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湿地松新造幼林地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高度集约化经营湿地松林对环境的影响,以湿地松新造幼林地为对象,设置径流场进行了连续6年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降水量为64353mm,林地径流量为1611241t/hm2,泥沙流失量为27844777kg/hm2,流失N、P、K等主要养分为131kg/hm2,径流系数为316%;在安徽丘岗地区营造湿地松林,实行大块状(80cm×80cm×50cm)整地,并集约经营,不致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林当年土壤侵蚀模数为19559t/hm2,属于无明显侵蚀类型,该区可提倡高规格整地和实行集约经营;5~8月为集中降水期,应避免相关营林活动;水土流失量与降水量呈幂函数关系,随着林木生长和植被的恢复,径流量逐渐减少,泥沙流失量则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2.
乌江板桥河小流域水量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乌江中下游板桥河小流域的水量平衡和地表径流量。水文站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小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为1259.5mm,径流量531.5mm,蒸散量728.0mm;用径流场测定资料推算小流域的径流量中,地表径流量为71.81mm,占年降水总量的5.7%.壤中流、浅、深层地下径流总量为459.7mm.杉木林和灌丛草坡的水量平衡场观测结果:蒸散是降水的主要输出形式(占降水量的81.1%~84.7%);杉木林的地表径流量小于灌丛草坡,而地下径流量大于灌丛草坡.小流域中,杉木林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3.
豫西伏牛山区日本落叶松林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豫西伏牛山区日本落叶松林的林冠截流降雨、土壤渗透速度和地表径流。结果表明,生长期林冠截流降雨1851mm,截流率为244%,饱和截流量5mm,截流量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截流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渗透速度在10mm.min-1左右;地表径流系数在11%~20%之间;泥沙流失量75×103kg·hm-2~12×103kg·hm-2;土壤渗透速度、地表径流量随造林整地方式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日本落叶松幼林水土流失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观测日本落叶松丰产林栽培措施对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作者于1991~1995年分别在辽东宽甸、清原县设置了径流场,对林地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连续定位观测。分析了林地水、土、肥流失年度和季节性变化及其与栽植、抚育等项营林措施的关系。指出在辽东地区气候条件下所营造的日本落叶松丰产林,造林后前几年有轻度的水土流失现象;最高年土壤流失量为19694t/hm2·a,低于我国目前规定的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土壤容许流失量200t/hm2·a的标准。清原县径流场观测结果进一步表明,雨季7~8月份是一年中径流发生的主要时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824%,径流次数占617%。由于林地径流发生与立地、整地、抚育等关系密切,不同立地可采用减小或加大整地规格、变更抚育时间和对育林措施进行调整,水土流失量还可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5.
杉木福建柏混交林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杉木福建柏混交林中单株生物量组成、土壤团粒组成、土壤孔隙和水分状况的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 混交林中杉木每hm 2 蓄积量是杉木纯林的169 倍, 细根量是杉木纯林的15 倍; 与纯林相比, 混交林中0~20cm 土层> 025m m 水稳性团聚体高出901% ; 结构体破坏率低1582% ; 有机质和水解性 N 含量分别高0245% 和131×10- 6; 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总孔隙高009% 、091% 、100% , 土壤容重低0057gcm - 3; 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分别高300% 、350% 、204% ; 混交林40cm 土层含水量也比纯林大155t·hm - 2。由于混交林的结构较为合理,能一定程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林分生产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6.
杉木林地土壤肥力观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造林后杉木林地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及施肥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经对杉木中心产区土壤肥力中等的杉木林地设固定样地,进行土壤肥力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林地施肥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施肥后第2年,土壤的含P量,P2和P2K1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3%和21%,而P2K1处理的速效和缓效K比对照提高了20%和195%;施肥后第4年其含P量分别高25%和28%,而P2K1处理的速效和缓效K比对照提高了21%和29%;造林后,随着林龄的增加杉木林地的土壤肥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林5年后,离树干距离40cm的土壤含N、P、K肥的下降比例较树干距离80cm的低。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幼龄林地水土流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尾松造林后的4年内,设置径流小区对林地水土流失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整地方式的林地水土及其养分流失量,第1年最大,全垦林地径流量104970t/hm2、土壤流失量535t/hm2、径流养分流失量1291kg/hm2、土壤养分流失量41044kg/hm2;穴垦林地分别为92120t/hm2、579t/hm2、1080kg/hm2、46793kg/hm2;荒坡地分别为119550t/hm2、287t/hm2、896kg/hm2、20005kg/hm2。第2~4年流失量依次降低。3种整地方式均以第1年流失最严重、第4年流失很轻微,第2、第3年全垦>穴垦>荒坡,流失量较轻。观测结果可为马尾松速生丰产林营建与地力维护的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营林措施对杉木幼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建立16个径流小区,对不同整地方式、抚育方式、间种绿肥和营造林模式等营林措施的杉木造林地的水土流失进行了5年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林地5年的土壤流失量表现为全垦>带垦>穴垦,穴垦比全垦、带垦分别减少4033%和2548%的土壤流失量;不同抚育方式林地5年土壤流失量表现为扩穴连带抚育(98695t/hm2)>块状抚育(92587t/hm2)>不抚育(4066t/hm2),块状抚育比扩穴连带抚育减少619%的土壤流失;不同造林模式林地5年的水、土、肥流失均表现为:传统模式>世行模式>生态型模式,其中世行造林模式林地水、土、有机质和养分(N、P、K)流失量比传统模式造林地可分别减少660%的水、608%的土壤、1026%的有机质流失和1036%的养分流失量;在造林地上间种绿肥增加地表覆盖是防治林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水源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围绕水源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开展了森林小气候、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不仅具有拦蓄降水、缩小温差、保持较高土壤湿度等作用,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消洪补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水文生态作用。森林覆被率65%的流域比32%的流域年枯水径流量增加2887mm,年洪水径流量减少9887mm;森林土壤贮水29812~39193mm,草地仅18209mm;林地很少产生地表径流,草地年土壤流失量17939kg·hm-2;高寒山区多年冻土与季冻土致使试验区河川径流系数高达073,蒸散较小为15654mm;多年监测资料显示祁连山林分质量下降,冰川退缩,河川径流逐年减少,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建议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分别为825、495、330丛.hm^23种种植密度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人工林的地表径流进行了4年定位观察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麻林人工成林不发生地表径流的最大降水量为3~5mm/次。其他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大小与降水量呈正线性相关;地表径流量大降水量为3~5mm/次。其地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大小与降水量呈正线性相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间隔时间和  相似文献   

