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闽楠Phoebe bourne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在人工林结构调整上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为将来应用闽楠进行大规模造林或杉木人工纯林改造提供科学依据,对湖南永州金洞林场10年生闽楠人工林生态系统5种营养元素(N、P、K、Ca、Mg)的积累与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闽楠人工林乔木层不同器官养分元素含量以树叶最高(Ca除外),树干最低;各元素含量(g·kg-1)在乔木层的均值表现为K(5.85)N(4.78)Ca(1.35)P(0.76)Mg(0.19),在土壤层(0~60 cm)的均值表现为K(3.47)Ca(2.65)N(1.34)Mg(0.40)P(0.20),乔木层和土壤层中养分元素含量均以K最高;闽楠幼林人工林各器官N∶P表现为树皮(8.87)树叶(8.15)树枝(5.08)树根(4.87)树干(4.44),说明10年生闽楠人工林生长受到N元素的限制;N、P、K、Ca、Mg元素在植被层的积累量均表现为乔木层枯落物层林下植被层;土壤的N、P、Mg元素的储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K、Ca元素的储量随土层加深而增加;闽楠幼林生态系统养分总储量为60.549 t·hm-2,各元素储量(t·hm-2)排序为K(26.051)Ca(19.762)N(10.222)Mg(3.012)P(1.502),土壤层元素储量占森林生态系统总储量的97.20%以上。  相似文献   

2.
氮、磷、钾对银杏幼苗养分吸收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砂培试验,研究了N、P、K不同配比对银杏幼苗养分吸收、叶绿素含量及苗高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缺氮时,阻碍苗木体内叶绿素的合成,不利于苗木生长,氮素过量时,会阻碍苗木根部对营养液中养分的吸收,但能增加苗木体内的叶绿素含量;缺磷时,苗木对养分的吸收降低,体内叶绿素含量低,磷的增加能促进苗木根系对营养液中养分的吸收,增加苗木体内的叶绿素含量.钾的缺乏及过量都不利于银杏苗木叶绿素的合成,钾的增加能够促进苗木对养分的吸收.不同处理苗高相对生长率虽有差异,但并不显著,与对照相比,处理5(N5P1K1)苗高的相对生长率最大(57.09%).  相似文献   

