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以普洱茶及其提取物的柱层析组分、以及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样等为试验对象,研究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含量、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中没食子酸的变化规律以及没食子酸与普洱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洱茶中没食子酸的平均含量为9.01βmg/g,但不同样品间含量差异比较大;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中没食子酸的含量遵循着先上升而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没食子酸富集的柱层析组分表现出了比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2.
普洱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普洱茶加工过程样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富集其香气物质和GC-MS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研究了普洱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晒青毛茶在渥堆过程中香气组分中的醇类成分和碳氢化合物成分剧烈减少,而杂氧化合物成分和酯类成分大幅度增加;1,2,3-三甲氧基苯是杂氧化合物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在渥堆结束后含量达到最高;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晒青毛茶和普洱茶香气成分中相对含量差异比较明显的几种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子鼻技术对28份云南晒青毛茶茶样进行检测分析,以期为云南不同茶区晒青毛茶的香气判别确立一种有别于人为感官审评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方法(PCA)能很好地区分不同地区晒青毛茶干茶、茶汤和叶底的香气,且可根据电导率值的范围值将供试茶样进行类群划分.通过传感器区分贡献率分析可知,传感器W1W、W1S、W2W和...  相似文献   

4.
传统普洱茶其实没有"炒家"们炒出的那么多的"神秘色彩",远的不说,就拿新中国成立至1974年"生普"、"熟普"未出现之前这段时间来讲,云南主产的滇绿、滇青、滇红三大茶类中的"滇青茶",指的就是晒青茶。当时的晒青毛茶国家制定的质量标准分为5级10等。用晒青毛茶加工的成品茶有春蕊、春芽、春尖、春玉,用1~6等以上毛茶精制而成;  相似文献   

5.
<正>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至2016年茶园面积超过600万亩,采摘面积550万亩,产茶33.60万吨,其中普洱茶产量近13万吨。随着普洱茶市场不断扩大,已成为茶农脱贫致富重要途径和收入的重要来源。普洱茶的基础原料是晒青毛茶,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的加工工艺流程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解块、日光干燥5道工序。随着茶山、茶园分产到户,传统茶产业的改制、重组,非茶产业资本进入,各个经济体按自己对茶的认识及理解进行加工,工艺的差异导致晒青  相似文献   

6.
不同鲜叶摊放处理对夏秋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夏秋绿茶鲜叶(单芽、一芽二三叶、单片及对夹叶)采用3种不同的鲜叶处理过程,对加工得到的毛茶进行感官审评比较,并采用顶空微萃取结合GC-MS对毛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经3种处理的夏秋茶鲜叶加工而成的毛茶香气品质都得到明显的改善。处理后的单芽茶中酯类的数量及种类明显增多,形成具有强烈而令人愉快的花香;一芽二三叶毛茶的香气成分种类和数量都大大高于对照组;单片及对夹叶的毛茶经处理后,粗老味减弱,青气消失,花香显现。通过增加调温调湿摊放、摇青、晒青/摇青等处理过程,可以明显改善夏秋茶的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7.
郑际雄 《茶叶》2018,(1):13-16
普洱紧压茶(生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笔者经过30余年的云南普洱茶生产加工及产品研发实践,通过本文对普洱紧压茶(生茶))原料晒青毛茶的拼配过程控制因素的分析,可望为生产者在产品研发、产品力提升、品质管控方面提供经验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关于普洱茶的人工渥堆发酵工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特定品质的形成,后发酵是关键性加工工序.后发酵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晒青毛茶及其压制茶在一定的贮藏条件下长期存放,经长时间的缓慢自然发酵;另一种是用晒青毛茶经人工促成后发酵,即采用“渥堆”方法.显然,人工渥堆发酵,是普洱茶加工的一道重要工序之一.如果将渥堆工艺说成是“速成做旧”,是不对的,是对普洱茶的有关制茶工艺还不太了解.下面简要介绍普洱茶的人工渥堆发酵有关原理特点.  相似文献   

9.
广东普洱茶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 《中国茶叶》2005,27(5):44-45
广东普洱茶按过去的传统,是以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通过润水、渥堆促使其后发酵加工而成.加工后的成品,无论其外形与内质的色香味都已与晒青毛茶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0.
晒青毛茶、普洱茶降血脂功能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普洱茶属于黑茶类,是我国云南生产的特种茶类,是云南大叶种鲜叶经杀青、揉捻、晒干制成晒青毛茶(滇青)后,再按各自工艺进行分级筛制或压制成各种规格的普洱茶。近几十年大量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显示,茶具有抗脂质过氧化,预防高脂血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作用。本文旨在比较晒青毛茶、普洱茶的降血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剧烈变化。至渥难结束时,茶多酚、此茶素、TF、TR、氨基酸及组分、可溶性精含量均剧烈地下降;TB和水不溶性条多酚则明显增加;但水浸出物含量并未明显下降,说明茶叶内含物通过氧化、降解、缩会等反应已产生新的生成物,从而形成了新的色香味品质。这种品质成分的剧烈变化,除了在特殊条件下的湿热作用外,微生物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中还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何华锋  桂安辉  叶阳 《茶叶科学》2018,38(4):406-409
单萜及其衍生物是茶叶香气成分的重要组成,也是表征香气适宜的重要指标。文章对工夫红茶发酵进程中,香气组分变化进行了全程取样分析。通过感官品质评价,定性工夫红茶发酵程度;借助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手段,分析发酵过程香气组分,结合化学结构特征,筛选出单萜及其衍生物21种;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实现工夫红茶发酵程度的有效预判,并计算出相关性显著的5个单萜类香气组分。研究结果为工夫红茶发酵工序的反馈性调控,提供了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散茶轻压、紧压茶手筑和机压的方法进行自然发花,分别制成轻压晒青散茯、手筑晒青茯砖和机压晒青茯砖,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对晒青茶发花前后的感官品质和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话后3种晒青茶的苦涩味和收敛性均明显减弱,滋味向醇和转变,香气由清香变为陈香且具有独特的菌花香,汤色由...  相似文献   

