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甘蔗间套种玉米有隔行间种、行行间种等2种方法,不同方法对甘蔗产量影响不同;新植蔗和宿根蔗不同的种植密度对甘蔗产量有不同的影响,新植蔗每667 m~2间种玉米1 127株以下、宿根蔗每667 m~2间种1 262株以下比较合适;玉米间套种时间过早造成甘蔗产量减产,一般在新植蔗幼苗长到2叶1心、宿根蔗出苗达30%时播种玉米,不影响甘蔗的生长;生育期短、株高较矮、株型紧凑、叶片较窄的玉米品种,对甘蔗产量的影响较小;甘蔗套种玉米对甘蔗病虫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三角固定翼飞机在丘陵蔗区甘蔗生长后期叶面喷施甘蔗增糖增产液,喷施面积22hm2,在试验区中部留1hm2面积蔗区不喷甘蔗增糖增产液。结果表明:喷施效率和准确率大大提高,20min内完成约20hm2面积喷施甘蔗增糖增产液;飞机喷施的增糖效果明显,喷施后一个月甘蔗蔗糖分比对照增加了0.92,蔗汁锤度提高了0.6,重力纯度提高了1.68,降低了甘蔗还原糖分0.08(以上均为绝对值)提高甘蔗产量5%。调查发现:次年宿根蔗的发株数比对照增加26.14%,甘蔗枯心苗和黑穗病苗比对照少22.18%。  相似文献   

3.
<正>甘蔗是龙陵县的主要税源之一,也是蔗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2009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8 666.7hm2,产量50万t,实现农业产值1亿元,计划新植1 540 hm2,其中冬植蔗533.1 hm2,较2008年408.9hm2增30.5%,占全县计划新植面积的34.61%。  相似文献   

4.
研究瓜类与宿根甘蔗不同的套作模式对瓜类、甘蔗产量品质的影响,为瓜类合理套作甘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农科院蔬菜所育成的桂蜜2号薄皮甜瓜、丰成2号蜜本南瓜与桂糖21号宿根蔗进行套种,研究适合的瓜类与宿根甘蔗套种模式。结果:甘蔗行距为1.1m的常规行距套种甜瓜,甘蔗的产量最高,为5470.39kg/667m2,甘蔗蔗糖、锤度、重力纯度、蔗汁蔗糖分等甘蔗品质指标最优分别为11.84%、14.72、86.14%和14.15%,同时提高甜瓜的品质。甘蔗常规行距套种瓜类的产量品质比套种在宽窄行距的瓜类产量品质要高,套种在1.1m常规行距的南瓜和甜瓜比套种在宽窄行距的产量分别高13.10%、18.14%,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分别高14.59%、19.24%,南瓜的维生素C含量高24.54%和1.08%,β—胡萝卜素含量则高7.5%。与新植蔗套种瓜类有相同的趋势。建议生产上采用1.1m的常规行距种植甘蔗与甜瓜套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几个甘蔗(Saccharum)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主要经济性状、病虫害及抗倒情况。[方法]2010~2011年在广西北海市对云蔗03-194等10个甘蔗品种进行1年新植、1年宿根比较试验,以新台糖22号为对照。[结果]柳城05-129、粤糖00-318表现比较突出,柳城05-129新植、宿根蔗糖分比对照品种分别高0.07、1.30个百分点,新植、宿根产量分别比对照高0.05、22.6 t/hm2;粤糖00-318新植产量比对照高16.39 t/hm2,宿根蔗糖分比对照高0.93个百分点。桂糖02-351的宿根性表现较好,病虫害发生率小,宿根的产量、糖分分别比对照高0.93 t/hm2、0.93个百分点。[结论]该研究可为筛选出适合广西地区推广的优良甘蔗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探讨桂辐98-296种茎直接补种广西主栽品种新台糖22号宿根蔗的最适下种时段和植蔗沟深度,为生产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桂辐98-296种茎在新台糖22宿根蔗3个下种时段(芽萌动前、蔗芽萌动和蔗苗长出2~3张蔗叶),进行3种不同深度植蔗沟(沟底与宿根蔗末端基部持平、沟底与宿根蔗低位芽持平和沟底高于宿根蔗低位芽)补种,分别调查桂辐98-296蔗株和新台糖22号宿根蔗的产量性状、蔗茎产量及蔗糖品质表现。补种的桂辐98-296蔗茎产量为16.71~18.30 t/hm2,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的蔗糖分为13.62%~14.23%、变幅不大;各处理新台糖22号宿根蔗的甘蔗产量为54.65~56.19 t/hm2,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明显,蔗糖分为13.72%~14.13%、相差较少。在新台糖22号宿根蔗芽萌动前至蔗苗长出2~3张蔗叶期间,直接补种桂辐98-296种茎,可以增加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增加甘蔗产量;补种种茎摆种的植沟深度与宿根蔗末端基部持平为宜。  相似文献   

