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细菌性条斑病菌RS68、RS105对李氏禾没有致病性,但另一个弱毒菌株RS05能在李氏禾上引起水浸状半透明条斑症状。李氏禾条斑、“稻细菌性短条斑”病菌能在李氏禾上形成条斑症状,在水稻上形成短条斑症状。供试菌株的血清学反应、全细胞蛋白质电泳图谱也表明:RS05、“稻细菌性短条斑”病菌以及李氏禾条斑病菌是同一种病菌,与两个真正的水稻细条斑病菌(RS68、RS105)不同。  相似文献   

2.
水稻上三种条斑病细菌DNA的多态性初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用40个引物对我国水稻条斑病菌、"稻短条斑病菌"和李氏禾条斑病菌等14个代表菌株进行RAPD分析,其中11个引物的扩增产物表现明显的多态性,共扩增出158条谱带,多态性为89.7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个菌株可区分为3个类群,第1群包括LLS2、LLS3、LLS4、RS05、R1008、TAS和TAX;来自不同稻区水稻条斑病菌的群体结构差异明显,分属于第2群(如RS-Hai等)和第3群(如RS105等)。菌株DNA-RAPD指纹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证明:李氏禾条斑病菌、"稻短条斑病菌"在水稻和李氏禾上不仅可相互侵染,而且遗传背景的相似性较高,确认是同一种病菌,其与小麦黑颖病菌亲缘关系较近,但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Rep-PCR技术对中国水稻条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Rep-PCR技术,对30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对李氏禾条斑病菌等其它10个参试菌株也进行了比较。Rep-PCR是利用一些基于细菌的短的重复序列引物(ERIC和BOX)的DNA扩增特性,2种引物组合的电泳图谱结合并分析,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各自的指纹谱型在相似率80%时可分为6簇,初步表明我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群体的遗传分化明显;发现自然界存在的弱或无毒性菌株与毒性菌株的Rep-PCR指纹图谱差异很大;毒性菌株的遗传分簇与其致病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用ERIC扩增水稻条斑病菌基因组DNA的指纹比BOX更为多样,两者对菌株的分辨率不同。因此,Rep-PCR技术可有效地用于监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遗传变异,还可应用于菌株的鉴定和分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利用PCR技术专化性检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专化性引物,并建立相应的PCR检测体系,分别对31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和15株水稻白叶枯病菌及其它相关菌株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建立的PCR检测体系可专化性检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而水稻白叶枯病菌和其它菌株均没有扩增信号。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20个细菌菌体,从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发病的水稻种子成功地检测出条斑病菌。实现了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快速和专化性检测。  相似文献   

5.
采用针刺接种法,在水稻孕穗期接种3个不同致病型的细菌性条斑病菌,鉴定134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感性,并使用6个鉴别品种测定江苏徐淮地区82个细菌性条斑病菌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粳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明显高于籼稻,常规稻和杂交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没有明显差异;根据病菌与鉴别品种的互作反应,将供试菌株区分为8个致病型,大多数菌株和鉴别品种表现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与鉴别品种存在强互作关系;第1致病型的菌株致病力强,6个鉴别品种均呈感病反应,并占供试菌株总数的40.2%.  相似文献   

6.
以SYBR Green I荧光染料为指示剂,针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糖基转移酶,设计了4条普通LAMP引物,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2条LAMP环引物,建立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呈荧光的阳性反应,近缘菌株则呈橙色的阴性反应;检测灵敏度DNA为100 fg/μL,菌悬液为3×103 cfu/m L。LAMP技术的建立为现场检疫和大规模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原核革兰氏阴性菌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又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是引起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物,该病是水稻粮食生产中的严重病害之一.我们的前期工作对广西农科院分离到的Xoc菌株GX01进行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一个编号为gx01_0566的基因可能编...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检测水稻白叶枯病菌、细菌性条斑病菌及这两种病菌的复合发生,利用软件DNAStar分析比较这两种菌的部分核酸序列,设计了检测这两种病菌的特异性引物。引物Xoo F-Xoo R能特异性扩增出水稻白叶枯病菌中一条大小162 bp的条带;引物Xooc F1-Xooc R1和Xooc F2-Xooc R2能够分别特异性扩增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中690 bp和945 bp的条带。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成功建立了多重PCR技术,可以对不同国家的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进行准确检测,对由这两种病菌引起的复合侵染实现了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致病力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Rs105对206个水稻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粳型水稻的抗性一般比籼型水稻好。品种抗侵入和抗扩展呈显著相关关系(r=0.7949)。  相似文献   

