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对成年伊莎蛋鸡皮肤进行了组织学观察,鸡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鸡皮肤表皮很薄,由基底层细胞、棘层细胞、移行层细胞和角质层细胞构成,其中棘层细胞很少,不成层,散在基底层与移行层之间;移行层细胞只有1~2层细胞。真皮层分浅层和深层,深层又分为致密层、疏松层和弹性纤维层,其中羽区致密层未见有平滑肌分布,真皮深层的疏松层发达,较致密层厚得多。  相似文献   

2.
长薄鳅属典型的有胃鱼,胃呈V型;消化道较短,仅为体长的0.704倍;肠长为体腔长的1.14倍.食道粘膜层中有丰富的杯状细胞和棒状细胞,杯状细胞H.E染为蓝紫色,棒状细胞着色较浅;外肌层为横纹肌,纵行;内肌层为平滑肌,环行.胃分为贲门部、育囊部和幽门部,均有较丰富的胃腺组织.肠各段在组织结构上差异不显著,但直肠粘膜褶明显平缓,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肌肉层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3.
长薄鳅消化系统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薄鳅属典型的有胃鱼,胃呈Ⅴ型;消化道较短,仅为体长的0.704;肠长为体腔长的1.14倍。食道粘膜层中有丰富的杯状细胞和棒状细胞,杯状细胞H.E染为蓝紫色,棒状细胞着色较浅;外肌层为横纹肌,纵行;内肌层为平滑肌,环行。胃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均有较丰富的胃腺组织,肠各段在组织结构上差异不显著。但直肠粘膜褶明显平缓,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肌肉层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4.
革胡子鲶消化系统形态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进行了革胡子鲶消化系统的大体形态及显微结构初步研究。革胡子鲶食道较一般鲤科鱼长,食道上皮除复层扁平上皮外,还有复层柱状和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中有嗜酸性细胞。胃明显,贲门部和胃底部固有膜中有胃腺,由单一的细胞构成。肠较短,肠上皮主要有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其间有分散的嗜酸性颗粒细胞。肠壁肌层均由平滑肌构成。肝左右二叶,胰为弥散型。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繁殖时期,肉鸽嗉囊的组织学变化主要在粘膜层。随着在孵化期中产生的垂体催乳激素的增多,粘膜上皮基底层细胞增生,厚度渐增,粘膜上皮棘层的浅层细胞及扁平细胞增大,脂类物质合成并积聚,细胞逐渐变性。最后,这些聚满脂类物质的细胞脱落形成鸽乳。同时,固有膜中血管和结缔组织也逐渐增加。随着哺喂期的增加,粘膜上皮增生逐渐减弱,上皮厚度减小,细胞中脂类的合成与积聚减少,上皮的脱落细胞也日益减少。最后,粘膜层逐渐恢复至休产肉鸽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大菱鲆饥饿前后消化道的定量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解剖、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技术等,对大菱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征以及饥饿前后消化道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测量了食道、胃和肠道纹状缘厚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层厚以及食道和肠道杯状细胞大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大菱鲆的消化道由内至外分别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食道和肠道具有杯状细胞,且从前肠到直肠杯状细胞数量增多,但粘膜皱褶逐渐变矮。食道肌肉层为内纵外环的横纹肌,而胃和肠道为内环外纵的平滑肌。饥饿10d大菱鲆的消化道纹状缘高度均无显著变化,但肠道纹状缘有断裂脱落现象;从食道到直肠柱状细胞的高度均显著降低、杯状细胞体积均显著变小;食道与胃的肌肉层厚度无显著变化,而肠道的肌肉层显著变薄。  相似文献   

7.
日本鳗鲡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媛  陈真锋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7):3804-3808
利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显微技术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的消化系统进行形态学及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日本鳗鲡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组成.口咽腔较大,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较多的杯状细胞.食道、胃及肠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短,黏膜上皮包括复层扁平上皮和单层柱状上皮.胃膨大,呈Y形,由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组成,盲囊部发达.胃壁黏膜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腺位于胃体部.肠道短,包括小肠和直肠,由前向后杯状细胞和黏膜褶皱不断减少.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肝小叶分界不明显,肝细胞内脂肪滴明显.胰脏包括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由许多腺泡组成,胰岛散布在外分泌部内.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繁殖时期,肉鸽嗉囊的组织学变化主要在粘膜层.随着在孵化期中产生的垂体催乳激素的增多,粘膜上皮基底层细胞增生,厚度渐增,粘膜上皮棘层的浅层细胞及扁平细胞增大,脂类物质合成并积聚,细胞逐渐变性.最后,这些聚满脂类物质的细胞脱落形成鸽乳.同时,固有膜中血管和结缔组织也逐渐增加.随着哺喂期的增加,粘膜上皮增生逐渐减弱,上皮厚度减小,细胞中类的合成与积聚减少,上皮的脱落细胞也日益减少,最后,粘膜层...  相似文献   