7.
探索玉米不同播期对宿根甘蔗套种玉米的产量和土地复合产值的影响,为当地生产中甘蔗合理套种玉米提供参考。以当地广泛种植的甘蔗品种"粤糖93/159"和玉米品种"会单4号"为材料,在1年宿根甘蔗地设不同玉米播期处理:早播(2月10日)、中播(2月25日)、中晚播(3月12日)、晚播(3月27日),不播(对照)。研究不同玉米播期对宿根甘蔗和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和产值的变化规律。不同玉米播期对甘蔗的出苗率、有效茎数、单茎重和产量均无显著影响;随着玉米播期的推迟,玉米的生殖生长期天数、株高、穗位高、产量均呈递减趋势,且玉米播期与以上各项农艺性状指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甘蔗套种玉米的种植模式中,选择适宜的玉米播期很重要。其中玉米中晚播(3月12日)的土地复合产值最高为75,564.57元/hm~2,除去玉米农资投入成本5,550元/hm~2,相对于纯种甘蔗60,428.31元/hm~2,可增加收益9,586.26元/hm~2。宿根甘蔗套种玉米可增加土地复合产值和经济效益,在3月上旬(中晚播)播种玉米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甘蔗马铃薯间套种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广西赤红壤蔗区土壤条件下甘蔗马铃薯间套种高效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间套种设置常规土栽、盖薄土叶、无土厚叶、薄土白膜等4个处理模式和无间套种作对照(CK),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模式马铃薯和甘蔗生长及产量水平.[结果]增加覆盖的甘蔗马铃薯间套种模式均比常规土栽模式显著增产,薄土白膜模式、薄土叶模式和无土厚叶模式比CK分别增25.39%、19.95%和13.51%,其中又以盖薄土加地膜模式马铃薯产量最高,效益最好.而在广西赤红壤蔗地甘蔗间套种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未见对甘蔗产量及品质有影响,粮食作物马铃薯的收获有利于缓解蔗粮争地矛盾,增加蔗地单位面积收益,提高蔗农收入,值得在广西蔗区推广.[结论]在广西赤红壤蔗地甘蔗间套种马铃薯未见对甘蔗产量品质有影响,而间套种马铃薯采用盖薄土加地膜模式马铃薯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9.
2006~2007年在粤北霜冻区旱坡地进行甘蔗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7个参试品种中,CP89-2143和粤糖00-236综合表现较好,表现为特早熟、高糖、稳产、宿根性好、农艺性状优良,11月上旬至次年1月中旬平均蔗糖分含量分别为15.52%和15.85%,比对照种新台糖10号高1.23个百分点和1.56个百分点:蔗茎产量为108 777 kg/hm2和103 433 kg/hm2,含糖量为16 883 kg/hm2和16 413 kg/hm2,分别比对照种增产蔗茎19.2%、13.4%和增产蔗糖29.6%、26.0%;CP94-1100表现特早熟、高糖、农艺性状好,新植蔗茎产量为98 363 kg/hm2,但宿根性差:CP93-1382高产稳产、宿根性强,但蔗糖分含量一般(13.93%);CP92-1666表现特早熟、高糖,但蔗茎产量一般(83 427 kg/hm2)且不易脱叶;CP88-1762和CP94-1340的蔗糖分含量和蔗茎产量表现一般,茎径偏小.  相似文献   

10.
30%度锐悬浮剂及40%福戈水分散粒剂防治甘蔗害虫药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30%度锐悬浮剂及40%福戈水分散粒剂防治甘蔗害虫药效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新植蔗,用30%度锐悬浮剂600 mL/hm2或40%福戈水分散粒剂600 g/hm2培土对螟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达87.5%,对蚜虫及蓟马的防治效果达到100%;对于宿根蔗,用40%福戈水分散粒剂600 g/hm2培土对螟虫防效最好,达77.77%,对蓟马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栽培密度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充分利用一季中稻地区的光温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产增收,以超级稻中浙优1号为供试材料,开展不同栽培密度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栽培密度24万蔸/hm2、27万蔸/hm2、30万蔸/hm2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较高,尤其以密度27万蔸/hm2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最高,头季有效穗数295.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71.2粒,每穗实粒数132.4粒、结实率77.3%,产量9466.97kg/hm2;再生稻有效穗数377.6万穗/hm2,每穗总粒数66.5粒,每穗实粒数50.2粒、结实率75.5%,产量3350.17kg/hm2等性状均最高,可在一季中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宁南山区一年一熟,光热资源丰足有余,一年两熟又显不足的气候、自然特点进行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玉d套种大豆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种植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相对玉米单种,水分生产率提高1.20kg/(mm·hm^2),土地利用率提高43%,单产达10481.5kg/hm^2,经济纯收入提高40.39%.  相似文献   

13.
广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广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量,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4种种植密度(7.50万株/hm2、8.25万株/hm2、9.00万株/hm2和9.75万株/hm2)及4个施肥量〔施N量分别为75.00 kg/hm2、150.00 kg/hm2、225.00 kg/hm2和300.00 kg/hm2,m(N)∶m(P2O5)∶m(K2O)=2∶1∶4〕共1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施肥量为N225.00 kg/hm2、P2O5112.50 kg/hm2、K2O450.00 kg/hm2时,单穴大中薯重量最大,且产量和扣除种薯、肥料费用后的净收入也是最高,分别达到了28997.62 kg/hm2和68990.96元/hm2。  相似文献   

