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新华 《中国林业》2012,(15):16-17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森林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20世纪60年代自“城市森林”的概念在北美提出之后,很快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和响应。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更是把发展森林城市作为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相似文献   

2.
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形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广州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广州城市林业积极发展转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因地制宜发展城市森林。提高生态建设水平的主要措施:对加强现有城市森林、绿地的保护,建立完善城市森林建设投入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河北林业》2007,(3):4-5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简称“创森”)是国家林业局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举措。国家林业局为此制定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在组织领导、管理制度、森林建设和考核检查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在森林建设方面,覆盖率是城市森林建设的硬指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规定城市森林覆盖率在北方城市要达到25%以上,  相似文献   

4.
《国土绿化》2019,(11):1-1
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最美底色;青山、绿树、花草、人家,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格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全国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自2004年启动至今,已经走过了15年的发展历程。15年来,全国有387个城市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有194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有19个省份开展了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有11个省份还开展了森林城市群建设,形成了跨区域、覆盖城乡的建设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城市建设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弘扬生态文明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物质保障。国家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开展的“国家森林城市”评选活动,是促进城市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生态包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经济强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载体,对不断提升包头的知名度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目前我国评价一座城市绿化成绩的最高荣誉。文章对通辽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理念、规划布局进行了探讨,提出以"草原生态林城,绿色宜居通辽"为理念,进行城乡统筹、全面规划、整体推进,构筑城乡一体化、绿色宜居的森林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河北省举办城市森林论坛,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意义深远。首先,城市森林建设是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础。营造城市森林的目的,就是创造优美、清新、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城市。人们越发清晰地认识  相似文献   

8.
张思卿 《国土绿化》2006,(12):16-17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城市森林建设在实现城市人与自然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发展城市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噪音、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防灾减灾的特殊功能,是改善城市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城市森林对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有着不可估鼍的作用,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国家森林城市是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也是综合体现一个城市科学发展水平与和谐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龙头,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已成为绿色发展的又一引擎。2004年,贵州省贵阳市被评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之后,森林城市建设逐渐在全国兴起。  相似文献   

10.
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建设新坐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言 《湖南林业》2006,(10):8-8
城市森林是由多种植物构成的有机复合体,由于它的发展历史不长,如今还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之中。目前,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有不同的理解,尽管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城市森林概念,但已达成一定共识:城市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的植被体系;这种植被生长环境为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它不是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标,而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人们健康、提高生活水平为目的。城市森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以城市为载体,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以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化为目的,以人为本,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城市生态化进程,促进城市、城市居民及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共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前言 建设森林城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推进我国城市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载体。2008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实施森林工程,在都市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城市是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人们从破坏自然回归到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并渐成共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人们开始呼唤“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  相似文献   

13.
<正>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和产品提供,都与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福利息息相关。全国政协贾庆林主席为2004年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题词"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描绘了中国城市林业发展的美好未来。大力发展城市森林,使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新世纪和谐城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加快森林城市建设步伐 打造西部最佳宜居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森林是以改善城市环境为主,由以林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在的环境所构成的,与城市社会、经济融为一体的复杂森林生态系统。城市森林是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领域,建设城市森林,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城市生态和谐的根本所在。城市森林建设是建设和谐宜居环境城市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科学发展、提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发展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林业产业》2005,(9):57-57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我国城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协调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做好城市森林建设评价,特制定本指标。  相似文献   

16.
《国土绿化》2018,(10):1-1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大自然的调节器;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森林与城市这两个名词因生态环境日益出现的问题联系在了一起,才有了如今的“森林城市”和“城市森林”.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同时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国家森林城市以"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为宗旨,是我国目前评价一个城市绿化成绩的最高荣誉。那么,目前中国的国家森林城市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8.
1前言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营养积累、净化大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休憩旅游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森林”这一地球生态发展所形成的最大陆地生态系统与“城市”这个人类文明发展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有机结合--“创建森林城市”,是2004年国家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等机构和部门联合启动的一项大型生态文明建设活动。  相似文献   

19.
森林城市的理念与建设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趋势,通过增加城市及周边地区森林总量,以改善、调整、恢复城市生态系统,构建人-自然-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为目的;正确把握森林城市理念与建设特点,对于促进和提高我国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森林城市是指在城市地域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生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从森林城市的建设意义、发展趋势、保障体系入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些方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让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