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0 毫秒
1.
高效、准确的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高效、准确的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通过将玉米人工接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研究了温度对RBSDV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的影响以及玉米接种苗龄、接种强度及接种时间对人工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平均温度分别为18.50、23.50、27.50℃时,循回期分别为36.27、21.76、16.38 d;在玉米芽鞘期至2叶1心期接种,接种强度每苗为7~10头虫,接种时间72~96 h条件下,鉴定效果优于其它处理;感病对照郑单958、掖107、掖478发病充分,病情指数为97.70%~100.00%。用已知抗性水平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进行验证,鉴定结果表明该人工接种鉴定技术可客观反映供试玉米材料的实际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2.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鉴于国内至今尚无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抗性鉴定标准的现状,本文分别研究了接种时间、接种强度与水稻接种苗龄3因素对抗性鉴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适合抗性鉴定方法应为:接种时间48~72 h, 接种强度2~6头/株和水稻接种龄期0.5~1.5叶龄。以本研究结果为基础制定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抗性鉴定的江苏省地方标准。  相似文献   

3.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初探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我国新发生水稻病毒病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由斐济病毒属建议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Genus Fijivirus)引起。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其传播介体。依据近年田间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白背飞虱不能经卵将病毒传给下一代,后代须在病株上取食才能获毒。若虫最短获毒饲育时间为5~10min,体内循徊期为3~5d。若虫获毒后可终生传毒,最短传毒取食时间为5~10min,且若虫传毒效率高于成虫。白背飞虱带毒率与虫源性质密切相关,采自病株的虫源明显高于采于健株的虫源。因此,对灯下白背飞虱的检测能够反映自然种群的带毒状况,对早期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田间发病表现为轻病田病株呈零星分布,重病田病株呈集团分布。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病,感病生育期越早,症状越严重。针对大田的应急防控,应着重做好秧田避害、治虫防病和本田初期病株清除及介体防治,加强病情监测和灯下介体带毒检测。该病害的长期治理,除培育抗性品种、提高预警能力外,降低介体昆虫的种群数量,是控制病毒病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4.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室内对水稻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接种带毒灰稻虱成虫 ,观察其传毒发病过程和调查田间自然发病结果表明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早、晚稻不同品种上的抗性表现和在不同生育期的感染敏感性有差异。分析了秧苗期与本田期的侵染机率 ,提出了秧苗期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治虫防病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水稻播种时间不同直接影响田间灰飞虱发生量及黑条矮缩病发病率。苗期灰飞虱虫量的高低与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浙江嘉兴,水稻在5月上、中旬及以前播种的田块灰飞虱发生量较大,黑条矮缩病的为害也较严重,而播种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田块为害明显减轻。通过水稻播种期的调整能有效减少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发生与传毒,从而达到控制田间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大量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直播、人工移栽及机插3种插秧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及其传播介体白背飞虱的发生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机插方式下白背飞虱发生量最低,分蘖期成虫为4头/百丛,若虫为12头/百丛,抽穗期发病轻、病株率最低,轻病株率为3%,重病株率仅1.8%;人工移栽方式次之;直播白背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都较前两种方式重。调查结果还表明,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直接影响抽穗期病株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药剂防控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70%噻虫嗪种子处理WS(锐胜)是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种高效、低毒农药,为了评价其对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效果以及对水稻的安全性、壮苗和增产效果,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药剂防控示范方案》的要求,笔者于2013年晚稻期间进行了70%噻虫嗪种子WS处理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试验示范,现将示范情况及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双重RT-PCR和DIBA快速检测法,对近年广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带毒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10~2012年白背飞虱平均带毒率分别为8.18%、0.93%和4.41%,早春白背飞虱带毒率较低,随着外地虫源不断迁入及本地虫源积累、繁殖,后期白背飞虱带毒率明显上升。前期白背飞虱带毒率监测预警,对指导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科学防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别发现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后来都分别发生了2次大流行,同时都以病害防治为目标分别开展了研究,探明了当地病害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防病效果.8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报道仅限于华东地区局部地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涉及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13个省市.根据各地对两病病原形态、寄主及症状、介体昆虫及传病特性等方面相似性的报道,提出了我国玉米粗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异同性问题.经近10年来对两病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比较鉴定,证明我国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同属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同时基本探明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江杂交稻区和华北玉米区的再次流行成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流行危害.  相似文献   

10.
水稻病毒,诸如水稻矮缩病毒,(Rice-gall dwarf virus)水稻瘤矮病毒(Ric-egall dwarf virus)和水稻短暂性黄化病毒(Rice transitory virus),已知都由其叶蝉介体传播到奇主植物上,而不能用其它方法进行机械传播。这些病毒的侵染力只能通过人工注射少量病毒悬浮液到介体叶蝉腹腔内进行测定。用这种方法而获得  相似文献   

