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照、气温、雨量、空气湿度等生态因子的变化,对茶树的生长、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试从福建山地的气候生态特征入手,以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为依据,对福建山地的适宜种茶气候带进行划分,以利科学用地,克服盲目开山种茶,避免逆境因子对茶树的影响,提高茶园的生产力和茶叶品质。 1 福建山地茶叶气候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我省气候适宜茶树生长,绝大部分山地的土壤酸碱度也适宜种茶,茶树生命力较强,相对地说,产量也较稳定,这是我省发展茶叶生产的优势方面。但是,这种优势,往往被误解为茶树系粗生粗长,到处可种,甚至不加管理也有收益,因而普遍产生不择条件,不顾土壤好坏,坡度大小,成百上千亩山连山连片统统开光,全部种茶。结果,不但茶树生长差,易衰老,单产很低,有的十年八年就得改造,甚至报废,而且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和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3.
福安市位于福建东北部沿海地区,背山面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是以生产绿茶、花茶为主的多茶类产区,有“中国茶叶之乡”的美誉。现有茶园面积23万亩。毛茶产量2.54万吨,毛茶产值7.10亿元,茶叶商品总值16.30亿元,茶叶是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区内茶园遍布,主要集中分布于丘陵、山地,以山坡梯层茶园为主。因此,分析福安市茶园水土流失现状,对于福安市山地资源的利用、控制水土流失、发展茶叶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福建山地面积广阔,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7%,山地垂直分布近海面至海拔2158米,立体茶叶气候特征极其明显。本文在已有研究福建山地宜茶气候带上限海拔高度的前提下,进一步论述高海拔山地的主要气候生态特征及其对茶树、对茶叶生产所产生的相应气候生态效应。并依茶树生物学特性,探讨开发高海拔山地持续性茶业的若干关键措施。一、福建高海拔山地范畴本文指的高海拔山地是:海拔高度400m以上,至适宜种茶的上限海拔高度以下、坡度在25度(显陵不超过30度)以下的广大山地。作者曾根据福建山地气候生态特征和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为依据,把…  相似文献   

5.
临安县位于浙江西北部,系丘陵山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起伏,由于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差异,造成我县茶树害虫种群明显的垂直分布。  相似文献   

6.
前言近四十年来,福建茶叶科技工作,围绕占全省土地总面积87%的山地这一中心,在茶树栽培技术上,从单项研究向多学科综合研究发展。开展了山地茶树气候生态特征、宜茶气候带的划分、高海拔山地的茶叶气候特点和茶叶的生态效应、建设“立体式”良性生态结构茶园等等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迈向21世纪,再创我省茶业科学的新辉煌。一、回顾历史,茶叶科研硕果累累(一)山地茶园规划、设计与开垦技术研究1954年,省茶科所就进行了《山地茶园规划与开垦技术研究》;1965年,张天福总结全省新茶园开垦经验,提出“表土回沟条垦法;19…  相似文献   

7.
海拔在1000米左右的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引起茶树生长缓慢,生长期短,限制了茶叶产量。本文根据高寒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特征,茶树品种特性等方面来阐述,通过微域气候调控,茶树营养调控调节茶树生理效应,调控茶树新梢生长与休止,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手段,进行科学治理茶园,实现茶叶的高稳产优质。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是全国重点产茶省之一,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全省茶园面积250万亩,占山地总面积1.7%。近几年来,全省茶叶产量直线上升。出现产量超历史,收购量超历史,出口贸易量超历史,换回平均外汇率超历史的新面貌。试问,浙江茶叶优质高产的条件是什么?浙江气候对茶叶影响如何?这些都是浙江茶叶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茶园面积1590万亩,年产量40余万吨,其中95%集中在东经102度以东,北纬32度以南的亚热带丘陵山地,成了我国茶树主要经济栽培区。在《中国茶树气候区划》中,已从光、热、水的气候生态特性,作出茶树适生条件的气候区划。本文拟用天气气候规律,探讨我国茶树主要经济栽培区形成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0.
龙海县白水镇楼埭村中仑茶场,地处西南部丘陵山地,与该镇金鳌、西凤、土兰、郊边等村山地毗邻。一九五八年创场,一九六九年种植茶树。茶场依山傍水,土层深厚,生态环境条件良好。 一九八二年,茶园由专业户承包以后,由于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了产业结构,多种经营及副业生产逐浙繁荣,投入茶叶生产的劳力日趋减少,特别是采茶劳力不足,导致滥采和粗采现象。茶青含梗蒂、单片、破碎叶多;茶树采摘层渐薄,鸡瓜枝增加,降低了毛茶品质和茶叶产量。加上物价、工价上涨,茶叶生产劳务成本提高。每采一公斤茶青工价由过去的0.1—0.2元提高  相似文献   

