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土壤中重金属及F含量的表/底土比可大致反映这些污染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和累积情况。试验表明,3种菜园土对Cu,Zn,Cd,Pb,Cr,F的富集顺序为灰菜园土>菜园红土>潮菜园土,在各污染元素中,3种菜园土对Pb,Zn的富集作用最强;Cu,Cd次之;Cr,F最弱。蔬菜与土壤Cu,Zn,Cd,Pb含量的比值(菜/土比),也可大致反映出各种蔬菜对它们的吸收富集情况。试验表明,大多数蔬菜对Cd的吸富集作用最强;其次是Zn;对Cu,Pb的吸收富集较弱。在各种蔬菜中,叶菜类对上述重金属的吸收富集作用大于果菜和根菜类,在叶菜中又以莴笋、苋菜、小白菜最强,包菜最弱。  相似文献   

2.
邵阳市郊菜园土及部分蔬菜重金属和氟污染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邵阳市郊菜园土及部分蔬菜中Cu,Zn 等重金属和F 的含量及其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菜园土都不同程度受到了Cd 的污染,其中第二采样区达到了重污染水平.第5采样区的菜园土Cu 达到了轻度污染水平,其余元素均未发现污染.蔬菜中也以Cd 污染严重,各采样区的黄芽白、萝卜叶、大蒜中Cd 的含量均超过卫生标准.土壤中Pb 与Zn 含量呈显著的相关性.土壤中与某些蔬菜中的Cu,Zn,Cd 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南、北郊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对小青菜影响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锐鱼  杨索  林有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64-12165,12181
[目的]为西安市郊菜园土壤环境评价和治理污灌区重金属污染和减少蔬菜重金属含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安市南、北郊露地菜园土壤及蔬菜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对样品中的重金属Pb、Cd、Cu、Zn含量进行测定,研究分析土壤的污染状况和蔬菜的质量。[结果]北郊土壤中Pb、Cd、Cu、Zn平均含量分别为南郊菜园土壤的2.3、4.1、1.7、2.9倍;重金属元素在北郊菜园土壤中发生了明显的累积,不同元素在土壤中累积强度明显不同,其顺序为Cd〉Zn〉Pb〉Cu;北郊土壤中重金属Cd严重污染、Zn三级轻度污染,南郊土壤Cd三级轻度污染;北郊菜园小青菜中富集的重金属Cd超出无公害蔬菜国家限量标准2.0倍,小青菜已受重金属Cd严重污染。[结论]根据不同蔬菜品种对重金属吸收能力的不同,在重金属污染区选择适当的蔬菜品种进行科学种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合肥近郊南淝河上游菜园土壤样品的采样测定,研究其中重金属Cu、Zn、Cd、Pb、Cr的含量及特点,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综合污染指数P综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合肥近郊土壤中重金属Cu、Zn、Cd、Pb、Cr的含量均低于国家环境二级标准,综合污染指数P综的平均值小于1,说明近郊菜园土壤处尚清洁态,符合生产无公害蔬菜的土壤环境要求;个别样点因所处地理位置的关系,土壤受单个重金属元素和多个重金属元素复合污染程度较重,单因子污染指数Pi和综合污染指数P综大于0.7,土壤污染呈警戒状态;土壤中Zn、Cd元素的单因子污染指数Pi大于0.7;说明土壤受Zn、Cd的污染程度较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长沙市郊蔬菜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解蔬菜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通过田间采样方法,对长沙市郊红菜园土和冲积菜园土O~20cm表土共计290个样品中Cu、Cd、Pb、Zn、CT、As、Hg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以及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8个肥力指标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d、Pb、Zn、As4种元素含量红菜园土高于冲积菜园土,Cr和Hg则是冲积菜园土高于红菜园土,Cu在两种菜园土中含量相当;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两种菜园土壤均以Cd元素的最大。两种菜园土中cu与cd、Ph、zn,cd与Pb、cr,Ph与zn之间均表现为显著以上正相关关系;而Hg与cu、cd之间不表现相关关系;重金属元素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冲积菜园土多于红菜园土。重金属元素含量与肥力指标之间均能建立一定回归方程,且达显著以上水平;土壤有机质是影响重金属积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榆中县农用地土壤及其蔬菜中重金属含量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榆中县农田土壤和所产蔬菜中重金属污染情况,选取具代表性的农田采集收获期耕层土壤和蔬菜,分析和评价了土壤和蔬菜中Cd、Cr、Hg、Pb、Cu、Zn的含量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1)土壤样品中Cd、Cu、Zn的含量均超过兰州市土壤背景值,Cr有33.3%的样品超过兰州市土壤背景值,而Pb样品均未超过兰州市土壤背景值的含量,Hg的含量未检出;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II级标准相比较,只有Cd含量超过国家标准限值,而Cr、Cu、Pb、Zn等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土壤中重金属相关分析表明,Cd、Cr、Zn不具有相同来源,而Pb、Cu具有相同来源的可能性大.2)蔬菜样品中重金属Cd、Cr、Cu、Pb、Zn的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其中,Cr的超标倍数最高为16.56,说明,蔬菜样品中受Cr的污染最严重,而Cd、Pb、Zn和Cu的污染也属重污染程度.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GB15618-1995)II级标准为评价标准计算污染指数,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只有Cd达到重污染水平,其他重金属元素均属清洁水平,而综合污染指数为3.423,已达重污染程度.以GB184061-2001中的重金属限量值为评价标准,蔬菜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Cd、Cr、Pb、Zn达重污染水平,只有Cu为轻度污染,而综合污染指数为12.43,已经达非常严重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7.
南宁市郊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采集土样进行分析,对南宁市郊菜园土壤重金属Cu、Zn、Pb、Cd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及评价。结果表明:菜园土壤Cu、Zn、Pb、Cd的平均值均高于南宁市土壤背景值。菜园土壤主要受Zn、Cd污染,其中以Cd污染较为突出,超标样点占全部样点的38.6%,Zn污染超标占10.5%;污染呈近郊大于远郊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集土样进行分析,对南宁市郊菜园土壤重金属Cu、Zn、Pb、Cd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及评价。结果表明:菜园土壤Cu、Zn、Pb、Cd的平均值均高于南宁市土壤背景值。菜园土壤主要受Zn、Cd污染,其中以Cd污染较为突出,超标样点占全部样点的38.6%,Zn污染超标占10.5%;污染呈近郊大于远郊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佛山市某工业区周边蔬菜重金属富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佛山市某工业区周边农田种植的蔬菜可食部分和对应的土壤耕层样品,分析了蔬菜和土壤中Zn、Cu、Pb、Cd含量;根据国家食品中重金属限量标准,评价了蔬菜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并研究了不同种类蔬菜中重金属的积累特性. 结果表明,除2个蕹菜样品中Pb和1个葱样品中Cd外,所有蔬菜样品中Zn、Cu、Pb、Cd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限量标准;不同重金属元素在蔬菜中的富集系数大小为Cd>Zn>Cu>Pb;不同种类蔬菜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为叶菜类>瓜类;蔬菜Zn含量与土壤Zn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但蔬菜Cu、Pb和Cd含量与土壤中对应元素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 就食品安全而言,瓜类蔬菜比叶菜类蔬菜更适宜在该工业区周边农田种植.  相似文献   