14.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外源接种黄曲霉产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接种产毒黄曲霉进行模拟普洱茶发酵试验,并在发酵结束时通过LC-MS/MS法对茶样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黄曲霉的生长及产毒情况。结果表明,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接种的黄曲霉能在茶叶中生长繁殖,初期生长较快,但随发酵时间的延长,黄曲霉在茶叶中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其数量逐渐下降。发酵终止时,未在茶样中检测出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子鼻检测技术并结合感官审评,对3种不同萎凋工艺的山东红茶进行评价分析。通过传感器响应值的变化和数据统计分析表明:电子鼻技术对不同工艺的红茶均有较好的响应,可有效区分不同萎凋程度的红茶,且第7、9、2、6和8号传感器在红茶香气区分中起主要作用,即萜烯类和硫化物、芳香型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醇类和烷类对茶叶香气贡献较大。这几种成分可能是引起山东不同季节红茶品质差异的主体成分。感官审评表明重萎凋工艺制得的山东红茶品质更佳。  相似文献   

16.
窨制茉莉花茶与添加香精茉莉花茶香气成分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水蒸汽蒸馏同时萃取法(SDE法)制备了窨制茉莉花茶、添加香精茉莉花茶和茶坯的香气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了二者在香气组成和含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窨制茉莉花茶在主要香气组分的数目和相对含量上都与添加香精茉莉花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善普洱茶生产的清洁化加工条件,提升自动化发酵水平,研究开发了普洱茶立体小罐发酵加工工艺技术。该技术通过将传统大堆发酵料分割成独立小单元,以小罐为载体进行封装,配套自动化控制系统,流水线作业完成装罐、发酵和出罐,发酵过程不翻堆、不补水,精准控制发酵温湿度,解决了传统渥堆发酵生产装备水平低、环境可控性差的难题,提升了普洱茶自动化发酵水平。结果显示,立体小罐发酵技术加工的普洱茶审评结果符合普洱茶国家标准,规模化自动发酵具有可行性;较传统发酵工艺,普洱茶立体小罐发酵加工工艺技术可提升单位面积产能40%,缩短发酵周期15~20 d,减少人工成本约75%;茶叶外形条索更完整,茶多酚、茶褐素、氨基酸态氮含量以及pH显著提高,品质稳定性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电子鼻与GC-IMS技术云南昌宁红茶香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昌宁县8种红茶作为试验对象,采用电子鼻和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对不同茶树品种与不同加工工艺的红茶样品的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8种红茶样品的挥发性香气差异显著.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检测结果显示,8种红茶样品中共检测到91种(含单体和二聚体)确定的香气组分,包括醛类(31种)、醇...  相似文献   

1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lfactometry)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的保留指数(RI),鉴定了绿茶和饮料中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并对二者香气组成及相对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GC-MS/GC- Olfactometry/RI法能有效地鉴别和确认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中香味化合物的类别、香味强度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的香气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差异,绿茶中有34种嗅感物质,其中叶醇、2-乙基己醇、苄醇、1-辛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是其主要呈香物质;绿茶鲜汁饮料含有37种嗅感物质,主要呈香物质为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香叶醇、橙花醇、橙花叔醇、(Z)-2-庚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适合广东丹霞2号红茶的最适加工参数,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分析了不同萎凋和发酵时间对红茶香气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延长,醇类香气物质增加显著,促进了花果香的形成和释放;醛类物质整体降低,青香气息减弱;茶多酚及儿茶素在萎凋33 h后显著下降,水浸出物含量增加;氨基酸总量降低。研究认为,萎凋33 h制成的红茶各项指标最佳,综合品质好。随着发酵时间延长,醇类物质总体出现降低→稳定→显著降低趋势,酯类物质整体变化不明显;酸类物质增加;氨基酸在发酵12 h以后显著降低;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2 h后降低不显著。研究认为,丹霞2号红茶最佳发酵时间为12 h,此时各项品质指标及感官审评结果最佳,发酵过度则口感酸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