3.
对毛白杨的根、干、枝、叶进行N、P、K、Si、Ca、Mg等矿质营养元素测定表明,矿质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叶、根、枝、干,各器官内矿质元素含量与土壤类型及养分、树木生长均有一定的关系,其中N、P、K含量与毛白杨生长表现明显正相关。根据土壤养分和毛白杨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可通过施肥,达到调整和控制林木生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南方红豆杉苗木不同生长期和施肥措施的养分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祥泉 《福建林业科技》2001,28(4):18-20,24
通过南方红豆杉当年生实生容器苗不同生长期和施肥措施下生物量和养分含量分析 ,结果表明 ,苗木生长后期施肥能较大程度地提高生物量和根冠比 ,能明显促进N、Ca的积累 ,并促进微量元素在全株中的积累 ,而P、K、Mg在苗木生长过程中及施肥条件下总的积累量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不同龄期及不同长势核桃的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核桃苗期、幼龄期、始果期的植株叶片和果实营养元素N、P、K和微量元素Fe、Zn含量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核桃1年生苗木叶片中N、P、K、Zn含量高于幼龄期和始果期植株;核桃各龄期在年生长过程中,叶片中的N、P、K、Fe、Zn养分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N素含量在第2次生长期7月较年生长初期低,比其它生长时期高,在年生长中N、P、K养分含量的比例存在差异,N、K素营养相对含量经历“低-高-低”的过程,N素营养相对含量表现尤其明显;核桃幼龄期、始果期植株长势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同一时间叶片及果实中N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肉桂人工林土壤速效养分与酶活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广西高峰林场林龄为3年和6年的肉桂人工林土壤速效养分(水解N、速效P、速效K)和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林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酶话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E壤速效N、P、K含量和L壤脲酶活性均以肉桂生长初期(3月中旬)最高.其次是第一个生长高峰期(6月中旬)或第二个生长高峰期(9月中旬),最低是生长未期(12月中旬);而土壤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以第一个生长高峰期或第二个生长高峰期最高.其次是生长初期,最低是生长末期;士壤速效养分与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生长初期至第一个生长高峰期是肉桂林地施用N、P、K肥的适当时期。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盆栽法对1年生麻栎实生苗进行了盐(Na Cl)胁迫试验,结果显示,土壤含盐量为0.4%和0.5%时,苗木叶片边缘会出现明显的失绿现象。高含量的盐处理会明显抑制麻栎新梢生长。土壤含盐量高于0.3%时,苗木叶片的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而相对电导率显著升高。土壤含盐量较高时,苗木嫩叶中的N含量有所下降。苗木细根中的K含量会随着土壤含盐量的提高而降低,叶片中的K含量却呈相反趋势。当土壤含盐量低于0.3%时,苗木叶片中的Na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但高于0.4%时,叶片中的Na含量会显著升高;细根中的Na含量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升高而升高。综合分析认为,土壤含盐量低于0.2%时,麻栎苗木能够正常生长;土壤含盐量高于0.3%时,麻栎苗木的生理会受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低P胁迫下N沉降持续增加对马尾松菌根化苗木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有效调控以充分发挥菌根潜力提高苗木对土壤P表的吸收、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尾松优良家系为试材,设置持续2个生长季的N沉降与同质低P(介质表层与底层均缺P)、异质低P(介质表层P丰富、底层缺P)耦合条件下菌根共生的盆栽试验,量化分析不同低P胁迫下持续N沉降对马尾松菌根化苗木生物量积累、根系发育、N和P效率以及菌根土养分等的影响。【结果】1)同质低P下,土壤中N素累积、P素相对严重匮缺,从而显著抑制马尾松苗木的菌根侵染,降低菌根化苗木的生物量积累;异质低P下,土壤原有的N/P改变,从而促进菌根真菌对马尾松苗木的侵染及植株对N和P素的吸收,最终促进苗木生物量的增加。2)同质低P下,植株的N/P显著增加,导致苗木生长受P素的限制,而对N素的增加不敏感,从而抑制菌根化苗木的生长;异质低P下,持续的N输入增加菌根作用的有效性,促进苗木对土壤P素和N素的吸收,植株N/P降低,从而改善苗木的生长状况。3)同质低P下,菌根土养分状况改善,土壤N和P含量均增加,p H值未显著改变,这可能因为菌根对土壤作用的有效性增加;异质低P下,接种菌根菌对土壤养分的抑制程度降低,土壤p H值显著降低。【结论】2种P素环境下,菌根作用的有效性对持续增加的N沉降的响应不同:同质低P下,菌根土养分状况得以改善,但随着土壤有效N的不断累积,导致土壤P素相对严重匮缺,植株N/P显著增加,使苗木生长受P素的限制程度增加,最终抑制苗木的生长;异质低P下,持续N沉降降低菌根菌对土壤养分的抑制程度,改变土壤原有的N/P,增加菌根作用的有效性,最终显著增加苗木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9.
研究马尾松纯林、桉树纯林和3种不同模式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对其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主成分综合排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 N、全 P、水解 N、速效 P 和速效 K 皆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全 K 则表现相反;在各林分中,桉树纯林的土壤有机质、速效 P 含量最高,混交林次之。混交林则土壤全 N、全P 和速效 N 含量总体上大于纯林。马尾松纯林除在浅层土中速效 P 含量最高外,其他养分指标都低于桉树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养分综合评价为桉树纯林>混交林 A>混交林 C>混交林 B>马尾松纯林,表现为桉树纯林养分状况最好,马尾松纯林最差,与针阔树种的生长特性和凋落物养分归还能力有关。混交林中种植密度较大的混交林A 养分状况相对较好,表明其养分储存能力较好,消耗较少。而相同种植密度下,混交林 C 的林分土壤养分状况优于混交林 B。  相似文献   

