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农村百事通》2001,(11):14
浙江选育成功转基因超级油菜--“ 超油 1号”和 “ 超油 2号”,为油菜产业提供超高含油量种质资源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以浙江省油菜主栽品种浙油758为亲本,利用反义PEP植物代谢调控原理和技术,经基因转化、分子验证和田间农艺性状选育,成功育成超高油油菜超油1号。经多年多点试种试验,超油1号含油量比受体品种浙油758提高9.64个百分点,种子芥酸含量〈1%,菜籽饼硫苷(硫代葡萄糖苷)含量〈30μmol/g,符合国家优质食用油“双低”标准,且高产稳产,农艺性状优良。据考查结果,超油1号分枝节位适中,单株有效分枝数较多,荚长粒多,着粒密,干粒重高,耐旱性、耐湿性、耐寒性较强。适宜在浙江省油菜产区宁绍平原及其它农业生态相似地区推广种植。栽培要点为适时早播,培育壮秧,施足基肥,合理密植,早管促早发,增施磷、钾肥和硼肥,适时收割。  相似文献   

3.
金衢地区稻-麦(油)不同种植方式效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宜金衢地区的稻(Oryza sativa L.)-麦(Triticum aestivum L.)[油(Brassica napus L.)]种植方式和主栽品种。[方法]选取在金衢地区种植的油菜品种(浙双6号、浙双3号、浙双72、浙油50、浙油18)、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甬优9号)、小麦品种(扬麦14),分别进行了免耕直播、翻耕直播等种植方式比较研究,筛选直播油菜品种,对比考察油菜、水稻、小麦不同种植方式下的产量、产值、农资投入、人力投入等。[结果]油菜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其中浙油50和浙双72产量最高,同一品种翻耕直播产量较免耕直播高,适宜金衢地区的油菜的种植方式是免耕直播,可选择产量高、株高适中的浙油50;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与甬优9号直播时的产量与移栽差异不显著,但应用直播技术较移栽可分别节本增收1 911和1 716元/hm2,综合效益较好;小麦品种扬麦14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其生育期、产量没有明显差异,但免耕直播节本增效1 110元/hm2,适宜采用免耕直播。[结论]该研究可以为金衢地区油菜(小麦)免耕直播-单季稻的直播栽培及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油料产能提升”,油菜是我国油料作物扩种潜力最大的品种,长江流域是扩种潜力最大的区域,本文力图通过“浙油50”油菜品种案例,反映出在长江流域冬闲田扩种油菜面临的困难,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浙油50”的品种特征和推广情况“浙油50”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油菜品种,具有抗倒伏、抗病性能好、高产、高油、低芥酸、低硫苷等特点,由于“浙油50”的良好发展成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张冬青团队曾获2015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5.
浙江选育成功转基因超级油菜"超油1号"和"超油2号",为油菜产业提供高含油量种质资源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超油1号"农艺性状表现为植株高大、结角层厚、养粒密,每角粒数多,产量高,田间群体整齐无分离现象。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含油量高达47.8%。该品种具有受体亲本的双低特性,芥酸含量为0.7%,油酸含量63.0%,亚油酸含量20.8%,为油菜高产、优质、高油分突破性品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氮肥对普通油菜(扬油6号)和高油分含量油菜(中双11号、浙油50)产量、品质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扬油6号、中双11号和浙油50等3个品种不同氮肥处理油分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2.87%、47.37%和48.28%,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4.15%、22.71%和21.84%。增施氮肥扬油6号氮素积累量增加幅度高于中双11号和浙油50两个高油品种。扬油6号籽粒蛋白质总量最高,浙油50籽粒油分总量最高。随着氮肥用量增加,不同油菜品种氮肥利用率各指标下降。普通油菜品种扬油6号3个施氮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平均值为68.70%,高于两个高油品种中双11号和浙油50(平均值分别为65.06%和60.30%);氮肥农学利用率3个施氮处理平均值也是扬油6号最高,为8.97 kg/kg;而氮肥生理利用率两个高油品种中双11号和浙油50(平均值分别为13.03、13.84 kg/kg)高于扬油6号(平均值为12.91 kg/kg);氮肥偏生产力3个品种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油菜超油2号栽培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应用反义PEP转基因技术育成超高油油菜新品系超油2号,改良了油菜籽品质,提高了油菜籽产量,创造了世界甘蓝型油菜含油量新纪录.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和<科学时报>社联合主办的"2002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中入选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为加快超油2号产业化进程,2003~2004年在绍兴县高油油菜制、繁、种产业化基地进行了超油2号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绍兴县的油菜生产水平条件下,采用直播、适当稀植有利发挥超油2号的高产潜力,使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综述浙江省优质油菜的育种进展,"九五"期间育成了浙优油1号和浙优2号,实现了浙江省单双低优质油菜零的突破;"十五"期间育成的双低油蔬两用型油菜新品种浙双72,使浙江省油菜从双高(高芥酸、高硫苷)走向双低(低芥酸、低硫苷)。"十一五"期间育成的浙油18是浙江省首个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品种,该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应用,使浙江省油菜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生产的转变。"十二五"育成的油菜新品种浙油50和浙大619现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与以往育成品种相比,浙油50产量、含油量和株型等主要性状取得重大突破,使浙江省油菜生产从双低走向双低高油。在此基础上正向双低高油酸育种迈进,使食油更健康。  相似文献   

