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鸡A-FABP基因不同基因型遗传效应及初步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鸡肌内脂肪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A-FABP的不同基因型遗传效应,并进行初步验证,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脂肪性状的有效分子标记提供依据。运用PCR-SSCP技术检测如皋鸡A-FABP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其与胸肌脂肪含量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后代分离群体不同基因型的时空表达规律,进行不同基因型遗传效应的初步验证。研究表明,如皋鸡A-FABP基因外显子3中1 763位点存在A/G突变,引起Ser(AA型)突变为Asn(BB型);不同基因型对12周龄如皋鸡胸肌脂肪含量的关联分析发现,AA、AB基因型个体的IMF含量显著高于BB型个体(P<0.05),AA型IMF含量最高,为有利基因型;经后代分离群体Q-PCR证实,A-FABP基因的表达不存在性别差异,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顺序:腹脂>胸肌>心脏>肝脏;在不同时间阶段,肝脏、心脏和胸肌的表达趋势一致,4周龄时达到最高值,6~12周龄缓慢下降;而腹脂在10周龄时达到最高峰,12周龄开始下降。同一组织中不同基因型个体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BB基因型在所有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处在较低水平,与肌内脂肪含量关联分析结果一致,从而表明BB...  相似文献   

2.
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80头三江白猪H-FABP基因的5'-上游区和第2内含子区的遗传变异,并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分析了H-FABP基因对猪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H-FABP基因5'-上游区域HinfⅠ-RFLP和第2内含子MspⅠ-RFLP均不存在多态性,基因型为HH和AA。第2内含子HinfⅠ*-RFLP(基因型BB、Bb、bb)和HaeⅢ-RFLP(基因型DD、Dd、dd)均有多态性,肌内脂肪含量bb高于Bb型,但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dd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Dd和DD基因型(P<0.05)。通过各种组合基因型发现,AAddbbHH基因型具有最高的IMF含量,因此可通过提高"AAddbbHH"基因型的频率来增加肌内脂肪含量,达到改善猪肉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分析鸡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和腺苷一磷酸脱氨酶(AMPD1)基因的SNP位点对鸡肉肌内脂肪(IMF)和肌苷酸(IMP)含量的组合效应.试验以北京油鸡为材料,采用PCR-SSCP技术对A-FABP基因外显子1第51位碱基(P4位点)的C→T突变和AMPD1基因序列第129位(PB位点)的A→G突变进行单基因和多基因组合效应分析.结果表明,P4位点的突变纯合BB基因型和PB位点的突变纯合NN基因型分别是多态位点上IMF和IMP含量的优势基因型;组合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9种组合中,BBNN和BBMN组合基因型个体的组合效应显著,其中BBMN基因型个体的IMF含量、腹脂率(AFP)和平均脂带宽(WFS)比组合前P4位点BB基因型和PB位点MN基因型个体的均值分别增加了7.80%、50.74%和4.92%,组合效应显著(P<0.05),IMP含量比组合前增加了2.53%;2个基因位点间不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因此,可将BB与NN或MN基因型聚合,进行分子标记聚合育种,以辅助选择提高鸡肉IMP和IMF含量.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测序和PCR-RFLP技术对京海黄鸡、AA鸡和尤溪麻鸡IGF-Ⅰ基因5′非翻译区(EF488284)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在5′非翻译区共发生2个SNP突变位点。43bp位置发生A→G的突变导致TurlⅠ酶切位点发生改变,67bp位置发生A→G的突变导致TaiⅠ酶切位点发生改变。PCR-RFLP结果显示2个突变位点完全连锁,产生AA/CC、AB/CD和BB/DD3种基因型。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3个品种中分布不一致,AA鸡为纯合型(AA/CC),在京海黄鸡和尤溪麻鸡中出现3种基因型,可以作为新的标记位点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利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262头周岁陕北白绒山羊H-FABP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座位存在1个突变位点(G→C),且该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H-FABP基因的AB与AA和BB基因型个体背膘厚差异显著,AA和BB型个体间的差异极显著;AB和BB型个体的胸围和管围差异显著(P<0.05),AA和BB型个体的眼肌面积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均无显著差异;此外,在初生重、眼肌面积、背膘厚等6项指标上,均表现为AA>AB>BB,而在体高、胸围、管围3项指标上,均表现为AB>AA>BB.可以推断H-FABP基因可作为陕北白绒山羊生长及胴体性状的候选基因和绒山羊肉用性能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检测鸡NLRC5基因编码区域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以期分析与免疫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采用PCR-SSCP方法对3个鸡品种NLRC5基因编码区SNPs进行检测,仅在外显子8区域发现多态位点,其中在文昌鸡中检测到AA、BB和AB 3种基因型,如皋鸡中检测到AA和AB 2种基因型,安卡鸡中仅存在AA基因型。序列分析结果显示,NLRC5基因外显子8存在G43A同义突变。