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2002—2017年南通市统计年鉴中农作物经济产量数据为基础,对南通市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南通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461.26万t,2013年最高,达484.54万t。农作物秸秆资源以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为主。整体来看,南通市小麦秸秆资源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水稻秸秆资源量相对稳定。从分布来看,如东秸秆资源量最大,市辖区最少;海安、如东秸秆资源相对丰富,而启东、海门秸秆资源相对匮乏。  相似文献   

2.
基于吉林省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油料作物的产量,本文利用草谷比系数和可收集系数分区域估算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以未被利用的秸秆资源量为原料,计算秸秆资源的沼气利用潜力。结果表明,2020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6 522.51万t,可收集资源量为5 393.73万t,中部地区秸秆资源较多,东南地区较少,其中长春市秸秆资源最多。吉林省未被利用的玉米、水稻秸秆资源为1 291.29万t,折合标煤667.30万t,通过沼气工程处置,产沼气潜力为40.16亿~58.67亿m3,折合标煤343.52万~502.00万t,可以减排二氧化碳913.76万~1 335.32万t,能源转化率可达51.48%~75.24%;如果全部用于发电,发电潜力为72.27亿~129.08亿kW·h。产沼气潜力最大的地区是松原市,为8.83亿~12.96亿m3,发电潜力为15.89亿~28.51亿kW·h。通过分析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空间特征,估算不同地区农作物秸秆的沼气潜力,对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及沼气工程建设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在有大量粮食产出的同时,也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产生。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大、种类多、分布广,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据调查统计,2019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4亿t,可收集资源量约为7亿t。秸秆品种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其中,稻草秸秆约2.11亿t、小麦秸秆约1.54亿t、玉米秸秆约2.73亿t、棉花秸秆约2600万t,油料作物秸秆(主要为油菜和花生)约3700万t、豆类秸秆约2800万t、  相似文献   

4.
张芳 《河南农业》2020,(7):31-31
内乡县是一个山地、丘陵、平原各占1/3的农业大县,农作物秸秆资源比较丰富。农作物播种面积为8.20万hm2,主要种类有小麦、玉米、花生等,其中小麦秸秆、玉米秸秆产量占总产量的80%以上。2017年全县农作物秸秆可利用总量为65.87万t。一、秸秆综合利用量从利用数量来看,2017年,内乡县秸秆总产量77.16万t,利用量65.87万t,综合利用率达到85.4%,其中,夏季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率较高,达到96.2%。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空间格局,挖掘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为广西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草谷比法分析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空间格局。【结果】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逐年增加,其中水稻、马铃薯和玉米秸秆是主要来源。2016年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2306.86万t,可收集资源量为1868.32万t,可能源化利用量为1588.07万t,可转化能源量可折算为733.16万t标准煤。水稻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地区;玉米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地区;薯类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地区。【结论】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秸秆资源总量逐年平稳增加,水稻、薯类和玉米秸秆是主要来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以周口市为例,采用草谷比法估算了周口市自2012-2021年以来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及养分资源量。结果表明:(1)周口市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年均1005万t,秸秆养分资源总量年均为8.04万t(N)、5.28万t(P2O5)、15.26万t(K2O),秸秆养分释放总量年均达20.98万t,小麦、玉米秸秆是周口市秸秆资源的主要来源;(2)以2021年数据为例,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后可释放氮素35.46 kg/hm2、磷素17.08 kg/hm2、钾素85.35 kg/hm2,理论上可替代小麦生产中19.3%~20.3%(N),10.7%~34.2%(P2O5),和100%(K2O)的化肥施用量。周口市秸秆资源量丰富,合理化利用后将具有巨大的化肥替代潜力。随着周口市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小麦、玉米播种面积有望持续增加,将影响未来作物秸秆的产出和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天津市7种主要大田作物(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豆类、薯类、花生)为研究对象,计算了作物田间秸秆产量、加工副产物量以及秸秆资源总量,结果表明:2013—2015年天津市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平均为202.46万t,其中玉米和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田间秸秆产量较高,分别为88.08万t和67.95万t,占全市农作物田间秸秆总量的47.86%和36.93%;玉米加工副产物量为14.51万t,占全市农作物加工副产物总量的78.69%。玉米和小麦秸秆资源总量之和占全市秸秆资源总量的85%左右。针对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秸秆利用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正确评价西安市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特性,充分认识西安市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方法]以草谷比法为基础方法,对西安市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估算,并分析各区县秸秆资源量分布。[结果]2015年西安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211.93万t,可收集资源量为175.95万t,可能源化利用量为149.55万t,可转化能源量82.35万t标准煤;小麦秸秆量占总量的55.4%,玉米秸秆占总量的43.6%,棉花、油菜占总量的1.0%。