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业部甘蔗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设在福建农业大学,是在该校甘蔗综合研究所的常规育种、生理、遗传和生物技术三个实验室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建设发展起来的,于1996年6月经农业部组织专家评审并通过认证,同年9月批准命名挂牌。实验室采取主任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评审制,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并编写年度报告向国内外报导研究进展。实验室主任为我国著名的甘蔗育种家、博士生导师陈如凯教授,副主任为林彦控副研究员和张木清博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福建农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吕柳新教授,副主任为陈如凯教授和福建省农科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2.
《广西农学报》2008,23(2):F0004-F0004
广西甘蔗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一个以新品种、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内最大的省级甘蔗专业研究所。设有育种研究一室、二室、三室、生物技术研究室、农艺研究室、植保研究室、甘蔗良种繁殖中心、甘蔗试验场、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广西甘蔗品种改良分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农业部甘蔗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等。现有研究员(教授)19人,副研究员20人,博士13人等。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甘蔗常规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新技术、甘蔗病虫综合防治、甘蔗生物固氮、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科学》1999,32(5):109-109
农业部甘蔗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设在福建农业大学,它是在该校甘蔗综合研究所的遗传育种、生理遗传和生物技术3个实验室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建设发展起来的,于1996年经农业部正式批准成立。实验室主任由留德博士潘大仁副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福建农业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的甘蔗育种家、博士生导师陈如凯教授。实验室现有高级职称科研人员9名,中级职称科研人员10名。在职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8名,硕士学位的有6名,国家级中青年专家1名,省优秀专家1名,享受政府津贴4名,国家重点项目主持人7名,…  相似文献   

4.
福建农林大学(邮编:350002,电话:0591-83789230)张木清教授主持的“甘蔗新品种选育及高效育种技术研究”项目。前不久通过了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江西甘蔗品种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主要存在着甘蔗育种没有突破性进展,后备品种不足,现有良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甘蔗收购没有按质论价等问题,并提出加强甘蔗育种研究,恢复按质论价的价格政策,实施科技兴蔗战略,改革农务管理方式等对策,以促进江西的甘蔗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甘蔗育种4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海南三亚举行由轻工部甘科所主办的“中国大陆甘蔗育种40周年(甘蔗品种改良─一现状与展望)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2月16~18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我国大陆产蔗省区的36名甘蔗育种专家和台湾糖业研究所的2名甘蔗育...  相似文献   

7.
台湾甘蔗育种家罗传成、张翊袖博士访问大陆台湾甘蔗育种家、台糖研究所顾问罗传成博士、育种室主任张翊袖博士应中国轻工总会邀请于1993年12月14—29日来广州、福州、南宁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分别作了“台湾甘蔗育种的现状与展望”和“甘蔗亲本的利用与创新”的...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创新育种思路,大规模开展甘蔗品种选育和改良,“十一五”以来自主选育的7个甘蔗新品种已成为云南省新一代主推品种,今年选育开发出6个新品种并实际应用于生产,使云蔗型品种首次超过了外引种,成功实现了云南省甘蔗品种由自育种、引进种平分天下到自育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9.
从甘蔗育种现状出发,阐述了甘蔗育种的主要方法,着重介绍甘蔗理化诱变育种的研究现状,并比较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的优劣及其在甘蔗育种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中国目前甘蔗诱变育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培育高产、优质及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新品种,促进甘蔗产业持续发展,提升地方经济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甘蔗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甘蔗遗传育种中常用的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4种遗传标记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遗传标记在甘蔗遗传和育种研究应用中的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11.
杨荣仲     
<正> 男,汉族,研究员,中共党员。现任广西甘蔗研究所副所长,从事甘蔗育种及生物技术研究工作。1983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6月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获博士学位,2008年获得研究员职称,是国家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七、八届常务委员,农业部甘蔗行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广西甘蔗学会第七、八届常务理事,第八届秘书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四川省制糖糖料工业研究所近10余年来在甘蔗辐射育种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主要进展,并对甘蔗辐射育种有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近年台湾甘蔗育成品种简介刘海斌,邓展云(广西甘蔗研究所,邮编530007)近年来,台湾甘蔗育种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相继育成了新台糖16号至21号五个品种。为便于育种工作者掌握这些品种特性及引种,现将这几个品种综合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Roc16原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近40年广西引进甘蔗种质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为提高甘蔗引种利用效率及推动甘蔗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统计1982—2020年广西引进的甘蔗种质资源,分析引进种质资源的直接利用、育种利用、育成后代的应用及研究利用情况,总结引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1982—2020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其他省(市)引进甘蔗种质资源共1044份(包括花穗238份),其中1993年以来引进甘蔗种质资源751份(包括花穗26份);引进甘蔗种质资源作为亲本配置了杂交组合2771个,进入区试且亲本含有引进种质资源血缘的品系有43个;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育成的58个桂糖系列甘蔗品种中有40个含有引进种质资源血缘,其中美国CP系列亲本占37.9%,我国台湾ROC系列亲本占34.5%,美国CP系列和我国台湾ROC系列甘蔗种质资源在广西甘蔗育种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引进的甘蔗种质资源在抗病育种及分子育种方面也逐步开展研究。但目前广西甘蔗引种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引进甘蔗种质在适应性上普遍存在较大问题;(2)引进别国或地区优良甘蔗种质的同时有可能会带来新的病虫害,给甘蔗产业的安全生产增加风险。(3)引进的种质资源未能在国内育种单位间充分共享。【建议】应加强优异甘蔗种质资源的引进;规范甘蔗引种程序,严格遵守引种检疫规程;重视引进种质资源数据库的构建及共享利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小种鉴定与品种抗病性测定、小种的区域性变动、互作群体的选择作用等方面对甘蔗品种与黑穗病菌的相互作用作了辨证分析,强调指出今后甘蔗抗黑穗病遗传育种研究应有群体观点、生态观点和进化观点,这对于制定甘蔗抗黑穗病育种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科技厅持续支持"甘蔗高产高糖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示范"等重大项目,以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和云南农业大学以及省内重点制糖龙头企业组成甘蔗育种研发团队,加大甘蔗育种科技投入,以"科研育种单位+企业+基地"的运作模式,创新育种思路,大规模开展甘蔗品种选育和改良,先后引进和选育了9个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成为云南省新一代主推品种,实现全省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以往10a所开展的9次不完全双列杂交的试验结果,侧重分析了甘蔗有性世代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常用或新引进亲本农艺性状和抗性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以及较好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认为,甘蔗育种上应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技术和配合力分析方法,有助于甘蔗育种者合理评价亲本的遗传特点和育种潜力,提高组合选配的预见性和后代选择的效率.文章还简要讨论了甘蔗更多性状的配合力分析、配合力与环境互作以及亲本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甘蔗野生资源植物开发利用前景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甘蔗野生资源植物在育种上的价值甘蔗野生资源植物是指甘蔗属及其近缘植物的一些野生属种而言。它们在甘蔗育种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甘蔗是主要的制糖原料作物。  相似文献   

19.
生物技术在甘蔗品种改良上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技术在甘蔗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在甘蔗育种、品种改良上正逐渐显示出常规育种无可伦比的优势。本文综述近几年来生物技术在甘蔗育种、品种改良上应用情况 ,以及它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甘蔗属于多年生热带亚热带的大型草本植物,是公认的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效率最高的植物之一。甘蔗作为重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品种改良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甘蔗传统育种和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大大提高了蔗茎产量和蔗糖分含量。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甘蔗遗传改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了便于育种人员充分了解甘蔗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针对甘蔗常规育种、基因组学、转基因技术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