测定部分免疫性状,分析不同鸡品种之间以及不同基因型与免疫性状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安卡鸡H/L值、ND抗体滴度、IL-1浓度均显著高于如皋鸡和文昌鸡(P0.05),AI抗体滴度极显著低于其他2个品种(P0.01),如皋鸡SBRC抗体滴度最高,但3个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基因型同免疫性状之间,AA型个体各项性状值均优于AB和BB型个体,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中国地方品种文昌鸡、如皋鸡的抗性优于安卡鸡种,AA型可能是NLRC5基因在机体免疫应答能力的有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品种肉鸡PRKAA基因表达的规律及其与MyHC基因表达和肌内脂肪沉积的关系。选择体重一致的1日龄AA鸡、BJY鸡各90只,每品种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处理15只,在相同营养标准和管理条件下饲养至1、56日龄进行屠宰,测定腿肌MyHC、PRKAA基因表达水平与肌内脂肪(IMF)的含量。结果表明:AA鸡和BJY鸡1日龄和56日龄的PRKAA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而PRKAA2、MYHC基因表达水平及IMF沉积差异显著(P<0.05)。1日龄AA鸡MYHC_IIA基因、PRKAA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56日龄(P<0.05),IMF含量都是1日龄显著高于56日龄含量(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PRKAA1基因表达与MYHC_IIB基因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测序和PCR-RFLP技术对京海黄鸡、AA鸡和尤溪麻鸡IGF-I基因5'非翻译区(EF488284)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在5'非翻译区共发生2个SNP突变位点.43 bp位置发生A→G的突变导致Turl Ⅰ酶切位点发生改变,67 bp位置发生A→G的突变导致Tai Ⅰ酶切位点发生改变.PCR-RFLP结果显示2个突变位点完全连锁,产生AA/CC、AB/CD和BB/DD 3种基因型.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3个品种中分布不一致,AA鸡为纯合型(AA/CC),在京海黄鸡和尤溪麻鸡中出现3种基因型,可以作为新的标记住点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京海黄鸡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斑联蛋白(zyxin)基因第7外显子SNP,探讨zyxin基因该位点多态性与京海黄鸡屠宰性能以及肉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该位点存在1个SNP突变位点,表现为3种基因型,分别为AA、AB和BB.统计分析表明公鸡的肝质量、屠宰率,BB基因型显著高于AA型(P<0.05);腹脂质量、胸肌率、腿肌率,AA型显著高于BB型(P<0.05).母鸡群体中,只有爪质量AA型显著高于BB型(P<0.05).3种基因型对内品质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鸡H-FABP和A-FABP基因表达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选用H-FABP和A-FABP基因作为影响鸡肌内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以北京油鸡、矮脚鸡、白莱航鸡和AA肉鸡为研究群体,利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56、90、120日龄H-FABP和A-FABP基因mRNA进行定量分析,结合IMF含量及屠体性状测定,分析H-FABP及A-FABP基因表达水平对IMF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H-FABP基因mRNA随日龄的增长表达量显著降低,而A-FABP基因mRNA随日龄的增长表达量显著升高,并表现出显著的品种效应(P<0.01),性别因素对A-FABP基因表达影响显著.北京油鸡、白莱航鸡和AA鸡群体的H-FABP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IMF含量及屠体重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A-FABP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屠体重显著相关,与IMF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矮脚鸡A-FABP基因mRNA水平与IMF含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其H-FABP基因mRNA水平对屠体重影响显著,表现出显著的品种差异.  相似文献   

11.
鸡GDF-5基因外显子1多态性与鸡骨骼发育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发表的鸡GDF-5基因的mRNA序列设计引物,以白耳鸡和东北农业大学选育的肉鸡高、低腹脂系第8世代鸡群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序和PCR-SSCP的方法进行SNP检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GDF5基因多态性与鸡生长和骨骼发育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GDF-5基因外显子1的84bp处存在1个C/T的突变位点,对该突变位点在研究群体中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产生3种基因型,AA型个体的基因序列和GenBank(Accession No:AF123389)中的一致为C,而BB型个体的基因序列在84bp处突变为T。基因型与鸡体组成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AA基因型个体的跖骨围显著高于AB基因型个体(P〈0.05);AA基因型和AB基因型个体的跖爪重和跖爪率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AB基因型个体的股骨长和股骨重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表明该基因对鸡的骨骼性状有较大的影响或与控制骨骼发育性状的主效基因相连锁。  相似文献   

12.
