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2136S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低纬度、高海拔的贵阳自然低温条件下,按照广适应性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选育的光温指标进行严格鉴选,成功地选育出了具有起点温度低(23.5℃),稳定不育期长和可育期自交结实率高的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2136S。本文报道了2136S的选育过程及其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稻籼型三系不育系选育的进展与讨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开拓不育系新质源、扩大保持系遗传基础、改进不育系选育方法和转变不育系育种目标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水稻籼型三系不育系选育中取得的进展,提出了水稻籼型三系不育系育种的主攻方向,认为围绕不育系的综合育种目标,应用常规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技术,进行种质创新及亲本遗传背景改良是今后水稻籼型三系不育系育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张赛清  唐平徕  覃明 《种子》2007,26(6):84-86
初步分析了不同的水稻核质互作型不育系(CMS)和光(温)敏核不育系(TGMS)在不同的温度处理下,两种不同类型的不育系在败育时期、败育方式、花药和散粉特性、卡茎率、开花4天后的柱头活力等方面差别等进行初步研究,对不育系的选育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4.
周长海  王宝和  白和盛 《种子》1998,(3):45-46,49
在选育出育性基本稳定的水稻两系模型先教核不育系28S和19S之后,在筛选两系杂交水稻强优组合的同时,与三种类型的模型恢复系作2×3的不完全双刊杂交,对五个亲本主要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只要选择一定类型的恢复系与其配组,两个模型光敏核不育系均能获得强优势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5.
《种业导刊》2012,(9):36-36
近日,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对贺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广西绿田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具有紫红叶标记性状水稻两系不育系紫红10S进行鉴定,认为紫红10S符合国家规定的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指标,可以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不育系蓉18 A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经过多年选育的高抗稻瘟病,高配合力新的水稻不育系,系四川省目前米质和抗稻瘟病这2个性状结合得最好的骨干不育系之一,蓉18 A配组已经选育20余个组合通过国家及省级品种审定.主要结合成都市气候条件,分析总结蓉18 A杂交水稻制种高产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育成育性稳定的两系不育系(S系)是两系法杂交水稻选育的关键。目前的两系不育系的育性受气温影响很大,没有真正典型的光敏型,最早的两系不育系质源“农垦58S”及其衍生的若干新不育系,经深入研究表明属于长日高温不育或高温不育类型。其他一些两系不育系质源及其派生系。同属于高、低温敏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水稻温敏型核不育系‘Q211S’的稻瘟病抗性,以‘Q211S’为受体材料,以携带Pi9基因的抗稻瘟病材料‘75-1-127’为供体,通过常规育种方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相结合,选育出5个抗病性改良的两系不育系。抗性鉴定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这5个抗病性改良的两系不育系对苗瘟、穗瘟均表现较高抗性,其他特征特性与‘Q211S’相近。5个改良不育系与‘Q211S’所配组合在株高、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上差异不显著;而改良不育系所配组合在稻瘟病抗性方面较‘Q211S’所配组合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小麦温光型不育系C49S为材料,从转育不育系的亲本选择、杂交方式、选育方法、鉴定目标等方面出发,论述了小麦温光型不育系转育技术。  相似文献   

10.
胡旭 《作物杂志》2006,22(3):63-63
湖北长江屯玉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具有苯达松敏感标记性状的光温敏两系高产优质杂交稻新品种苯两优9号及其不育系苯88S,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及其不育系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具有基因标记纯度安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及其不育系,使两系杂交水稻的运用更加安全、普及。苯两优9号是湖北长江屯玉种业有限公司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苯88S为母本、赛恢9号为父本配组育成。2004~2005年参加湖北中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比对照Ⅱ优725增产7.24%。经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测定,米质主要理化指标全部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苯88S是该公司用“广占63S”作母……  相似文献   

