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安全预警     
个人预防禽流感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注意饮食卫生。食用禽蛋、禽肉要彻底煮熟,禽蛋表面的粪便应当洗净,加工保存这类食物要生熟分开。第二,避免接触水禽、候鸟等易于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动物。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接种流感疫苗。健康的成年人和青少年可以接种减毒活疫苗,老年人、婴幼儿、孕妇和慢性病患者可以接种流感灭活疫苗。接种流感疫苗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感染普通流感病毒的几率,并减少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发生基因整合的机会。此外,养禽场工作人员更应注意个人卫生,工作时戴口罩、穿工作服、戴手套,接触禽类粪便等污染物后要洗手,…  相似文献   

2.
谢长庆 《山东家禽》2013,(12):26-26
从业人员的个人防护①禽类养殖场工作人员、禽类分拣人员、销售宰杀人员等工作时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工作帽,穿工作靴、戴口罩。  相似文献   

3.
禽流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健康禽和人类,为此卫生琦疫等相关从业人员进入疫区必须穿上严密的防护服,戴手套、口罩和防护镜等,工作时必须坚持规范操作,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避免被禽流感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药杂志》2004,38(2):31-31
对禽流感防重于治 ,卫生专家就如何避免感染禽流感提出了若干建议。①不与活禽接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存活很久 ,在禽的粪便中能够存活 10 5天 ,在羽毛中间能存活 18天 ,所以接触病禽的人感染的机会要大得多。专家建议 :要养成接触禽类、蛋类和生冷禽类制品后勤洗手的习惯 ,用洗手液和清水彻底洗净双手 ,儿童尤其应避免与活禽接触。②对病鸡不碰不吃。禽流感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病禽 ,通常病禽高密集的地区 ,病毒的浓度会比较高。普通大众预防的关键是不接触和食用病鸡 ,在市场上买一只活鸡基本上是安全的 ,即使有病…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 :由于越南近来又有3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死亡 ,为防止禽流感传入我国 ,保护前往越南人员的健康安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日前向公众推荐5项预防禽流感的措施。具体是 :尽量避免接触禽流感患者、染病家禽及其粪便或沾染了粪便的灰土、泥土 ;避免食用活的未经煮熟的禽类 ;在疫情暴发点、禽类养殖、销售、屠宰、加工场所要戴口罩 ;勤洗手 ;发现有呼吸困难、流感样症状要及时就诊。质检总局还发布公告 ,要求来自越南的人员 ,如有发热、咳嗽、肌痛等症状的 ,入境时应当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明。检验检疫机构要加强对入境人员体温检测…  相似文献   

6.
简讯     
美国首次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美国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人类直接从野鸟感染禽流感的个案,一位专门射杀野鸭的猎人和两位国家野生保护区职员证实体内带有不常见的H11N9禽流感病毒。艾奥瓦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对39名在该州一个野生保护区内射杀鸭子的猎人,以及68名在该州自然资源部门经常接触鸭子的职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三人被验出罕见的H11N9禽流感抗体;其中两人体内同时带有在五、六十年代肆虐的H2N2流感病毒抗体。研究员指出,接受调查的人士过去数年经常接触野生鸟类,但是没有穿上保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或眼罩等。虽然H11N9病毒跟致命的H…  相似文献   

7.
正家畜传染病实验室工作中,经常与肉眼看不见的病原微生物打交道,工作人员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负责地进行工作。既要注意不让病原微生物从实验室中散布出去,又要防止工作人员本身被感染,绝不可疏忽大意对待实验室工作。下列注意事项供参考。工作时应穿白色工作服,戴口罩和工作帽,工作完毕离开实验室时,工作服放挂在一定的地方,不可随意携带至别  相似文献   

8.
动物防疫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防疫人员在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自我防护程序穿工作服和胶靴,戴手套、口罩;免疫档案应按猪、牛、羊、鸡、特种养殖分类填写管理;发生动物疫情时应严格按照报告程序进行上报,首先应报告发生地畜牧兽医站,由发生地畜牧兽医站逐级进行上报,立即成立领导组,启动应急方案,划分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  相似文献   