MSTN基因外显子3的多态性及其与边鸡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边鸡及2个对照鸡群体(京海黄鸡和尤溪麻鸡)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 MSTN)基因外显子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与边鸡的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MSTN基因外显子3的8527—8528 bp处检测到一个TC的插入。在边鸡和京海黄鸡中只检测到2种基因型(AA和AB基因型),在尤溪麻鸡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和BB基因型)。在3个鸡品种中都以A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边鸡2种基因型个体的6~16周龄体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以京海黄鸡、AA鸡、尤溪麻鸡、边鸡等4个鸡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5b(STAT5b)第7外显子和部分内含子7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对京海黄鸡体重和繁殖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显示,在STAT5b第7内含子区域检测到1处突变(8 066bp C→T)。在4个鸡品种中均检测到AA、AB、BB 3种基因型,χ2检验结果表明,除京海黄鸡外其余3个品种群体在该座位均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最小二乘分析表明,京海黄鸡3种基因型个体的出生重和开产日龄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采用PCR-SSCP对12个不同鸡种glypican-1(GPC1)基因外显子8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如皋鸡、安卡鸡和文昌鸡3个鸡种56日龄的5个免疫性状,进一步分析SNP位点与免疫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鸡种中均出现3种带型,存在g.155 C>A错义突变,引起苏氨酸突变为精氨酸。12个鸡种群中,AA、AB和BB基因型平均频率分别为0.259、0.545和0.211;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466,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671。除乌骨鸡、大骨鸡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外(P<0.05),其余群体均处平衡状态。基于该位点构建的UPGMA聚类图将12个鸡种分为3大类,反映了12个鸡种在抗性方面存在的差异。经过关联分析,如皋、安卡鸡中AB型个体的IL-1浓度、H/L值与BB型存在显著差异,与AA型差异不显著;在其他免疫性状中各基因型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安卡鸡的一般抗性总体低于如皋鸡和文昌鸡。  相似文献   

15.
刘海霞  朱爱文 《中国畜牧兽医》2017,44(10):3016-3022
试验旨在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2,IGFBP2)基因遗传变异对猪肉质性状的影响,为猪品种选育提供遗传学依据。参考GenBank中猪IGFBP2基因序列(登录号:BV727778)设计1对引物,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IGFBP2基因在苏姜猪、姜曲海猪、长白猪中的遗传多态性,并分析基因座多态性与猪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3个猪种IGFBP2基因内含子3均具有Msp Ⅰ酶切多态性,分别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和BB;χ2适合性检验显示,3个猪种IGFBP2基因基因型分布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 > 0.0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显示,3个猪种均为中度多态。IGFBP2基因不同基因型与肉质性状关联分析显示,3个猪种不同基因型肉色、肌内脂肪含量、大理石纹差异显著,AA基因型肉色(姜曲海猪除外)、肌内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AB、BB基因型(P < 0.05);AA、AB基因型大理石纹显著高于BB基因型(P < 0.05),其余指标间差异不显著(P > 0.05)。综上,苏姜猪、姜曲海猪、长白猪IGFBP2基因内含子3多态性对肉质性状影响显著,可作为潜在影响猪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6.
鸡AMPD1基因PCR-SSCP分析与相关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5′-磷酸腺苷脱氨酶1(AMPD1)是嘌呤代谢中的一种重要酶类,它的功能是催化AMP(一磷酸腺苷)脱氨,生成肌苷酸(IMP),从而影响肉质风味。试验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以隐性白羽肉鸡、白来航蛋鸡和两个地方品种(北京油鸡、三黄胡须鸡)纯系鸡为试验材料,对AMPD1基因进行SNPs检测和基因类型判别。卡方检验结果表明: 除三黄胡须鸡和隐性白羽肉鸡、北京油鸡和白来航鸡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各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AMPD1基因多态性与北京油鸡生产和屠体性状(活重、胸肌率、肌苷酸含量等)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肌苷酸含量在三种基因型间差异显著(P<0.05)。初步推断AMPD1可能为影响鸡肉中肌苷酸生成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相连锁。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association of SNPs in insulin like factor-Ⅰ(IGF-Ⅰ) gene with chicken growth and reproductive traits. PCR-SSCP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assess th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and the general linear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genetic effects between genotypes and growth traits of the Jinghai Yellow chicken. For the IGF-Ⅰ gene, three genotypes(AA, AB and BB) were detected in Jinghai Yellow chicken population, the frequency of A and B alleles were 0.613 and 0.387. Sequencing revealed one mutation(A60G) of IGF-Ⅰ gene in BB genotype in comparison to AA genoty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B genotype of the IGF-Ⅰ gene had higher bodyweight at 4 weeks compared to AA and AB genotypes(P<0.05);AA genotype of the IGF-Ⅰ gene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bodyweight at 300 day-age-weight compared to BB genotype(P<0.05). Polymorphisms in exon 3 of IGF-Ⅰ gene had certain effect on growth and reproductive traits in Jinghai Yellow chicken. However, whether these polymorphisms were important genetic markers, which related with IGF-Ⅰ gene and reproduction traits in Jinghai Yellow chicken, were need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