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木薯和玉米共生期间的农艺性状、根系分布、土壤理化性状和根系养分含量的影响,为优化木薯间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南9号食用木薯和特早熟糯玉808鲜食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等行距、宽窄行单作木薯及木薯等行距间作1行玉米、宽窄行间作2行玉米共4个处理,对比分析二者共生期间的农艺性状、三维立体根系分布以及不同土层的土壤理化性状和根系养分含量。【结果】宽窄行的木薯和玉米地上部长势均优于等行距。宽窄行间作比等行距增产玉米21.1%。单株的玉米、木薯根系均以植株为中心水平对称,由里向外呈由密至疏分布;单株玉米根系呈上密下疏、上窄下宽分布,68.7%~77.3%根重、46.2%~49.4%根长、52.7%~59.3%根表面积聚集在玉米行两侧各宽10 cm、深10 cm土带内;单株木薯根系呈上密下疏、上宽下窄分布,细根的50.8%~61.4%根长、47.7%~57.2%根表面积聚集在木薯种茎基端线两侧各宽20 cm、深10 cm土带内,而粗根的35.7%~42.0%根长、39.3%~48.8%根表面积和35.9%~46.3%总根重聚集在木薯种茎基端线两侧各宽20 cm、种茎中线两侧各宽30 cm、深10 cm土块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钾及作物根系磷钾含量基本呈表层(0~10 cm) > 中层(10~20 cm) > 深层(20~30 cm)的分布规律,而作物根系氮含量则表现相反规律;土壤和木薯、玉米根系的氮磷钾含量基本呈间作 > 单作,其中,宽窄行间作玉米的绝大部分养分指标为最高。【结论】玉米和木薯根系虽穿插生长,但其密集生长带(块)互不重叠,为弱竞争关系,以宽窄行为优,且宽窄行木薯间作玉米有利于提高两者的根系养分、土壤养分含量和玉米产量,故生产中推荐宽窄行木薯间作玉米模式。  相似文献   

2.
间作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模式不仅具有产量和养分获取的优势,而且能够保证粮食安全、降低作物减产风险。在众多间作组合中,豆科禾本科作物间作由于种间促进及生态位互补作用,而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根际是作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界面,是养分、水分及有害物质从土壤进入作物系统参与食物链物质循环的必经门户,在根际中所发生的生物过程不仅决定着养分的供应量和有效性,而且也影响着作物的生产力和养分利用效率。因此,本文从豆科禾本科间作的根际生物过程角度出发,综述了豆科禾本科间作对根系形态、根际微生物、根系分泌物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为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高土壤中养分有效性以及植物遗传改良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宁  余雪标  林培群  谢玉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192-13195
[目的]研究桉树一甘蔗复合系统土壤的化学性状及酶活性。为桉树林农复合经营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以林带为对照,研究间作带不同位置土壤化学性状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土壤化学性状及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pH值除外),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与林带相比,间作带(距林带3.0、4.5、6.0m处)土壤养分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但距林带3.0m处的提高幅度较小,部分指标呈现出下降趋势,这可能与人为因素、林木根系与作物的养分竞争等原因有关。[结论]总体上,实行桉树林农复合经营,间作带土壤化学性状得到了改良,酶活性也有改善,这为下一轮伐期桉树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养分的高效利用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形态特征、根系活力、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养分高效利用机理。结果表明,间作体系中的玉米地上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较单作玉米增加38.73%和23.4%,增产显著。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玉米根系形态特征、根系活力、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都显著高于单作作物,间作作物根际中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较单作分别增加2.3倍、94.58%、53.38%、22.45%。有利于土壤中复杂态氮磷化合物转化为可给态的无机化合物,加速氮磷的分解和转移,提高根际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整个间作系统有明显的地上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5.
为西北1熟制灌区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于2007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设计了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田间根系分隔试验,研究蚕豆/玉米2种作物间根系分隔和施氮对作物根系空间分布、根系形态的影响.采用根系行分隔法进行田间作物间根系分隔,并用根钻法采集根系.蚕豆和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分别在0~40 cm浅土层和0~60 cm土层,且间作玉米根系在60~120 cm比根系分隔的多,较深根系分布有利于玉米的后期竞争恢复生长.玉米根系可以占据蚕豆地下部空间,而蚕豆的根却较少到间作玉米的地下部空间.种间互作和施氮增加了玉米和蚕豆在纵向和横向2个尺度上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根系体积.蚕豆玉米间作和施氮扩展了2种作物根系纵向和横向的空间生态位,改变了作物根系形态,从而增加了作物水分和养分吸收的有效空间.  相似文献   

