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北京地区紫花苜蓿建植当年的耗水系数和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小型蒸渗仪法研究了北京地区中苜1号和WL323紫花苜蓿建植当年的耗水系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中苜1号和WL323的生物产量耗水系数分别为915.0和939.7,经济产量耗水系数分别为786.9和808.1,2个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茬次之间差异显著(P<0.05),第2茬最低,第3茬最高;中苜1号和WL323的地上部生物产量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1.0和10.6kg/(mm.hm2),全部生物产量分别为19.2和17.9kg/(mm.hm2),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2.8和12.3kg/(mm.hm2),2个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茬次之间差异显著(P<0.05),第2茬最高,第3茬最低。  相似文献   

2.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在河北省坝上地区研究灌溉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量由0增至400 mm,紫花苜蓿耗水量由335.5增至712.8 mm,干物质产量由3304.7增至7423.3 kg/hm2,二者差异显著(P<0.05);第1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由10.5和12.2降至6.8和7.9 kg/(mm·hm2),第2茬则相反,分别由9.5和11.1增至19.0和22.1 kg/(mm·hm2),但第1~2茬差异不显著;第1茬耗水系数分别由956和822升至1480和1273,第2茬则相反,分别由1053和906降至527和453,但1~2茬差异不显著;不同茬次间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系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在河北省坝上地区研究了灌溉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量的增加,第1、2、3莅和全生长季(1~3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皆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第1茬中灌溉量处理显著高于低和高灌溉量处理(P〈O.05)。随灌溉量增加,各茬次和全生长季(1—3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耗水系数均呈先降后升趋势;第1茬中灌溉量处理显著低于低和高灌溉量处理(P〈0.05)。不同茬次间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系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需水量、耗水量、需水强度、耗水强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子和范围,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不同气候区域和年份紫花苜蓿的需水量和耗水量不同;增加刈割次数可降低需水量;在一定范围内耗水量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灌溉模式耗水量不同.紫花苜蓿全生长季需水量和耗水量的范围分别为400~2 250和300~2 250 mm.不同气候区域、气候年份、刈割茬次及生长发育阶段紫花苜蓿的需水强度和耗水强度不同;需水强度与大气蒸发力成正相关,耗水强度与土壤含水量成正相关;增加刈割次数可降低需水强度;在一定范围内耗水强度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灌溉模式耗水强度不同.紫花苜蓿全生长季需水强度和耗水强度的范围分别为3~7和2~7 mm/d;短期极端最高需水强度为14 mm/d.不同气候区域、气候年份、灌溉量、灌溉模式、施肥量、施肥模式及刈割茬次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建植2年及以上高于建植当年;不同品种差异不显著.在相对正常的田间栽培管理条件下,建植当年紫花苜蓿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含水量14%)水分利用效率的范围分别为8~12和9~14 kg/(mm·hm2),建植2年及以上者分别为12~25和14~29 kg/(mm·hm2).  相似文献   

5.
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石羊河流域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灌溉量,分别为常规灌溉(330mm)、节水20%灌溉(264mm)和节水40%灌溉(198mm)和施氮量0、40、80和120kg/hm2对种植第2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土壤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全生育期总干草产量随灌溉量增加而显著增加,他们的次序是常规灌溉总干草产量(15 575kg/hm2)>节水20%(14 763kg/hm2)>节水40%灌溉(14 017kg/hm2)。节水20%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为27.49kg/(mm.hm2),显著高于常规灌溉25.96kg/(mm.hm2),节水40%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为26.89kg/(mm.hm2),与常规灌溉和节水20%灌溉之间相差不显著。各处理全氮主要富集于表层土壤(0~60cm),土壤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0~120cm土层,灌溉对各土层全氮含量的影响没有出现规律性变化;施氮40kg/hm2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和施氮80、120kg/hm2。当施氮量为40kg/hm2时,第2年紫花苜蓿干草产量15 905kg/hm2、WUE为28.62kg/(mm.hm2)以及土壤全氮含量达到最大值。在河西绿洲灌区石羊河流域种植第2年紫花苜蓿,从经济、生态和环境方面考虑,节水20%灌溉(灌溉量为264mm,不包括生育期降水量)和施氮40kg/hm2处理是较高干草产量、较高WUE及较高土壤肥力取得一致的处理,应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燕麦(Avena spp.)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我国燕麦饲草、籽实和生物水分利用效率范围依次为5.7~58.4、1.0~21.3和3.4~95.8kg/(mm·hm2)。我国燕麦饲草、籽实和生物耗水系数范围依次为171~1754、470~10000和104~2941。我国燕麦饲草、籽实和生物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系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依次为10.3、21.3和28.2,饲草燕麦生产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远较籽实燕麦生产稳定。  相似文献   

