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九五年,我县桑园面积已达到5333.3公顷,全县养蚕达7万张,总产茧200万kg。而1/15公顷桑全年养蚕不到一张,产茧仅25kg。每kg茧按10元计价,1/15公顷桑产值240元,生产效益比较低。据调查,我县桑园低产的主要原因是桑园管理差、干旱、缺肥,其次是缺株和病虫害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应狠抓以下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 1990年冬白蒲镇引进桑树新品种育71—1,栽植0.8公顷(12亩),其中有一块0.74公顷的连片桑园。此桑园1992年全年养蚕36.125张,每公顷平均饲养蚕种45.16张(亩平养种3.3张)、产茧1235.7公斤,产值13086.55元,每公顷产茧1545公斤,产值16358元,(亩平产茧111.6公斤,亩平产值达1181.10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通过两年的调查和观察,我们发现育71—1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的特点,主要生产指标均优于目前的当家品种湖桑32号。白蒲镇文峰村4组徐汉壁家一块0.033公顷(0.5亩)的桑园,此桑园于1990年冬分别栽植湖桑32号和育71—1各300株,两品  相似文献   

3.
邵绩飞 《中国蚕业》2004,25(3):65-66
绩溪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有着"蚕桑之乡"的美誉,已经形成了育桑、制种、养蚕、缫丝和织绸服装一条龙生产体系产业链格局.然而本县地处皖南山区,人多地少,桑园零星分散,品种单一,主要以湖桑系列为主,而且多数都栽植在山坡地,土壤肥力差,桑园抗旱能力弱,并易感染桑树萎缩病,部分桑园严重老化,单产较低,效益差,相对其它经济作物优势凸现不强.栽桑养蚕是典型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连结配套产业,因此要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其关键首先在于如何提高单位面积桑叶产量.绩溪县从1999年开始,根据山区自然条件特点,以及多年来栽桑养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推广桑树新品种、应用丰产桑园栽培技术、主攻单位面积桑叶产量,建立丰产桑园基地,在全县10个重点蚕桑乡镇分别建立1~2个连片规模达2hm2以上的丰产桑园示范基地,仅1999年就建立12片共19hm2的丰产桑园基地,其中临溪上游村丰产桑园基地集中连片8hm2,667m2产叶量达1685kg,产茧121.1kg.全县丰产桑园示范片667m2桑产叶量达到1600kg,平均张种产茧达到38.2kg,667m2产量从48.5kg提高到了114.6kg,茧质大幅度提高,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新丰县栽桑养蚕虽从八十年代开始已有,但1990年冬才开始扩大发展,到1992年冬有桑园面积354.7公顷(其中新桑276.3公顷),由于新桑多且大部份是新养户,技术跟不上。所以1992年全县共发放蚕种8,620张,收购蚕茧175.75吨。试办“小蚕共育室”18个(其中乡镇办2个,管理区办7个,村办3个,个体办6个)。共育蚕种2,826.5张,产茧75,449.9kg,单张产茧  相似文献   

5.
独玉贞 《北方蚕业》2000,21(4):14-14
探索省本、快速、增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是生产需求的新课题。我们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至1992年在我县有十个乡镇大面积推广,全县栽植密植"一步成园"桑园2000余公顷。据调查此种桑园当年1/15公顷产茧普遍超50kg,高的超75kg。徐庄乡1992年春栽植密植"一步成园"桑园3000余公顷,当年夏秋产蚕茧达450t,大面积新桑当年获高产,刷新了历史记录。至今高产稳产高效益。  相似文献   

6.
兰桂莲 《广西蚕业》1998,35(1):30-33
我市养蚕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代就有种桑养蚕的习惯,但到20世纪40年代,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致使蚕业生产一落千丈,我市种桑养蚕就此消失。60年代为发展蓖麻蚕,建立了市蚕种站,1968年开始恢复桑蚕,鼎盛期的1973年,全市桑园面积2668多公顷,年产茧30多吨,  相似文献   