11.
水稻稻曲病室内人工接种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提高稻曲病人工接种的发病效果和稳定性,在温棚条件下采用水稻孕穗期注射接种法分别研究了稻曲病菌不同接种体、培养时间、接种浓度和接种时期的接种效果。采用病菌马铃薯蔗糖液体培养基(potato sucrose broth,PSB)作为接种体,其穗发病率为100%,明显好于病菌米糠培养液(23.33%)。病菌在PSB中培养5~7天接种效果较好,随病菌培养天数的延长,接种效果明显下降。接种的分生孢子浓度越低水稻病穗率和病粒数也越低。在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孕穗中后期,采用含分生孢子浓度为4×106个/mL的病菌PSB培养液注射接种,穗发病率达100%,平均病粒数35.1粒,最高达87粒。研究表明,温棚条件下建立的稻曲病人工接种技术能获得稳定的发病效果,并可区别水稻品种间的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水稻新品种(系)抗稻瘟病性鉴定及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成艳 《植物保护》2011,37(4):142-145
1998-2009年采用稻瘟病人工接种和自然感病鉴定2种方法,共鉴定黑龙江省水稻新品种(系)485份(次),鉴定出抗稻瘟病新品种(系)109份,12年间先后推广了‘空育131’、‘绥粳3号’、‘龙粳12’、‘龙粳14’、‘垦稻12’等49个新品种,推广了3个超级稻品种‘龙粳14’、‘龙粳18’、‘龙粳21’,18个新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寒地水稻纹枯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2000年首次对寒地水稻纹枯病进行了初步研究 ,明确佳木斯地区水稻纹枯病始发期为 6月下旬至7月上旬、盛发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停止蔓延期为8月中、下旬。病害水平扩展高峰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 ,垂直扩展高峰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 ,防治最佳时期为分蘖末期。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感病两种方法对486份材料进行鉴定 ,筛选出抗源材料11份 ;鉴定耐病品种 5份 :牡丹江21、品鉴1、品鉴 3、松 94-7、龙粳5号 ;在自然感病条件下 ,病害级别与空秕率、千粒重、产量损失率成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辽河流域小麦白粉病综合治理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田间,通过不同时期人工接种小麦条锈病菌和施用杀菌剂三唑酮的组合,测定小麦叶内三唑酮及其代谢产物三唑醇含量对病害相对侵染几率,潜育期,病斑扩展,产孢面积及传染期等组分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不同批次接种,在一定时间内,麦叶内药剂可降低病害相对侵染几率并延长其潜育期;接种后施药在一个潜育期内,药剂可使病害潜育期提早。  相似文献   

15.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细菌性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采用苗期喷雾法和针刺法对黑龙江省42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利用针刺法鉴定的各水稻品种中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有14个,其中高抗品种2个,对接种水稻品种病斑长度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42个水稻主栽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喷雾法鉴定各品种,病级表现1级的品种有7个,占16.7%。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针刺法和喷雾法对抗病品种鉴定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鉴定的2个高抗稻种资源对于抗细菌性褐斑病生产实践提供重要价值。因此,加大对水稻品种资源的深入研究,对实现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可持续控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氨基寡糖素等抗病毒诱导剂和嘧肽霉素等抗病毒剂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从稻苗生育期、饲毒与接毒时间等方面优化白背飞虱群体接毒条件,对不同药剂处理的稻苗进行人工接毒,并分别于接毒前后喷施抗病毒诱导剂和抗病毒剂,比较不同药剂防效的差异。结果显示,3叶1心期稻苗分别饲毒与接毒12 h较适合室内白背飞虱的群体接毒。抗病毒诱导剂中,100 mg/kg氨基寡糖素和60 mg/kg超敏蛋白的效果较好,病情指数分别为54.86和52.86,防效分别为22.17%和24.99%。抗病毒剂中,240 mg/kg嘧肽霉素的效果较好,病情指数为50.95,防效为28.67%;其次为120 mg/kg嘧肽霉素和600 mg/kg毒氟磷,病情指数分别为55.71和59.05,防效为22.00%和17.34%。  相似文献   

17.
水稻外引品种(系)抗稻瘟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1~1995年共鉴定由国际水稻所提供的国际稻瘟病圃材料1235份。通过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筛选出IR13761-11-3、IR18349-22-1-2-1-1、IR387、GIZA175、MILYANG95、水源3556份抗性较为稳定的材料,可供育种和生产部门选用  相似文献   

18.
Rosette caused by rose rosette virus (RRV) is a devastating disease of ros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virus was discovered in 2011 and Koch's postulates completed in 2015. Because of these recent discoveries, assumptions about the disease including movement, transmission and resistance are based on visual observations of material that may or may not have been infected by the virus. This study addresses several aspects of virus and disease dynamics. Twenty rose genotypes were screened for mite and/or virus resistance. Phyllocoptes fructiphilus, the only known vector of RRV, was able to establish, lay eggs and develop nymphs and adults in all rose genotypes. Cultivar ‘Stormy Weather’ showed resistance to the virus as assessed in both mite and cleft‐grafting transmission experiments. Mites showed a long acquisition/latent period but a rapid inoculation time for RRV. Knowledge of resistance as well as transmission attributes will assist in better management of vector and disease. The identified resistant genotype would be used in areas with high disease pressure to minimize spread,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mechanisms behind resistance or as a breeding parent to incorporate virus resistance to new cultivars. The short inoculation access period suggests that chemical control for this vector may be challenging to undertake.  相似文献   

19.
水稻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危害趋势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由斐济病毒属(Fijivirus)暂定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的水稻矮缩病,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被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至我国南方广大稻区。2009年,该病害在我国南部及越南晚季稻上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本文简介了该病害的症状、危害特点、病原病毒及其传毒介体特征,对其发生趋势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以秧苗期治虫为重点的病害防控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