、总产、收购量四增的好形势。据农业部门统计,全省880万亩棉田,比上年增加64.27万亩,增7.78%;亩产皮棉62.5公斤,比上年增产8.5公斤,增15.74%;总产皮棉55万吨,比上年增产10.62万吨,增23.78%;至1988年12月底全省收购皮棉50万吨,比上年增10.35万吨,增26.10%。1988年是我省棉花生产自1984年以后增产幅度最大、经济效益最高、群众实惠最多的一年。 1988年,我省棉花大面积增产是政策、科  相似文献   

17.
棉田塑料薄膜地面覆盖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技术的研究,在园艺和粮食作物方面已有不少报道,但在棉花作物上迄今研究甚少。Bennett(1966年),Ashley,Elsner(1974年)曾报道了黑色塑料薄膜棉田地面覆盖对棉田生育的影响。我们于1976年开始研究无色透明塑膜地面覆盖与棉花生育的关系及其对棉田环境的影响。经过6年的研究和示范,1981年在山西省覆盖的推广面积约3万亩,全国约7万亩。一般增产幅度达30—50%,每亩增产皮棉30—60斤。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当前湖北省早熟棉育种的相关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湖北省是我国主产棉区之一.我国人多地少,粮棉、油棉争地矛盾突出并将长期存在.为促进我省粮棉油协调发展,麦(油)后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针对湖北省麦(油)后棉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缩短棉花生育期(早熟)育种工作的技术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盐城市沿海棉区由于轮作困难,多年连作重茬,棉花种植位置多年固定不变,从而造成棉田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变劣,棉花根际土壤生态条件恶化,严重影响棉花的高产稳产.为此.我们于1989~1991年在盐城市沿海棉区推广了棉花变位移栽技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研究方法变位移栽的具体做法有三种:(1)在秋播时调整棉田作物种植带,适当缩小畦中间的麦、绿肥幅宽,加大畦边麦、绿肥幅宽.第二年春天实现变位移栽,即将棉花定植位点向畦中平移,使原大行行距缩小,将棉花定植在原小行中间.(2)重新安排排水沟位置.填好旧沟,在原畦面中间重新开沟实现变位移栽.  相似文献   

20.
今年怎么种棉花?□江西省棉花办公室一、落实三项指标1、稳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棉田面积100万亩。1994年,我省棉花面积达到235万亩,总产345万担,入库297万担。近两年来,因棉花市场疲软,效益比较下滑,全省棉田面积作了大的调减,1997年全省植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