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解海南省红树林区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现状,2009年6月对海南省7个主要红树林区进行浮游动物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种类均匀度(J′)、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Y)等进行种类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所采获的浮游动物共有42种,桡足类种类数最多。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4.28 g/m3,浮游动物的丰度平均值为245.14 ind/m3。H′甚高,范围在3.35~3.95,J′范围在0.82~0.97,种类多样性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福建旧镇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于春季(5月)和秋季(9月)对旧镇湾西岸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环境理化指标测定和大型底栖动物开展调查。旧镇湾潮间带春、秋季共鉴定底栖动物86种,分属6门。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938.13、798.93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88.87、291.03 g·m-2。秋季的物种多样性Shannon-Weav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以及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都呈现较春季更高的现象。春季和秋季的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分别为0.35和-0.36,表明潮间带底栖生态环境受到轻度污染。研究结果为后续旧镇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评价人为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互花米草入侵对西门岛潮滩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对位于乐清市西门岛的红树林保护区内及周边被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所侵占潮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样品中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18种,其中红树林保护区断面有17种,而互花米草侵占区断面仅10种。红树林保护区内互花米草覆盖的中潮滩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均低于互花米草侵占区的中潮滩,而红树林保护区内红树林覆盖的高潮滩则高于互花米草侵占区高潮滩。红树林保护区断面互花米草覆盖的中潮滩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Marglef、Shannon-Wiener、Pielou和Simpson等多样性指数均接近或略高于互花米草侵占区中潮滩,2个断面分别为红树和互花米草所覆盖的高潮滩的大型底栖动物各多样性指数值则相近。聚类及多维标度(MDS)分析结果显示,各互花米草覆盖潮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而与红树林覆盖潮滩相比有显著不同。结果表明,被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没有下降,但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已与原有红树林潮滩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天津市3座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1年5月、7月、9月分别对天津市于桥水库、北大港水库、尔王庄水库的14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各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状况,并评价各水库的水质情况。[结果]所有采样点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2种,其中水生昆虫6种,软体动物7种,甲壳类2种,寡毛类7种。于桥水库5月、7月、9月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别为11种、8种、10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2.43 ind./m2、50.09 g/m2;采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综合评价,于桥水库为轻-中度污染。北大港水库5月、7月、9月种类分别为5种、5种、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18ind./m2、2.70 g/m2;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值和均匀度指数综合评价,北大港水库为重度污染。尔王庄水库5月、7月、9月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别为3种、5种、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04 ind./m2、0.20 g/m2;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值和均匀度指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尔王庄水库为中度污染。[结论]三座水库均受到了富营养化污染,污染程度为:北大港水库尔王庄水库于桥水库。  相似文献   

5.
东寨港典型红树林区底栖动物多样性特征指数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红树林区不同红树林群落及环境变化与底栖动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红树林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机械抽样方法选取采样点,对东寨港北港、三江典型红树林区底栖动物资源进行定性和定量调查,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匀度等特征指数进行底栖动物多样性分析,探讨不同红树林群落对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北港区和三江区的红树林底栖动物组成及数量分布都存在差异;北港红树林区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栖息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608.69 g.m-2、683.33个.m-2和1.157 1,三江红树林区分别为:214.60 g.m-2、547.00个.m-2和1.037 2;[结论]北港红树林区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比三江红树林区丰富。底质和盐质等生境条件以及红树林群落的高度、郁闭度和林下通风透光等生态特征的差异都是造成红树林底栖动物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横沙东滩围垦后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现状,本研究分别于2019年10月(秋季)、2020年4月(春季)在横沙东滩自然潮滩和成陆区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工作。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6种,自然潮滩物种数高于成陆区;自然潮滩和成陆区优势种明显不同,自然潮滩优势种为圆锯齿吻沙蚕、河蚬、缢蛏和谭氏泥蟹,成陆区优势种为日本新糠虾、日本旋卷蜾蠃蜚和摇蚊幼虫。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成陆区(481.60 ind./m2)高于自然潮滩(302.40 ind./m2),平均生物量为自然潮滩(84.50 g/m2)高于成陆区(6.71 g/m2)。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H′、J、d)为自然潮滩高于成陆区。Cluster和MDS分析表明,横沙东滩不同生境的底栖动物群落之间存在较明显差异,ABC曲线表明成陆区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影响。  相似文献   

7.
