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续)三、采摘天气陆羽《茶经》有“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古人强调保持茶芽的鲜度,所以认为采茶必须在“日出之前”,如《北苑别录》说:“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侵晨则夜露未晞,茶芽肥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故  相似文献   

2.
原文: 一、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 诠释: 俗话:“高山出好茶,平地产好茶。”明·熊明遇《岕茶记》也述:“茶产平地,受土所多,故其质浊。”宋子安北苑《东溪试茶录》:“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唐·陆羽《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有光彩的砂砾土),中者生砂壤,下者生黄土”。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3.
北苑茶产于建安(令福建建瓯县),为宋、元两朝的贡茶,曾极盛于北宋。由于“建安不但形成为宋朝制茶和茶学的中心,而且宋朝茶书大多以建安贡茶为内容”,历代学者对建安北苑茶研究颇多,但对北苑的称指则有异同,本文就这些方面作初步考证。 一、史料中的“北苑” 1.北苑茶焙。《福建通志》四十五卷“古迹”中载:“五代北苑茶焙在凤凰山麓”。《元丰九域志》在  相似文献   

4.
丁俊之先生《关于“洗茶”一词的商椎》(载《茶叶信息》总394期)云:“人们通常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水倒掉,称之为洗茶……长期以来,不少人人云亦云,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日本有人提出洗茶是怎么一回事……洗茶之说,可能给人以中国茶不卫生的看法……洗茶用语也欠策略,我的见解,宜修正‘洗茶’为‘浸茶’或‘温茶’。读后颇有感慨。其实“洗茶”一词始于北宋。宋子安为补充丁渭《北苑茶录》和蔡襄《茶录》记述建安茶事的不足,曾撰《东溪试茶录》,率先提出了要制成品质优异的茶,必须严格要求技术操作的四道工序———“择之必…  相似文献   

5.
前言采茶,是茶叶生产过程中,花工最多的田间作业。一般采茶工占总工时的50%。我省七九年产干茶45万担,按每个采茶工日采鲜叶20斤计算,总共要花900万个采工,共需采茶工资1800万元(以400斤鲜叶做100斤干茶,每工按2元计算)。茶叶生产季节性很强,茶农说:“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如能及时采摘就能保证茶叶质量,提高经济价值,否则就  相似文献   

6.
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现行茶叶采摘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目前的茶叶采摘时期和采摘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永兴茶区现行的大宗茶采摘时期掌握偏迟,采下原料较大,难以生产出品质较高的产品。按照永兴茶区掌握的采摘期进行三种不同采摘方式比较,以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最佳,手采质量最差;单人采茶机与双人采茶机比较,双人采茶机采回原料的芽叶完整,破碎率低。永兴茶区的地势较平缓,推广应用双人采茶机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茶叶发源于我国,古人对茶叶生产积累了丰富经验,有许多方面至今还是值得借鉴的。如茶叶的采摘,他们从采得越嫩越好中探索出以适当嫩度为好,明代人便提出应在“谷雨”节前后采摘的论点。又如为了保持青叶的鲜度,强调要在“日出之前”采茶。在采摘方法上强调要“以爪断芽”。注重采  相似文献   

8.
福建茶文化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梓金 《福建茶叶》2000,(Z1):12-13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 ,最早见诸南安县莲花峰石刻“莲花茶襟” (公元 376年 )。陆羽《茶经》对福建建州等地产茶有“往往得之 ,其味极佳”之誉。八世纪福建列入全国主要茶区 ,为茶税主要来源之一。宋代采造茶叶供皇室饮用的贡焙 ,由江苏阳羡改设在福建建安 (今建瓯市 )的北苑。北苑贡茶经蔡襄等人的倡导 ,茶叶采制技艺的精湛 ,品饮的考究 ,“莫不胜造其极” (《大观茶论》)。与此同时 ,品尝 ,评比茶叶的“斗茶之风”更风靡全国。这时也是我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 ,论述北苑茶采制技艺、品饮艺术的著作与诗文空前繁盛。以著名的蔡襄《茶录》 ,范仲…  相似文献   

9.
浓茶和薄茶浓茶和薄茶都以“覆下茶园”(控制在新茶一芽二叶初展时搭棚遮帘盖草,光线透过率在10~13%的茶园)采摘的鲜叶为原料。浓茶只采新梢上部的一芽二、三叶,和玉露茶的采叶标准相同;薄茶则采摘长达一芽五、六叶的整个新梢。两者的制造方法相同,蒸气杀青后不经揉捻而直接进行烘干。玉露茶(1835年创制)是日本煎茶类型(条形茶)中的最高级品,而浓茶是日本碾茶类型(广叶茶)中的最高级品。浓茶有“初昔”和“后昔”等品名,白色的叫“初昔”,青色的叫“后昔”。薄茶也有“极(扌前)”和“别仪(扌前)”等品名。饮用时,通常饮浓茶吃鲜果,饮薄茶吃干果。  相似文献   

10.
浦江春毫     
浦江春毫是浦江县农业局茶叶科技人员在80年代创制并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荣誉证书的名牌产品,在以后的历次复评中,都获得“质量稳定,审定合格”证书。1999年经中国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理化、卫生等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并荣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证书。该茶外形紧卷披毫,细嫩翠绿,香高尚鲜,滋味鲜爽醇和,汤碧明亮,叶底嫩绿匀净。 1.鲜叶的采摘与管理 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芽长于叶,以叶片初展且向背卷曲为上,平展为次。不采紫色芽、虫害芽、对夹叶。要求提手采茶,严禁用指甲掐…  相似文献   

