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黄淮海棉区麦棉两熟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麦棉两熟的发展概况黄淮海地区是棉产区,也是粮产区。过去在小面积上有麦棉两熟种植,一般亩产小麦100~150公斤,子棉100公斤。60年代起不少地区开始麦棉间作套种,一度发挥了增产效果。70年代麦棉间作套种面积有了一定发展,1976年麦棉两熟棉田约占棉田总面积  相似文献   

2.
1 棉田多熟制的主要优势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我省传统的粮(草)棉间套制,经济效益偏低,已成为突出问题,因而,1985年以后,伴随农村种植结构的全面调整,我省棉田种植结构逐步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棉田秋冬季由原来春粮、绿肥间作改为春粮、蔬菜类间作;二是棉田春夏季将原来纯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种植制度的改革,一熟棉田面积逐年减少,棉花绿豆间作面积越来越大。1982~1984年棉花绿豆间作面积为3.65万亩,亩产绿豆19.3公斤;1986年间作绿豆面积为5万亩,亩产绿豆18.7公斤;1987年间作绿豆7万亩,亩产绿豆18.8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县一熟制棉田占80%左右,经济收入低。为了提高棉田经济效益,近年来棉田种植正由传统的一年一熟制向棉粮、棉油、棉菜等两熟制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县西瓜面积的迅速扩大,1982年开始出现了西瓜棉花间作两熟的种植方式,经济效益获得了  相似文献   

5.
棉花枯黄萎病传播途径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发华 《中国棉花》2006,33(4):31-32
棉花枯、黄萎病属于半知菌类,主要侵染棉株的维管束,使棉花维管束变成灰色,重则变成深褐色,导致棉花输导组织受阻,使棉花叶片变黄、枯萎,蕾铃脱落,造成棉花死亡,大面积减产。本团现有耕地面积4733hm2,属于老棉区,大部分棉田连作10~15年,最长的超过20年。据团生产科近3年对棉田枯、黄萎病发生情况普查统计,全团11个生产连队,317个条田。2003年,发病条田89个,发病面积126.7hm2,占棉田总面积的2.67%;2004年,发病条田103个,发病面积143.8hm2,占棉田总面积3.03%;2005年发病条田175个,发病面积733.33hm2,占棉田总面积15.49%。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县棉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0.95~1.30%,与五十、六十年代相比下降幅度较大。为尽快培肥棉田地力,保持棉花高产稳产,根据历史的经验,针对现状提出如下意见。1、抓好套种绿肥。我县素有套种绿肥的习惯,只是近些年被忽视了。当前全县套种绿肥面积只有12.5万亩,只占全县棉田面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棉花生产的迅速增长,山东省以粮棉为主的间作套种面积也迅速扩大。1982年鲁西北三区麦棉套种面积已上升到棉田总面积的20%左右,并仍有继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县农村广大干群在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充分利用土地和季节,在棉田中套种春绿肥箭舌豌豆、保豌一号,夏绿肥绿豆、田菁、芝麻等,掩青作棉花当家肥。实践证明,棉田套种春夏绿肥,是一种投资小,花工少,见效快,自力更生增辟肥源的新途径,是培肥土壤,促进棉花增产的有效措施。一、套种春夏绿肥对棉花的增产效果棉田套种春夏绿肥掩青的皮棉产量较未套绿肥的增产三至五成以上,平均增产48.9%,每亩净增皮棉31.4—57.9斤,平均43.9斤。每百斤绿肥可增产皮棉3.43  相似文献   

9.
棉地套种大有可为──彭泽县丘陵棉地一年五熟高产栽培试验总结吴爱国(彭泽县农牧局经作站332700)我县丘陵棉地总面积七万余亩,占全县棉花面积三分之一,多年来因灌溉条件差,土壤肥力低等多种因素制约着棉花产量和棉田效益,为了探索丘陵棉区棉花间作套种栽培技...  相似文献   

10.
实行粮棉间作套种,由于措施不当,常会导致棉花弱苗迟发,贪青晚熟,影响产量和品质。据1982年在全县间套作棉田词查,属于晚发类型的棉田占56.3%。这类棉田表现为秋末绿茎部分占78.6%,晚秋桃占60%以上,无效铃占27.2%,单铃重下降1.6克,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一、间作套种棉花形成贪青晚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棉花早衰指棉花提前衰亡或北方棉区棉花不能充分利用生产季节、光热资源过早死亡的现象。山东省是我国的传统棉花产区,近年来由于地力下降等原因棉花早衰现象日趋严重。据调查和田间观察,目前鲁西北植棉区一熟棉田早衰面积占当地棉田面积的70%,鲁北盐碱地和鲁西南两熟棉田也有20%左右出现早衰,全省发生早衰的棉田占棉田总面积的30%以上。  相似文献   

