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叶形大豆品种产量性状边际效应指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产大豆品种不仅要求单株产量高,而且又适宜密植的品种.以两种叶形的10个品种(系)为材料,从边际效应指数角度,研究了不同叶形大豆品种叶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边际效应指数及其相互关系,期望筛选出耐密型大豆品种.结果表明:长叶品种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的边际效应指数均比圆叶品种的小,适于密植;单株产量边际效应指数与叶部性状的边际效应指数相关不显著,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的边际效应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的边际效应指数呈显著负相关.长叶大豆品种绥农14的单株产量边际效应指数最小,属于耐密型品种.  相似文献   

2.
耐阴与不耐阴大豆茎叶性状的变异及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梁镇林 《大豆科学》2000,19(1):35-41
大豆不耐阴品种的性状变异大于耐阴品种,茎叶性状中,叶形指数的变异最小、柄角的变异最大,表明叶形性状较稳定、柄角性状易受环境影响,对照单作,大豆间作后,节长增加,节径和柄茎变细,比叶鲜,干重下降,两类型大豆有着基本一致的消长趋势,但在消长平准上,不耐阴品种比耐阴品种显著。柄角,柄长和叶片的长、宽及面积等五性状,在中、高节位上的叶层变化及差异,表现了不耐阴品种对弱光环境反应的敏感和耐阴品种的钝性。耐阴  相似文献   