于2008年春季,用Peterson采泥器对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7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利用指示生物结合生物学指数进行水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64种,隶属于3门6纲。昆虫纲和腹足纲为绝对优势类群,分别为37种和16种;寡毛纲5种,甲壳纲动物3种,蛭纲2种,瓣鳃纲只1种。物种分析得到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cahayensis)和细长摇蚊(Chironomus attenuatus)为扎龙湿地的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各样点呈现一定差异,D6#最大,为1 120个/m2,而D7#最小,为241个/m2。扎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B)为12.40 g/m2,变化范围为1.76~25.30 g/m2,平均生物量(B)为12.40 g/m2,变化范围为1.76(B4#)~25.30 g/m2(B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3.40为2.76,采用生物学污染指数(IBP)与Chandler生物指数(ICB)对扎龙湿地的水质进行生物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分别于2016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3次采样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门28种,其中春季23种,夏季和秋季均为24种。调查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77、24.55、18.17 g/m~2,3个季节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38.89、68.49、55.07 ind./m~2;软体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节肢动物;异白樱蛤Macoma incongrua、红明樱蛤Moerella rutila、托氏虫昌螺Umbonium thomas为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相同,依次为异白樱蛤、红明樱蛤、托氏虫昌螺和古氏滩栖螺Batillaria cumingi;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13~2.55,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62~0.73,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1.17~1.35。研究表明,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潮区变化,各季节典型种主要有异白樱蛤、红明樱蛤等,分歧种主要有古氏滩栖螺、大竹蛏Solen grandis、薄壳绿螂Glauconome primeana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分别于2016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3次采样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门28种,其中春季23种,夏季和秋季均为24种。调查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77、24.55、18.17 g/m2,3个季节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38.89、68.49、55.07 ind./m2,3个季节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38.89、68.49、55.07 ind./m2;软体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节肢动物;异白樱蛤Macoma incongrua、红明樱蛤Moerella rutila、托氏虫昌螺Umbonium thomas为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相同,依次为异白樱蛤、红明樱蛤、托氏虫昌螺和古氏滩栖螺Batillaria cumingi;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132;软体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节肢动物;异白樱蛤Macoma incongrua、红明樱蛤Moerella rutila、托氏虫昌螺Umbonium thomas为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相同,依次为异白樱蛤、红明樱蛤、托氏虫昌螺和古氏滩栖螺Batillaria cumingi;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132.55,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622.55,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620.73,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1.170.73,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1.171.35。研究表明,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潮区变化,各季节典型种主要有异白樱蛤、红明樱蛤等,分歧种主要有古氏滩栖螺、大竹蛏Solen grandis、薄壳绿螂Glauconome primeana等。  相似文献   

10.
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瑞 《热带农业科学》2016,(10):109-113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进展。目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多样性、影响因子、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次级生产力和污染生态学等方面。同时提出今后还应该更深入地进行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红树林恢复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并应用大型底栖动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中药材贮藏期昆虫群落数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北省17个地区中药材贮藏期昆虫群落的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测定了它们的多样性(H')、均匀度(J')和丰富度(S)3个指标,并应用Mountford的相似性指数(I)对昆虫群落进行数量分类,从17个昆虫群落中分离出4个特殊群落;同时应用上述3个指标,对群落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将17个中药材贮藏期昆虫群落分为7个类型,比较了以上2种分类方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海南海尾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保护海尾湾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和水体环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年7月(夏季)和9月(秋季)及2020年7月(夏季),对海南岛海尾湾近岸海域的12个固定采样点(站点)进行3个航次的水样采集调查,返航后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水质及周边环境等进行鉴定和记录,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2019—2020年的夏季航次采集水样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147种,以硅藻门种类(121种)为主,其次是甲藻门(18种);优势种包括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佛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并基角毛藻(C.decipien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 Gmelin.)、冰河星杆藻(Alexandrum catenclla)及拟旋链角毛藻(C.pseudocurvisetus)等;各调查站位浮游植物的平均细胞密度为17.50×104 cells/m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3.07~4.33,Pielou均匀度指数(J')介于0.58~0.85,丰富度指数(D)介于1.34~5.12。2019年秋季航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86种,其优势种包括旋链角毛藻、拟旋链角毛藻、覆瓦根管藻(Rhizosolehia imbricata var.Schrubsolei)、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中华根管藻(Rhizosolenia sinensis)及菱形海线藻等;各调查站点浮游植物的平均细胞密度为53.80×104 cells/m3,H'介于1.80~3.35,J'介于0.33~0.63,D介于1.66~3.39。影响海尾湾海域浮游植物的重要环境影响因子是水温、SiO4和NH4-N;RDA分析结果表明,旋链角毛藻群落结构与SiO4和COD呈正相关,而拟旋链角毛藻群落结构与水温、化学需氧量(COD)和pH呈正相关。【结论】2019年夏季—2020年夏季海南海尾湾海域的水生环境良好,浮游植物物种丰富度高,影响海尾湾海域浮游植物的重要环境影响因子是水温、SiO4和NH4-N。因此,在掌握海尾湾海域内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种群结构间的相互关系后,应定期重点监测海尾湾海的SiO4和NH4-N变化,避免赤潮发生,同时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海水养殖业废水及生活污水进行检测和治理。  相似文献   

13.
