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系杂交棉中棉所83在江苏盐城示范种植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盐城市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优势区域,也是江苏省棉花生产的重点地区。20世纪末开始推广种植抗虫杂交棉品种,并迅速发展应用,到2010年抗虫杂交棉种植面积已达到植棉面积的95%以上。但是由于抗虫杂交棉品种在制种方面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纯度难保证,因此近几年杂交棉制种规模逐步缩小,制种产量逐年下降,种子价格不断上升,已严重影响抗虫杂交棉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棉花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新疆特有的"矮、密、早"栽培模式用种量大,外引杂交棉种子成本昂贵,限制了杂交棉在我区大面积推广,致使新疆的棉花杂优利用明显落后于内地。随着棉花精量播种面积的不断增加和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亩用种量迅速下降。特别是近两年,各地引进的杂交棉品种标杂A1、标记杂交棉1号(以下统称标杂棉)在新疆表现出了超常优势,比当地生产品种普遍增产20%以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杂交棉在我国的推广正加速推进,对我国的棉花生产和品种结构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大大地提高了我国棉花生产的单产水平和纤维品质。但因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杂交棉品种大多采用人工去雄的杂交方法,F1的制种产量有限(一般100kg/667m2),繁种系数较低,成本普遍较高(一般种子零售价达100元/kg),农户种子投入与常规棉相比大大提高,因而仅仅利用一代种不利于杂交棉的快速普及和全面推广应用。为此国内外学者和有关工作者对棉花杂种F2的产量和纤维品质衰退情况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潜力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均表明,杂交棉F2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棉花新品种原种和杂交棉比常规棉一般可增产10%-20%,且品质好。但由于目前我国棉花制种主要靠“徒手去雄法”,致使种子价格昂贵,且制种数量有限,因而影响棉花新品种及杂交棉迅速大面积推广,特别是杂交棉,目前我国仅占植棉面积的10%,而国外有些国家已达60%  相似文献   

5.
1新疆杂交棉生产发展现状及特点我国棉花播种面积约533.3万hm2,杂交棉推广面积约占棉花播种面积的20%左右。2006年新疆杂交棉推广面积约1.8万hm2,占棉花播种面积的3%左右。2002年新疆审定了第一个自育的杂交棉品种新陆早14号,该品种早熟性好、丰产性强,重点利用F2代。在新疆、甘肃早熟棉区迅速推广种植,至2005年累积推广种植面积达1.2万hm2,增产幅度在8%~15%。2003年新疆兵团引进内地杂交棉品种标杂A1,2003至2005年推广种植2000hm2,皮棉产量较当地推广品种新陆早13号增产30%以上。  相似文献   

6.
新疆曾在2002年审定通过了一个早熟杂交棉品种,在这之后,每年安排的自治区棉花区域试验中都有杂交棉品种,但是自治区所安排的棉花常规品种全部是按照“矮、密、早”的栽培方式进行的,北疆种植密度19.2万~22.5万株/hm^2,南疆种植密度18.5万~19.5万株/hm^2,所以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无法将杂交品种的个体优势发挥出来,在年终进行区试汇总时,杂交棉的产量均不能达到比对照品种增产10%的幅度,有的品种产量甚至比对照减产,往往是区试一二年后被淘汰。  相似文献   

7.
目前杂交棉制种多以人工去雄授粉,花费工时多、种子成本高.我县棉花栽培上以露地直播为主,用种量大,若以现有栽培方法推广应用杂交棉F1代,推广速度、应用范围必将受到种子成本高的制约.生产上是否可以利用杂交棉F2代,提高杂交棉种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这也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邓州市位于豫西南边陲,南阳盆地西南沿,处于特殊的南北气候交汇带。因此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基本都可以在此种植.同时也自然形成了一个考验各作物品种的平台。就棉花而言。过去主要以常规棉为主。近年来虽然引进了不少杂交棉品种.但能站稳脚跟的为数不多。中棉所47却以其诸多优势在该市迅速被广大棉农所接受。推广速度之快远远超过其他杂交棉品种。  相似文献   

