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的养王法     
在相同条件下 ,蜂群的强与弱 ,关键在于王的质量。蜂王质量的优与劣 ,在于人工的精心培育。在引进蜜浆双高产良种王的基础上 ,又怎样才能培育出更优质的蜂王呢 ?我的做法如下 ,供同行参考。(一 )精选父群。第一年引进良种王后 ,应选择本蜂场的尖子群作父群 ,其它蜂群内的雄蜂全部杀掉 ;第二年引种后 ,应选留第一年引种后的尖子群作父本群 ;第三年引种后 ,应选留第二年引种后的尖子群作父本。在洞庭湖区 ,定地饲养蜂群不少 ,周围三至五里比比皆是 ,为了提高蜂王的质量 ,培育出更优质的蜂王 ,每年必须在油菜花期开始育王 ,在育王的前 2 0天 ,…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一个养蜂人,笔者曾以《蜜蜂杂志》为窗口,向各大种王场先后引进过好几个品种,经济效益显著高于自繁自养的蜂场。当然,在引种方面也有过不少的损失,今提出来与大家一同商谈。比如:为什么一只活泼健壮的种王  相似文献   

3.
<正>养蜂就是养王,一只年轻优良的蜂王,就能维持一个强群,一个蜂场想要健康发展,全场的蜂王都要年轻、健康、优良。这就需要养蜂人学会养王,不停地育王、换王。如果蜂场较小,每年换王几十只,甚至上百只,使用简单的育王方法,使用标准箱或继箱开前后巢门的方法组织交尾群,就能满足需要。大型养蜂场或育种场,每年需要育王几千只甚至上万只,  相似文献   

4.
1997年我从吉林省蜜蜂育种场引进松丹一号蜂王1只,通过观察,该蜂种在繁殖、采蜜、泌浆等各方面都表现优良。通过引种使我感到该场工作认真负责,服务质量高,邮王安全可靠,是用户的贴心人用户的贴心人!西平陆县三门镇过村(044300)@王峰  相似文献   

5.
我地是从 1995年以后才发现侏儒蜂王的 ,原以为是我们这里的“特产” ,看了沈育初同志的文章后 ,方知南方早有发生 ,看来这是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地发生侏儒蜂王的季节比江南晚 ,但发生率比江南要高得多。据了解 ,凡引进或交换过浆蜂种的蜂场或轻或重地都出现过侏儒蜂王。最典型的一次是孙师傅的蜂场 ,在 1997年 6月换王季节 ,他从百来箱蜂群中挑选出 4群王浆高产强群做育王群 ,一共培育了 90多只王台 ,结果全部成了侏儒型的 ,根本不能用。侏儒蜂王的发生已给育王换王带来了不少麻烦。近年来 ,据我们多次观察与分析 ,发现侏儒蜂王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我于1998年6月兀日第一次收到吉林省蜜蜂育种场邮来的“松丹一号”种王,可是打开邮包一看,蜂王已经死亡,当即我将邮包返回,没过几天,第二只蜂王又寄来了,当我打开邮包一看,蜂王又死了。这时我想,育种场还能第三次补寄吗?即使能补寄,蜂王的质量也不能保证吧2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将邮包再一次返回育种场,没过几天,我又收到了育种场寄来的种蜂王,这只种王介绍成功后,经观察,种王体型硕大、产卵力强,确实是~只优质新种王。三次补王为蜂农@赵维俭!黑龙江省安达市吉星岗乡中星村七队,151429  相似文献   

7.
贮备蜂王与生产关系密切。种蜂场、育种场每年培育的大批种王,不能及时的出售,要进行保存;越冬前弱小群进行合并,多下来的蜂王也要进行贮备。如果用小群保存,不仅占用大量的蜜蜂,影响蜂产品的产量,而且冬季还难以过冬。近年来,我们在培育种王的工作中,用2框蜂的小群保存一只蜂王,在流蜜期采不到商品蜜,有时连饲料也不够,蜜源缺乏时由于群势小,还易闹盗蜂,  相似文献   