9.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国龙虾的消化道.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包括口、食道和胃,胃可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贲门胃内有由几丁质齿、嵴和刚毛组成的胃磨,幽门胃内则有由几丁质板、衬垫及栉状刚毛组成的过滤器.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消化道壁由粘膜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膜构成;除中肠外,其余消化管壁上皮均覆盖有几丁质层;消化道上皮基本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肌肉层从排列上可分为纵肌、环肌和放射肌,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其中食道壁肌肉为骨骼肌;外膜不明显.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道各段中,几丁质表层的多糖物质含量较多,结缔组织和粘液腺中的次之,中、后肠上皮细胞中含少量糖原;肌肉细胞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部分脂类,结缔组织和各段上皮的含量次之.还探讨了中国龙虾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应用解剖、常规石蜡切片和显微摄影等技术,观察了漠斑牙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对饥饿前后漠斑牙鲆的食道、胃和肠道纹状缘高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肉层厚以及食道、肠道杯状细胞大小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漠斑牙鲆消化道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上皮,胃本体和肠道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直肠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除胃本体外,从食道到直肠粘膜上皮中均有杯状细胞分布,但其数量呈减少趋势。粘膜下层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食道肌肉层为内纵外环的横纹肌,胃本体、肠道及直肠肌肉层为内环外纵的平滑肌。漠斑牙鲆饥饿10 d后各段消化道的褶皱高度降低,纹状缘边界不光滑,甚至局部断裂,肌层和粘膜下层连接疏松。消化道显微结构的测量结果显示,饥饿后粘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显著变小,胃、肠、直肠的柱状上皮细胞高度显著下降,肠前段和中段肌肉层厚和壁厚度呈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1.
用大体解剖学与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双峰驼爪的结构。双峰驼爪分为爪褶、爪壁和爪底三部分。爪褶覆盖于爪壁背侧面上部,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其表皮由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组成;真皮内有乳头,伸入表皮的角质小管中。爪壁由外层、中层和内层(小叶层)组成,内层有初级小叶和次级小叶。爪底在远指(趾)节骨屈肌面之前,远脂(趾)节骨掌侧面。其表皮的结构与爪褶表皮的相同,真皮内有丰富的汗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牛Bubalus bubalis皮肤的微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选用9例中国水牛,每例水牛各取19个不同部位的正常皮肤制成切片,加以显微观察。结果表明:1.表皮分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缺透明层。明显的乳头间屏环绕真皮乳头,从而大大增如了与真皮间的接触面积。真皮可分乳头层和网状层,但两者间的界线不甚明显。2.只存在一种顶浆分泌型汗腺,在不同切片上可观察到不同分泌周期汗腺分泌部的变化。汗腺的血管分布较少,对体温调节作用不是主要的。3.皮脂腺是全浆分泌型,较发达,一般分2~3叶围绕毛囊,毛细血管分布较多,分泌水平较高。4.真皮部位血管分布丰富,真皮乳头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有利于体热发散。  相似文献   