7.
为制定适合在科尔沁沙地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灌溉制度,本试验设2个单因素处理,分别为5个灌溉定额和4个灌溉频率处理,通过分析其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以期制定最合适的灌溉制度。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定额对紫花苜蓿粗蛋白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当灌溉定额为546 mm时,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为39.43%,苜蓿的年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最佳灌溉定额。不同灌溉频率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2 d灌水1次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42.45%左右,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最佳灌溉频率。可以通过0~2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来判断是否缺水,该地区土壤的最佳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40%左右。  相似文献   

8.
坝上地区紫花苜蓿的需水量、需水强度和作物系数(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研究了河北省坝上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需水量和需水强度。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照作物蒸散量,利用需水量测定值和同期参照作物蒸散量计算了紫花苜蓿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坝上地区2008年紫花苜蓿第1、2、3茬和全生长季(1-3茬)需水量分别为157.8、192.0、199.5和549.3 mm,第1茬显著低于第2和3茬(P<0.05),第2和3茬差异不显著。需水强度分别为2.6、6.2、4.2 和3.9 mm/d,第2茬显著高于第1和3茬(P<0.05),第3茬显著高于第1茬(P<0.05)。作物系数分别为0.61、1.34、1.30和0.99,第2和3茬作物系数明显高于第1茬,超过其2倍。  相似文献   

9.
水氮互作对河西走廊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不同灌溉量(W_1:117mm;W_2:156mm;W_3:192mm)和施氮量(N_1:0kg·hm~(-2);N_2:40kg·hm~(-2);N_3:80kg·hm~(-2);N_4:120kg·hm~(-2))互作条件下河西走廊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的变化特征,旨在确定紫花苜蓿品质最优时的水氮配置模式。结果表明,水氮互作显著影响了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粗蛋白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P0.05),但对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影响不显著。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粗蛋白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随灌溉量和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最大值出现的组合分别为W_2N_3和W_2N_2,说明只有水氮合理配置才能提高紫花苜蓿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绿洲区滴灌条件下施磷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对北疆绿洲区滴灌条件下两个品种紫花苜蓿开展施磷的研究。设置一次性施180 kg/hm2磷肥(L1)、一次性施360 kg/hm2磷肥(H 1)、分次施180 kg/hm2磷肥(L2)、分次施360 kg/hm2磷肥(H2)及不施肥(CK)5个处理,通过对其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施磷模式对新牧2号第1茬干草产量、生长速度、叶茎比及第3茬株高有显著影响(P <0.05),对三得利第3茬干草产量、生长速度有显著影响(P <0.05),对其余各生产性能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 >0.05)。不同施磷模式对新牧2号各茬次粗蛋白、粗纤维及第1茬粗灰分有显著影响(P <0.05),对三得利第1,3茬粗灰分有显著影响(P <0.05),对其余各营养品质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 >0.05)。采取模糊相似优先比分析法综合生产性能及品质的各项指标,得到新牧2号和三得利的最佳施磷模式,按优劣排序为 H 1>L1>H2>L2>CK。  相似文献   

