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种子世界》2006,(10):52-53
“十五”期间,“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技术被列为我国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以“矮败小麦”为工具的轮回选择育种技术领先国际水平,采用“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选育而成的新品种轮选987实现了高产等优良特性。轮选987于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2005年种植面积达到6.7万hm^2以上。轮选987是集高产、稳产和广适性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2000年以来轮选987在所参加国家小麦区域试验的北部冬麦区试中,产量都名列第一,比主栽品种京冬8号、京411平均增产14.8%,在2004年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中创造了小区折合10725kg/hm^2的高产记录。“矮败小麦”不是一个具体的品种,而是一个育种工具,它就像一个良种加工厂、孵化器,育种材料通过它可以源源不断地培育出满足不同需求的新品种,实际上是为小麦育种研究提供一个先进成熟高效的技术平台,适合在我国各大麦区应用。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矮败小麦”“这个独特的遗传资源属国际首创”“该项成果创新性强,实用效果好,发展潜力大,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矮败小麦”的问世,特别是“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小麦育种方法的重大创新,被绿色革命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博劳格博士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小麦是驻马店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60万hm^2左右,丰收与否直接关系着全市800万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小麦品种的利用在驻马店市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近年来气候的影响与大力推广优质麦,使小麦品种利用单一化,春性化。本文通过对驻马店市小麦品种利用现状的分析,指出了今后驻马店市小麦育种应以半冬性、高产、稳产的优质小麦作为育种方向。  相似文献   

3.
安霞 《中国种业》2019,(12):23-25
小麦常规育种技术在小麦育种中使用广泛。概述了小麦常规育种及其流程,包括确定育种目标、选择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及选择杂交后代。提出了当前小麦育种的目标主要有超高产育种、广适抗性育种和优质小麦育种,介绍了利用常规育种技术选育的2个小麦新品种淄麦29和淄麦28,为下一步育种工作找准方向。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1—2021年安徽省小麦新品种审定公告,分析了211个小麦新品种的育种特点和199个小麦新品种农艺及产量性状,找出其中的规律和问题,以期为以后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品种间杂交仍是安徽省小麦育种的主要方法,系谱选育占比达到93.84%;种子企业已经成为安徽省小麦育种的中坚力量;育成品种在不断增加,但是种质资源利用较为集中,品种同质化相对严重,烟农19、济麦22、周麦16、扬麦158、淮麦20等亲本利用频繁;生育期缩短、株高降低、穗数减少、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其中半冬性品种的生育期缩短7.7 d、穗数减少9穗/m2、穗粒数减少2.4粒,春性品种的生育期缩短12.1 d、穗数减少16.5穗/m2、穗粒数减少1.6粒、株高降低3.4 cm、产量减少207.75 kg/hm2。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平原县旱地小麦产量低而不稳。近年来,采取旱作综合配套措施,较好地利用自然降水,挖掘出旱地小麦的增产潜力,通过开发的旱地小麦产量达到5295kg/hm^2,有133hm^2产量超过6000kg/hm^2,其中0.15hm^2产量7595kg/hm^2。  相似文献   

6.
2007年5月15日河南内黄县出现大风阵雨天气.造成小麦点片倒伏。全县倒伏面积约2133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4%。涉及品种有西农979、周麦19、新麦18、藁麦9415、温麦6,8、19号,周麦16、17、18,豫麦2号、开麦18、中育9号等10几个品种。倒伏较为严重的是西农979.该品种良种补贴供种79万kg,播种面积约5000hm^2,涉及全县17个乡镇。据调查统计,西农979倒伏面积比例占15%~18%,累计800hm^2。  相似文献   

7.
安麦1号和安麦7号是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9年以豫麦13为母本、周8826作父本进行杂交,于1997年选育而成。其中安麦1号1998-2000年度两年产量平均7783.5kg/hm^2,比对照豫麦21极显著增产8.3%,居第1位,通过河南省小麦良种联合区域试验,后通过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大田示范种植9975.8kg/hm^2,于2001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麦2001007)。  相似文献   

8.
王鹏  王英  闫鹏 《种子世界》2007,(3):33-34
当前小麦高产品种的育种目标定为9000~12000kg/hm^2,以光合生产潜力分析能够成功,采用扬守仁先生育种实践推出的5分制打分法,对小麦品种产量结构分析得出:加强株型选择,提高单株生产力是小麦高产育种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灌区冬小麦高产优质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 玉米”种植模式是关中灌区吨粮田高产开发的主要形式,小麦部分目标产量为6000-7500kg/hm^2。本文组装配套“九五”最新研究成果,从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系统论述了陕西省东灌区小麦高产优质配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1小麦种子生产量 据统计,2008年全省小麦种子生产基地面积24.86万hm^2,预计产种15亿kg。其中主导品种的种子生产量分别是:矮抗58面积2.67万hm^2,产种1.6亿kg;豫麦49-198面积2.47万hm^2,产种1.48亿kg;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在陕西全省小麦总量持平略减的情况下,陕西省部级科技入户小麦示范县小麦单产普遍提高,8个示范县科技示范户小麦平均产量8250kg/hm^2的有1个县(区),超过7500kg/hm^2的1个县,超过6750kg/hm^2的1个县,有4个县超过了6000kg/hm^2,地处旱原的长武县,示范户小麦产量也达到了4404kg/hm^2。  相似文献   