13.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技术,对生长在土壤中和水生环境中红豆杉根进行形态与解剖结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培红豆杉经诱导后生出了大量不定根组成的新根系。新生气生根外观稍细,表皮排列较紧密,具有较为明显的角质层,表面密被细长的根毛;水生根外观稍粗,表皮细胞角质层不清楚,根毛较稀疏且短。水生根的皮层细胞层次较气生根略多。气生根与水生根中央的维管柱,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束数与土生根类似,均为2束,但细胞组成较少,结构明显简单。水培红豆杉的根次生生长发生较迟,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均较弱,表皮脱落被一两层周皮所代替,而皮层保留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4.
Biochemical evidence for keratinization by mouse epidermal cells in culture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More than 70 percent of the urea-extractable proteins from mouse stratum corneum or from differentiated cells of mouse epidermis grown in culture are two proteins of molecular weight 68,000 (keratin I) and 60,000 (kerae are two proteins of molecular weight 68,000 (keratin 1) and 60,000 (keratin 2), which are present in equimolar amounts on polyacrylamide gels. These proteins are the subunits of the keratin filaments, because when isolated from stratum corneum or cells grown in culture they form native-type epidermal keratin filaments in vitro. These observations provide biochemical evidence that epidermal cells grown in culture synthesize the major differentiation products of the epiderm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葡萄品种从转色期至成熟期裂果特性的调控因子,为易裂果品种在新疆高效栽培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红地球、里扎玛特、新郁、无核紫、木纳格5个葡萄品种为材料,在转色期至成熟期,测定细胞壁结构性物质水溶性果胶、原果胶、半纤维素含量及代谢水解酶PG、PEP、PL、CE活性,分析采收期细胞壁结构及细胞凋亡情况,研究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细胞凋亡与裂果之间的关系。【结果】红地球为不易裂果品种,里扎玛特为极易裂果品种,其他3个品种为易裂果品种。红地球原果胶采收期含量最高,花后80~90 d原果胶含量增幅最高达到31.6%,里扎玛特的增幅最小为1.1%;花后70~90 d新郁和里扎玛特水溶性果胶含量增幅分别为80.8%和67.2%,红地球水溶性果胶增幅最低,增幅为26.1%,采收期果胶裂解酶酶活性下降;花后80~90 d里扎玛特半纤维素含量显著升高,增幅为134.7%,红地球成熟期含量下降,增幅为-5.9%。里扎玛特角质层不平整有断口与缺链,表皮细胞排列松散细胞间有间隙;新郁亚细胞间由于胞间质降解出现空腔;红地球角质层平整光滑,细胞排列整齐,细胞间无明显间隙。采收期里扎玛特细胞凋亡现象严重,新郁、木纳格、无核紫有不同程度凋亡现象,红地球无明显凋亡现象。【结论】随着采收时间的推移,不易裂果品种原果胶含量及增速显著高于易裂品种,水溶性果胶和半纤维素含量变化规律相反;这3个指标与裂果相关。随着果实的成熟易裂品种在细胞壁代谢相关酶的作用下降解细胞壁结构多糖,果胶转化为水溶性果胶,纤维素转化为半纤维素,致使角质层不平整出现断口与缺链,细胞出现凋亡,降低了果皮的强度及细胞壁的延伸性,诱导了裂果发生。  相似文献   

16.
Autoradiographic evidence after injection of tritiated thymidine indicates that cell position in the laminae of the monkey visual cortex is systematically related to time of cell orgin. The earliest-formed neurons, destined for the deepest stratum, arise at about embryonic day 45, and the last ones, destined for the outermost cell stratum, form at about day 102; cells of intervening layers are generated at intervening times. No neocortical neurons are produced in the last two prenatal months or after birth. Compared to cortical neurons in rodents, those in the monkey arise earlier, and the "inside-out" relation of cell position to time of origin is more rigid.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的鉴定区别地锦与斑地锦2种药用植物,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2种植物的叶形态特征进行了显微观察和微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地锦与斑地锦叶上表皮细胞形状及垂周壁式样不同、下表皮表皮毛的有无以及表皮细胞角质层加厚程度不同,认为可以以叶表皮作为这2种植物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阐明鸟类视觉通路的结构特征,本试验用尼氏体染色法、Golgi-CoxⅡ法及羰花青荧光染料DiI逆行神经标记3种方法对雏鸡视顶盖的中央灰质层(Stratum griseum centrale,SGC)细胞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视顶盖SGC层背侧的厚度小于腹侧和外侧。SGC层细胞以大、中型细胞为主,多具有三角形、多边形及纺锤形的胞体。在高尔基镀银法(Golgi-CoxⅡ)染色和DiI逆行神经标记法标记出的细胞中,其树突清晰可见。三角形及纺锤形的细胞多从胞体发出2~3支主树突,树突野较大;多边形和少数三角形的细胞由胞体发出多支树突,树突野较小。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叶龄鹊肾树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光学显微观察,测定其叶片厚度、表皮角质层厚度、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并对栅海比(P/S)、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疏松度(SR)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干旱胁迫和复水对不同叶龄鹊肾树叶解剖结构的影响,以探讨其叶片的形态解剖特征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响应机制,也为鹊肾树科学引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面对干旱胁迫,鹊肾树各部位叶片形成了与水分环境相适应的一些解剖结构特征。叶栅栏组织细胞出现短缩现象,由1~2层增至2~3层;海绵细胞长柱状排列整齐、致密,上下表皮角质层均加厚,上下表皮出现更多的表皮毛以抵抗逆境胁迫。复水后,叶片疏松度增加,表皮毛相应减少。2对基部、中部、顶部叶片的10个解剖性状指标值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可用上表皮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栅海比这3个指标来描述干旱胁迫和复水对不同叶龄鹊肾树叶解剖结构的影响。3随着干旱胁迫的进行,鹊肾树叶上表皮角质层厚度和叶片厚度增大,复水后恢复正常,中部叶和顶部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灵敏度优于基部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