6.
桉农间作系统对土壤性质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桉农间作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桉农间作能较好地改善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未间作农作物的按林地相比,间作柱花草的间作地各层土壤平均容重、非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降低了5.93%、55.30%、62.77%,土壤毛管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33.08%、8.80%、29.93%,土壤全N、全P、全K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34.76%、23.20%、9.52%、54.20%;间作甘蔗后,无论间作带还是桉树窄行,土壤养分都明显提高,其中桉树窄行和间作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49.08%和36.69%;而间作木薯后,间作带及桉树窄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49.23%、37.88%。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间作群体作物根系对矿质营养和水分的竞争效应及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由于根系形态、间作作物养分需求差异、根系分泌物及土壤微生物变化等因素引起的间作作物营养互作效应。提出了3个方面的研究展望;开展间作作物根系错位效应及根系空间错位回避信号识别与传导机制研究;依托不同作物的间作竞争势及互作特点,开展作物根系竞争势等方面的科学分类及根系竞争与互作模型构建研究;不断创新根系监测与研究手段,提升作物根系研究水平,增加作物根系研究深度。  相似文献   

8.
蔬菜高效生产模式多为间作套和模式。畦行方式是“配制”间作套种模式的基本技术。畦行配置得当,能合理分配模式中各种作物共生期的土壤养分和空间养分(阳光与空气),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桉树与不同阔叶树种混交对土壤理化性质、酚酸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酚酸物质与酶活性的关系,为改善桉树纯林的土壤质量、合理经营桉树人工林及适宜混交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凭祥市选择6年生桉树纯林以及桉树与豆科树种(降香黄檀、格木)、非豆科树种(红锥)的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分类型桉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铵态氮、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含量、pH、自然含水率)、酚酸类物质含量及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活性,并采用相关性和冗余分析方法揭示酚酸含量和酶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1)桉树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pH、自然含水率、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总体高于桉树纯林。(2)与桉树纯林相比,混交林桉树根际土壤酚酸物质含量升高,表现为桉树×红锥混交林(50.01 μg/g)>桉树×格木混交林(38.39 μg/g)>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36.94 μg/g)>桉树纯林(27.76 μg/g);非根际土壤的酚酸类物质含量降低,表现为桉树纯林(21.45 μg/g)>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16.35 μg/g)>桉树×格木混交林(15.50 μg/g)>桉树×红锥混交林(13.52 μg/g)。(3)桉树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蛋白酶、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桉树纯林;桉树混交林根际土壤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总体低于纯林,而非根际土壤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纯林。(4)相关性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与酶活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间酶活性的差异。【结论】混交造林对桉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酚酸类物质含量和酶活性影响显著,能够增加桉树根际土壤酚酸积累,减缓非根际土壤酚酸富集,提高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其中红锥与桉树混交更有利于维持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0.
<正>养分从土壤中被作物根系吸收,一路要经过土壤、根系、茎秆等,最终到达叶片以生产光合产物。作物养分的"征程"通常分为3个阶段:从土壤到达根系表面;从根表移至根内;从根系转运到叶片、果实及其再利用。作物养分的"征程"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以下条件:其一,可溶于水,呈离子态,即化学有效性;其二,能迁移到作物根系表面,即生物有效性。土壤是作物养分"长征"途中需要攻克的第1个堡垒,  相似文献   