8.
牛庆生 《中国蜂业》2003,54(6):19-19
引种的方法很简单 ,但引种后如何应用、扩繁是该蜂种能否在当地立足的关键。笔者将在生产中摸索出的经验归纳整理 ,希望能对引种者有所帮助。1 种王外表观察养蜂者收到种蜂王后 ,首先要确定邮寄王笼内的蜂王是否存活 ?如已死亡应按育种场的有关规定处理 ,不要拆开王笼 ,将其原封退回 ,以便补寄。对存活的种王要仔细观察肢体是否健全 ,个体大小等。在邮寄过程中 ,王笼的通风铁纱很容易将蜂王的足刮断或将翅膀刮残破 ,虽说这不影响种王后代的任何性能 ,但对种王的产卵性能及维持群势能力会有一定影响 ,养蜂者也不会认可接受这样的蜂王。种蜂…  相似文献   

9.
蜜蜂引种、换种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黎明 《中国蜂业》2003,54(6):20-21
常有一些蜂友询问蜜蜂引种、换种的问题 ,下面就这两方面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引种有无必要蜂种可以说是“养蜂之本”。有了优良的蜂种 ,才能在同等投入的条件下有更大的产出 ,定时换种能有效地提高蜂群的单产和抗病能力。我国养蜂科研和实践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养蜂业发达国家早已实现蜜蜂良种育王产业化 ,一般生产蜂场每两年从种蜂场购入 1~ 2只蜂王作种王 ,改善本场蜜蜂种质 ;有许多蜂场干脆从育王场购买生产用王 ,自己从不育王。目前 ,我国已有不少蜂友意识到了这一点 ;但仍有不少蜂友沿袭传统的“自繁自养”的育王方式 ,致…  相似文献   

10.
养蜂人一年内有几次关王,或为了多取蜜,或为了根治蜂螨;还有一种说法:让蜂王休息,以使其养精蓄锐。笔者认为后一种说法欠妥。实际上关王以后,蜂王腹部仍然膨大,并急欲钻出王笼上脾产卵;到了越冬后期,工蜂还未爽飞,蜂王便急于出笼产卵了。我们关王仅仅是不让蜂王在巢脾上产卵,蜂王也没有按人的意志去休息,而是在产卵,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流产”。笔者曾2次发现蜂王“流产”现象:有一年早春检查蜂群时,大约10点钟,蜜蜂尚未大量出巢,其中有1个2框群,王笼正下方箱底板上有一小撮蜂卵,约有100粒;还有一次关王7天后查急造王台时,发现1只王笼里的…  相似文献   

11.
针控多用王笼,是李永昌同志设计的,经过他多年试用,效果很理想,四季囚王停产121只次,未损失一只蜂王;诱入蜂王21只,全部诱入成功;训练多王同巢16只,在王笼内只损失2只蜂王。针控多用王笼,由一个多孔的塑料外壳和11根竹针组成(见图)。竹针可随需要穿上或抽掉。用竹针还能把王笼调整成四室、两室和单室,并能根据需要把竹针调整成工蜂、雄蜂和蜂王都不能通过;只能工蜂通过;工蜂、雄蜂和蜂王都能通过的三种  相似文献   

12.
王德朝 《蜜蜂杂志》2008,28(10):26-26
将蜂王关入铁纱王笼,挂在无王群内一段时间后,揭开蜂箱盖,打开王笼,放出蜂王.该法我认为安全性较差,用于诱入老蜂王还可,但对诱人从种王场邮购的种用新王或诱人新产卵的优质生产王则不太理想,容易出现围、咬新王,甚至发生蜂王飞逃的现象.现介绍一种安全诱人新产卵蜂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目前生产蜂场蜂种选育现状 我国是养蜂大国,全国约有蜂群700万群.每年的育王数量与蜂群数量大致相同,其中种蜂场售出的蜂王约有2万只,生产用蜂王多南生产蜂场白行培育。生产蜂场育种的状况是.许多蜂场几年不引种、不换种,始终自繁白养。由于长期近亲繁殖,蜂种退化严重。有的蜂场与蜂场之间进行换种,因蜂场的蜂种大都是杂交蜂种,优良性状只体现在杂交一代,杂交王之间再进行杂交,蜂种的杂交优势就不存在了,有的蜂场每年引进原种与本场的雄蜂进行杂交.而本场的雄蜂仍是杂交种,这样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我国蜂场的蜂种状况普遍较差,杂交优势不能很好发挥。  相似文献   

