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菌①木菌即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无枝叶,乃湿热余气所生。亦名木(木需)②、木(土从)③、树鸡④、木蛾。曰耳、曰蛾,象形也:曰(木需),以软湿为佳也:曰(土从)、曰鸡,因似味也。南楚人谓鸡为(土从)。曰菌,亦象形于蝈⑤,乃贝子⑥之名。或云地生为菌,木生为蛾。北人曰蛾,南人曰蕈。【注释】①木菌:古人有土生为菌,木生为蕈之说。后来菌、草相混,同指真菌类的各种菌草。②穤:(?)。软,义同栭、(木需)、栮。《礼记·内则》“芝栭菱椇。”注:“人君燕食加庶羞也。”疏:“无华而实者名栭,芝属也。芝、栭一物,亦作(木需)。”栮,《字汇》:“生枯木上,形如耳,故以耳名。”(木需),《集韵》:“或  相似文献   

2.
大蒜的野生品种,古代叫■(li音力)。《尔雅·释草》中说:“■,山蒜。”其下有《注》:“今山中多有此菜,如人家所种者。”又有《疏》:“《说文云:‘荤菜也。亦云菜之美者,云梦之荤菜也,生山中者名■。’”《罗愿·尔雅翼》中说:“帝登■山,遭莸芋草毒将死,得蒜乃啮之解毒,乃收植之。能杀虫鱼之毒,摄诸腥羶。《孙炎  相似文献   

3.
明清笔记小说中的冬虫夏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虫夏草入药,首载于清吴仪洛《本草从新》(1757):“冬虫夏草,四川嘉定府(今四川乐山市)所产者最佳,云南、贵州所出者次之。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若不取,至冬则复化为虫。”其后,复出于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出四川江油县化林坪。夏为草,冬为虫,长三寸许,  相似文献   

4.
“天花蕈”名源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花”为古代名菌,累见于史乘典籍,文人呤詠。经刘波(1958)考订,认为古籍所载之“天花蕈”即今日所指之平菇。这一论断已被国内菌学工作者所接受。在我国历史上,天花蕈曾一度被认为是山西五台山特产。南宋陈仁玉《菌谱》(1245)称赞“五台‘天花’,亦甲群汇”。这一说法从宋、元文人笔下亦可得到佐证。南宋初年,朱弁奉使全国,在朔北被羁留十六年之久,曾留有“谢崔致君饷‘天花’诗”,其中有云:  相似文献   

5.
《遵义府志》菌杨雄《蜀都赋》;瑕英菌芝。《蜀语》:地生曰菌,音郡。菌之大者名斗鸡菇;生桑树者上名树鸡,生栎、松林中,有黄、白、赤、绿四种,可食。其面上如石灰者,杀人,用黄土和木浆,食之可治。又音卷。夏月天雨生山中石骨上,土人名地骨皮,可食。《田居蚕室录》:夏菌,五、六月;秋菌,八、九月,雨后生,种类至颗,俗随形呼。其大脚菰、青糖菰、刷帚、松毛、黄丝诸种无毒。一种爪其  相似文献   

6.
药蔬兼用话荆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芥,又名“裂叶荆芥”,乃我国固有植物,广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北各省,其它国家如朝鲜也有分布。荆芥的异名甚多,秦汉时《神农本草经》称“假苏”、“鼠蓂”;三国时《吴普本草》始称荆芥,并载有“鼠实”、“姜芥”等别名。据《唐本草注》所记,“姜芥……此药即菜中荆芥是也,姜、荆声讹尔。先居草部中,今人食之,录在菜部  相似文献   

7.
说藜     
藜,亦称“灰雚”、“灰菜”,属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广布于地球各处,我国南北各地随处可见,从古就有栽培。《诗经·小雅》云:“南山有台,北山有莱”。据晋代陆机考证,“莱”就是“藜”(《诗疏》)。在历代典籍上,藜还有许多异名,如《尔雅》称“鳌”,梁简文帝《劝医文》称“灰莜菜”,《本草纲目》又称“灰涤菜”、“胭脂菜”,《救荒野谱》则称“灰条”,民间还有“灰雚苋”、“灰天苋”、“落藜”……等俗名。  相似文献   

