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为洁 《农业考古》2006,(1):103-105
1991年,我曾在《农业考古》上发表了《试论河姆渡盆栽五叶纹植物》一文,认为五叶纹植物的原型应是万年青。2004年又在《农业考古》上发表了《再论河姆渡五叶纹植物》(下简称《再论》)一文,认为五叶纹陶块应是河姆渡人屋脊上的一种饰件。由于《再论》文短言简,心有未尽之意,今不揣浅陋,以“三论”为题续之。从1988年到2003年,我一直在浙江省博物馆工作,主要研究浙江的史前文化并进行相关的陈列展示。河姆渡遗址是浙江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常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展览。五叶纹陶块是河姆渡遗址最重要的出土文物之一,又非常好看,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2.
河姆渡人饮食习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姆渡人饮食习俗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黄谓金饮食是人类生活和改造自身的首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由饮食而产生的饮食文化的研究,是人类物质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以考古资料为主要依据,对我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饮食情况作一初步观...  相似文献   

3.
试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和旱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燕 《农业考古》1991,(1):142-152
一、前言1976年在杭州湾南岸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炭化稻谷、稻茎、稻叶等的发现,引起了很多研究者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稻作农耕的关心。1981年相继创刊的《农业考古》和《农史研究》,对稻作问题的研究。做了大幅度地推进工作。《农业考古》登载了严文明先生“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史研究》登载了杨式挺先生“从考古发现试探我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及其传播”和李润权先生的“试论我国稻作的起源”等代表性论文。《农业考古》还登载了关于长江下游  相似文献   

4.
河姆渡稻作渊源探折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邵九华1973年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两次考古发掘中都发现大面积的稻谷堆积层,伴随出土的还有170余件骨耜,其中2件骨耜柄上还绑扎着残木棒,它应是古籍上称为耒耜的农具。这个发现得到考古界...  相似文献   

5.
马家浜文化的社会生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在1975年《考古》第5期上发表T(从钱山漾等原始文化遗址看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卜文中,提出了马家浜文化的命名。并认为太湖地区的古文化遗址的年代序列为马家浜文化一一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由于该文主要是分析阐述良渚文化的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但是,它的私有制等的产生问题,是有它的根源。因此,对马家洪文化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作了简要的说明。在20多年后的今天,考古资料的积累,认识上的提高,有必要对马家at文化的遗存作一定的分析阐述,也是对在嘉兴市召开的"纪念马家浜遗址考古发掘四十周年座谈会"的一份小礼品。…  相似文献   

6.
河姆渡周边遗址原始稻作农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姆渡周边遗址原始稻作农业的研究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赵晓波一、河姆渡文化周边遗址简况八十年代初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会同有关县(市)文物部门对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作过一次普查工作,发现30多处河姆渡文化1期以后的文化遗址,近几年在基本建设中又有新的发现,增加了...  相似文献   

7.
河姆渡遗址“稻谷堆积层”成因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姆渡遗址“稻谷堆积层”成因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劳伯敏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由于它的地下保存条件较好,出土了一群颇富特征的文化遗存,对于当时长江下游杭州湾地区的原始文化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这个遗址第四文化层上部出土的“稻谷堆积”中...  相似文献   

8.
今天,嘉兴市在这里举行纪念马家洪遗址发掘四十周年座谈会,浙江省文物局作为主办单位之一,我代表省局向到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马家浜遗址的发掘是我们浙江省史前文明考古中的一件大事。一九五九年,浙江的文物工作者在嘉兴农村发现了马家洪遗址,考古材料最后证实这是一处六千年前的文化遗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在当时,河姆渡遗址、嵌泽遗址以及真正体现良渚文化发展水平的良渚遗址群,都还没有被发现。因此,它可以算得上是后来改写中华文明起源历史的环太湖流域史前考古的第一声惊雷。由于当时认识水平的限…  相似文献   

9.
华南地区原始农业起源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考古发现的稻谷实物和野生稻广泛分布的材料,都可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水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1980年9月,美国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在西安给考古人员的报告中提到,目前世界公认的栽培植物中心有三个,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华北经华南到东南亚这个区域。北方种栗,南方耕稻。研究我国稻作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现代的农业耕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的农业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看,研究我国原始农业具有普遍意义。七十年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  相似文献   