11.
TheextraordinaryforestfirehaPpenedinl987inDaking'anMountains.Inodetodefinitethechangesofccologicalenvironment,esPeCiallytheeffeetsonthesatowahathefire,wesetupthelOCatedobservatorysta-tionatthe23rdstationdownPanguriveroftheSeriousdisas)erareainl988togethcrwithHeilonaiiangProvincehydrologicalstationcAnedoutthe,Iocationresearchbythe25thstationofEmuerRjverinthefircareaandPangustationofPanguriver.Wemadetheprimaryconc1usionbytheanalysisofthedatainlastfiveyearsasthcfollowing.NATURALCoNDIT…  相似文献   

12.
不同密度杉木幼林系统生产力和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方奇 《林业科学》2000,36(Z1):28-35
杉木幼林系统是由4个不同密度级处理系列小区组成,栽植密度为1665、3330、4995和6660株/hm^2(以下分别用A、B、C和D代替)。这些小区土壤质地及地形别无二致,都是用1年生实生苗1987年春天定植。8年生时调查了这些幼林系统林木生长、冠层厚度、枝下高以及生态效益等。随着密度由A增加到D:平均胸径生长量从8.1cm降到6.6cm;平均树高生长量由5.9m降至5.4m;平均冠层厚度自4.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对河川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蔡体久  周晓峰 《林业科学》1995,31(5):403-407
采用单独流域实验法,利用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对森林火灾后河川径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特在森林火灾后,河川年轻流量明显增加,5月份融雪径流量有减少趋势。火烧后,森林对水分循环的调控能力减弱,径流的变化更加依赖于降雨。  相似文献   

14.
在多年观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水量平衡的方法和原理研究了祁连山森林主要类型青海云杉林的降水、截留、干流、蒸发散的分配过程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年降水为433.5mm、透流量287.37mm、干流0.294mm、截留量145.83mm,分别占降水量的66.29%、0.068%、33.64%;径流量为239.98mm,占全年降水的55.36%;蒸发散量为156.54mm,占降水量的36.11%;土壤储水量增量23.63mm,枯落层持水量7.92mm,分别占降水的5.45%和1.83%。  相似文献   

15.
广西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黄承标  韦炳二 《林业科学》1991,27(5):490-497
1982—1989年,采用定位对比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量及动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差异很大,草坡>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区内各植被类型的径流系数较小,平均为0.78%,但各类型间差异很大,可达57倍强。2.地表径流的季节动态,主要受降水的季节分配规律制约;而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量主要受植被的树冠群体或植物群体、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综合效能所决定。这种综合效能呈现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大于针叶林、针叶林大于草坡地的规律。文中还建立了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深与林外降雨量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6.
降雨在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杉木和马尾松林内、外雨树干茎流及迳流所含各种养分物质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表明:林内雨的各种养分物质浓度显著地高于林外雨。林外雨的各养分物质含量是 N>Ca>K>Mg>P,杉木林内雨的各种养分物质量是 K>N>Ca>Mg>P。皆伐迹地迳流中养分流失量显著地高于林地的流失量。雨水养分含量与降雨量存在着半对数函数关系。由降雨输入的养分量显著地大于迳流输出的养分量。林内雨和树干茎流淋溶的养分量占还原养分总量的 48—53%。林内雨和树干淋溶的K、Mg、N的养分量超过凋落物归还的养分量。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西部丘陵漫岗区径流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观测 ,对黑土漫岗林网区不同林种的土壤结构及理化性质、树冠截留、树干截留、枯落物截留及地表径流、径流含沙量的测定 ,测定出在黑土漫岗林网区 ,有林地比无林地的径流效益值大 ,其中有林地以落叶松、小黑杨、天然栎林的径流效益值较大 ,以落叶松林的径流效益值最大 ,果树林的径流效益值较小  相似文献   

18.
植被恢复过程与防止水土流失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华嵩 《林业科学》1989,25(1):40-50
本文通过多年调查观测的资料,论证了植物措施与保持水土的关系,植被覆盖度与实施植物水土保持措施的年限成正比的关系。植被结构的改良,植被覆盖度的增长,可以缩短地表径流过程,降低径流洪峰量,增加土壤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面蚀成反比的关系。植被覆盖度小于60%时,土壤侵蚀量急剧上升,覆盖度增长到60%以上时,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覆盖度增长到60%以上时,土壤侵蚀基本停止。  相似文献   

19.
MACDONALD  JAMES 《Forestry》1955,28(2):81-93
An account, by a delegate from Great Britain to the eleventh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rest Research Organizationsheld in Rome in 1953, of some aspects of the work being undertakenby the Government of Sicily to restore fertility to degradedsoils and thereby prosperity to the island by the control oftorrents and by afforestation in the torrid climate of the mountainsof southern Euro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