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激素对陆地棉和海岛棉茎尖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AA,IBA,NAA,2,4-D对陆地棉和海岛棉茎尖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BA,KT,ZT则抑制棉花茎尖培养,在一定激素浓度范围内,随着激素浓度的升高,对棉花茎尖培养过程中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继续增加激素浓度,虽对棉花茎尖培养不定根的形成仍有促进作用,但却抑制了地上部的生长.适合棉花茎尖培养的最佳激素和浓度为0.01~0.1 mg/L IBA.其中,在含有0.1 mg/LIBA的培养基中,陆地棉和海岛棉基因型间茎尖培养的效果存在着显著差异.以海岛棉不定根的形成能力较陆地棉容易,而地上部的长势则陆地棉优于海岛棉.其中,在陆地棉中又以浙506茎尖培养效果较好;泗棉3号相对较差.在海岛棉中,比马3-33茎尖培养效果较好,而米奴非10的茎尖培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最佳海岛棉丛生芽诱导及再生的激素组合,为海岛棉的遗传转化奠定基础.[方法]以海岛棉品种新海13号、新海14号和新海16号的茎尖为材料,研究不同激素浓度和激素配比对海岛棉茎尖丛生芽诱导和生根的影响.[结果]在MSB培养基中添加1.0 mg/L的6-BA时,丛生芽生长状况最好,平均丛生芽率最高,为41;;在1/2 MSB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为0.3 mg/L的NAA和3.0 mg/L的IBA,平均生根率达到60;.[结论]不同品种海岛棉丛生芽的诱导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可获得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3.
侍福梅  王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2806-2808
[目的]对农杆菌法介导的绿色棉花茎尖转化体系进行筛选优化,为基因工程辅助彩棉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天然绿色棉的茎尖作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筛选绿棉茎尖再生体系的最佳条件。[结果]3日龄的绿棉茎尖为最佳转化外植体;在OD600值为0.5的农杆菌菌液中侵染10 min,同时辅助真空渗透的侵染效果最佳;在茎尖最适培养基MS+l mg/LKT,pH值5.8上共培养24 h,转至Kan浓度梯度为30-50-70 mg/L的筛选培养基上选择培养,茎尖分化苗阳性率达34.6%,并获得了绿棉9804的Kan阳性苗。[结论]绿色棉花比白色棉花更有利于进行遗传转化。  相似文献   

4.
农杆菌介导法将LFY基因导入苹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M26苹果叶片为外植体,利用GUS瞬时表达率,对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苹果的因素进行优化,通过含LFY基因的根癌农杆菌EHA105转化苹果叶片,获得了提早开花的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以OD600=0.3~0.5农杆菌菌液侵染叶片,25℃条件下共培养,共培养后的叶片延迟筛选3 d,在附加卡那霉素30 mg/L的再生培养基中选择培养,转化芽再生率可达6.97%。PCR检测初步证明目的LFY基因已整合到苹果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5.
利用农杆菌介导玉米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研究了不同影响因子对玉米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自交系H99,玉米杂交组合H99×A188更适宜作为玉米遗传转化的受体材料;继代6d后的胚性愈伤组织最适宜农杆菌转化;农杆菌菌株EHA105的侵染效果好于EHA101;抗性愈伤组织筛选培养基中除草剂筛选的临界质量浓度为4.0mg/L;头孢霉素质量浓度在500mg/L时适合进行除菌处理,且对植株再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利用已构建的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建立美中红番木瓜(Carica papaya L.)体胚的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共培养时,当农杆菌EHA105携带pCAMBIA2300质粒时,农杆菌的浓度(OD600 nm)应小于或等于0.1,其共培养后抑制农杆菌的羧苄青霉素浓度应以750 mg/L为宜;当农杆菌EHA105携带pBI121质粒时,则农杆菌的浓度(OD600 nm)应小于或等于0.8,其共培养后抑制农杆菌的羧苄青霉素的浓度则为500 mg/L;加上滤纸处理,抗生素洗涤以及洗涤后的干燥处理,可完全抑制体胚表面的农杆菌生长。对再生的番木瓜体胚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PRSV基因已转入体胚中,但还需要成苗后的进一步检测。  相似文献   