8.
日本江户后期本草学家佐藤成裕在其《惊蕈录》中引用了一段自称出自南宋陈仁玉《菌谱》的文字,涉及中国古代食用菌栽培中的惊蕈技术.由于这段文字不见于现存各版本之《菌谱》,因此长期以来,中日学者或认为这段文字为《菌谱》之佚文,或认为出自另一未知版本之《菌谱》.实际上,《惊蕈录》中的这段文字系转引自方以智《通雅》的“芝栭”条,因作者断句之误,误以为出自《菌谱》.《通雅》“芝桶”条又和方以智《物理小识》的“菌栭”条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对比,再结合其他史料,可知《通雅》“芝柄”条中的相关文字其实源自方以智自己的耳目见闻,而非引自他书;其中前半部分述及明末清初广西平西山山农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后半部分述及当时福建的惊蕈技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日本又有一种野生的食用菌驯化成功,年产量已达200多吨。日本人称这种野生的食用菌为“”、“舞茸”(原意是象跳舞一样的菇)。因其味道鲜美,维生素含量特别丰富,大有供不应求之势。据文献记载,我国长白山林区也产此菌。不过,中名不叫“舞菌”,而叫“灰树花”(《中国的真菌》)或叫“贝叶多孔菌”(《真菌名词及名称》)。我国还没有人分离和栽培过。  相似文献   

10.
葛洪(284—364)西晋人,医药学家,所著《抱朴子》内篇中保存了我国古代芝菌的史料。他曾谈及“木芝图”、“菌芝图”、“肉芝图”、“石芝图”、“大魄杂芝图”等,因年代久远,皆湮失不传。古代常以“五芝”泛指诸菌,按《抱朴子》所记:“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有草芝,有肉芝,有菌芝,各有百许种也。”从书中记载来看,除“茯苓”、“威喜芝”等少数几种外,似皆荒诞不经。如“石象芝,生于海隅名山及岛屿之涯有积石者,其状如肉象有头尾四足者,良似生物也,……赤者如珊  相似文献   

11.
(土从)宗堫(凶八夂) (土从),音Zǒng,读宗。出顾野王《玉篇》(502—557):“高足繖头,俗名鸡(土从)。”又明张自烈《正字通》(1368—1644)亦有相似记载。明杨慎(1368—1644)《升庵外集》又称鸡(土从)为鸡堫:“鸡菌,菌如鸡冠也。故云南名佳菌也,日鸡堫,鸟飞而敛足,菌形似之,故以鸡名,有以也。”堫,音Zóng,读粽。(凶八夂)是堫的异体字。郎英(1487—1559)《七修类稿》则称鸡宗:“云南土产地蕈,诗书本菌子也,而方言谓之鸡宗……以其同鸡烹食至美之故。”宗是(土从)的同音字,也是方言,李时珍说:“南楚人谓鸡为(土从)”,直到今天,在云南,仍有不少美味食菌被称为(土从)的,如长根金钱菌(Collybia radicata)为露水鸡(土从),宽褶金钱菌(Collybia platyphlla)为  相似文献   

12.
菌油小议     
“菌油”是我国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独特的食用菌加工方法之一。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烹饪技术的精湛。但是菌油的制作,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用菌体与植物油合炼;另一种方法脱胎于制酱。它们既是佐餐美肴,又是调味佳品.虽然二者制作方法不同,但有异曲同功之妙。以油渍菌,其记载首见于元代周密《癸亥杂识》.“天台所出桐蕈,味极珍,然欲致远,必渍以麻油,色味未免顿减。”桐蕈即香菇,大约因制作伊始,方法不精,故其风味较之鲜菇略逊。日本人现代也用香菇作菌油,其法为:取干香菇4~5只,浸泡后切细;放一小匙橄榄油,及少许胡椒和盐于锅内,加热待盐溶化后,放入切细之香菇丝,烧熟即成,味极鲜美(见《菌蕈》26卷3号)。制作菌油的原料,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和日本的现代植物学专著和海内外中文辞书中,观赏花卉Tropaeolum majusL.的中名较混乱。据笔者考证,该植物用“金莲花”或“旱金莲”之名均欠妥,应予订正。现简报如下。 一、 Tropaeolum majus L.的中名沿革 我国最早记载T.majus L.并冠以“金莲花”之名的,是晚清吴其浚(1848)的《植物名实图考》。据称:金莲花,直隶圃中有之。蔓生,绿茎脆嫩,圆叶如荷,大如荇菜。开五瓣红花,长须茸茸,花足有短柄,横翘如鸟尾,京师俗呼大红鸟……山西五台尤多,以为佛地灵葩……《山西通志》:金莲花一名金芙蓉,一名旱地莲,出清凉山。金世宗尝幸金莲川,周伯琦《纪行诗》跋:“金莲川草多异花,有名金莲花者,似荷而黄即此种也。”书中并有插图。 日本早期植物学家松村任三(1896)的《植物名汇》,误以为金莲花是该种的“清代俗  相似文献   

