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作物秸秆内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钙、镁等多种营养元素和有机质。据测定,湿玉米秸秆中含氮量为0.61%,含磷量为O.27%,含钾量为2.28%,有机质含量为15%左右,1250公斤玉米桔秆相当于4000公斤土杂肥的有机质含量。作物秸秆切碎还田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使土壤疏松,通气性提高,贮水量增加,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
秸秆还田技术是对秸秆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土壤对秸秆的分解作用,使秸秆的有机质充分溶解到土壤当中,从而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氮磷钾等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变得蓬松肥沃,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一、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前景广阔。农作物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等多种养分和有机质,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肥源,经有关部门检测鉴定,秸秆还田有以下效能: (一)增加土壤有机质和作物有效养分,农作物秸秆中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4%左右,含氮量0.4%~0.6%,每亩还田秸秆1000kg,可增加有机质150kg,氮素3~7kg,折合标肥20~30kg,还可获得多种营养元素。据测定,干玉米秸秆含有机质75%、氮0.7%、磷0.45%、钾0.85%;每亩还田1300kg鲜玉米秆,可增加有机质330kg、氮  相似文献   

4.
李宁 《农业机械》2023,(4):90-92+96
随着化肥的大规模使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也越来越少,不利于土壤肥力的累积与改善。秸秆还田是将不能直接作为饲草的秸秆(麦秸、玉米秸和水稻秸秆等)直接或堆放、腐熟后施入土层中的一种方式。这种作业方式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并改变土地耕层构造,从而减少因秸秆燃烧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综述了国内秸秆还田机械研究与发展的现状,梳理了目前秸秆还田机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秸秆还田机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过渡依赖化肥和除草剂,残留地膜清理不彻底,土壤板结速度急剧增加,板结程度十分严重,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较低,作物产量逐年下降等实际问题,采用炭化秸秆覆盖后旋耕+地表覆盖、地表覆盖炭化秸秆、不施撒炭化秸秆三种模式开展板结土壤改良试验研究。对秋翻前、冻融期和幼苗期农田不同土层进行土壤紧实度、容重和有机质测试,研究结果发现引入机械旋耕将炭化秸秆还田可有效降低浅层耕作板结土壤的紧实度和容重,并提升其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6.
稻麦秸秆是一种生物资源,秸秆中含有氮、磷、钾、钙、镁、蛋白质等矿物养分和有机质。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粗脂肪和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施用秸秆粪便混合有机肥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能够为作物提供渐进、持续、全面的养分  相似文献   

7.
1.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是指将农作物秸秆(含水量为65%~75%)在田间用机械直接粉碎并均匀撒于地表,然后再用机械实施耙切耕翻等作业。秸秆还田把作物秸秆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肥料,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的科学利用。它还减少了焚烧秸秆的现象,避免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土壤理化性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了地力。经测定:连续二三年实施秸秆还田技术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能增加0.06%~0.10%,速效磷含量能提高33%~45%,速效钾含量可提高25%~30%,含氮量能增加1.06%~…  相似文献   

8.
分析当前秸秆利用的途径与效益,阐明种植结构调整与秸秆禁烧的关系,利用秸秆的科学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减轻环境污染,达到农业增产、增收、秸秆禁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浅谈秸秆机械化还田和机插秧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切实解决秸秆焚烧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在实行机插秧农田中,采取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既能有效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有机质含量,又能减少肥料的使用量,提高农作物的品质,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使农业稳  相似文献   

10.
李轶楠 《农业工程》2013,3(3):99-100
玉米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是用秸秆粉碎机将摘穗后的玉米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撒在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一项农机化适用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争抢农时,而且将农作物秸秆中含有的氮、磷、钾、镁、钙、硫等多种养分和有机质及时直接翻压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状,增加有机质含量,促进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1.
对沈阳地区高粱不同保墒措施下土壤剖面养分状况(包括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和电导率)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保墒措施下,土壤剖面碱解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减少趋势,其中黑膜覆盖增加最大,白膜覆盖次之,秸秆覆盖、施用保水剂依次;土壤剖面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减少趋势,覆膜处理和保水剂处理具有明显的增钾效果,秸秆覆盖増钾作用不甚显著;秸秆覆盖能明显地增加耕层有机质含量,白膜覆盖和黑膜覆盖次之,施用保水剂土壤剖面有机质含量变化不显著;各保墒处理对土壤表层盐分的累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秸秆覆盖抑制效果最明显,黑色地膜、白膜覆盖和保水剂依次.  相似文献   

12.
一、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就是利用机械、人工将农作物的秸秆粉碎加工,直接或间接的转化为肥料,实现农作物秸秆的科学利用。秸秆还田一般指小麦和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就是将已经摘穗的玉米秸秆(含水量65%~75%)在田间用机械直接粉碎并均匀撒于地面,然后机械耙切耕翻。秸秆还田减少了焚烧秸秆的现象,避免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了地力,经研究部门多点测定:连续还田2年~3年,一般能增加土壤有机质0.06%~0.1%,速效磷含量提高33%~45%,速效钾含量提高25%~30%,含氮量增  相似文献   

13.
稻麦秸秆还田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都有着积极影响,它也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标志,秸秆还田是恢复和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基本途径。阐述了我国稻麦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并按照秸秆还田的深度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分析,从中梳理出秸秆还田作业机的发展历程和方向,并对今后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示范、数据分析,探索适合本地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提出意见建议,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分蒸发,缓解水资源紧缺,有效地抑制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以地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或秸秆覆盖+旋耕播种为主要技术内容,取代了传统的秸秆废弃焚烧+土壤耕翻播种的模式。地表秸秆覆盖可起到防止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地表径流,保护土壤水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等作用。少免耕播种能减少水分蒸发和  相似文献   

16.
马建宏 《当代农机》2009,(11):71-72
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等元素。使用秸秆切碎机将直立的玉米秸秆就地粉碎还田,不仅省去了人工还田所需的刨、捆、运、铡、沤、送、施等多道工序,极大地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降低作业成本,抢农时,还能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培肥地力,促进粮食增产。  相似文献   

17.
对滹沱河上游盆地土壤有机质平衡状况的研究分析表明,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作物秸秆根茬直接还田对于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就此提出了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1农作物秸秆机械还田的作用首先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提高产量。作物秸秆中含有氮、磷、钾、钙、硫等农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是丰富的肥料资源。此外,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翻耕后,在分解过程中进行矿质化,释放养分,同时进行腐殖质化,使一些有机质化合物缩合脱水,形成更复杂的腐殖质,从而改善土壤的结构及保水、肥、温、气的能力。其次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秸秆堆肥还田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有效途径,秸秆腐熟剂在秸秆腐熟堆肥过程中能够提高秸秆降解速率、提升肥效。研究秸秆腐熟剂的构建及其对秸秆堆肥还田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加快北方地区秸秆还田项目的开展和推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当前 ,农业生产存在着两种现象 :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广大农村秸秆利用的越来越少 ,大量秸秆从饲料中、锅灶下剩余出来 ,成为弃物。不少农民为了省事和及时腾地 ,不惜把秸秆付之一炬 ,既浪费了秸秆资源 ,又污染了环境 ;二是多年来 ,随着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 ,有机肥逐年减少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也呈逐年下降趋势 ,形成土地板结 ,影响粮食产量。多年来 ,农机部门注意到这个问题 ,并积极探索实行秸秆还田。秸秆还田不但能充分利用秸秆 ,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而且可以防止环境污染。经过农机部门近十年的推广 ,秸秆还田的优越性已在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