9.
近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中明确在发病前一周内接触过禽类者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危人群,例如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业等人员。日前,多地出台的"高危人群H7N9禽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农村养殖技术》2005,(12):26-26
第一类:直接参与扑杀禽鸟的人员1.穿戴合适的防护衣物。穿防护服,或者穿长袖手术衣再加一件防水围裙;戴可消毒的橡胶手套;戴N95口罩或标准手术用口罩;戴护目镜;穿可消毒的胶靴,或者一次性的鞋套。2.洗手和消毒。密切接触感染禽鸟的人员,要用肥皂洗手;禽鸟的扑杀和运送人员在操作完毕后,要用消毒水洗手。3.健康监测。所有暴露于感染禽鸟和可疑禽场的人员均应接受卫生部门监测;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扑杀人员和禽场工人应尽快接受卫生部门监测;上述人员的家人也应接受健康监测。4.免疫功能低下、60岁以上和有慢性人脏和肺脏疾病的人员,要避免…  相似文献   

11.
1奶牛牧场的消毒 消毒制度。任何非牧场用车应禁止进入牧场。车辆进入牧场需要用消毒药液喷洒消毒。人员进入牧场时要经消毒室洗澡、更换衣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穿工作鞋并经紫外线消毒通道,方可进入牧场。  相似文献   

12.
《饲料工业》2004,25(3):22-22
专家解释,通俗地说,就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鸡、鸭,特别是感染了H5N1病毒的鸡,目前已有证据显示病人也可以成为传染源;在自然条件下,存在于口腔和  相似文献   

13.
禽流感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又称真性鸡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粪便是禽流感传播的主要渠道.病鸡粪便中的H5N1禽流感毒株会在空气中传播,并被风带走,因此对鸡粪的合理处理对于预防禽流感的发生与传播非常重要.鸡粪处理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4.
疫苗是由特定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制成的,接种动物后能产生自动免疫和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常用的疫苗可分为活疫苗(包括弱毒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多价血清疫苗)和灭活疫苗(包括全病毒灭活苗、合成肽疫苗、亚单位疫苗、联合疫苗)两大类。1免疫接种1.1免疫接种前准备1.1.1准备疫苗、器械、药品等1.1.2人员消毒和防护消毒:免疫接种人员应清洁双手,剪短手指甲,用肥皂、消毒液(来苏儿或新洁尔灭溶液等)洗手,再用75%酒精消毒手指。个人防护:穿工作服、胶靴,戴橡胶手套、口罩、帽等。  相似文献   

15.
正根据致病性不同,禽流感可分为低致病性禽流感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现高致病性禽流感以H7N9亚型为代表,低致病性禽流感以H9N2亚型为代表;尽管H9为低致病性禽流感,在实验室SPF鸡人工感染H9病毒后一般不会造成死亡,但是在实践生产中,H9可与其他病原体协同作用,同样可以给广大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尤其冬、春属高发季节,那么在这个季节应如何做好鸡群H9禽流感的预防呢?1流行病学H9N2亚型禽流感是我国禽类中传播速度快、  相似文献   

16.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国际兽疫局(OIE)定为A类传染病。A型流感病毒具有宿主特异性,感染禽类并致病的通常是H5、H7和H9亚型。在我国H9N2亚型禽流感仍是当前禽流感流行的主型。接种疫苗是预防禽流感发生与传播的最有效手段,由于鸭等水禽的H9N2亚型AIV疫苗根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水禽是预防禽流感的最大隐患。  相似文献   

17.
禽流感主要通过水平传播,即通过易感禽类与感染禽类,的直接接触或与病毒污染物的间接接触,例如被污染的饮水、飞沫、饲料及其蛋筐、蛋盘、气管、气囊、鼻腔、眼结膜、口腔、泄殖腔、腹腔及静脉等途径感染鸡群。因此自然传播中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损伤皮肤等都有可能受到感染。禽流感病禽可以从呼吸道、结膜和消化道排出病毒,感染方式包括呼吸道感染、机械性传染。目前为止,还未有证据表明禽流感有垂直感染的传染途径(种鸡-种蛋-雏鸡)的危险性,但种禽场的禽类受到感染时,所产的蛋和孵出的雏禽,应全部销毁。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养殖技术》2007,(12):49-49
世界卫生组织12月17日表示,最近缅甸和巴基斯坦都首次发现了人类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的病例。为防止病毒由动物向人传播,各国应加强对于动物、特别是禽类中禽流感的控制,同时使人们了解预防禽流感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9.
《水禽世界》2009,(2):3-3
欧盟委员会3月10日发表声明说,德国已向欧盟通报了一只野鸭感染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这是今年以来欧盟国家首次通报禽类感染禽流感。  相似文献   

20.
正据广东卫生计生委通报,2018年9月30日,广东省在重症肺炎常规监测中发现1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患者为22岁男性,现住广州市白云区,目前在医院隔离治疗。 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主要在禽类(如鸡、鸭、鹅、野生鸟类)之间流行,一般不感染人,当这些禽类身上的流感病毒感染人类时,就称为"人感染禽流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