10.
卢小明 《农业考古》2000,(3):225-227
河姆渡遗址的两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规模的干栏式建筑遗迹,充分说明河姆渡人已过上了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稳定的饮食来源,是定居生活的条件。河姆渡人从事简单的原始农业、采集业、渔猎业、畜牧业、获取食物。从人体的生理学而论,解决了饮食问题,才能从事其它的生产生活活动。饮食,是人类生存和改造身体素质的首要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河姆渡文化延续时间长达2000多年,靠的是当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河姆渡人的劳动创造。本人试结合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及有关文献,对当时河姆渡人的饮食及相关问题作一些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山地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农业的起源地,有一种颇为流行的传统观点,认为它最早产生于河流两岸的低平地区,或者迳称之为“沼地农业”。近二、三十年来世界考古学的新发现推翻这种旧说。无论西亚、东北非、东南欧,或者是美洲新大陆,农业的发生最早都在山地或高地边缘,而不在河流平原或三角洲地带。从我国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原始农业文化遗址是在河流两岸比较低平的地区发现的。例如著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6700年)在渭河支流(氵产)河右岸的阶地上。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6900年)则在杭州湾南岸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上。是否我国的情况不同于世界其他农业文化的发祥地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2.
再论河姆渡五叶纹植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俞为洁 《农业考古》2004,(3):163-165,178
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块刻绘有五叶纹植物图案的马鞍形陶块。1987年,卫斯首先发文,认为这个五叶纹图案“应为蔬菜之象征,称其为‘五叶纹’陶块,不如称其为‘五菜叶’陶块更合适。”1991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发表了《浅谈河姆渡盆栽五叶纹植物》一文,认为应为万年青。  相似文献   

13.
鱼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为一处以河姆渡和商周地层为主体的遗址。本次对鱼山遗址开展采样、浮选工作,获得了大量河姆渡时期、良渚时期和商周时期的植物遗存,包括水稻、菱角、芡实、橡子、葫芦等可食性植物资源遗存,以及近20种其他乔木类和杂草类遗存。根据浮选结果显示可知,在河姆渡文化时期,生业模式经历了一个以采集狩猎为主逐渐依赖农业的转变,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也由野生植物资源逐渐转向以水稻为主。而商周时期,水稻则占据最主要的地位,遗址以种植水稻为单一的农业模式。鱼山遗址植物考古发现,为探讨河姆渡文化时期宁绍平原的植物资源利用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也填补了长江下游商周时期植物考古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孔利宁 《农业考古》2019,(4):254-259
农业考古遗存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内容。不同的阐释和展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观众对遗址内涵的理解和对农业考古学的认知。从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中农业考古遗存的展示来看,均在整体架构、辅助展品构成、内容拓展以及展示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农业考古遗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阐释与展示体系,加强对农业考古遗存的二次阐释,推进农业公共考古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改进农业考古遗存展示状况,推动农业考古学发展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15.
农史通信     
主编同志:《农业考古》涉猎甚广,不愧是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在学术界影响不小。由于并不着意研究这类问题,我并非每期都看。但就看到的几期讲,获益不浅。农业起源问题是农业考古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考古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在国外,这一问题早已得到重视。在国内,近年来也发表了一些文章。根据国外的经验,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应与环境考古结合起来。如:认定某一农作物起源于某一地区,应首先在这一地区的遗址中找到这一农作物的祖本,这就需要对这一地区遗址地层中的孢粉等进行分析。否则,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再如对农业工具的研究,人们一发现石镰等,就把它与农业工具  相似文献   

16.
试论河姆渡史前先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表明,人类在不断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将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这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史前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研究史前文化除应注重考古遗迹、遗物外,对当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古自然环境的研究也不容忽视。河姆渡遗址二次考古发掘,除采集了动植物遗存并作了科学鉴定外,同时还做了地层植物抱粉采样鉴定,从而为科学地复原河姆渡先民生活时期的古自然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本文在已有的文化内涵及自然环境研究基础上,试图对河姆渡先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  相似文献   

17.
河姆渡稻作农业剖析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黄渭金河姆渡遗址二次考古发掘,均发现了大量稻谷堆积和大面积榫卯木构干栏式建筑遗迹,表明了河姆渡先民早在七千年前业已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从事原始稻作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一河姆渡文化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当时的原始农...  相似文献   

18.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3,19(1):76-88
1996年 3月 3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袁家荣教授撰写的《玉蟾岩获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证》一文 ,全面介绍了湖南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出土文物情况。 1998年 9月 2 0日该报又发表了张镇洪教授等三人撰写的《英德牛栏洞史老墩遗址发掘有重要收获》一文 ,全面介绍了广东英德牛栏洞、史老墩两处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情况。 1999年 12月 ,《英德史前考古报告》与《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同时出版发行 ,详细介绍了牛栏洞、史老两处遗址研究结果 ,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研究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学者们更高度重视。因为 …  相似文献   

19.
尊敬的陈文华先生并大会组委会 :欣闻第四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于金秋时节在江西万年召开 ,我谨以个人名义并代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表示热烈祝贺。农业考古是研究成果丰硕、很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领域 ,稻作文化的研究尤其活跃。江西是大型农史刊物《农业考古》的故乡 ,近年来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在稻作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发现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及时在这里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相信本次学术讨论会必将进一步促进稻作文化及农业考古的研究和探讨 ,为农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预祝大会取得圆满…  相似文献   

20.
河姆渡遗址农业形态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处著名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均发现了丰富的人工栽培稻谷和大规模的木结构建筑遗迹,因此而闻名于世,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专家们在研究出土稻谷的同时,往往联系到出土的170多件骨耜。涉及当时的农业形态问题,并根据遗迹、遗物对当时的农业形态作了相应的推测。九十年代以来,浙江省的有关文物部门与日本宫崎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