临潼、长安、户县的秸秆资源量分布较大,分别占比为18.0%、19.0%、17.0%。西安市年平均秸秆的化石能源替代量88.83万t,全部转化为经济价值相当于节约5.49亿元的煤炭消耗。[结论]该研究可为西安市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内乡县农作物播种面积8.2万 hm~2,主要种类有小麦、玉米、花生等,其中,小麦秸秆、玉米秸秆产量占总产量的80%以上。全县农作物秸秆可利用总产量为77.16万t,利用量为65.87万t,综合利用率达到85.4%。内乡县政府引导群众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收储利用,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沤肥、制气、食用菌生产等实用技术,通过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能源化"五化"利用途径,综合利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周口市为例,采用草谷比法估算了2012—2021年周口市小麦、玉米、花生、大豆4种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及养分资源量。结果表明:周口市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年均1 005万t,秸秆养分资源总量年均为纯N 8.04万t、P2O5 5.28万t、K2O 15.26万t,秸秆养分释放总量年均达到20.98万t,小麦、玉米秸秆是周口市秸秆资源的主要来源;以2021年数据为例,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后可以释放氮35.46 kg/hm2、磷17.08 kg/hm2、钾85.35 kg/hm2,理论上可替代小麦生产中纯N 19.3%~20.3%、P2O5 10.7%~34.2%和K2O 100%的化肥施用量。周口市秸秆资源量丰富,合理化利用后将具有巨大的化肥替代潜力。随着周口市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小麦、玉米播种面积有望持续增加,将影响未来作物秸秆的产出和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11.
The Assess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traw Resources in China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The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collectable and usable volume of existing straw resources, its suitability for different ways of utilization and fully reorganiz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China. Based on the results on the stubble heights of major crops in the Huang-Huai-Hai area (the area along the Yellow River, Huai River, and Hai River),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llectable and usable coefficients, and the collectable and usable volumes of various straw resources in China were worked out during 2005. The respective collectable and usable volumes of straw resources were worked out on the basis of suitability as fuel, feed, fertilizer, and base material for edible mushrooms. The total collectable and utilizable quantity of straw in China was 685 950 000 t, and the mean collection coefficient was 0.81 during 2005. The quantity of straw residue and wasted straw accounted for 19%. The collectable and utilizable quantities of grain, cash crop, and other crop straw were 492 310 000, 162 610 000, and 31 030 000 t which accounted for 71.77, 23.71, and 4.52%, respectively of the total collectable and utilizable quantity of straw. The quantity of straw which could be used as fuel was 635 000 000 t, which accounted for 92.63% of total quantity of the straw in the country during 2005. Among the total quantity of collectable and utilizable straw in China during 2005, the quantities of straw suitable and unsuitable for being processed as feedstuff were 587 640 000 and 98 310 000 t, which accounted for 85.67 and 14.33%, respectively. The quantity of straw residue returned to the field and collectable and utilizable straw for direct field restoration was 616 000 000 t, which accounted for about three-fourths of the total straw yield, while the quantity of straw for cultivation of edible mushrooms and industrial processing was about 587 000 000 t, which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85% of the total collectable and utilizable straw.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llectable and utilizable quantity of straw in China is abundant and suitable for many purposes.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由于滞后的思维方式、传统的观念以及技术落后等问题而造成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仍无法取得高效的利用,陕西省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率仅不到30%,剩下的70%多仍为废弃、焚烧等方式粗犷利用,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大量流失。通过对陕西省2011年的农作物秸秆产量进行分析,利用统计数据,计算出可利用的秸秆资源量,并将可利用秸秆资源量转化成标准煤量,为陕西省秸秆资源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及决策参考,得出假设:将所有的可收集利用秸秆资源完全用作能源使用,计算得2011年陕西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资源量1 196.82万t,折合标准煤663.56万t,约占当年陕西省总能源消耗的6.55%。  相似文献   

13.