7.
雪岸镇是如皋市的蚕桑重点乡镇之一,养蚕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桑园素质较差,667m2桑年平饲养蚕种只有2.5张,年平均产茧一直未能突破100kg,严重制约着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自1998年开始,该镇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机,在努力扩大桑园种植面积的同时,狠抓了以推广种植育71-1桑品种为主的丰产桑园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桑园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至2003年底,全镇已拥有桑园620hm2,年产蚕茧130.58t,667m2桑园年平均产茧已达140.4kg,其中已建成667m2年平产茧175kg的桑园370hm2,占总面积的60%,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淳安县浪川乡洪家村徐国良,夫妻两人于1997年承包集体0.8 hm2桑园,一心一意开始了种桑养蚕致富之路.如今拥有桑园面积2.13 hm2,其中成林桑园1.5 hm2.2004年共饲养蚕种90张,产茧3.8 t,平均张产茧达40多kg,蚕茧收入达到6.5万余元,667 m2(亩)桑产值达3 000元,同2003年相比,蚕种增加27张,产茧增加1.3 t左右,蚕茧产值增2.3万余元.养蚕纯收入达4万元,真正成为我县种桑养蚕的专业户,致富的"领头雁".总结其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9.
改革养蚕布局见成效嵊县农业局张碧霞我县近年来蚕桑发展较快,特别是山区种桑,从填补空白到目前南山、北山的桑园面积都在一千亩以上。至1994年全县有桑园面积2970.2公顷,公顷产茧1708.5公斤。有养蚕户34537户,全年饲养蚕种13.2236万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在区农业厅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及支持下,我县桑蚕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990年全县桑园面积达279.7公顷,比1989年增83公顷.养蚕业已由过去的4个乡镇扩大到10个乡镇,全年饲养蚕种20757张,比1989年增8382张,增67.73%,收购鲜茧512.5t.比去年24.1t翻了一番多,首次实现了500t县.比1989年公顷增茧607.50kg.公顷桑收入18660元.  相似文献   

11.
浅谈提高蚕桑生产综合竞争力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城市现有桑园1.65万公顷,2003年全市共饲养蚕种58.6万张,产茧2.3万t,每公顷饲养蚕种42.3张,每公顷桑产茧收入2.85万元,全市蚕茧产值4.5亿元.亩平饲养量、亩产茧量、蚕茧质量和亩桑收益处于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水平.但是与近几年快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养殖业、特经业和大棚蔬菜业比较,有着明显的效益差异.由于经济利益和投入产出的影响,导致我市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力转移、劳动人员老龄化、劳动力缺乏、新技术难推广、措施难到位和有桑不养蚕等矛盾已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2.
横县是广西主要的蚕桑生产基地县,1991年全县桑园面积达667公顷,养蚕35648张,产茧690吨.1992年,特别是上半年,蚕桑生产又有所发展,据统计,上半年全县桑园面积1067公顷,养蚕42000张,产茧840吨,预计全县蚕茧产量将达到或超过1000吨.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但从6月底8月初,开始由于蚕茧价格下跌,导致了许多蚕农挖桑,有的改种茉莉花,没有挖桑的农户不养蚕或少养蚕了,产量看跌,形势十分严峻.县委县人民政府急蚕农之所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决定给我站恢复了蚕茧购销站的经营业务,使我们“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 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不但恢复了蚕茧收购和调运,而且恢复和稳定了鲜茧收购价格,给蚕农吃了“定心丸”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县是自治区桑蚕茧生产基地县之一,1988年至1992年间,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和产值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1989年桑园面积304公顷,养蚕1.6万张,产茧325吨,1990年桑园面积561.6公顷,养蚕28440张,产茧696.1吨。1991年桑园765.8公顷,养蚕37611张,产茧812吨。1992年桑园890公顷,养蚕43.194张,产茧1047.7吨。这几年间养蚕收入超万元的农  相似文献   

14.
朱德高 《四川蚕业》2020,48(1):17-19
蚕桑是富顺县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截止2019年底,全县有桑园面积2.4万亩(1600hm2),其中果叶兼用桑0.3万亩(200hm2),栽桑养蚕镇乡14个。年养蚕1.5万张,蚕茧单产达到39kg/张,蚕茧综合均价为41元/kg,张种养蚕收入1600元,蚕农售茧收入2400万。我县自贡裕民蚕种场年生产蚕种10万张,居全省普种生产第三位,蚕种产值550万元。  相似文献   

