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北地区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旱作区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绿色生产与生态协调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与贡献。基于对新时期西北旱地农业战略地位和重大需求的再认识,通过总结西北旱地农业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藏粮于地、藏粮于种、藏粮于水及藏水于技的旱地农业科技攻关思路,认为西北旱地农业科技创新攻关应强化旱地应用基础研究,集中开展旱地农业关键技术和不同应用场景旱地农业技术集成模式的科技创新工作,旨在支撑抗旱增粮科技行动,确保西北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发展北方旱地农业关键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芬 《中国农业气象》1993,14(1):31-34,52
根据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日益加剧的现状和降水利用效率不高的特点,提出了发展旱地农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搞好旱地农业的关键是减少农田水分的无效耗损,最大限度地提高降水的生产潜力;指出可通过耕作制度、培肥改土、农田覆盖和施用抑蒸化学药剂等一整套综合抗旱保墒措施,提高旱地作物的降水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夺取旱地农业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3.
农业区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决策.通过对其中存在的农业气象学问题的分析和近年在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北方旱地农业、南方红黄壤等农业区域综合治理中取得的研究进展和效益,阐述了农业气象学研究在农业区域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借以探索今后农业气象学发展的道路和前景.  相似文献   

4.
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研究开发进展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过“六五”期间系统调研和“七五”以来的科技攻关,北方旱地农业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进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旱农模式和农林牧综合发展技术体系,在旱地集雨节灌技术、旱作覆盖技术、水肥耦合模式理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1世纪北方旱地农业将有更大发展,并提出加速北方旱地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生产建设项目引发的水土流失影响综合指数,为水土保持科学分类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国8个水土保持区划一级区31类生产建设项目中,筛选出国家、省、地(州、市)、县(区、市)共2 227个项目,收集每个项目的扰动地表面积、损坏植被面积、土石方挖填总量、永久弃渣量、是否涉预防保护区及地貌类型等13项水土保持相关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分类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水土流失影响等级)、准则层(生产建设项目类别)、约束层(水土保持区划一级区)、指标层(水土流失相关指标)4个层次。[结果]线性工程的影响指数基本呈现出:西南岩溶区(西南紫色土区)西北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南方红壤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区)北方风沙区的趋势。点式工程在西南岩溶区和西南紫色土区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较高,而在北方风沙区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较小。[结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指标体系中层次划分合理,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数可以作为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反映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影响程度的水土流失影响潜在值。  相似文献   

6.
系统总结了40多年来东北地区旱地农业研究取得的进展,分析了当前东北地区旱地农业面临的问题,揭示了影响东北地区旱地农业生产的气候变化、水分供需、农田侵蚀和面源污染规律,重新制定了东北地区耕作制度区划,突破了一系列旱地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形成了多套适合东北不同区域的旱地农业综合技术模式,明确提出了现阶段东北旱地农业所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未来东北旱地农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旱地农业考察情况和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科学院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工业研究组织(简称科工组织,或CSIRO)的交流协定,我们于1983年9月15日至10月15日在澳考察。我们自东向西考察了旱地农业所在地昆士兰、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南澳和西澳等5个州及首都特区,对33个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工作进行了较仔细的了解;还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农场(包括东部地区的纯农业型、农牧结合型、南部地区的农牧酿酒结合型以及西部地区的农户联合经营的大农场型)和林场的生产和经营情况等,对澳大利亚旱地农业的现状、特点和经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中国旱地农业的发展现状及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制约因素。要注视发展节水高效灌溉农业及旱地农业。该文论述了我国旱地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旱地农业在节水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并认为我国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以提高用水效率作为农业节水的核心,提高旱地作物生产力为目标,服务于旱地农业地区社会经济、食物、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针对我国旱地农业的特点,提出了工程节水及生物节水等若干技术措施,探讨了未来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从地理或景观单元上看,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突出的特点是在草原或森林的景观背景上,星散分布着粗放耕作的农田与村落的景观单元。因此,北方农牧交错带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可以理解为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研究。本文根据3个不同区域农户生产优化模式的土地需求,结合生态经济功能转移与区域土地利用空闻格局优化原则与控制条件,基于林西县森林草原过渡区的植被类型及“河谷平川-低山丘陵.中山山地”的地貌特征,得出区域尺度土地利用优化分配范式。确定河谷平川区可作为林西县今后发展高效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核心区;低山丘陵生态生产交错区,一部分土地作为生产用地,另一部分作为生态用地,整体发展定位于牧粮综合发展区;中山区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为生态用地,部分生产活动要转移到河谷平川区和低山丘陵区等地势平坦并有灌溉条件保证的区域,从而使山地森林与草地得以修养生息,恢复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发展定位于生态保育、林果旅游区。  相似文献   

10.