7.
绿色棉花再生体系研究(摘要)(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农杆菌法介导的绿色棉花茎尖转化体系进行筛选优化,为基因工程辅助彩棉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天然绿色棉花的茎尖作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筛选绿棉茎尖再生体系的最佳条件,包括茎尖外植体最佳苗龄的筛选,激动素(KT)最适浓度的筛选,卡那霉素(Kan)敏感浓度的筛选,农杆菌菌液最佳侵染浓度的筛选以及真空渗透条件的优化筛选。[结果]3日龄的绿棉茎尖为最佳转化外植体;在OD600值为0.5的农杆菌菌液中侵染10min,同时辅助真空渗透的侵染效果最佳;在茎尖最适培养基MS+lmg/LKT,pH值5.8上共培养24h,转至Kan浓度梯度为30、50、70mg/L的筛选培养基上选择培养,茎尖分化苗阳性率达34.6%,并获得了绿棉9804的Kan阳性苗。[结论]绿色棉花比白色棉花更有利于进行遗传转化。  相似文献   

8.
研究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头孢拉啶、头孢他啶4种头孢类抗生素对根癌农杆菌LBA4404和EHA105的抑制作用;以欧美杨111和盖杨组培苗为材料,研究卡那霉素(Km)对2种杨树叶片分化及茎段生根的影响,并分析头孢噻肟钠对欧美杨111叶片分化及茎段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和头孢他啶对LBA4404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使用浓度为50 mg/L,其中头孢噻肟钠对农杆菌EHA105的抑菌效果最好,头孢拉啶抑菌效果较差。不同杨树品种对卡那霉素的耐受性差异不大,欧美杨111在叶片转化筛选培养时,使用浓度为10 mg/L,抗性芽生根阶段为20 mg/L;盖杨在叶片转化筛选培养时,卡那霉素使用浓度为20 mg/L,抗性芽生根阶段为25 mg/L,头孢噻肟钠对欧美杨111叶片分化和茎段生根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优化根癌农杆菌 EHA105(含有pBI121表达载体)介导的茎尖遗传转化条件,包括抑菌抗生素类型及浓度、农杆菌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卡那霉素浓度等影响因素,建立芦笋品种‘达宝利’遗传转化体系。以0.1~0.3 cm长的芦笋茎尖为转化受体,用MS液体培养基(MS+蔗糖3%+乙酰丁香酮150μmol·L~(-1))悬浮菌体至OD_(600)为0.6,侵染茎尖15 min,20℃避光共培养4 d;抗性茎尖在筛选培养基(1/2 MS+IBA 0.5mg·L~(-1)+KT 0.1mg·L~(-1)+嘧啶醇0.5mg·L~(-1)+羧苄青霉素200mg·L~(-1)+卡那霉素50mg·L~(-1))上诱导长芽与生根,可获得抗性植株,经PCR、 GUS组织化学染色和qRT-PCR检测,获得阳性植株。  相似文献   