9.
2013年在黄山市开展了不同油菜品种展示对比试验。通过试验初步掌握了14个油菜品种在黄山市的种植表现,摸清了参试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及抗性,筛选出秦优10号、秦研211、沣油737、浙平4号、浙油杂1号、天禾油6号等优良品种;另外,景观油菜生产可选择开花早的沣油737或华油杂62品种,与开花迟的秦研211搭配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更适合西藏种植的油菜品种,2014年引进18个油菜品种,以当地品种山油2号为对照,在西藏林芝进行适应性比较试验研究,对各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考察分析.结果表明,引进的18个油菜品种均能正常成熟.参试品种(系)苏油1号综合性状应进行进一步试验;H19-4、花油5号、花油6号、玉红油1号虽早熟,但产量性状不佳,不建议引进;浙双758、美油王999、浙大619、南农油3号、浙双72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表现好,但均为晚熟品种,可根据实际情况引进.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抗虫油菜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抗虫油菜除前期叶片稍大、叶色稍淡、苗期抗虫性较强外,其他形态性状、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生育期与湘油13号相同。  相似文献   

12.
黎兰献  程鹏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635-15637,15679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湖北地区近年应用推广的13个"双低"油菜品种的10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油112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排序均位居第1,该品种菜薹口感甜脆爽口,鲜薹及菜籽产量高,经济性状优良,可作为"油蔬两用"油菜主导品种应用推广;华油杂62和沣油5103权关联度分别位居第2、3位,加权关联度分别位居第3、2位,二者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油蔬两用"油菜的配套品种。  相似文献   

13.
目前,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不同油菜雄性不育材料遗传性状的观察、分子标记、基因定位、基因克隆、转基因和生产应用等方面。许多研究确定了部分雄性不育材料的基因型,获得与雄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克隆了与雄性不育基因相连锁的DNA片段,为加快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品种的选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对与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有关的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和互作基因的研究与利用进行概括,为进一步探讨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杂种优势的利用、分子育种的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材料。白菜型油菜苏州青,市售。 1.1.2菌株及质粒。采用根癌农杆菌LBA4404,该菌株含有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1390,油菜油体基因与bFGF的融合基因已整合到该载体上,该融合基因由油菜油体基因启动子启动。植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购自北京百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Southern检测试剂盒为DIG High Prime DNA Labeling and Detection Starter Kit I,购于Roche公司。  相似文献   

