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病小麦新品种黔麦20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麦20号是以贵农775为母本,夏繁28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14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黔审麦2014002号).2012-2013年贵州省小麦区域试验2年18点次平均单产为4 350 kg/hm2,比对照增产2.59%,增产点率60%以上.生产试验平均单产为3 913.5 kg/hm2,较对照增产9.3%,75%的试点增产.该品种具有抗病性好、适应性广、抗寒、抗倒伏等特点,在贵州省小麦主产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正>据悉,"小麦高产抗病品种黔麦15、16、17号的转化应用"成果于2014年获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该成果来源于2000、2004、2007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小麦品种黔麦15、黔麦16、黔麦17号,三个品种分别得到贵州省科技厅农业攻关和成果推广项目的支持,均通过  相似文献   

3.
绵麦47是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针对农业生产上对白皮大粒小麦的需求,利用自育材料与引进材料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白皮大粒早熟小麦新品种.于2009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黔审麦2009001号.  相似文献   

4.
祝云芳  陈泽辉  高翔 《种子》2005,24(11):81-82
黔单15(原名黔玉203)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旱粮研究所1999年育成,组合为黄C×交51,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29 d.在2001~2002年贵州省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及2002年贵州省玉米生产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丰产稳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于2003年7月21日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用于生产.2004年在重庆得到认定.  相似文献   

5.
金都玉808是贵州吉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自选系BD 0602作为母本,外引系QR 273作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种,于2015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玉2015013号).该品种抗大斑病和茎腐病,中抗纹枯病、小斑病和穗腐病,感丝黑穗病,具有丰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适宜贵州省中上等肥力土壤种植.  相似文献   

6.
王树伦  和盛 《种子》2005,24(2):91-91
1 品种来源 黔兴201是贵州省种子总站(贵州省种子公司)承担的贵州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超高产玉米良种选育>课题育成的耐密型高产组合.2003年7月21日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玉2003005号.2003年1月由云南省丽江市种子管理站引入,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性试验、生产示范,现已按照程序完成引种、试验、示范技术工作,向丽江市农作物审(认)定领导小组推荐审(认)定.  相似文献   

7.
黔单16号产量与构成因素的关系及丰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月红  李其义  余虎 《种子》2004,23(6):62-64
黔单16号(原名黔优205)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旱粮所近年选育的优质高产稳产的玉米杂交种,于2001~2002年参加贵州省杂交玉米B组区域试验,2002年参加贵州省生产试验,于2003年7月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相似文献   

8.
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黔芋8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子》2018,(12)
黔芋8号是201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为促进黔芋8号在贵州地区乃至西南地区的推广,2017—2018年在威宁及贵阳2点对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黔芋8号高产最佳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最佳施肥量为750kg/hm2复合肥(15∶15∶15)和1 500kg/hm2有机肥配施。  相似文献   

9.
杂交油菜黔油19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油19号系贵州省油料研究所用隐性核不育系98-116 A与双低恢复系ZW 024组配而成的半冬性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200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油2006002号),适宜于贵州甘蓝型油菜产区及与之相类似生态区推广种植.为了进一步探讨该品种在生产上的产量表现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2007~2008年度在贵州省遵义县和金沙县进行了黔油19号"百亩"连片高产栽培示范.  相似文献   

10.
唐映军  赵彬  夏燕  余娟 《种子》2004,23(10):69-71
针对黔西北山区特殊的气候生态条件,以8513-1624为母本与弱冬性材料吉1002进行有性杂交,经5年7代连续多点不同环境胁迫选择而育成的小麦新品种毕麦16,具有产量高、抗性好、生育期适中、株型理想等优点,较适合进行分带间套作.2004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金优785"是贵州省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金23A与恢复系黔恢785组配而成的迟熟籼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10年7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黔审稻2010002号).为了在确保种子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制种产量,增加制种农户收益,降低生产成本,特对"金优785"的高产制种配套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王春梅  沈建华  赵晓燕  王竹  任洪 《种子》2017,(7):122-124
黔糯868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组配选育而成的,2014年、2015年分别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重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高,抗病性和适应性强,糯性品质及籽粒外观商品性好,具有广阔的鲜食市场前景,深受农户及经销商欢迎;尤其近年来脱贫攻坚期间,种植大户越来越多,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使该品种快速而稳定地走向市场,本试验对黔糯868的亲本繁殖及杂交种制种技术进行了研究,以保持品种的特性和种子质量.  相似文献   

13.
糯稻新品种贵农糯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农糯1号系贵州大学农学院水稻研究所于2001年用香型糯稻品种农南香糯与兴糯925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2001-2003年在贵阳与三亚之间进行高产多抗目标性状的单株选择:2004年春定型育成.编号为2003南繁-528;2004年参加本所品系比较试验:2005-2006年参加贵州省糯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2008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稻2008011号.  相似文献   

14.
黔白3号大白菜是贵州省园艺研究所针对贵州夏秋、秋冬大白菜基地生产及消费习惯,用两个自交不亲和系互为父母本杂交育成的中熟一代杂种.2006年2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黔审菜2006002),2006年10月列为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该品种在贵阳市乌当区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表现出丰产、抗病、优质、符合消费者口味等特点.其一代种的生产是采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而成,总结出其制种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5.
黔糖5号(原试验代号果蔗2号)是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崖城红皮×CO419为亲本组合,经过实生苗培育、杂种圃、选种圃、鉴定圃、预比、品种比较及区域性试验选育出的果糖兼用型优良甘蔗新品种,2009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贵州友禾种业有限公司用自交系YH 0717为母本,外引自交系1572为父本组配选育而成.2011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玉2011001号).该品种生产种植表现高产稳产,抗性较好,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7.
织单5号玉米杂交种是由织金县农牧局以外引系SF 5612作母本,外引系7031作父本杂交而成的适应贵州省黔西北特殊玉米生态区种植的高杆大穗型杂交玉米新品种,2008年参加贵州省黔西北特殊玉米生态区预试,2009~2010年参加该生态区区试,2010年进入续试及生产试验.抗性鉴定及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织单5号是一个高产优质,多抗的杂交玉米新品种.201 1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省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黔审玉201 1015号.  相似文献   

18.
黔优568是贵州省水稻研究所以自育耐寒恢复系Q568与引进不育系T98A配组育成的中籼中熟杂交水稻新组合,于2007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产量表现黔优568于2004~2006年参加贵州省中早熟组区域试验。2004年省区域试验结果表明,黔优568平均产量591.2kg/667m2,比对照  相似文献   

19.
早熟耐冷杂交籼稻新组合黔优107的选育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贵州省高海拔地区水稻生产中缺乏耐冷杂交稻的状况,采用中9 A与自育恢复系黔恢107配制,选育出早熟耐冷新组合黔优107.经2002年和2003年贵州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08 t/hm^2,比对照汕优晚3和金优77平均增产4.0%,抗冷性、抗病性比对照汕优晚3和金优77强,米质比对照汕优63、汕优晚3和金优77优.2005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贵州省高海拔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金都玉1号系贵州省兴义市吉丰种业有限公司用自选系吉0821作母本,自选系吉201作父本组培选育而成的玉米品种,2010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黔审玉2010006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