9.
中国棉花品种和种子市场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2003-2010年全国审定棉花品种数量及棉花品种和种子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在品种数量上,全国审定的品种和生产上种植的品种基本上都是逐年增加;在品种比例上,常规品种逐年降低,杂交棉品种逐年提高,优质专用棉品种也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在种植面积比例上,常规品种逐年上升,杂交棉品种近两年迅速下降,优质专用棉品种也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在种子技术水平上,生产用种使用毛种子的比例逐年下降,包衣种子比例逐年上升;在供种方式上,农民自留种已降到10%以下,统一供种的比例也明显降低,市场化程度约60%.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数量、占品种总数的比例、占种植面积的比例均逐年增加,美国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0.
杂交育种技术仍是目前棉花育种采用的主要手段。河北省自20世纪30年代开展杂交育种以来,截止到2017年,共育成63个杂交棉品种,其中河北省审定杂交棉品种50个,占河北省审定所有棉花品种的24.9%。对河北省审定的杂交棉品种分析表明,产量得到了逐步提高并趋于稳定,纤维品质中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是阻碍棉花品级提高的主要原因;枯萎病抗性问题基本解决,但黄萎病抗性急需提高。同时还分析了河北省杂交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北省杂交棉培育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杂交棉制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几年来,推广种植杂交棉作为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的重要途径,杂交棉的表现也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认可和肯定,但由于种子的价格昂贵,制约了杂交棉种植面积的扩大。2008年,我公司按照师科技局和农业局要求,开展了2 hm~2杂交棉种植技术示范,现将杂交棉种植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杂交棉由于产量高、质量好、效益显著,迅速在全国主要棉区推广种植.随着种子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壮大,棉花F1杂交种供不应求,无法满足棉农的需求.因此,向棉农提供高质量的杂交棉花种子是适应棉花种子市场需求、提高种子企业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几年来对杂交棉人工制种技术进行不断探索和改进,杂交棉制种保障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杂交棉种子质量超过了国家标准,经销商青睐,棉农欢迎.  相似文献   

13.
张香桂  钱大顺 《种子科技》2000,18(5):299-300
棉种退化是植棉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也是造成棉花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一个常规棉花品种来说 ,要保持其优良种性 ,延长其使用年限 ,提高品种的使用价值 ,搞好良种繁育 ,生产足量、优质的种子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杂交棉花来说 ,由于目前主要采取人工制种 ,加之生产上不仅利用 F1,部分组合还同时利用 F2 ,要保持杂种的高优势 ,延长组合的使用年限 ,同时还要降低杂交棉良种的生产成本 ,就要根据杂交棉种子生产的特点 ,建立适合杂交棉良种生产的技术体系。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在杂种棉苏杂 16号种子生产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 ,对杂交…  相似文献   

14.
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棉的引进和推广是近年棉花生产上的一个巨大进步,杂交优势的利用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2008年,农三师四十五团种植杂交棉2133万hm2,经济效益较好。现就不同杂交棉品种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加以讨论,以推动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前,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是采用人工去雄授粉法制种。制得高纯度的杂交棉种子,对于杂交棉花的稳定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杂交棉制种保纯的几个主要技术环节作一简要概述。1确保亲本种子质量。亲本种子纯度是影响制种种子纯度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切...  相似文献   

16.
刘磊  张为社 《种子科技》2004,22(4):238-239
鲁棉研15号是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选育的一个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集高产、优质、抗虫、抗病、适应性强于一体,2001年5月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近几年的区试及生产试验中表现均十分突出.由于种子价格高,为了降低种植成本,减少用种量,扩大种植面积,2002-2003年我们开展了鲁棉研15号精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现将有关技术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棉花杂交优势的利用是提高棉花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新疆特有的"矮、密、早"栽培模式、用种量大、外引杂交棉种子成本昂贵、限制了杂交棉在  相似文献   

18.
新疆兵团杂交棉生产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棉花杂交优势的利用是提高棉花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新疆特有的"矮、密、早"栽培模式,用种量大,而杂交棉制种成本高、在棉花制种期间劳动力不足等现状,使得疆内育种界普遍认为杂交棉不适宜在新疆种植,致使新疆的棉花杂优利用明显落后于内地.  相似文献   

19.
常规棉在湖北的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省的杂交棉产量经历10年徘徊,杂交棉育种遇到瓶颈;杂交制种面积和质量难以保证,制种成本逐年上升;杂交种市场混乱,同质化严重,种子质量良莠不齐;杂交棉种植密度过低.产量连续两年下降。常规棉产量与杂交棉相当,农民没有留种的习惯,具有推广的可行性。另外,常规棉具有用种成本低、稳产、容易增产且管理相对简单等特点,更符合棉花生产轻简化、机械化的趋势要求。杂交棉和常规棉并存、共同发展的状况会存在较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自2002年以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在长江流域迅速推广,目前已占棉花种植面积的70%以上,黄河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也开始推广应用。在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迅速推广普及的同时,其种子生产经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