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潜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农作物秸秆厌氧发酵的产气潜力。[方法]以厌氧污泥作为接种物,将豌豆秆、高粱秆、蚕豆秆、油菜秆分为4个试验组,在(35±1)℃恒温水浴中进行厌氧发酵,分别测定了这4个试验组的产气量和产气率。[结果]累计产甲烷量大小顺序:豌豆秆>油菜秆>蚕豆秆>高粱秆。豌豆秆总产气量最高,为2 423.0 ml;高粱秆最低,为957.25 ml。产气率大小顺序:蚕豆秆>高粱秆>油菜秆>豌豆秆。蚕豆秆的产气率最高,为292.2 ml/g(VS);豌豆秆的最低,为156.3 ml/g(VS)。4种秸秆比较,蚕豆秆产沼气潜力最大,豌豆秆最低,高粱秆和油菜秆居中。[结论]该研究为在沼气工程中更好地充分利用各种农业秸秆废弃物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特征,为秸秆肥料化利用、化肥合理减施及农业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数据,估算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及其养分资源量,分析秸秆和养分资源区域分布特征、养分资源当季释放量以及小麦生产中化肥减施量。【结果】通过文献数据加权估算,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的草谷比分别为1.01、1.14和1.25。2014—2018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秸秆年均产量为65 386.6万t,其中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产量分别占32.3%、22.7%和45.0%。秸秆资源量的73.3%分布在我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农区,其中水稻秸秆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农区(50.7%)、小麦秸秆主要集中在华北农区(59.0%)、玉米秸秆主要集中在东北农区(33.7%)和华北农区(30.4%)。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氮素(N)平均含量分别为0.78%、0.64%和0.85%,磷素(P2O5)平均含量分别为0.42%、0.27%和0.53%,钾素(K2O)平均含量分别为2.31%、1.53%和1.59%,秸秆总养分含量(N+P2O5+K2O)表现为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年均量为509.8万t(N)、284.7万t(P2O5)和1 183.0万t(K2O),不同农区总养分量分布表现为长江中下游(26.0%)>华北(25.4%)>东北(21.3%)>西北(11.1%)>西南(10.5%)>东南(5.6%)。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还田氮素当季释放率分别为54.9%、51.4%和61.9%,磷素当季释放率分别为60.9%、65.3%和73.0%,钾素当季释放率分别为90.1%、93.3%和92.3%,表现为钾>磷>氮。三大粮食作物秸秆还田养分当季归还量(化肥可替代量)年均值为294.0万t(N)、194.1万t(P2O5)和1 083.9万t(K2O),总量为1 572万t,其中以玉米秸秆养分(N+P2O5+K2O)当季归还量最高,占当季养分总归还量的44.6%。秸秆还田对我国小麦生产具有较高化肥替代潜力,在小麦一年一作区,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理论上可替代4.6 kg N·hm -2、7.8 kg P2O5·hm -2和65.3 kg K2O·hm -2的化肥投入量;小麦玉米轮作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理论上可替代小麦生产季39.4 kg N·hm -2、28.9 kg P2O5·hm -2和109.9 kg K2O·hm -2的化肥投入量;稻麦轮作区,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理论上可替代小麦生产季29.9 kg N·hm -2、17.8 kg P2O5·hm -2和145.1 kg K2O·hm -2的化肥投入量。【结论】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21 141.5万t、14 843.1万t和29 402.0万t,总量为65 386.6万t。三大粮食作物秸秆全量还田养分当季释放量为294.0万t(N)、194.1万t(P2O5)和1 083.9万t(K2O)。70%以上秸秆资源和养分当季释放量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地区。小麦生产区,前茬作物秸秆全量还田理论上可替代 4.6—39.4 kg N·hm -2、7.8—28.9 kg P2O5·hm -2和65.3—145.1 kg K2O·hm -2的化肥投入量。  相似文献   

15.