11.
套种绿肥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绿肥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选取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桉树人工林进行套种扁豆、乌绿豆×印度豇豆及不套种绿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3a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套种绿肥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有积极影响,桉树人工林套种绿肥有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作用,综合改良效果表现为: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套种扁豆>不套种。其中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下,3个土层土壤容重在造林3a时对比造林0.5a时增加了-0.79%~7.27%,而全N、全P含量分别下降了-18.60%~3.9%和-5.56%~8.70%,均明显低于不套种的9.76%~14.15%、2.52%~4.65%和4.76%~15%。而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方式下,土壤水解性N、有效P和速效K含量在造林1.5a时比造林0.5a时分别减少了2.65%~61.54%、12.50%~31.79%和25.06%~25.93%,对比不套种的47.83%~64.79%、18.56%~37.00%和29.98%~56.29%,说明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对土壤速效养分维持效果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养分的积累产生积极作用。本研究还发现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pH值,缓解土壤酸化,所以该套种模式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玉米套种绿肥模式对连作田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连作玉米田套种绿肥模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套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绿肥翻压后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的有效途径。与农民常规种植相比,玉米套种箭舌豌豆,宽行距90cm、窄行距40cm,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2.8%,玉米增产13.2%。  相似文献   

13.
雷州林业局桉树混交造林模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0种桉树与相思混交模式林分的生长量、生物量、经济效益、土壤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桉树与相思混交能够提高混交林中桉树的胸径和材积生长量,但在造林密度相同的条件下,混交林分无论从产量还是从经济效益上都不如桉树纯林高,营造混交林能够很好地维持地力,提高林地土壤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4.
研究瓜类与宿根甘蔗不同的套作模式对瓜类、甘蔗产量品质的影响,为瓜类合理套作甘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农科院蔬菜所育成的桂蜜2号薄皮甜瓜、丰成2号蜜本南瓜与桂糖21号宿根蔗进行套种,研究适合的瓜类与宿根甘蔗套种模式。结果:甘蔗行距为1.1m的常规行距套种甜瓜,甘蔗的产量最高,为5470.39kg/667m2,甘蔗蔗糖、锤度、重力纯度、蔗汁蔗糖分等甘蔗品质指标最优分别为11.84%、14.72、86.14%和14.15%,同时提高甜瓜的品质。甘蔗常规行距套种瓜类的产量品质比套种在宽窄行距的瓜类产量品质要高,套种在1.1m常规行距的南瓜和甜瓜比套种在宽窄行距的产量分别高13.10%、18.14%,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分别高14.59%、19.24%,南瓜的维生素C含量高24.54%和1.08%,β—胡萝卜素含量则高7.5%。与新植蔗套种瓜类有相同的趋势。建议生产上采用1.1m的常规行距种植甘蔗与甜瓜套种。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麦棉不同配置方式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及其环境因子有极显著的影响。麦棉套种棉苗迟发晚熟是由于预留行内光照、土壤水分、地表温度等条件较差所致。几种配置方式相比,以4行小麦宽0.6m,预留行宽1.0m的配置方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The relation between soil water content and the growth of cotton root was studied for the scheme of field water and cotton yield under mulched drip irrigation. Based on the field experiments, three treatments of soil water content were conducted with 90%, 75%θf, and 60%θf (θfis field water capacity). Cotton roots and root-shoot ratio were studied with digging method, and the soil moisture was observed with TDR (time domain reflector), and cotton yield was measur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rowth of cotton root accorded with Logistic growth curve in the three treatments, the cotton root grew quickly and its weight was very high under 75%θf because of the suitable soil water condition, while grew slowly and its weight was lower under 90%θf due to water moisture beyond the suitable condition, and the root weight was in between under 60%θf For the three water treatments, the cotton root weight decreased with soil depth, and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in deeper soil layer with the soil moisture increasing. And the ratio of cotton root weight in 0-30 cm soil layer to the total root weight was the highest under 75%θf. The cotton root system was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soil of narrow row and wide row mulched with plastic film, and little in the soil outside plastic film. The weight of cotton root was the highest in the soil of narrow row or wide row mulched with plastic film under 75%θf. Root-shoot ratio decreased with the soil moisture increasing. The soil water content affected cotton yields, and cotton yield was the highest under 75%θf. The higher soil moisture level is unfavorable to the growth of cotton root system and yield of cotton under mulched drip irrigation.  相似文献   