14.
甘蔗套种西瓜、大豆的效益(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甘蔗套种西瓜、大豆对作物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为蔗区推广甘蔗套种西瓜、大豆种植模式提供参考。设置4个施肥处理:CK_1(甘蔗单种,不施肥),CK_2(甘蔗单种,施化肥),T_1(甘蔗套种西瓜,施化肥+牛粪),T_2(甘蔗套种大豆,施化肥+牛粪)。结果表明,与CK_2相比,T_1处理的甘蔗增产2.5 t/hm~2,西瓜产量1.02 t/hm~2,总经济效益增加3 090元/hm~2;T_2处理的甘蔗减产7.61 t/hm~2(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大豆产量0.35 t/hm~2,总经济效益增加720元/hm~2;西瓜肉总塘含量为8.59%,大豆粗蛋白含量为36.15%,达到了同类农产品的品质指标。甘蔗+西瓜、大豆的套种模式与甘蔗单种模式相比,提高了经济效益,T_1处理增加的经济效益远高于T_2处理,适合于水肥条件好、劳动力充足的蔗区推广,T_2模式操作简单,适合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丘陵红壤旱地春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覆膜和垄作栽培以及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春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栽培较裸地栽培增产 48.2 %~ 5 7.6 % ,每公顷纯收入增加 7734.90~ 781 3.35元 ;垄作栽培较平畦栽培增产 7.92 % ;三元复合肥施用量以每公顷 6 0 0kg为宜 ;种植密度以8.2 5~ 9.75万株 /hm2 为宜  相似文献   

16.
梁永松  曹国璠  龚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14-7816,7822
[目的]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综合收益以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方法]2006年以玉米间作绞股蓝套作平菇的净收益为研究对象,开展玉米密度(30000~90000株/hm2)、绞股蓝密度(15000~75000株/hm2)以及玉米施肥量(纯N 75~255 kg/hm2)对净收益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在这种种植模式中,玉米的种植密度对净收益有极显著的影响,绞股蓝密度有显著影响,而玉米纯N施肥量无显著影响。在玉米密度为75000株/hm2、绞股蓝种植密度为45000株/hm2、玉米纯N施肥量为210 kg/hm2时,净收益最高,达到33285元/hm2。[结论]玉米种植密度是影响净收益的主要因素,其次为绞股蓝种植密度,玉米施肥量则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树型金银花中银一号与不同蔬菜套种的立体栽培模式。[方法]树型金银花中银一号与萝卜、辣椒和甘蓝进行金银花+萝卜+甘蓝、金银花+辣椒+甘蓝2种不同模式套种,每种套种作物设计1.0、1.4、1.8和2.2 m4种种植幅宽,分为4个区组,每区组2个小区。[结果]套种萝卜以幅宽2.2 m效果最好,产值159 940.48元/hm2,收益为97 901.79元/hm2。金银花+萝卜+甘蓝种植模式,产值和收益随幅宽的增加而增加,幅宽2.2和1.8 m的最终效益分别为106 845.24和105 595.24元/hm2。金银花的产量随套种辣椒的幅宽增加而减小。套种幅宽1.0、1.4、1.8和2.2 m的分别减产863.39、1 077.53、1 102.23和1 273.66 kg/hm2,减幅达7.3%、9.1%、9.3%和10.8%。[结论]江汉平原种植金银花中银一号套种萝卜比辣椒更适宜。金银花+萝卜+甘蓝种植模式以在金银花行间套种1.8 m幅宽萝卜为宜,金银花与萝卜之间的间距以50~80 cm为宜,其效益可达105 595.24元/hm2。  相似文献   

18.
郑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593+4596-4593
[目的]为了探索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与芝麻(Sesamum indicum)套种的经济效益及甘薯对芝麻农艺性状的影响,为两种作物套种提供参考。[方法]以普通大田肥力为基础,甘薯选择匍匐型短蔓品种,芝麻选择中高秆、中早熟品种;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3处理水平(纯种芝麻、纯种甘薯、甘薯芝麻套种),以纯种甘薯和纯种芝麻作对照。[结果]甘薯芝麻套种效益均比单种其中一种作物高,较纯种甘薯增收4 971.79元/hm2,增幅达16.8%,较纯种芝麻增收4 192.65元/hm2,增幅达13.8%;甘薯芝麻套种使芝麻株高降低,降幅为9.0%,始蒴高度降低,降幅为10.4%,千粒重增加0.13 g,增幅为4.4%;套种的芝麻茎秆粗壮,综合抗性较强,子粒商品性佳,出油率提高。[结论]芝麻甘薯合理密度套种不仅可以增强芝麻的抗逆性,增加千粒重,提高子粒品质,而且可以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我国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