从地理或景观单元上看,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突出的特点是在草原或森林的景观背景上,星散分布着粗放耕作的农田与村落的景观单元.因此,北方农牧交错带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可以理解为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研究.本文根据3个不同区域农户生产优化模式的土地需求,结合生态经济功能转移与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原则与控制条件,基于林西县森林草原过渡区的植被类型及"河谷平川-低山丘陵-中山山地"的地貌特征,得出区域尺度土地利用优化分配范式.确定河谷平川区可作为林西县今后发展高效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核心区;低山丘陵生态生产交错区,一部分土地作为生产用地,另一部分作为生态用地,整体发展定位于牧粮综合发展区;中山区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为生态用地,部分生产活动要转移到河谷平川区和低山丘陵区等地势平坦并有灌溉条件保证的区域,从而使山地森林与草地得以修养生息,恢复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发展定位于生态保育、林果旅游区.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的土壤退化及旱地农业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针对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区的土壤退化严重,运用专家系统建立了土壤退化指标和分类体系,并在典型区进行了土壤退化现状调查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在该区发展旱地农业必须以防冶土壤退化为中心,采取改善农区生态环境条件,调整旱地农业结构,改土培肥等对策,并初步总结了在以上认识指导下,试验高效复合农林生态系统-旱地胡同式农业的结果,这是一项防治干热河谷土壤退化,发展旱地农业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温室气候区划及评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区分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温室生产影响的差异性,明确在不同地区对温室的基本要求,针对中国连栋温室生产进行了气候区划。区划方法采用综合因子法和主导指标法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根据中国气候特点,划分出北方区和南方区,然后在南、北方区内再划分出一级区和二级区。一级区划采用综合因子原则,利用系统聚类和判别分析方法将北方区划分为4个一级区,南方区划分为5个一级区;二级区划采用主导指标原则,利用主导指标的等值线走势将北方区和南方区各划分为9个二级区。通过分区评述各一级区的气候特点,指出在该区内发展温室生产的气候资源优势和不利气象条件,提出各区的温室发展方向,为从总体上做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止气候对温室生产的不利影响提出建议;给出各二级区内连栋温室的采暖期及采暖能耗量,指出连栋温室在本区的适应性,为连栋温室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尝试在青藏高原县级尺度上对荒漠化区域进行划分,并分析不同荒漠类型的分布特征,为荒漠区划及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为例,利用2018年的TM遥感影像,2000—2018年的MODIS影像数据,结合GIS制图技术,通过长期野外调查,探讨高寒区荒漠分类系统。[结果] 在分析荒漠形成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荒漠分类的主要原则和划分指标。利用气候区划、地表物质组成、地貌形态及成因、植被盖度等指标,将拉萨市城关区荒漠划分为2个Ⅰ级类型,7个Ⅱ级类型,18个Ⅲ级类型,31个Ⅳ级类型,并确定各级各类荒漠的面积及空间分布范围。[结论] 确定了高寒区荒漠分类的指标,对城关区的荒漠区域进行分级分类。初步建立了西藏高寒地区的荒漠分类体系,奠定了青藏高原高寒区荒漠分类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农业景观分类探讨及其应用——以北京市峪口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发超 《土壤》2017,49(2):408-413
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建构和实施现代农业景观规划。农业景观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工作是进行农业景观分类。本文在界定农业景观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农业景观特征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需求,基于农业景观主导功能、土地利用类型、微地貌形态以及土壤条件等分类指标,构建了一种农业景观分类方法体系。以北京市峪口镇为案例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划分出4个农业景观类(农业生产、农业服务设施、农村聚落和农业生态景观)、15个农业景观亚类和46个农业景观单元。结果表明,该方法兼顾了农业景观的主导功能和空间形态特征,能够满足美丽乡村建设中农业景观规划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游地区开发建设新增水土流失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地貌特征、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等方面的基础上,利用GIS和RS技术,探讨了其宏观生态背景分异。