14.
段云锋 《蜜蜂杂志》2006,26(1):27-27
关于育王,《蜜蜂杂志》上介绍了不少方法,但有一个问题,我认为应引起广大蜂友的注意。我经过反复试验和对比,得出一个结论,即:蜂王的优良性在种王体内就形成了。也就是说,只注意育王群中的各个育王环节,而忽视了种王群的营养及群势,是不能培育出好的蜂王的。有人提出,用关王或限产的方法来积累种王体内的营养有一定作用。如果要根本解决问题,还要保证蜂群中蜂数密集和给蜂群提供充足的蜜粉。2005年6月,我用3脾蜂的种王群作移虫育王试验,方法如下:6月1日,控制种王产卵(未关王),补给蜂群充足的蜜粉;6月10日,第一批育王移虫,用第一育王继箱;6月…  相似文献   

15.
在欧美等养蜂发达国家,蜂场规模较大,引种时,一般从专业育王场购取大批量的成品蜂王,每群换一只。而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养蜂者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生产习惯相对传统,只能引进少数种蜂王为母本,再大量育王,利用杂种优势,使种王后代与本地雄蜂交配,最终进行全场换种,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蜂王是蜂群中最重要的一员,每年都有很多蜂农为防止近亲繁殖导致蜂群生产力减退,到临近的其他蜂场引种或者购买种王。一说到培育蜂王,大家都知道选育母本种群,移虫、培育、组织交尾群、处女王交尾,蜂王就这样培育成功。其实要想培育优质蜂王,我们可以做得更细,蜂王可以培育的更优质,一方面提高蜂王质量增加产量,另一方面也减少经常引种带来的麻烦。现将我蜂场历年培育蜂王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种蜂群母本与父本的选择1.如果蜂场没有引种,可以根据自己蜂场当年生  相似文献   

17.
蜂王是蜂群的遗传载体之一,决定蜂群的生产性能和其它特性、特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人工培育蜂王的理论和技术,使用优质的蜂王是获得蜂产品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大量的资料证明,国外有些国家建立了大规模的育种场和规定了生产用王单位,不符合条件的蜂场不得培育蜂王。从而保证了蜂种的纯度、提高了蜂王的质量。在我国也有不少的育种场为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保持纯种及良种的繁育和推广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推动了我国养蜂业的发展。据了解,国内大多数蜂农都是在种王场邮购1只普通蜂王(在交尾群中已开始产卵的新王)当种王用。这…  相似文献   

18.
在一定的条件下,蜂王是决定一群蜜蜂强、弱,一项或多项蜂产品高产的“核心”。因此,养蜂人应对蜂王建立“档案”,以便在实际生产中观察各个蜂王后代的特长。经过多次筛选,将少数某项或多项蜂产品高产的蜂王留作“种王”。特别是既没有从外地购买种王,也没有从其他蜂场引种的蜂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很多年来,一直想做一个不用查看蜂王接受的王笼。从购入第一只种蜂王开始,我头一次接触到邮寄王笼,1块木头钻有两个圆形凹坑,一个是居留池,一个是炼糖存放池,将铁纱用订书机钉在木块上面。收到种蜂王,按照养蜂书籍上讲述的方法介入蜂群。几个小时后开箱盖查看发生围王,一个小蜂团包裹着王笼,隔几小时再看仍围王,关了一晚明天再看,围王蜂团还在,只是没有那么紧密了,内外工蜂已经相互哺饲,说明蜂王被接受,小心打开纱网放王,蜂王顺着巢脾间隙往下爬。过了几小时提脾查看,仍有围王结团现象,其实这就是一种保护性围王。养蜂书籍讲过,有经验的养蜂师傅能够识别,初养蜂者一般很难分辨,会被吓坏,紧急解救围王,把蜂团丢到水中,关王重新介绍。  相似文献   

20.
养蜂者每年都要培育蜂王,一般先把生产群里的老蜂王除掉,无王2~3天后,再把新王从交尾群里捉出来放进王笼,诱入到断子2~3天的生产群里.这样做虽然大部分蜂群可以接受,但还是有不少蜂群诱入的新王遭受损失,且断子2~3天,蜂群正常繁殖必然会受影响.本人设想,能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不用无王、不用王笼,把新蜂王直接诱入生产群中.于是从2004年开始进行试验,取得成功.其优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