10.
尾矿区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对大宝山槽对坑尾矿区周围受污染的菜园土和水稻土中Cd、Pb、Cu和Zn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土壤中Cd、Pb、Cu和Zn的总量均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相应的标准。两种污染土壤中Cd、Pb、Cu和Zn的形态分布差别不大。Cd主要分布在残渣态中,占总量的60%以上,Cd各形态含量的分配顺序均为:残渣态〉酸提取态〉可氧化态〉可还原态;Pb以可还原态和残渣态为主,占总量的92%以上;Cu各形态含量的分配顺序均为:残渣态〉可还原态〉酸提取态〉可氧化态,以残渣态为主,占总量的59%以上;Zn在土壤中以残渣态占绝对优势,占总量的90%以上。菜园土和水稻土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以Ph为最高,Zn为最低。  相似文献   

11.
模拟不同程度的铜、镉、铅、氟污染,测定了苏联生草灰化土和潜育泥炭土、中国湖北的红壤和黄棕壤、北京浅色草甸土、山西碳酸盐褐土对上述污染元素的缓冲性。结论:有机质含量高、阳离子代换量高、碳酸钙含量高、质地粘重、中性的北方土壤对重金属的缓冲性强,对氟的缓冲性弱;富含氧化铁、铝的酸性南方土壤,对氟缓冲性较强,而对重金属缓冲性最弱。分析了影响土壤对该污染元素的缓冲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长沙市郊菜园基地土壤中,以岳麓乡的岳华村重金属的污染比较严重,土壤中铜、锌、镉的含量居各区菜园土之首。在各污染元素中,则以镉的污染比较严重,铅、锌次之,铜、铬、氟则只有部分菜地有污染,所研究的蔬菜中,叶菜类镉的含量大多超过镉的卫生标准,不同种类的蔬菜中,叶菜类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大于果菜类。  相似文献   