11.
灌水和施肥是调控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两大重要技术措施,研究水氮互作对燕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对于优化燕麦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2014-2015年连续两个生长季,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田间试验设置3个定额灌溉和3个施氮(纯N)水平,研究水氮耦合对陇燕3号农田0~150 cm土层耗水量、棵间蒸发、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3个灌溉处理的灌水量分别为270.0 mm (I1)、337.5 mm (I2)和405.0 mm (I3),3个施N水平分别为90 kg/hm2 (N1)、120 kg/hm2 (N2)和150 kg/hm2 (N3)。在全生育期内,棵间蒸发量(E)及E/ET(总蒸散量)的比例表现先降后升趋势,且相同施氮量下,拔节至灌浆期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而灌浆至成熟期则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减小。相同施氮量下,燕麦耗水量与籽粒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却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所有处理中,N3I3产量最高(5466.0~5727.5 kg/hm2),N3I2次之(5428.5~5678.5 kg/hm2),N1I1最小(4504.5~4804.3 kg/hm2),而N3I2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12.11~12.82 kg/(mm·hm2)],N3I1次之[12.04~12.63 kg/(mm·hm2)],N1I3最小[9.79~10.58 kg/(mm·hm2)]。由此表明,水氮耦合对燕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具有显著互作效应,施氮量150 kg/hm2、灌溉定额337.5 mm是西北绿洲灌区燕麦种植较佳的节水、高产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京郊平原区苜蓿生产能力与耗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根据北京地区气候与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特点通过定量灌溉控制,设置水分相对充足(WS)、水分中度 (WM)和水分亏缺(WD)3个水分梯度处理,对苜蓿各茬次与全年干草产量、土壤含水量以及干草产量与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关系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苜蓿干草产量与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线性相关关系,当灌溉量较大、水分充足时,可增加苜蓿各茬次与全年干草产量,其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也相应增加,表明相对充足灌水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在北京相对干旱的2003年,生长时期的自然降水为285.6 mm,仅依靠自然降水并不能获得苜蓿高产以满足生产需要,适当的灌水是有必要的,按返青和每次刈割后灌溉60 mm/次(以保持土壤含水量75%时),全年耗水量530.33 mm,全年可获得苜蓿干草产量17 927.48 kg/hm2.  相似文献   

13.
雨季造成的光照不足是西藏箭筈豌豆种子高产的制约因素之一。其种子田混播支撑作物,改善草层的通风透光性,是有效的增产措施。试验品种选择西牧324,支撑作物选择油菜,进行混播试验。结果表明,箭豆与油菜“间行播”处理的箭豆种子产量最高,达1844.00kg/hm2,与箭豆单播处理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O.05)。在油菜混播量为0~8.3kg/hm2的范围内设5个水平的试验中,随油菜播量增加,西牧324种子产量随之增加。在西牧324不同行距条件下混播油菜的试验中,箭豆播种行距为20cm的种子产量(2386.39kg/hm2)显著高于行距为33.3cm的种子产量(1431.67kg/hm2)(P〈O.05)。分析西牧324种子产量与其秸秆产量和株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种子产量与秸秆产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O.05),而与株高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与支撑作物混播时,较高的箭筈豌豆光合器官量对于保证其种子高产有较大作用,而株高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确定地下滴灌紫花苜蓿栽培草地的合理施氮量和灌溉量,以紫花苜蓿‘巨能7号’为供试品种,采用田间试验,全生长季共设置4个总滴灌量水平:480 mm(W1)、550 mm(W2)、620 mm(W3)和690 mm(W4);施氮量共设置4个水平:无氮(N0,0)、低氮(N1,60 kg·hm-2)、中氮(N2,120 kg·hm-2)和高氮(N3,180 kg·hm-2)结合灌溉进行,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水氮供应对地下滴灌紫花苜蓿全生长季内生长状况、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不同茬次的株高和茎粗均有不同的影响,表现为第1、2茬紫花苜蓿的株高均随施氮量和滴灌量的增加而增高,第1茬紫花苜蓿的茎粗随滴灌量的增加而增粗。2)第1、2茬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均随滴灌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对第1、4茬和全年的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有显著的提高,其中滴灌量、施氮量和水氮互作对紫花苜蓿增产效应极显著(P<0.01)。3)增加滴灌量,降低施氮量,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均逐渐下降,WUE和IWUE最小值均出现在W4N0处理下,且该处理下的WUE和IWUE均明显小于其他处理。4)紫花苜蓿氮肥农学效率(ANUE)随施氮量增加在不同滴灌量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W1、W2和W3水平下,ANUE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趋势,ANUE最大值均出现在N2水平,在W4水平下,ANUE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肥偏生产力(PFPN)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ANUE随滴灌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而PFPN先增加后降低,说明适当增加滴灌量可以提高紫花苜蓿的ANUE和PFPN。综合考虑紫花苜蓿产量效应和资源利用、环境等综合效应,W3N2处理下(滴灌量为620 mm,施氮量为120 kg·hm-2)宁夏引黄灌区地下滴灌紫花苜蓿种植较为适宜。研究结果可为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大面积推广节水、高产优质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氮矿化是决定土壤提供可利用性氮的关键生态环节,同时也是当今国内外土壤氮素循环的研究热点,荒漠草原作为草地生态系统中极特殊的一种草地类型,其资源贫乏,气候严酷,植被结构相对简单,因此研究荒漠草原氮素的可利用性对维持荒漠草原稳定发展十分必要。鉴于此,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对象,采用顶盖埋管培养法,通过在整个生长季的跟踪调查,主要探讨了净氮矿化速率对4个载畜率梯度[0(对照)、0.91(轻度放牧)、1.82(中度放牧)、2.71(重度放牧)羊/(hm2·a)]的响应,并结合土壤温湿度,分析其与土壤氮矿化的关系,旨在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氮素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及管理参考。结果显示,土壤的净氮矿化速率在整个生长季呈现出先降后增的趋势,并且在生长高峰期7月及8月受载畜率的影响较大。4种载畜率梯度下中度放牧处理[1.82羊/(hm2· a)]具有最高的净氮矿化速率,重度放牧处理中[2.71羊/(hm2·a)]净氮矿化速率最低。皮尔森相关分析表明硝化速率与净氮矿化速率显著正相关,在整个生长季中净氮矿化速率受硝化作用影响较大。不同载畜率梯度下,土壤水分与净氮矿化速率极显著负相关,而土壤温度则与净氮矿化速率无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中度载畜率水平[1.82羊/(hm2·a)]是维持荒漠草原稳定矿化速率的理想载畜率。  相似文献   