3.
日本大豆品种十胜长叶是引进种质在我国大豆育种中利用最多的品种之一.对2005年以前利用十胜长叶育成的195个大豆品种进行了系谱分析,旨在明确十胜长叶对各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率,总结其利用方式,为国外种质的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发现,利用十胜长叶衍生育成的品种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4个省市,它所衍生的品种数分别为96个、89个、8个和2个;平均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3.04%、14.99%、20.31%和7.81%.其中92.2%的品种是由杂交育成的.十胜长叶对这些品种的遗传贡献率范围为0.78%~50.00%,以遗传贡献率为12.50%、6.25%和25%的衍生品种数较多,占衍生品种总数的77.3%,说明十胜长叶的利用以至少三交效果比较好,通过复交有利于聚合国内外品种的优良特性.十胜长叶在我国大豆育种中的成功利用说明,通过与当地品种杂交选育创造优良中间材料是利用国外引进种质改良我国大豆品种的有效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刘威 《大豆科技》2014,(4):22-25
辽宁省是大豆主产区,探索和研究辽宁省大豆主栽品种的演变规律十分重要,为了实现良种生产,必须研究品种的使用年限、特征特性、适宜区域等因素,以便于及时进行品种更新。对东北地区分亚区——辽宁大豆产区30 a来大面积种植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株高、生育期、产量及其组成成分等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生育期经历了由短到长的变化,目前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以适应不同生态地区的需求。产量性状也随着品种的更新逐步提高,且生育期越长,品种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5.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雪峰 《大豆科学》2011,30(4):585-588,595
对黄淮海地区通过审定的212份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后育成品种比70年代育成品种分枝和单株荚数分别降低26.04%和1.66%,百粒重和脂肪含量分别增加了23.17%和7.32%。株高、底荚高度和生育日数90年代育成品种最低;主茎节数80年代育成品种最少,比主茎节数最高的70年代育成品种减少18.37%;在黄淮海育成大豆品种中,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所占比例持续增长,但还是以有限结荚习性为主,无限结荚习性大豆所占比例一直在下降;圆形叶的比例逐年增加,而披针叶和椭圆叶比例有所下降。随着年代推进,在分枝数和单株荚数下降的情况下,由于百粒重的增加,单产也随之增加。蛋白质含量以90年代育成品种最高;脂肪含量逐年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麦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及生物学产量的关系,探讨淮北地区高产小麦品种适宜的株型结构。【方法】以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株型性状(株高、穗长、穗颈长、例二节长、倒三节长、倒四节长、基部节间长与冠层上三叶长、宽、面积、单茎上三叶面积、高效LAI)与产量相关性状(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经济系数)及生物学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量与旗叶宽、旗叶面积、倒二叶宽、穗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株型性状中仅有高效LAI与生物学产量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安徽淮北地区高产小麦适宜的株型及群体:在较高经济系数的前提下,穗数675万/hm2以上,株高80cm左右,穗长10cm以上,穗颈长30cm左右,基部节间长不超过50cm;叶片短、宽、挺,旗叶长17~21cm,旗叶宽1.4~1.6cm;倒二叶长19~25cm,倒二叶宽1.3~1.5cm;倒三叶长19—26cm,倒三叶宽1.3~1.6cm,高效LAI4.5~5.0;“控株-增穗-增叶”可能是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耐密植大豆品种沈农12叶片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密植大豆沈农12和普通大豆辽豆11为试材,在不同种植密度(7.5、15.0、22.5、30.0、37.5、45.0万株.hm-2)下,比较了2个品种的叶片性状。结果表明:耐密植品种沈农12叶形指数较高、叶柄较短、叶倾角较小,有利于密植栽培;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叶形指数、叶柄长度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耐密性不同的品种叶柄长度随密度而增加的幅度不同,沈农12增幅较小;叶倾角也有随密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沈农12叶片性状有利于叶片的受光态势,因而,该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较高,并且随着密度增加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8.
大豆种质的倒伏性调查及其相关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倒伏是大豆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以60份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为材料,调查和分析了大豆倒伏性及其与茎秆性状和产量性状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倒伏性存在显著差异,倒伏的严重程度与茎秆性状有关.大豆品种的倒伏级别与株高、主茎节数、节间长、分枝数等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达1%显著水平,茎秆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百粒重呈负相关.不同倒伏级别组之间产量性状表现显著差异,2级倒伏组是具有轻度倒伏和高产潜力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9.
对大豆品种沈农6号和沈农8号经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宅间诱变的SP_1代和SP_2代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沈农6号和沈农8号大部分变异株系主要农艺性状均表现明显的变异,既有正向变异也有负向变异,说明空间环境对供试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异作用明显.结果表明:经空间诱变后大豆长花序长度、总荚数、总粒重都有所增加;大豆短果枝数与地面对照相比较虽然变化不大,但2个品种短果枝总荚数、总粒重都有所增加.说明经过空间诱变作用大豆长花序、短果枝性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10.
谢甫绨  陈贵 《大豆科学》1999,18(1):27-31
长花序和短果枝是构成大豆产量的两个优异株型性状,它们的籽粒产量占单株粒重的20%以上,长花序和短果枝性状还可以增强大豆品种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在大豆生产中,采用一些相配套的栽培措施,可以充分发挥这两个性状的作用,提高大豆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适宜间作的大豆品种,以早、中、晚熟三种类型共16个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玉米大豆间作和大豆净作(为对照)模式下比较研究其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各熟期类型品种在间作条件下的株高、平均节间长、倒伏率均显著高于净作对照,且早熟品种的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平均节间长以及倒伏率显著低于中、晚熟品种。早、中熟品种在间作下的有效分枝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晚熟品种显著高于对照。各熟期类型品种在间作模式下的产量都显著低于相应的对照,早熟类型品种的单株有效荚、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以及公顷单产均极显著低于中、晚熟类型品种,而这些性状在中、晚熟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早、中熟品种在间作下的单株有效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晚熟品种的单株有效荚率显著高于中熟品种,中熟品种显著高于早熟品种。然而各品种类型间作下的完整粒率与净作对照无显著差异,中、晚熟品种的完整粒率显著高于早熟品种。通过相关性分析,间作下倒伏率与株高、主茎节数、平均节间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荚率、单株粒重、完整粒率、产量均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玉豆共生期占全生育期比重与有效荚率、完整粒率、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中、晚熟大豆品种相比早熟品种有较长的光补偿时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是适宜与玉米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为指导鲜食夏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6-2018年国家区试鲜食夏大豆13年的品种试验数据,研究了鲜食夏大豆品种1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8年8个鲜食夏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在6.75%~38.67%之间,A级口感率的变异系数最大,标准二粒荚宽最小;参试品种的平均鲜荚产量为10 468.9 kg·hm-2,较对照减产1.7%;随着年度的推进,鲜荚产量得到了提升,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鲜荚数有下降趋势,而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有上升趋势,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A级口感率逐步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荚产量与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极显著正相关,A级口感率与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鲜食夏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子是标准二粒荚长和宽、荚数、多粒荚率及株型因子,在鲜食夏大豆选育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多粒荚多、荚长、荚大、粒大的品种进行组配,以提高鲜食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指导鲜食春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4-2017年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性状的遗传变异十分丰富,变异系数为5.9%~33.49%,遗传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单株有效鲜荚数,而采青天数、标准二粒荚荚长和荚宽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小。随着年度的递进,鲜食春大豆的株型、鲜荚产量、口感、荚型性状获得了逐渐的改良。主成分分析表明,荚数与生育生长、鲜荚产量、株型、荚率、品尝品质和荚型因子是鲜食春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鲜荚产量与单株有效分枝数、百粒鲜重、单株鲜荚重、标准二粒荚荚长极显著正相关,与500 g标准荚数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余性状相关性不显著。A级口感率与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等性状极显著负相关。因此,鲜食春大豆品种选育时,应注重分枝多、粒大荚长而饱满的亲本组配及后代选择,协调荚型、株型和生育期的改良,从而选育出高产优质鲜食春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根系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盆栽方法,对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15份早熟大豆品种、14份中熟大豆品种和12份晚熟大豆品种的根系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根系性状存在差异。晚熟品种根系最发达,其次是中熟品种,早熟品种根系相对最不发达,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根系性状的差异在苗期表现不明显,花期和鼓粒初期差异表明明显。  相似文献   