11.
1 前言湘南试验区是“八五”国家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南方红黄壤丘陵低产地综合治理研究”中的专题试验区。茶叶作为湘南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茶树的抗旱栽培是该试验区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湘南试验区及其所在的祁阳县山地面积大,可垦荒地多,位于中亚热带气候区,温热多雨,本应适宜茶树生长,然而长期以来茶园布局分散,管理粗放,茶叶产量低,品质  相似文献   

12.
福建高海拔山地气候及其开发持续茶业的战略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山地面积广阔,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7%,山地垂直分布近海至2158米,立体茶叶气候极其明显。本文在已有研究福建山地宜茶气候带上限海拔高度的前提下,论述高海拔山地的主要气候生态特征:(1)光照弱,漫射光比例大;(2)气温低,且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3)雨水充沛、空气温度大;(4)7-8月份光、热、水因素协调;(5)霜冻灾情明有发生。对树及茶叶生产产产生相应的气候生态效应 并依茶树生物学特性,进  相似文献   

13.
1.前言茶叶是我省重要经济作物之一,我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适宜,丘陵山地面积大;茶树良种多,品种资源丰富,又有历史悠久的传统产制技艺,所产的茶叶品类齐全,能适应国内外不同市场的需要。特别是一些特种名茶,如乌龙茶和花茶,在国内外享有很?..  相似文献   

14.
福建是我国重点茶区之一,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五位。除平潭县正在试种茶树之外,其他六十六个县、市都产茶。本文试就茶树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分析福建的茶叶气候与逆境因素,提出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措施与意见。  相似文献   

15.
青田县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田县地处浙江省南部丘陵山区,瓯江流域下游,境内群山环绕,山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很好,是茶树生长的适宜区域。2012年,全县茶园面积0.22万hm2,茶叶总产量195t,茶叶是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县土肥站开展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化验分析与农户施肥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广大茶农在茶叶种植中片面追求产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富阳市地处浙西北山地丘陵区,位于北纬29°44′45″~30°11′45″,东经119°25′22”~120°9′18″之间,气候属中亚热带北缘季风区,四季分明,兼有南北之利,利于茶树生长。但富阳市境内多山地丘陵,具有“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特征,地形变化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同时受季风气候不稳定的影响,茶叶生产易受春冻、夏旱等灾害性天气影响。为进一步促进富阳市茶叶生产稳步发展,特对富阳市茶叶生产气候因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7.
平溪乡位于寿宁县西南部与政和县的扬源、镇前接埌,乡所在地海拔550米,多为高山丘陵红黄壤山地,非常适宜于茶树生长,现全乡种植茶树近万亩,茶叶产量近万担,茶叶产值达800多万元,茶树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比改革开放前的1976年翻了一番多。茶叶生产已是平溪乡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存在问题1 品种单一 平溪乡的茶叶生产也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有种植茶树品种,以福云6号、福云7号为主以及少量的福云595,福安大白茶,和改植换种的乌龙茶品种梅占、铁观音等品种。2 产品单一 由于品…  相似文献   

18.
许允文 《中国茶叶》1994,16(6):41-41
我国南方丘陵红壤地区的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很适宜茶树生长,是我国主要的茶叶商品生产基地,但由于多种原因,该地区茶叶产量低,质量差,茶叶生产经济效益不高。近年来笔者就如何改变丘陵红壤茶园低产低质面貌和提高茶农经济收益等问题在该茶区走访了广大茶农并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发现自茶园实行联产承包到户后,不少承包户的茶叶生产连年增收,亩产值可达干元以上,经济效益较好。在此,向广大茶农介绍他们成功的经验和技术。 1.重点抓好春茶,多产名优茶。我国茶区春茶期间气候适宜,茶树营养充足,茶叶品质好,价格高。因此,增加春茶产量,提高春茶比重,多产质量高、适销对路的名优茶和高档茶是实现当年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关键。一般茶叶  相似文献   

19.
茶叶是一种适宜山丘地区的经济作物,也是合理利用和挖掘山地丘陵潜力的一项主要生产门路。现就我们岳阳地区怎样合理利用山丘的特点和优势发展茶叶生产的问题谈几点粗浅意见。一、山丘种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茶树原始生长于云贵高原的山谷丛林,因此,形成了喜温暖、湿润、漫射光等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所今年茶园热旱后不同种植品种的抗旱性和不同海拔茶园的茶叶产量调查,并结合合理栽培措施对茶叶产量的提高,减少或减轻灾难性气候对茶树生理生态的影响,提出预防自然灾害、减少损失的合理方法,为今后茶叶可持续生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