10.
指数施肥对山桃稠李播种苗生物量及养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和2倍指数施肥(DEF)3种施肥处理,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施N肥处理对山桃稠李1年生播种苗生物量和养分(N,P,K)含量动态及养分承载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长季结束后,EF和DEF处理单株生物量分别为37.00g和35.60g,比CF处理(27.10g)分别增加36.5%和31.3%(P<0.05);2)苗木生长高峰期第9~11周,EF和DEF处理单株苗木N含量增量分别为0.28mg和0.17mg,均高于CF处理(0.03mg)(P<0.05);3)EF和DEF处理均提高了播种苗体内N养分承载,生长季结束时,单株苗木N含量分别为0.69g和0.73g,均显著高于CF处理(单株0.44g)(P<0.05);4)EF,DEF处理促进了苗木对P,K吸收,生长季中P,K的吸收速率顺序均为DEF>EF>CF。生长季结束时,EF和DEF处理P质量分数较CF处理分别高28.4%和9.0%;2种指数施肥处理K质量分数较CF处理高12.5%和19.9%。采用指数施肥有效促进山桃稠李播种苗生长,可改善苗木营养状态,同时苗木造林成活率和生长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泡桐轻基质容器苗的是利用泡桐良种脱毒组培苗移栽至轻基质容器中培育形成的苗木,在其工厂化培育过程中,由于培育水肥和光照微生境的异质性,使同批泡桐组培苗生长形成为生长势不同的轻基质容器苗,为明确不同等级泡桐轻基质容器苗移栽至大田后苗木间生长和质量的差异;【方法】在河南省通许县建立生长对比试验林,对泡桐轻基质容器苗壮苗和弱苗的大田移栽苗木的苗高、地径、根幅、根茎叶器官组织中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碳浓度、单位面积产苗数和优质苗产出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1个生长季后,泡桐轻基质容器苗壮苗培育的大田苗苗高、地径、根幅和大田保存率为3.96m、5.77cm、1.34m和92.22%,分别比弱苗提高了40.43%、19.21%、103.03%和18.41%。方差分析表明,各生长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弱苗培育的大田苗;泡桐壮苗培育的大田苗茎组织内各矿质元素浓度均高于弱苗大田苗,组织内全磷、全钾浓度分别为0.49 g·kg-1和2.56 g·kg-1,均极显著高于弱苗培育的大田苗;而壮苗根、叶组织中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碳浓度与弱苗差异不显著;壮苗单位面积大苗产出数6403株·hm-2和优质苗产出率达58.24%,分别比弱苗提高了1.17倍和8.73倍。【结论】利用泡桐轻基质容器苗壮苗培育的大田苗的优质苗产出数、苗木质量均优于利用弱苗培育大田轻基质容器苗,应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不同技术培育日本落叶松苗栽后的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种不同技术培育落叶松造林苗,其栽植后表现为:用落叶松子代苗造林,苗木上山后表现优异,生长旺盛,抗性好;施肥苗造林木质化不好,易干尖;常规苗上山造林应分级,选Ⅰ级苗上山造林为佳。  相似文献   

13.
介绍昭通市林木种苗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全市林木种苗工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内,昭通市林木种苗管理工作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红椆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对红椆2年生直播苗和2年生撒播苗移栽容器苗苗木质量进行对比试验,同时采用不同规格容器和遮荫处理对1年生撒播苗移栽到容器后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容器育苗可显著提高红椆苗苗高、地径、主根长、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容器规格对移栽后苗木成活率影响不显著,但对苗木生长有显著影响;采用80%遮阳网遮荫,容器苗成活率较高,苗木高生长也显著增加,但苗木地径生长与60%遮阳网遮荫处理的苗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观赏苗木穴盘育苗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了观赏苗木进行穴盘育苗的种子处理,基质处理,穴盘选择,播种设备,催芽处理,种苗培育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石羊河下游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角城保护站开展白刺播种育苗试验,从种子催芽处理、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有害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中,总结出播种育苗管理环节,编制出白刺育苗历和苗木灾害谱,便于指导白剌育苗生产,提高白刺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17.
2005年4月在思茅市林科所苗圃进行灯台树不同育苗基质试验,结果表明:锯末 柴皮 牛粪混合基质较适宜灯台树苗木培育。  相似文献   

18.
以1、2、3年生的云南松苗木为材料,探讨超级苗选择的基础和方法。结果表明:①同龄级个体间的苗高、地径生长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新梢生长量和分枝数也存在较大差异;②同龄个体间高生长量较地径生长量变异大,且苗高、地径生长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因此云南松超级苗以苗高生长量为主、结合形质特征进行选择;③按照平均高生长量加上2倍标准差作为超级苗选择标准,经初选、复选,最终在78 200株1、2、3年生苗木中选出2 825株超级苗,平均入选率为3.6%,且选择结果以2年生苗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刘衍春 《林业科技情报》2010,42(4):15-15,17
松杉苗木是主要的造林绿化用苗,但由于苗期容易受到多种病害的危害,给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就松杉苗期病害的发生原因、主要症状及如何防治做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以南宁市3个不同育苗管理水平所培育的1年生人面子容器苗为对象,以苗高和地径生长量作为其苗木质量的分级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1年生人面子容器苗的苗木质量分级进行了研究,结合其苗木的生产实际,制定了1年生人面子容器苗苗木的3级分级标准:Ⅰ级苗,D≥1.35 cm,H≥52.0 cm;Ⅱ级苗,D≥1.18cm,H≥44.0 cm;Ⅲ级苗,D(1.18 cm,H(44.0 cm。此标准可供苗木生产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