12.
钱洪璋 《江西棉花》2002,24(6):31-32
盐城市棉田立体种植由过去从单一麦子套种,发展到多品种、多层次、多格局的立体种植模式,2001年全市棉田秋冬套种经济作物3 52万公顷,占棉田面积22 2%,春夏间作经济作物9 84万公顷,占棉田面积的62 3%,每公顷平均生产皮棉1431kg,每公顷增收15000元以上,部分高产高效田增收达37500元以上,东台春马铃薯套种棉花,每公顷增收16500元以上,大丰三龙镇刘如干0 41公顷棉田套种阳春白菜收入就达1 2万元,仅2000年棉田立体种植全市农民计增纯收入5 4亿元,有效地提高棉田综合效益。为适应市场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棉田种植业调整,提高农民增收增效,…  相似文献   

13.
盐城市棉田立体种植由过去从单一麦棉套种 ,发展到多品种、多层次、多格局的立体种植模式 ,2 0 0 1年全市棉田秋冬套种经济作物 3.5 2万公顷 ,占棉田面积 2 2 .2 % ,春夏间作经济作物 9.84万公顷 ,占棉田面积的 62 .3% ,每公顷平均生产皮棉1 431 kg,增收 1 .5 0万元以上 ,部分高产高效田增收达 3.75万元以上 ,东台春马铃薯套种棉花 ,每公顷增收 1 .65万元以上 ,大丰三龙镇刘如干 0 .41公顷棉田套种阳春白菜收入就达 1 .2万元 ,仅 2 0 0 0年棉田立体种植全市农民计增纯收入 5 .4亿元 ,有效地提高棉田综合效益。为适应市场经济 ,推进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14.
为了发展商品生产,提高棉田经济效益,解决棉粮瓜争地矛盾,保定地区从1983年开始试行棉花西瓜间作,1985年又发展到棉瓜菜间作。1987年全区棉田间作面积为11.8万亩,其中棉瓜菜间作面积2万亩。1987年定州市推广棉瓜菜间作8000亩,获得成功,棉瓜菜亩经济效益1313.6元,比  相似文献   

15.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在“二高一优”农业发展方针的指导下 ,棉田立体种植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棉田两熟以上种植的面积已经达到 70 % ,每公顷增收 75 0 0元左右。棉田立体种植对发展棉花生产 ,增加农产品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立体种植的发展棉田立体种植的形式多样 ,以季节划分有三类 :( 1 )前季套种。套种作物在棉花移栽前种植 ,与棉花生长前期短期共生。如秋播春 (夏 )收的麦、豆、油菜、大蒜、秋菜 ,冬播春 (夏 )收的马铃薯 ,春栽夏收的果豆类。 ( 2 )同季间作。与棉花生长部分或全期共生。如秋播夏收的百合 ,…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山东省汶上县以麦棉套种为主体的两熟制发展很快。1988年全县推广面积达30万亩,占棉田总面积的80%以上。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棉花害虫的发生规律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掌握麦套春棉的害虫发生规律,利于防治,减少损失,我们于1986~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地区夏季作物种类多,面积大,需肥急,为解决当前肥料不足和粮棉争肥的矛盾,我们连续两年选用荞麦套种在棉花宽行间,用来做棉花蕾期和盛花期肥料,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效果及好处通过实践,棉田套种荞麦做棉花蕾期和花期绿肥有如下好处:1、增产显著。1976年在绵阳县灯塔公社一大队十二队试种三亩黄泥坡台棉田,在棉花宽行内连套荞麦两次,亩产养青1100斤,翻压作棉花蕾期、花期上厢肥料,亩产皮棉134.9斤,比对照田单产122.2斤增产10.3%。1977年在绵阳县灯塔公社一大队十一生产队继续试种3.5亩坝地泥沙土,在棉花宽行内  相似文献   

18.
1选育经过江苏省棉田立体种植面积在"八五"、"九五"期间逐年上升,"九五"末立体种植面积占棉田总面积的60%左右,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这是江苏省棉花生产发展的一个新情况,上述种植方式要求棉花有较大的行距和单株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
棉花枯黄萎病是当前棉花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我市自1964年发现病株以来,危害日益加重。1964年全市发病面积仅26.67hm~2,占棉田面积的0.14%;1974年发病面积发展到2066.7hm~2,占棉田面积的9.8%;1987年发病面积达到10713.3hm~2,占棉田面积的66.4%。1989年与1974年相比,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工作新方针;我所党委1984年确定在九江县永安乡爱民村十组建立“植棉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基点”。组织了基点工作组,拟定了基点示范的主要项目、服务面积、产量指标以及责任范围。爱民十组位于九瑞公路以北。全组22户,116人,农业劳力38人。耕地面积152.5亩,其中棉田115.5亩,占总面积的75.7%,水稻37亩,占24.3%。是一个以棉花生产为主的棉、粮兼作区。地势平坦,土质粘重偏碱性,pH 在7.5左右,肥力中、上等。该组植棉历史较长,但栽培水平较低,历来亩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