得出如下结论:(1)在全国尺度上,研究区隶属于6个地貌一级区,11个地貌二级区;(2)研究区包括7种气候类型,其中,东部主要以中温带季风性森林草原气候为主,中部以暖温带大陆性森林草原气候为主,西部以温带草原气候为主;(3)近40 a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在研究区均可分为2种类型3个区域。尽管它们在区域划分界线上不尽相同,但这2种方法所划分的3个区域的核心区域大体一致;(4)依据研究区宏观生态背景的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区域:东部东北至华北农牧交错区、中部晋陕宁甘农牧交错区和西部甘青农牧交错区。3大区域在控制地貌、主要气候类型、气候变化趋势上均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适水种植、选育抗旱节水高产品种、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耕作保墒、化学调控节水和抗旱灌溉等。旱地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应从具体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 ,综合各种技术手段 ,形成适合各地自然、经济条件的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Holdridge分类系统的内蒙古草原类型气候区划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内蒙古105个气象站资料,计算了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的年降水量、年生物温度和可能蒸散率,确定了内蒙古各草原类型区上述三个气候要素的界限值。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内蒙古草原综合气候指数(GCI),确定了定量化的内蒙古草原类型综合气候区划指标,并对该指标划分的内蒙古草原类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利用内蒙古草原类型综合气候区划指标划分的内蒙古草原类型与内蒙古实际的草原类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反映内蒙古不同草原类型的空间分布状况,可以用于内蒙古草原气候区划。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土壤磷吸持性及其在分类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文君  陈志诚  张甘霖  龚子同 《土壤》2004,36(6):626-630
本文根据海南岛不同土壤类型的65个剖面310个土层的土壤磷(P)吸持性的测定结果,讨论土壤P吸持性与土壤类型、母岩(母质)种类、及土壤黏粒、铁铝氧化物含量之间的关系,并阐明土壤P吸持性在该地区土壤分类中的意义, 供为选用土壤分类指标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不同尺度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参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陈志诚  龚子同  张甘霖  赵文君 《土壤》2004,36(6):584-595
本文从不同尺度(区域、类型及单个土体)对我国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进行参比。区域参比是以某一土区内主要土壤类型中心概念推知的诊断层和/或诊断特性为根据;类型参比是以某一土壤类型中代表性剖面具有的诊断层和/或诊断特性为根据;单个土体参比则是以某一单个土体具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根据。根据掌握资料数据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尺度的参比能够更简易地、更可靠地确定发生分类类型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为广泛应用系统分类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20.
土壤铁锰结核是土壤形成过程的产物,记录着土壤发育过程和成土环境变化信息,也是土壤类型划分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常认为铁锰结核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但在我国东北地区位于高平地、地下水位较深,发育于第四纪黄土状物质的土壤中有铁锰结核的分布,对该地区土壤分类造成了很多问题。为了摸清我国北方温带地区第四纪黄土状物质发育土壤中铁锰结核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通过实地调查,并收集整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对中国北方10个省份的345个处于高平地(地下水位深)、发育在第四纪黄土状物质的土壤剖面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有铁锰结核存在的土壤剖面分布具有明显规律,即主要分布在温带湿润地区(41.19°~49.01°N,120.82°~133.37°E),该区域年均降水量在370.6~917.7 mm之间,年均气温在0.9~14.9℃之间,气候的共同特点是降水量大、蒸发量小、冬季土壤结冻持续时间长、春季土壤冻融交替持续时间久,且土壤"返浆现象"明显。研究进一步表明,位于高平地、发育在第四纪黄土状物质土壤中铁锰结核的形成与土壤冻融交替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