江门三号人工鱼礁集鱼效果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江门三号人工鱼礁的投放对游泳生物的诱集效果,分别于2003年1月和2008年9月对江门三号人工鱼礁区进行了拖网和刺网的本底调查和跟踪调查.采用生物资源密度指数(D)、Margalef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H′)、pileou均匀度指数(J')来研究水域生物的资源密度和种群多...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西沙群岛的珊瑚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组成和分布特征,于2016—2019年期间对西沙群岛附近珊瑚礁区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连续的采样调查,系统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生物多样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5个生物大类中的252种底栖生物中,甲壳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有120种;其次为软体动物,有72种;棘皮动物37种,环节动物17种,其他门类生物6种。大型底栖生物密度为(334.45±396.40) ind·m?2,生物量为(110.79±126.56)g·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3.85±0.84、丰富度指数(d)为5.51±2.64、均匀度指数(J’)为0.89±0.05;多样性指数显示,2016年永兴岛及2018年西沙州海域受到轻度扰动;群落聚类分析显示,该区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随时间变化较显著;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ABC曲线)评价显示,2017年和2018年的部分岛屿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受到一定程度干扰。结果说明西沙群岛珊瑚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群落总体上以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调查时间的变化比地理位置的变化对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有更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北部湾中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密度分布及多样性指标等参数的时空演变特征,为后续开展北部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长时间序列变化和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积累基础资料,同时为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北部湾中北部沿岸海域采用底拖网方式进行4航次渔业资源调查,采用面积法计算各季节的鱼类资源生物量和丰度,依据Pinkas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确定鱼类群落结构中的优势种,并通过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 )、Pielou均匀度指数(J' )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析各调查站位的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北部湾中北部近岸海域4个季节共渔获鱼类152种,隶属于15目55科96属,均为暖水性或暖温性种类。北部湾中北部海域的鱼类资源生物量和丰度分布不均匀,但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春夏季的生物量和丰度均明显高于秋冬季。北部湾中北部海域各季节鱼类的H'在1.952~2.590,其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J'在0.481~0.699,各季节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D以夏季最高(3.114)、冬季最低(2.303),各季节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北部湾中北部海域各季节的鱼类资源优势种(IRI≥1000.00)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春季有3种、夏季有5种、秋季有4种、冬季有2种;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为4个季节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是春季和冬季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鹿斑鲾(Secutor ruconius)是夏季和秋季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结论】北部湾中北部海域鱼类资源时空变化明显,群落多样性指数较历史水平偏低,鱼类资源处于过渡开发状态,且鱼类资源优势种更替的总体趋势表现为k选择种类被r选择种类所替代。鱼类资源季节变动与鱼类洄游习性、海水温度变化及伏季休渔制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林分密度对柏木人工林群落结构和林下物种多样性及林下物种多样性与林分因子相关性的影响,为云顶山柏木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四川云顶山5种不同林分密度(A ~ E:500、650、800、950、1 100株/hm2)60 年生柏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进行植被调查,综合分析其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sw、Simpson优势度指数H′、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结果(1)研究区内共记录植物170种,隶属于68科136属。不同密度下灌木层或草本层优势种多属阴性、耐阴性或适应性强的植物。(2)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基本在密度B达到最大,除D外均无显著差异(P > 0.05);草本层D、H、H′则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双峰变化,在密度B和D出现峰值,不同密度间各指数差异性显著。林分密度和郁闭度与灌木层D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草本层H 、H′、Jsw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3)密度A群落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均呈波动状不规则分布,其余密度下均呈单峰型分布。密度B群落内中、大乔木个体占比相对较多,不同大小个体数在群落中分布趋于合理,群落稳定性较好。结论650株/hm2为云顶山柏木人工林的相对最适林分密度,利于维持群落结构稳定并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cacia人工林恢复状况评价以及植被配置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选取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照当地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进行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刺槐人工林林下物种共有37种,包括灌木8种,草本29种,灌木层以蔷薇科Rosaceae植物为主,草本层以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②刺槐人工林林下α多样性小于天然次生林,与油松人工林之间的差异较小。③刺槐人工林林下草本层β多样性指数大于灌木层;刺槐林与天然林的β多样性大于刺槐林与油松林的。④刺槐人工林林下植被相似度不高,不同刺槐林样地之间物种种类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草本层。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刺槐人工林林下植被仍具有较大的生长繁殖空间,物种多样性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域鱼类结构组成及其多样性,为开展中华白海豚保护及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2015年9月(秋季)和2016年3月(春季)以拖网船对保护区海域进行拖网调查,运用生物量和丰度法对渔获组成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调查海域内鱼类资源生态特征指数,并采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评估鱼类群落受干扰程度.[结果]两个航次调查共捕获鱼类57种,隶属于13目37科51属.2015年9月(秋季)调查的平均鱼类生物量1.63 g/m2,平均丰度177.9×10-3尾/m2;2016年3月(春季)调查的平均鱼类生物量0.43 g/m2,平均丰度25.2×10-3尾/m2.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凤鲚(Coilia mystus)、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为春秋两季共有优势种;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3项生态特征指数均表现为秋季高于春季.2015年9月(秋季)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域鱼类群落的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位于丰度曲线之下,W为负值(-0.068),鱼类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2016年3月(春季)该海域鱼类群落的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位于丰度曲线之上,W为正值(0.056),鱼类群落结构未受干扰.[结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域鱼类现存资源量水平呈下降趋势,渔业资源有所衰退;鱼类群落结构在秋季受外界干扰较明显,春季则趋于稳定.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域水质已受到轻度污染,虽然目前尚适合鱼类的生长和繁育,但今后须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加强水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