15.
我县是自治区15个蚕茧商品生产基地县之一。1989年全县有桑园4560亩,饲养蚕种1.6万张,产茧325吨,收购(即丝茧和原种茧)255吨。桑园比上年增加1960亩,养蚕种增加1倍,收购量增1.42倍,并出现有常乐平心、阳月、火星三个村公所年产茧超50吨;有莲北村新联队,火星村苫西头队,阳月村西头队三个生产队养蚕户均收入超4000元,人均收入近千元,有王瑞辉等19户养蚕收入超万元;有新联队大面积186.4亩亩产茧143.25公斤;有王瑞奎等7户亩桑产茧超200公斤,其中:王瑞奎种桑3.8亩,亩桑产茧234.4公斤。  相似文献   

16.
1999年底,我区桑园累计达4800公顷,约4000多万株,其中,田埂桑占总数的87%,成片桑园占总数的13%,发种2.7万张,产茧70万公斤.由于桑园立地条件差,科管水平低,平均1/15公顷桑养蚕不到0.5张,产茧10多公斤,产值仅140元左右,蚕桑生产效益相对较低,严重挫伤了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提高田埂桑的产叶量,提高单位面积桑产值,对发展"两高一优"蚕业,迎接南蚕北移及我区蚕桑生产新高潮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罗尤海 《北方蚕业》2000,21(2):46-47
桐梓县是我市蚕桑重点发展县,蚕桑生产从八十年代初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全县桑园面积达1600多公顷.在近几年全国蚕桑生产普遍滑坡,挖桑毁桑严重的情况下,桐梓县蚕桑公司根据本县具体情况,抓住"东桑西移"的有利时机,于1997年初及时提出了"人下我上,人毁我兴",在"低潮中发展,高潮中受益"的蚕桑生产发展战略,广泛宣传,加强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三年来蚕桑生产不仅没有下滑,反而稳中有升.桑园面积,发种数量逐年增加,蚕茧产量质量也得到提高.据资料,1997年用种量6000张,产茧171000kg,张产27.5kg;1998年用种量7000张,产茧200150kg,张产25.6kg;1999年用种量8000张,产茧250500kg,张产31.4kg,蚕桑生产已初步成为"富民强县"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8.
河池地区近年来蚕业生产发展很快,去冬今春新种桑699.73公顷,占现有桑园1353.33公顷的一半以上.1990年饲养蚕种39520张,比1988年饲养16150张,增长144.8%,鲜茧总产量727吨,比1988年增长103.9%.但是,由于新桑园、新养蚕户增加较快,种桑养蚕技术未能及时普及,加上管理工作及配套服务不适应,致使原平均单张产茧21.1公斤下降到18.4公斤,蚕茧质量也比以前差,收益下降.时下新桑园发展较快,怎  相似文献   

19.
仙居县曾是浙江省重点产茧县之一,1994年桑园面积达1060公顷,年产茧1209吨,年产值2527万元,为全县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近年来,由于受茧丝绸行情的影响,蚕农毁桑改种,蚕茧产量锐减,到1996年底,全县桑园面积减少到345公顷,年产茧190吨,年产值仅160万元.然而,仙居县是一个山区县,交通不便,经济条件比较差,山区人民脱贫致富主要还是靠农业,况且广大农民一直有栽桑养蚕的习惯,并掌握了  相似文献   

20.
(一) 我县种桑养蚕有较长的历史。解放前,合江、那务、林尘等地的农民就利用地界种桑,农民养蚕生产的蚕茧只是作加工丝被或织造士丝布。解放后,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对蚕桑生产的领导,我县的蚕桑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1985年,全县的种桑面积达2.8万亩,产茧4.15万担,这一年,全县农民养蚕收入茧款840多万元,地方财政从缫丝工业获税利100多万元。尔后两年,由于桑青枯病的严重危害和蚕茧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的蚕桑生产出现滑坡,到1987年我县桑园面积仅剩下0.87万亩,产茧1.45万担,只有1985年产茧量的34.93%。从198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