10.
李立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107-5108,5117
[目的]优化农杆菌介导番茄"美粉1号"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番茄美粉1号无菌苗的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其遗传转化效率进行了优化,建立高效番茄子叶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外植体在MS+2.0 mg/L6-BA+0.5 mg/L IAA进行2 d的预培养后,用农杆菌EHA105(浸染浓度为OD=0.4)浸染5 min,转化效率最高;经过PCR检测初步证明nptⅡ基因已整合到番茄再生植株中。[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优良基因导入番茄品种美粉1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3~4d苗龄的甘蓝型油菜品种陇油2号带柄子叶为转化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LBA4404介导将半夏凝集素抗虫基因(pta)导入,获得抗卡那霉素的抗性植株3株。实验中还对影响油菜遗传转化的外源激素种类和配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预培养阶段1.0mg/L 2,4-D与0.2mg/L6-BA配合使用比单独使用2,4-D效果好,在幼苗分化阶段2.5mg/L6-BA、0.1mg/L NAA和0.5mg/L GA3配合使用有促进芽分化、抑制根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癌农杆菌介导LFY基因转化苹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苹果杂交种(长富2号×新红星)种子打破休眠,经消毒处理后接种在MS培养基上获得无菌组培苗。以组培苗叶片为试材,通过不同激素组合试验,获得了适宜植株再生的培养基MS+NAA 0.4 mg/L+TDZ 2.0 mg/L。利用含LFY基因的根癌农杆菌EHA105转化苹果叶片,得到转LFY基因的阳性植株,经PCR和RT-PCR检测,有2株出现特异性条带,证明该基因已经整合到苹果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3.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BA与IAA激素组合,对番茄子叶和下胚轴进行离体培养,结果子叶芽诱导的效果明显好于下胚轴,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BA 3.0mg/L+IAA 0.15mg/L。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基因导入番茄中,通过多批次转化及筛选,最终获得15株抗性植株,PCR检测全部呈阳性,初步表明IGF-1基因已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不同抗生素对菊花品种“玉人面”叶片不定芽分化和无菌苗生长的影响,并对羧卞青霉素、头孢霉素的抑菌效果及菌株LBA4404、EHA105对菊花的侵染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玉人面”的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结果表明:叶片不定芽再生、无菌苗生根筛选的抗生素和临界耐受浓度分别为10 mg/L的G418、20 mg/L的卡那霉素;250 mg/L的抑菌抗生素不影响叶片外植体不定芽再生,两种抑菌抗生素均影响菊花苗的生长,总体规律是随抗生素浓度的递增,菊花苗生根数量递增,根长、苗高递减;两种抑菌抗生素均能很好的抑制农杆菌的生长并对“玉人面”有一定的侵染性。  相似文献   

15.
影响普那菊苣高效再生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普纳菊苣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培养基优化、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等对其再生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6-BA1.5mg/L+IBA0.2mg/L+AgNO30.5mg/L+Vc 0.3mg/L为诱导愈伤形成和芽再生的最佳培养基,诱导率为100%;MS+NAA1.5mg/L为最适生根培养基,生根率为98%。卡那霉素和头孢霉素添加实验表明,26mg/L卡那霉素是普那菊苣苗能够存活的上限;500~750mg/L头孢霉素是抑制农杆菌过度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研究初步建立了普纳菊苣的高效再生体系,为进一步对其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导入抗逆基因的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的获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育更多抗非生物胁迫的转基因杨树,以转双抗虫基因741杨(P.alba×(P.davidaiana×P.sirnonii)×P.tomentosa)为材料,建立了叶片诱导的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的高频再生体系,并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探索了影响其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 mg/L IBA;继代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05 mg/L IB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05 mg/L IBA。对影响转化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共培养时间为3 d时,不定芽诱导率最高;共培养培养基加入乙酰丁香酮、pH值调到5.2时,诱导潮霉素抗性芽效果最显著;最佳潮霉素筛选质量浓度为3 mg/L;将抗逆基因AtNDPK2通过农杆菌导入到转基因741杨中,经PCR检测,在抗性植株DNA中扩增出与目的基因大小相同的片断,初步确认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741毛白杨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7.
以杂交构树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叶片着生部位、GA3浓度对杂交构树不定芽再生的影响,建立了叶片不定芽再生体系,为今后的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杂交构树叶片愈伤诱导和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是MS+6-BA2.0mg/L+NAA0.1mg/L,愈伤诱导率为100%,不定芽再生率为91.7%;叶片培养最佳取材部位是自试管苗顶端向下伸展叶第l~3片叶;培养基添加0.5mg/LGA3,芽增殖系数高达8.22,芽有一定的伸长生长;附加低浓度的6-BA0.3mg/L,芽明显伸长,长为3.89cm,得到壮苗,可直接用于生根培养;生根培养添加NAA1.0mg/L,诱导生根的时间最短为9d,生根率最高,达8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