11.
董连源 《中国茶叶》1991,13(1):32-33
茶鲜叶是制茶的原料,鲜叶质量的好坏与采摘方法合理与否密切相关。我国在60年代前期,茶叶采摘上,各地一般都能做到依据茶类要求按照采摘标准适时开园,实行分期分批采摘,且用双手“提采”,采摘方法合理。绍兴县茶场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就是采取这种采摘方法,那时,采摘管理制度严密,春茶开采期大都在4月中旬,即当茶园内一芽二三叶新梢的比例达30%左右时便开园采摘,先是“跑马采”,  相似文献   

12.
人们栽培茶树的目的,是采摘茶树的幼嫩芽叶,并且希望多采茶、采好茶。叶片是茶树的重要营养器官,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采摘鲜叶时,树上必需留养必要的新叶,这是保持茶树长期生长旺盛,长期丰产优质的必需条件。因此,采摘鲜叶必须“合理”。所谓“合理采摘”,就是要符合茶树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坚持采养结合的原则,根据树龄、生长势、茶类采摘标准  相似文献   

13.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是北宋的一位著名茶人,他以创制小龙团茶和著作《茶录》闻名于世。我在1984年曾写了“蔡君谟与茶”,刊登在《福建茶叶》第4期上,现根据新收集到有关他的茶诗方面的资料,写一续篇,蔡襄有茶诗二十余首,这些茶诗,既是福建的珍贵茶事史料。又是中国茶文化的精品,特撰之以文供大家研究和欣赏。北苑十咏这十咏包括:出东门向北苑路,北龙、茶垄、采茶、造茶、试茶、御井、龙塘风池、修贡亭。纵观这十咏,它写了北苑的地理位置(第一、二首),贡茶(龙凤团茶)的采制和品尝(第三、四、五、六、十首),优质的条…  相似文献   

14.
建盞(续)     
五、地位 建盏与建茶珠联璧合,得到上至皇帝、高官重臣,下至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和歌咏推崇,双双入贡,辉煌鼎盛于宋、元时期。同时,建盏和建茶还被大量销往日本、高丽(朝鲜)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为国人争得荣耀和财宝。 (一)皇帝与文人的推崇 宋徽宗《大观茶论》(1107年)中写道:“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在“盛世之清尚”的氛围中,虽有了“名冠天下”的“建茶”,但应配何种茶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这种盏正是时任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茶录》所进言之建盏:“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官至尚书都员外郎的梅尧臣(1002~1060年)茶诗《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苏东坡《送南屏谦师》  相似文献   

15.
罗岕茶又称“峒岕”,蒸绿。采摘较粗,分别剪取芽叶制为散片。产于江苏宜兴县和浙江长兴县毗连的罗岕一带,历代为紫笋贡茶产地。清代规定宜兴年贡80斤,长兴年贡32斤。天池茶、虎丘茶炒绿。产于江苏苏州城的天池山和虎丘山。明清时远近驰名。碧螺春炒绿。产于苏州吴县东西洞庭山。《柳南随笔》说:1699年(己卯)清康熙帝至苏品饮后,以原名“吓杀人香”不雅,改题此名。《随见录》则说:产于碧螺  相似文献   

16.
以长沙县“百里茶廊”湖南省茶研所实验茶场茶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施用不同的肥料种类,观测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的芽头密度、百芽重以及产量的影响;采摘鲜叶制成千茶,通过密码感观审评、生化成分分析,比较不同处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通过收益分析,比较不同施肥处理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有着漫长饮茶史的国家。据文献记载,早在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我们的祖先即已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而以茶祛病健身。被后人奉为“茶神”的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正因此,数千年未,中华民族便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关于茶的采、制、煮、饮等相当完备的知识,出现了诸如唐·陆羽的《茶经》、宋·蔡襄的《茶录》、明·许次纤的《茶(?)》等权威性茶著,以及著名文人如晋·左思、张孟阳,唐·释皎然、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卢仝,宋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秦观、陆游等  相似文献   

18.
茶是高洁清雅之物。生活在云南凤庆新华乡的苗族同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邻居便会从山上采摘来带有露水的茶芽,如果生男孩,则送一芽一叶的一斤鲜茶为厚礼,如果是在市场上出售,就是今年茶价这么高,一斤鲜叶也值  相似文献   

19.
茶园机械化采茶的利用和推广,给茶叶生产带来又一次技术革新。但现在机采茶区的采制普遍还是按传统方法进行,使制作出来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质量下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其实,机采的鲜叶综合质量比大批人工采摘的高,只要合理利用机采,杨长避短灵活掌握,就能更好发挥其优势。1.掌握适采期。这是保证鲜叶“匀度”的关键,因机采茶园芽梢抽发相对整齐,乌龙茶区春秋茶在芽消80%达到中开面,夏暑茶达60%时即可开采,避免因芽叶太嫩产量不高或太成熟影响品质。2.选择最佳时间。机采速度快,应利用一天当中的最佳时间内进行作业,…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之春 ,3月 10日。北苑之春茶会于福州凯闽茶艺苑举行。茶会以北苑茶为主题 ,回顾北苑千年茶都发展简况 ,探讨当今北苑茶发展方向。还品尝了荣获金奖的“水仙王”、“乌龙王”。茶会主办单位有 :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建瓯市北苑贡茶协会、福州凯闽茶艺苑。省茶文化研究会林心炯会长谈茶会的收获 :发扬北苑茶成就 ,建茶为贡 ,见于五代闽 ,盛产于唐、宋、元、明 ,是历史辉煌壮丽的一页。古代茶叶技术进步 ,较大体现制茶技术的进步 ,贡茶采制技术又是集中表现。会上 ,省博物馆介绍“宋元建安北苑茶焙遗迹考” ,这七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