14.
袋栽香菇,一般在秋季进行,近几年我省又推广春栽(即反季节栽培),提高了菇棚利用率和延长了供菇时间,但有的菇农对春菇生长习性还不熟悉,导致减产少收。现将反季节栽培香菇成功的要诀介绍如下: (一)适当安排种菌时间 春栽香菇季节性很强,若菌筒制作排场过早,菌筒遇低温难以转色,表面会形成偏厚的“人造树皮”;若菌筒制作太迟,气温升高,接近或超过出菇的上界温度,菌筒转色深褐,会匆匆出菇  相似文献   

15.
蔬菜不仅以营养丰富而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还有一定的食疗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食物疗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曾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唐代名医孙思邈把食物的作用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其著名医著《千金方》中道:“凡欲治疗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用药”。他不主张任何病都吃药,应该从饮食入手。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南史》、《后汉书》两个有关大蒜治病的神奇故事。《南  相似文献   

16.
回回豆是我国北方常见的豆类之一,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均有栽培,南方诸省较为罕见。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写道:“回回豆子,味甘,无毒……出在回回地面。”回回地面指我国回族祖先居住的中亚和西南亚地区,也指当时我国回民聚居的地方,如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其出处成了豆名的来历。回回豆还有许多异名,《本草拾遗》称“胡豆”(大豆亦有此名,乃同名异物);《契丹国志》称“回鹘  相似文献   

17.
说苋     
“琉璃蒸乳压豚膏,未抵斋厨格调高。脱粟饭香供野苋,荷锄人饱捻霜毛……”这是宋代学者方岳题作《羹苋》的七律前四句。意谓苋菜乃山野老翁常食之菜,味美而品高。 苋菜属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亚洲热带地区。我国食用苋菜的历史十分悠久。在甲骨文中已有“苋”字出现,《尔雅》及《说文解字》诸典也早有关于“苋”的记载,至今少说也有二、三千年。 苋的种类,古书上的说法不一,如《图经本草》谓苋有六种,有人苋、赤苋、白苋、紫苋、马苋、五色苋。”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则称“苋凡五种”,书中除“马苋”外,其余诸苋与《本草图经》所列皆同。其实,苋的种类远不止五、六种。据统计,全世界苋属的植物约有400种。而今通常将可食之苋分成两大类,即“红叶种”和“绿叶种”。苋叶呈卵圆形或菱形,叶色或绿,或紫红,亦有红绿相间者。叶色相同的苋,植株性状亦因种而异,如红叶种有“尖叶红米苋”“圆叶红米苋”;绿叶种有“青米苋”“长梗青米苋”……。吃口与成熟期也各有不同,红叶种一般较绿叶早熟,因而市场上红叶苋略为多见。 在古书上,苋又称“蒉”,不过专指红叶种而言,汉时曾通用此名。《尔雅》云:“蒉,赤苋。”蒉字从草  相似文献   

18.
《黔语》     
《浙江食用菌》2010,(4):56-56
黔产菌不一种,有大如盘盂者,色或紫、或赤、或绿,食之往往杀人。常食者“冻菌”引,冬日有之;“茅草菌”极小,味亦美;其尤佳者日“鸡”,茎长而色尤白,产安顺、威宁者与滇产  相似文献   

19.
李树华 《花木盆景》2023,(11):48-51
<正>树形与形式1.盘干式谢堃《花木小志》记载:“枸杞,余蓄二盆,皆老本虬曲,壮而短之,萧疏枝叶。一盆其色红若朱砂玛瑙,一盆其色黄若澹金蜜蜡,子实离离。”文中的“老本虬曲”为枸杞盆景树干盘曲之意,两盆枸杞盆景为盘干式盆景。枸杞盘干盆景,老干盘曲低矮,结有黄色与红色果实,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又有七里香,叶稍大,其木皆不易长,广人多以最小者制为古树,枝干拳曲作盘盂之玩,有寿数百年者。”说明当时在广东地区,已经开始利用七里香制作盘干盆景。  相似文献   

20.
苹果古时候称“杂”或叫“频婆”,是水果中一个最庞大的家族。我国苹果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约占全国水果总产量的1/3,有百果之冠的美称。 苹果具有鲜艳的色泽,芳馥的香气。明代《采兰》一书说:“燕地有频婆”“夜置枕边,微有香气。即佛书所谓频婆。”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也说:“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树身耸立,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滑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