15.
对大豆扁化茎遗传的研究,国外已有报道,国内尚未见报道。国外的研究认为,扁化茎性状是受单基因f控制,为隐性性状。我们于1992年引入美国扁茎和新兴扁茎二份大豆扁化茎材料,并用这二个扁化茎品种和吉林20号、吉林21号、长农4号三个园茎品种配制六个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6.
对长果种黄麻品种JRO-632、JRO-7835、JR-878、JRO-5408、IR—1、苏丹青茎和园果种黄麻品种JRC-212、JRC-5854、JRC-7447、JRC-412、JRC-206、EC-41338的叶比重(叶比重:叶干重/单位叶面积)气孔数和叶片中光合组织分布的差异进行研究,由于品种及麻株大小不同,黄麻叶比重差异显著,一般说来,长果种黄麻比圆果种黄麻的叶比重大些,麻株生长前期的叶比重大些,  相似文献   

17.
许多研究表明,世界大豆品种产量随着育成年代呈显著增加,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围育成大豆品种的产量增加幅度有放缓和停止不前的变化趋势.说明以农艺性状为选择目标的常规育种其品种的产量潜力已受到限制.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育种目标和计划.大豆育种工作者在对大豆晶种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定向改良时,并没有考虑生理性状的改良,也不清楚生理性状发生了哪些变化.许多研究表明,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其生理性状也发生了变化,并与产量呈密切相关.对1923年至2005年间育成的40个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和生理性状的研究表明,生理性状与产量和农艺性状相比,其改善的幅度较小,说明大豆生理性状的遗传改良孕育着巨大的产量潜力.建立以生理性状为目标的育种程序,定向改变大豆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是提升当前我国大豆育种水平.实现产量突破的重要途径.总结作者及课题绀成员近几年来埘吉林省1923年以来育成的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和生理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认为大豆叶片的光合能力、表观叶肉导度、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瘤的数量具有作为高产品种选择指标的价值,有待于对其进行选择成本、可靠性、关联性和可替代性进行研究,用于高产大豆品种的选育和改良计划.  相似文献   

18.
宋英博 《杂粮作物》2010,30(3):233-235
在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选用半矮秆大豆品种合农60,并以大垄栽培为对照,研究窄行密植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品质、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大豆的产量显著地高于大垄栽培的产量,并且除了百粒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其他各性状都以窄行密植的大豆表现最好;不同时期窄行密植和大垄栽培大豆的SPAD值、单株叶面积和叶干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对6个裂叶红麻品种(系)不同光合器官的数量性状与干皮产量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总叶数、7裂叶数及麻皮长和麻皮宽的光合器官之间及与干皮产量之间的相关都是显著的,而圆叶数、3裂叶数及5裂叶数与干皮产量相关不显著。总对数、7裂叶数及麻皮长的数量性状其广义和狭义遗传力都很低.表明主要光合器官的表现易受环境影响,注意选择圆叶数性状可能有助于培育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选用黑龙江省17个水稻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法,进行了变异系数、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植株高、稻穗长,但产量较低;倒二叶、倒三叶长而宽有利于提高产量,但结实率偏低;对产量贡献率从大到小顺序为穗长、倒三叶长、剑叶长、穴穗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