宣城市目前秸秆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是还田,综合利用总量达82.4万t,占秸秆资源总量的74.4%左右。各地区也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了多种适宜本地区特点的秸秆资源利用模式。该文在调查分析宣城市秸秆资源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秸秆还田的有效模式及对策和措施,如项目支持、科技攻关、示范推广等,进一步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SAS环境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陕西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进行预测。[方法]以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估算2005—2015年陕西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以农村就业人口、农作物播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影响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的4个主要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在SAS环境下,利用GM(1,1)灰色模型和基于GM(1,1)的多元回归模型对2016—2020年的陕西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进行预测,并对模型精度与误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基于GM(1,1)的多元回归模型预测精度高于GM(1,1)模型的精度,较准确预测了2016—2020年陕西农作物秸秆的可收集量。[结论]准确预测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可为政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安徽省为我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估算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可为全省秸秆养分资源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安徽省各市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4种作物秸秆产量、秸秆氮磷钾养分资源量及其在还田条件下的化肥替代潜力进行评估。【结果】2016—2018年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1 758万t、2 251万t、712万t和275万t,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淮北和江淮区域,分别占全省4种作物秸秆总量的47.0%和33.6%。全省4种作物秸秆氮(N)、磷(P2O5)和钾(K2O)养分年均产量分别为40万t、13万t和85万t,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秸秆养分资源量分别占4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44.6%、34.4%、13.9%和7.1%。在全省作物主要种植地区,单位播种面积水稻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9.5—35.0 kg·hm-2、P2O5 13.6—16.2 kg·hm-2和K2O 132.9—157.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1—33.5 kg·hm-2、P2O5 8.4—11.7 kg·hm-2和K2O 83.5—115.8 kg·hm-2;玉米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7—32.7 kg·hm-2、P2O5 12.5—16.5 kg·hm-2和K2O 59.7—79.0 kg·hm-2;油菜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1—34.0 kg·hm-2、P2O5 11.2—15.8 kg·hm-2和K2O 101.3—142.7 kg·hm-2。【结论】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还田可基本满足下季作物的钾素需求,同时可部分替代氮肥和磷肥的施用,各区域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实现农田化肥减施。  相似文献   

18.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三原则——就地、大量、简易还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年产作物秸秆7.0×108 t,是一笔宝贵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利用主体方向不明确,配套措施不力,致使大量秸秆被随地焚烧,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分析秸秆焚烧现象的严重性入手,综述了秸秆利用的现状,提出了秸秆资源利用的三项原则,并推出了一项省工节本高效的秸秆利用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目的正确评价中国现存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以及各种利用途径的适宜性,充分认识中国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方法主要结合相关研究所测定的秸秆田间残留量等数据信息,以黄淮海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收获留茬高度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对中国各类秸秆资源的可收集利用系数进行估算,进而计算出2005年中国各类秸秆资源的可收集利用量。还采用各类秸秆适宜性分级的方法,对秸秆资源用于燃料、饲料、肥料、工业原料以及食用菌基料等用途的适宜性和其各自的可收集利用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2005年中国秸秆可收集利用总量为68595×104t,平均可收集系数为0.81;残留田间和收集过程中浪费的秸秆占19%。其中,粮食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为49231×104t,占71.77%;经济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量为16261×104t,占23.71%;其它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量为3103×104t,占4.52%。2005年中国可以燃用的秸秆约为6.35×108t,占全国秸秆可收集利用量的92.63%。2005年在中国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中,适宜加工饲喂的秸秆为58764×104t,占85.67%;不适宜加工饲喂的秸秆为9831×104t,占14.33%;秸秆残留还田量与适宜直接还田的可收集利用秸秆量合计约61600×104t,占同年中国秸秆总产量的近3/4;适宜于食用菌栽培的秸秆与适宜于工业加工的秸秆总资源量均约为58700×104t,分别占同年中国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的85.00%以上。结论根据测算结果可以看出,中国秸秆可收集利用量非常丰富,适宜于多种用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