16.
氮素对兰州百合产量、养分累积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玉红  罗俊杰 《草业学报》2011,20(5):223-230
在大田旱作条件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用磷肥(P2O5) 150 kg/hm2、钾肥(K2O) 225 kg/hm2的基础上,不同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N0,N75,N150,N225)对兰州百合产量、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年、二年、三年生兰州百合产量年增长幅度分别为 (51.69±25.76)%、(110.71±40.85)%、(88.29±21.45)%,增幅最大为第2年,其次是第3年。兰州百合总糖、粗淀粉和水溶性糖总体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施氮条件下百合粗蛋白含量均高于N0,而水溶性糖含量均低于N0。当施氮量为75 kg/hm2时,总糖和粗淀粉含量比N0显著提高(增幅3.3%和5.1%,P<0.05)。当施氮量为 225 kg/hm2时,水溶性糖含量较N0下降显著(降幅6.2%,P<0.05)。当施氮量为 75 kg/hm2时,粗蛋白含量比N0极显著提高(增幅20.3%,P<0.01),而当施氮量为 225 kg/hm2时,比N0提高显著(增幅37.9%,P<0.05)。氮肥施用量是影响兰州百合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调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2,他引:5  
以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为重点,研究封育和未封草地土壤水分的消耗与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平水年封育草地鲜草产量达5860.7kg/hm2,未封草地鲜草产量仅785.4kg/hm2,植物生长期降水补充量封育草地39.4mm,未封草地29.2mm;在丰水年干物质生产2.65kg/(hm2·mm);平水年1.94kg/(hm2·mm);枯水年仅0.64kg/(hm2·mm)。在未封草地上采用工程整地措施修筑蓄水带和蓄水沟,13年0~500cm土壤含水量为11.3%~13.5%,比对照提高3.0~5.2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提高5~8倍。采用调控措施集蓄土壤水分是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草地生产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中亚热带区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价不同秋眠强度紫花苜蓿品种在福建中亚热带生产性能,选择秋眠级数(FD)3、5、7、9.5的紫花苜蓿品种在福建延平、福建建阳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测定越夏率、年度产草量、产草量季节动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秋眠级数为7的阿瑞博表现最优,越夏率为67%,在延平、建阳年度鲜草产量分别为4 7931kg/hm2、62 505kg/hm2,干草产量分别为12 373.2kg/hm2、13 344.8kg/hm2,初花期粗蛋白含量28.0%。秋眠级数为3的苜蓿王初花期粗蛋白含量最高(33.4%),但越夏率和产草量最低。秋眠级数为9.5的萨兰多在秋季保持较高的产草量,但越夏率和春夏季产草量均低于阿瑞博。选择春季生长迅速,耐旱、耐热的非秋眠品种是中亚热带区紫花苜蓿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