13.
蔬菜硝酸盐污染现状及控制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蔬菜体内硝酸盐的危害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本文全面总结了国内在蔬菜硝酸盐积累机制及控制措施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调查研究结果充分表明,我国各类蔬菜硝酸盐含量均不同程度的超标,根茎叶类蔬菜硝酸盐污染较为严重.由于蔬菜硝酸盐的积累具有广泛的遗传变异,甚至同一植株不同器官、不同生育阶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施肥、温度、光照多种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因此蔬菜硝酸盐的控制要在深入研究其生理及遗传机制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安徽农田有机氯农药污染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六六六停用几年后安徽省砀山等16县农田土壤中六六六、DDT污染水平。土壤中六六六平均残留0.150mg/kg;局部地区维持0.2—0.5mg/kg残留水平,说明存在新的污染;残留六六六以α-、γ-和σ-666为主,β—666呈降低消失趋势。全省农田土壤DDT平均残留0.361mg/kg,淮北旱地及沿江稻区水平较高,超过0.4mg/kg;残留形式以pp′—DDT和pp′—DDD为主。  相似文献   

15.
衡阳市郊5个蔬菜区的菜园土壤中,新平村有Cu污染,五一村有Zn污染,其它3个区均未受到Cu,Zn,Cr,F的污染,但5个区却部分遭受不同程度的Cd,Pb污染,在蔬菜中,5个区的蔬菜均未受到Cu的污染,凌堂村与湖东村蔬菜也未受到Pb,Zn的污染,只有其它3个区的蔬菜部分受到Pb,Zn的污染,5个区的所有蔬菜都普遍受到Cb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近矿区农田镉污染的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遭受铜冶炼厂镉污染的湖北省大冶县罗桥乡约10000hm^2农田土壤上设97个采样点,分别查明耕层土壤、亚耕层土壤及相应植株的镉含量。发现厂区附近、东灌区和西讴受污染面积已分别达到64.9%,50%和31.6%,远离污染源的对照区和以旱作为主的港间区,则未见污染;污染一般只涉及耕作层,但用废不灌溉的灌区土壤,亚耕层 程度的镉污染,水田土壤镉污染显著高于旱地土壤。  相似文献   

17.
1981~1982年在上海菜区采集了229个土壤和327个蔬菜样品。土壤中镉平均含量比对照医增加2.7倍(最高值为13.5毫克/公斤)、锌增加67.3%、铜56.6%、铅44.6%、铬20.4%和汞22.7%,砷与对照相近。污染土壤中多种重金属元素同时增高。在土壤元素相关矩阵中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的元素对达95.4%.不论对照区或菜区,多数情况下,菠菜、马铃薯、莴苣各种重金属含量较高;黄瓜,甘蓝和茭白较低。蔬菜中锌、砷、铬、铅和铜的含量一般大大低于暂定容许含量。除砷外,青菜和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显著相关。在研究的七种元素中,土壤中镉的提取百分率最高,富集系数最大,青菜和土壤的相关系数最好。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主要是应用受重金属污染的水及污泥。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宝山区农田大气中气氟的含置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初步结果如下:1.宝山区农田大气中气氟的基准值为1.19μg/dm~2·d;2.稻株中以剑叶对气氟污染最为敏感,剑叶罹受氟污染的起始污染值为69.14ppm;3.剑叶中氟化物浓度与大气中气氟含量(X)之间的回归关系式为:=22.98+7.35X:4.氟化物在稻谷中有着明显的表聚现象.  相似文献   

19.
1982年对山东省牟平、荣成、平原、泰安和萊蕪等县农田土壤及小麦中六六六和DDT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六六六在小麦和0~70厘米土壤中残留量总平均分别为0.1452和0.1423ppm; DDT分别为0.0173和0.2148ppm。不同地区农田土壤和小麦中六六六和DDT的各異构体的残留比率不同,各異构体随土层加深而残留量减少,但甲体、丙体和丁体六六六随土层加深其残留比率却有所增加,乙体則减少;DDT各代谢異构体在不同土层中的残留比率变化较小。与1980年相比较、六六六和DDT在小麦相农田土壤中的残留量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20.
In the present paper,a series of laboratory,pot and field experiments was made to study the 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rsenite As(Ⅲ)and arsenate As(Ⅴboth in soils derived from 14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and in various soil components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 between the 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rice growth,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s of soil chemistry involved in the 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s(Ⅲ)and As(Ⅴ)by soils and soil components.These comprehensive studies have provide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of protecting and reversing arsenic pollution in the soil environment.The results obtained are summarised as follo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