17.
不同果草模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斯  何丙辉  王侨  苏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75-4577
[目的]寻求适合三峡库区的“果—草”模式。[方法]在重庆三峡库区万州区内,设3种果—草模式处理:佛罗橙—紫花苜蓿,套种1年(T1)、佛罗橙—北海道牧草,套种2年(T2)、佛罗橙—白三叶,套种1年(T3),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果草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3种果草套种模式均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增加土壤肥力,其中以T1和T2模式的养分含量最优;能增加土壤中大孔隙的含量,提高土壤渗透速度,其中以T2模式最大,达到8.03 mm/min;能够提高土壤中较大颗粒的含量,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富集,其中以T1和T2模式的效果最显著。[结论]佛罗橙—北海道牧草模式和佛罗橙—紫花苜蓿模式是适合三峡库区的较为理想的果—草模式。  相似文献   

18.
水葫芦堆制的营养土对培育机插水稻秧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水葫芦堆制的营养土与细土按不同的体积比例混匀后作为床土进行水稻育苗试验,从秧苗株高、根长、根数、床土温度、床土重量等方面研究了营养土对培育机插水稻秧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营养土体积比例为80%的床土的育苗效果最好,其培育出的水稻苗根系发达、根系盘结、苗壮,符合机插水稻秧苗的要求,且其床土重量明显比纯细土的床土要轻。  相似文献   

19.
牧草间作对桉树人工林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圳  白昌军  虞道耿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723-5724
[目的]研究牧草间作对桉树人工林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试验地内以桉树人工林林龄2年为第一代林,选用5种牧草种植区的土壤样品作为人工林地间供试材料,行带内杂草地土样作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每个区组中选3个取样点,每个取样点挖剖面,测定土壤含水量、蔗糖酶、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活性。[结果]桉树人工林地间作牧草以后,有效提高了林下土壤含水量;蔗糖酶活性测定中糖蜜草样地的蔗糖酶活性提高幅度最大,达到73.92%;网脉臂形草样地的次之,为46.85%;脲酶活性测定中网脉臂形草样地的脲酶活性提高到19.11%,GC1581柱花草和糖蜜草样地的也有显著提高,分别是10.07%和8.43%。[结论]牧草间作能有效改善桉树人工林地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有效减缓土壤衰退。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土壤湿度对膜下滴灌棉花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精量制定膜下滴灌棉花的田间水分管理制度和揭示滴灌棉花的增产机理。【方法】以田间试验为基础,设置90%θf、75%θf和60%θf(θf田间持水量)3个土壤湿度处理,在棉花不同生育阶段采用双向切片法测定棉花根系和根冠比;用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水分;最终测棉花产量。【结果】3个土壤湿度所对应的棉花根系生长过程呈“S”形变化,但是,由于75%θf处理的棉田土壤含水量始终处于适宜范围内,全生育期棉花根系生长速度快及最终根重大;90%θf处理的土壤水分太充足,根系生长速度缓慢,其根区土壤中根重最小;60%θf处理的根重介于其它2处理的根重之间。3个处理的棉花根重垂直分布呈锥形负指数递减模式,且随土壤湿度提高,深层根重减小幅度大,根系变浅。0~30 cm土层中,75%θf处理的棉花根系所占总根重比例最高。水平方向上棉花根系主要分布在膜下窄行和宽行土壤中,膜外裸地中根重很小;各土壤湿度处理中,75%θf处理下膜下窄行或宽行的根重都比90%θf和60%θf处理的根重大。棉花根冠比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不同土壤湿度处理对棉花产量有不同的影响,75%θf处理下的产量最高。【结论】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持续维持较高水平,对棉花根系生长及产量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