10.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作为有益微生物的重要菌种,不仅对一些植物的生长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在有害生物防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Biolog微生物生理生化分析、共培养等手段,对阴沟肠杆菌MY01、抗生素溶杆菌13-6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RS105的营养和空间竞争能力、定殖特性以及对水稻幼苗的促生作用、条斑病的生防效果进行测定,明确阴沟肠杆菌与抗生素溶杆菌对水稻条斑病的协同生防作用。结果显示MY01生长迅速且能利用大部分碳源,营养竞争能力较强,可限制其他细菌生长。温室喷雾接种时,MY01与13-6对水稻条斑病的防效相近,且MY01可增强13-6对水稻条斑病的相对防效,防效高达93.44%。阴沟肠杆菌MY01作为一种潜在的生防菌株,对水稻条斑病具有一定防效,且促进抗生素溶杆菌13-6对水稻条斑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内的研究,水稻白叶枯病及条斑病和李氏禾条斑病是由三种不同的病原細菌引起的,后两种病害的病原細菌都是新种,分別鑑定和命名为Xanthomonas oryzicola Fang et al.和Xanthomonas leersiae Fang et al.。但是,当时进行比較的限于南京和广州两地收集到的材料,因此試驗結果是否有代表性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广东水稻橙叶病病原(MLO)的越冬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水稻橙叶病病原(MLO)的传染介体和越冬介体昆虫只有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一种,但其卵不传递该病原到子代若虫,越冬寄主植物只有水稻的再生稻株和落粒自生稻株。在茂名病区的冬、春期间电光叶蝉的带菌虫和带菌再生稻及感病落粒自生稻始终存在,其带菌率分别为2.33%—35.11%、2.37%—17.78%和1.95%—16.67%。在茂名地区由于冬、春气温不甚低,电光叶蝉仍能继续繁殖越冬,并能不断获菌和传病,所以说该病原是动态越冬的。室内试验表明,带菌电光叶蝉的寿命可长达105—125天,而在茂名的秋收期至翌年春播期一般105天,据此推测有些带菌虫可从秋收后直接存活和传病原到春播稻苗。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用电光叶蝉人工接种并回接水稻成功。但在病区田间调查从未发现病株。以下植物人工接种不成功:野生稻(Oryzea rufipogon)、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s)。  相似文献   

13.
水稻白叶枯病及条斑病和李氏禾条斑病病原细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水稻白叶枯病在华东和华中各地普遍发生,而且都形成典型的症状。白叶枯病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也很严重,根据范怀忠和伍尚忠的研究,发现无论在自然感染的和人工接种的水稻上,都形成"条斑"型的症状,并且认为华南病害的发生与李氏禾有关[4]。  相似文献   

14.
广东新发生流行的水稻橙叶病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1992年广东茂名市的水稻约2万公顷发黄。用电光叶蝉Reclia dorsalis(Motsch)接种3叶龄稻苗,在平均气温28℃下,潜育期为8~36天;主要症状为病株矮,叶片竖直、橙黄至金黄色;部分病叶纵卷干枯;多数病苗早枯死。四环素液浸病稻根可明显延迟死亡。介体昆虫为电光叶蝉。而黑尾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二条(大斑)叶蝉N.apicalis(Motsch)和二点叶蝉N.virescence(Distant)以及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等均不传病。电光叶蝉最短获毒和最短传毒饲育期分别为<2min和<5min.期在室温25~30℃下,约为7~26天,保毒虫能终生传毒,但有间歇传病现象。在病叶脉韧皮筛管细胞毒叶蝉唾腺切片中均可见大量多形态的类菌原体,大小为75~639nm。据此认为本病与1980年云南十年代在东南亚报道的水稻橙叶病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水稻叶尖枯病病原种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江苏13个县市采集病叶标本,经分离、纯化后获280株菌。据鉴定结果和接种试验,稻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oryzicola Hara)为主要致病菌,占74.6%。此外,还分离到稻盘多毛孢(Pestalotia oryzae Har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 Keissl.)、稻喙孢(Rhynchosporium oryzae Hash.et York.)、苍白弯孢(Curvularia pallescens Boed.)、新月弯孢(C.lunata(Walk.) Boed.)、膝曲弯孢(C.geniculata(Tracy et Earle) Boed.)、镰刀菌(Fusarium spp.)、平脐蠕孢(Bipolaris spp.)、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Berk.et Br.) Perch)、球黑孢(N.sphaerica(Sacc.) Mason)等真菌。首次以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稻生叶点霉产孢方式为全壁芽生单体式(hb-sol)。  相似文献   

16.
水稻叶尖枯病初侵染和再侵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首次证明水稻叶尖枯病(Phyllosticta oryzicola Hara)的初侵染来源与病残体、病稻种和带菌野生杂草有关。在老病区,病残体特别是落在田中的病叶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区稻种带菌率一般为0.5~2.5%,带菌部位几乎都是颖壳。田间无芒稗、西来稗、双穗雀稗、狗尾草、李氏禾、千金子、牛筋草、虎尾草、白茅、菰、马唐和芦竹等10多种禾本科杂草均可是病菌的野生寄主。试验还表明,田间水稻叶尖枯病能够进行再侵染。  相似文献   

17.
1982—1984年在安徽进行的研究表明,川化-018用于秧苗处理预防白叶枯病最为经济有效,纯收益合投资的30倍。早稻和中稻本田用该药喷洒可获得较好的防治和较高的产量,纯收益分别合投资的2.55倍及2.2倍。本田发病中心用该药处理获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在白叶枯病的综防中,对中抗和中感的栽培品种扩大秧苗处理而减少本田防治面积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