11.
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的系谱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快速发展, 截止2010年底, 共有427个两系组合通过审定。两系杂交水稻已经奠定了在我国水稻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而光温敏核不育系是两系杂交水稻的基础。本文从实用性角度研究了1994年以来通过审定和获得新品种保护权的两系组合所涉及的130个光温敏核不育系, 分析了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基本来源和其中126个不育系的系谱。以原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起点演绎了不育系之间的衍生关系, 介绍了大面积应用及获得新品种保护权的73个不育系的系谱, 归纳了新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成途径。讨论了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类型与其核不育基因来源的关系。提出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过程中, 有必要通过系谱分析不育系之间的衍生关系, 对不育系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强调了促进光温敏核不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对加快实用性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 积极应对两系杂交稻制种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谢军  李必湖  吴厚雄  宁鹏 《种子》2004,23(1):16-17
本试验是将8个新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置于湖南怀化进行分期播种,让其在自然条件下充分表现,以选育出雄性不育起点温度低、育性稳定、综合农艺性状好、易于繁殖制种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结果表明:糯S、粳38S、C40S、9771S、德早S、H155S、怀4S雄性不育起点温度在23.5℃左右,而德es雄性不育起点温度在23.5℃~24℃之间.文章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鉴定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陈文强 《耕作与栽培》1996,(4):32-32,45
论贵州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对策陈文强(贵州省农科院水稻所)杂交水稻从三系向两系过度是减少种子生产程序、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实现水稻生产上新台阶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要实现杂交水稻从三系向两系的过度,关键在于选育出具有生产实...  相似文献   

14.
肖国樱 《种子》1991,(4):32-32,51
1989年以来,光敏核不育系选育和两系法杂交水稻组合选育,以及光敏核不育水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又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兹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15.
龚新  刘玉龙  郭爱军  邓猛  刘岸  涂文 《中国种业》2022,(12):126-127
蓝两优 1314 是岳阳市金穗作物研究所利用安徽超美农业投资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质两系不育系蓝 9S 为母本,以湖南鑫盛华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质恢复系 R1314 为父本配组,选育出的优质两系中籼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生育期适宜、米质优,适宜作优质一季晚稻种植。2022 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湘审稻 20220010。  相似文献   

16.
银312S系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抗倒性强、异交率高的两系不育系1892S为母本、米质优的两系不育系新安S为父本杂交,利用海南自然低温和人工低温冷灌对育性进行筛选,经8代育成的不育起点温度低、米质优、异交率高的两系不育系。2018年9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由银312S配组的品种已有2个通过国家审定:银两优606(国审稻20206178)和银两优3028(国审稻20206177)。对银312S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配组优势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水稻优质低温敏核不育系福龙S2 选育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选育水稻优质、低温敏、基本营养型光温敏核不育系,选用只有1对隐性不育基因的“田丰S-2”作不育基因供体,基本营养型优质稻中间材料龙优2为不育基因受体,用杂交+生态压力系统选择法,育成了发育特征为基本营养型,不育起点温度≤23℃,综合性状好,生育期显性、稻瘟病抗性为中抗(MR)、配合力强、异交结实率高、可繁性好的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福龙S2,2006年11月通过福建省技术成果鉴定。总结出一套便捷、快速、高效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种程序,并对福龙S2的利用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肖层林  涂娥英 《种子》1995,(2):37-39
该文回顾了我国对水稻两用核不育性转换规律和选育实用两用核不育系的认识过程,描述了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选育与鉴定方法,解释了不育起温度遗传漂移理论和不育系防杂保纯与原种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杂交稻超高产育种目标途经之一,粳型亲籼系的选育和利用是籼粳交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经。作为籼粳亚种间超高产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选育方法之一,就是创造粳型亲籼不育系。该不育系必备不育系及胞质与保持系和籼稻恢复系具有遗传协调性;不育系基因组属于粳或粳偏籼型;对现有恢复系有很高的配合力;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和不育特性;不育系对病虫抗性除主效基因外还应累积其他有效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20.
两系法杂交水稻应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规律、实用两用核不育系与广亲和系选育以及优势组合选配方面综述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应用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