12.
小麦/玉米和蚕豆/玉米间作对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甘肃河西灌区为试验地点,在0、300、450kg/hm^2氮水平下,探讨了小麦/玉米和蚕豆/玉米两种间作对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期,与小麦和蚕豆间作的玉米在3个氮水平下都低于单作,而间作小麦和间作蚕豆在不施氮条件下,0-1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于单作,在300kg/hm2和450kg/hm^2氮水平下则表现不一样;玉米收获后,在3个氮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都低于单作,而与小麦和蚕豆间作的玉米都高于单作。小麦/玉米间作相对于单作WU在0和300kg/hm^2氮水平下减少11%,在450kg/hm^2氮水平下增加1.29%;WUE在3个氮水平下都高于单作,间作相对于单作WUE增加27.91%-39.17%。蚕豆/玉米间作相对于单作WU在0和300kg/hm^2氮水平下分别减少12.98%、2.98%,在450kg/hm^2氮水平下增加5.83%;WUE在3个氮水平下都高于单作,间作相对于单作WUE增加22.62%-62.37%。表明小麦/玉米和蚕豆/玉米间作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淮北地区中等肥力条件下,郑单958麦后板茬夏立播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性状等结果不同,6.7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9642.0kg/hm^2;3.75万株/hm^2以上,即可实现7500.0kg/hm^2以上产量。  相似文献   

14.
轮选518 轮选518是利用矮败小麦育种技术选育的高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表现为矮秆抗倒,穗大粒多,中熟,落黄好,高抗条锈病,较抗白粉病,一般产量在7500kg/hm^2,适宜在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山西和新疆部分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大棚秋番茄直播高产施肥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311-B”二次回归最优设计,以氮、碗、钾肥为供试因子,番茄产量为目标函数,对番茄高产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根据模型得出最佳施肥量为;尿素227kg/hm^2,过磷酸钙751kg/hm^2,硫酸钾142kg/hm^2,产量可达63364.10kg/hm^2,利润99366.6元/hm^2,并对氮磷钾单因素效应及交互作用作了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及追肥时期对小麦新品种绵阳30号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氮肥对产量达极显著水平,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磷钾肥、密度与追肥时期对产量影响较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五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氮肥、磷肥、追肥时期、密度、钾肥。同时得到,在川西麦区绵阳30号获得高产(产量大于7500kg/hm^2)的具体栽培技术措施为:密度为156.6~183.0万/hm^2基本苗,纯氮量159.3~166.95kg/hm^2,P2O5用量137.625~144.375kg/hm^2,K2O用量216.75~244.5kg/hm^2,追肥时期以拔节期或孕穗期为宜。同时通过播期试验得出绵阳30号的最适播期为10月20日至11月1日。  相似文献   

17.
连续3年茎蘖动态分析表明,高沙土麦作区在10月底-11月初播种,基本苗180-270株/m^2的情况下,播后25-30d茎蘖达到预期成穗数390-450株/m^2;小麦产量由主茎及主茎叶1叶,2叶,3叶产生的分蘖成穗构成,氮肥用量试验表明,最高产量时的氮肥施用水平为213.2kg/hm^2产量为5782.5kg/hm^2。拔节肥施用试验表明,拔节期施用,NPK3元素肥料具有显著提高实粒数,增加千粒重等作用,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种子世界》2006,(4):22-22
北麦1号 该品种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科研所小麦室通过杂交选育,2005年通过省品种审定。中熟,生育日数86~88d。株高90cm,千粒重36g左右,籽粒饱满而均匀,容重800g/L。产量高,所内生产示范产量达6554kg/hm^2,品种比较试验产量5883kg/hm^2,比对照龙麦26增产13%,200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4781kg/hm^2。  相似文献   

19.
笔者根据1991-2000年国家黄淮南片小麦良种联合区域试验资料,采用灰色点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该麦区“八五”和“九五”期间冬水组小麦5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期该区小麦冬水组育种在产量潜力的提高上有一定进展,增产幅度为6.3%,“十五”期间黄淮南片小麦冬水组新品种选育的策略应当是产量,品质并重,同步提高,在保持千粒重不变(40g左右),稳定或略增穗数(600万/hm^2)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五”期间黄淮南片冬水组小麦新品种选育的具体参考目标。  相似文献   

20.
郭泰  齐宁 《种子》2001,(6):60-61
本文报导了合丰41号的研究与试验结果及育种经验,合丰41号是采用有性杂交、定向选择及异地鉴定的方法育成的优良品种。具有耐瘠簿、高油、高产稳产、适应性好等突出特点,深受生产欢迎,一般产量2407-3000kg/hm^2,增产幅度为10.5%-12.9%,具有4201.5kg/hm^2的产量潜力,该品种的育成在育种目标制定和育种方法等方面均有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