15.
油菜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的发展和辐射诱变的方法及变异机理,介绍了通过辐射诱变创造的油菜新种质,探讨了当今油菜辐射诱变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辐射诱变、组培和分子标记相结合的复合育种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W-4是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fad2基因的反向重复序列表达框转入甘蓝型油菜Westar后获得的转基因高油酸油菜品系.为建立W-4的转基因事件特异性PCR检测技术,应用温度不对称PCR(TAIL-PCR)扩增获得转基因油菜W-4的T-DNA插入位点的左、右旁侧序列.其中右边界旁侧序列长度为290 bp,其碱基组成G+C含量为31.27%、A+T含量为68.73%;左边界旁侧序列长度为365 bp,其碱基组成G+C含量为32.6%、A+T含量为67.4%,表明该T-DNA整合在富含AT区.序列比对结果发现,该转基因事件中,T-DNA左边界序列完全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仅有1个碱基由G转换成了A.而右边界则缺失了包括RBborder在内的62个碱基.结果表明:转基因高油酸油菜T-DNA的整合是一次无载体序列的整合.依据左、右边界旁侧序列和转基因载体的T-DNA左右边界序列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TLF/TLR和TRF/TRR,能从W-4基因组DNA中扩增出大小分别为485和405 bp的预期产物,而在其他转基因油菜、非转基因油菜的基因组DNA和空白对照中均无特异性扩增产物,据此建立了W-4的转基因事件特异性PCR检测技术.应用该检测技术可以从含有0.1% W-4基因组DNA的混合样品中扩增出特异产物,检测灵敏度达0.1%.可对W-4的转基因事件进行特异性检测.  相似文献   

17.
以甘蓝型油菜双低品种“沪油15”为轮回亲本,分别以显性核不育性的Ms不育基因和nf恢复基因为目标基因,通过杂交和回交,将目标基因导入双低品种“沪油15”。通过复交将Ms不育基因和可恢复基因融入同一群体,然后采用自交、兄妹交和测交等育种手段,获得育性分离比例为3:1的自交后代,其基因型为1MsMsrfrf:2MsMsRfrf:1MsMsRfRf,最后从该群体配置兄妹交组合,育性分离比例符合1:1的兄妹交后代就是经回交转育的双低纯合两型系“HY15AB”,其基因型分别为MsMsRfrf和MsMsrfrf。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油菜优质育种初期优质与高产的矛盾,使用“结合株型结构理论、注重亲本选配、使用聚合杂交、低世代系谱选择、高世代集团选择”的育种方法和思路,“十五”期间选育出了一批产量、品质同步提高的优质常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突出特性为:产量水平较高,各期营养生长旺盛,植株较高,产量结构协调,每株有效角果数较多,结角层为华盖式或近似华盖式结构;品质指标较优;抗逆性较强。实践证明,聚合杂交育种在常规甘蓝型油菜育种中的正确使用,有利于同步提高常规甘蓝型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也证明了常规油菜产量水平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水稻种质资源回交后代耐盐基因的鉴定与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优一号为轮回亲本,以其与36个供体的不同回交后代(BC2F2、BC2F3)群体为材料,进行耐盐鉴定与筛选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这些亲本本身对盐碱不具备很好的耐性,但所有回交后代均出现耐盐的超亲分离,说明这些供体均带有耐盐基因,且这种有利"隐蔽基因"供体之间的差异很大。从总体上看,BC2F2耐盐性选择效率显著高于BC2F3,不同供体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对海区人工栽培的坛紫菜新品种"申福1号"、"申福2号"以及坛紫菜传统栽培种在遭遇高温天气后的生长特性进行了连续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在坛紫菜壳孢子采苗下海栽培后,由于海水温度下降幅度小,比正常年份同期水温偏高1~2℃,造成传统栽培种的叶状体腐烂脱落、大规模减产,而在相同海域栽培的"申福1号"和"申福2号"却保持了叶状体的正常颜色和形态以及较快的生长速度,产量和品质受高温影响较小。上述结果证实,坛紫菜新品种"申福1号"和"申福2号"在海区栽培时对高温有明显的耐受性和生长优势,与它们在室内培养所表现出来的耐高温和快速生长特性的结果非常一致。在海区栽培条件下,其比传统栽培种可提高1~2℃的耐高温水平,具备良好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