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选择被认为对水淹有较好抗性的6个大豆基因型品种,检测其在洪水灾害下土传真菌对大豆的作用。试验在1996年到1998年进行,6个基因型大豆进行垄上单行种植,设置不同水淹处理,分别为无水淹、出苗时水淹(持续3 d)和第四个叶节期水淹(持续7 d)。在水淹处理3~4 d后,统计出苗率,并在每个小区采集15株大豆样本,进行称重,并调查根部褪色比率,分离鉴定根上真菌及其他丝状微生物。试验结果显示,与无淹水相比在  相似文献   

2.
大豆根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世界性土传病害。大豆根腐病病原复杂,病原鉴定是防治大豆根腐病的前提和基础。2019-2020年从山东省采集大豆根腐病标样432份,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大豆水渍状的根系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得到了279株菌株,其中52株菌株为腐霉菌(Pythium)。对这52株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CoxII和β-tubulin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出3种腐霉菌,分别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和林栖腐霉Pythium sylvaticum。这3种腐霉菌的分离频率分别为: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占50%,终极腐霉P. ultimum占34.62%,林栖腐霉P. sylvaticum占15.38%,其中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为优势菌株。对这3种腐霉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发现3种腐霉菌均可侵染大豆,重复出大豆根腐病的症状。林栖腐霉P. sylvaticum作为大豆成株期根腐病的致病菌在国内是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为大豆根腐病的抗病育种及其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Li  S.  Hartman  G.L.  Boykin  D. L.  李雪光 《大豆科技》2014,(5):50-50
大豆拟茎点种腐病主要影响大豆种子的品质。该病是由病原真菌Phomopsis longicolla引起。该研究利用大豆品种Williams82对分离自大豆的拟茎点种腐病原菌Phomopsis longicolla和分离自其他寄主植物的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其他病原菌48个菌株对大豆进行致病性比较,病原菌被接种到生长2周的大豆植株上,以大豆植株的茎长和病斑长度进行比较。试验结果显示,被测的病原菌株间对大豆致病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  相似文献   

4.
大豆是一种能够寄藏间座壳属(Diaporthe)和拟茎点霉属(Phomopsis)病原菌复合体的重要作物,这种复合病原菌侵染体已报道可引起多种大豆病害,包括大豆拟茎点霉属种腐病。该研究采用了大豆拟茎点霉属和间座壳属的2个种病原菌,这2个种分离自大豆植株,并已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特性鉴定。采用克赫氏法则对大豆幼苗下胚轴致病性进行试验。证明了这2种病菌对大豆具有致病性。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 longicolla)在韩国被认为是最常见和致病的病原菌。拟茎点霉属病菌(Phomopsis sp.)作为一个新的大豆病原菌,可能已经被传入到其他植物上,且在中国、日本和葡萄牙该拟茎点霉属病菌的相似菌株能够侵染果树,在美国也有侵染蔬菜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大豆疫霉菌与其它几种疫霉菌同工酶电泳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对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的15个菌株及其它7种疫霉的8个菌株进行了4种同工梅电泳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种内菌株间4种同工酶基本一致。疫霉属种间酯酶(E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谱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酶带的多少和Rf值的不同;淀粉酶(DIA)和过氧化氢酶(CAT)同工酶酶谱差异不很明显,与某些疫霉种酶谱相似,只表现为酶带强度上的差异。本首次报道了大豆疫霉菌的SOD、CAT和DIA同工酶,并指出EST和SOD同工酶在P.sojae种的鉴定上具有重要意义,在P.sojae种的鉴定提供一个辅助性手段。  相似文献   

6.
<正>采用2个大豆品种Hutcheson和Archer,通过温室一系列试验研究了水淹和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对大豆的影响。一个试验是,大豆种子播种到经过灭菌土壤中,一部分土壤里接种沙子-玉米面的终极腐霉接菌体使之侵染,另一部分未接种病原菌;水淹处理是分别在出苗期水淹2 d、4叶节期(V4)水淹5 d,在每个试验中Hutcheson  相似文献   

7.
新疆甜菜根腐病病原种群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从新疆各主要甜菜产区采集669个甜菜根腐病样,共分离出735个分离物,其中真菌分离物715个,细菌分离物20个,说明真菌是主要的病原种群。真菌中镰刀菌501个,占分离物总数的68.2%;丝核菌113个,占15.4%;腐霉菌81个,占分离物总数11.0%。经鉴定,有6种镰刀菌,即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茄病镰刀菌(F.solani)、木贼镰刀菌(F.equiseti)、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3种腐霉菌,即瓜果腐霉(Pythiumaphanidermatum)、简囊腐霉(P.monospermum)和P.spp;丝核菌主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AG-2和AG-4融合群,分别占丝核菌总数的50.4%和35.4%。用上述代表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均可引起甜菜根部腐烂、维管束变色等典型根腐症状。  相似文献   

8.
对2008~2009年从黑龙江北部、东部、中部、南部等大豆产区采集的典型大豆疫霉根腐病株和病土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4个大豆疫霉菌株;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进行毒力测定,将病原菌划分为10个毒力类型,在不同来源的发病样本范围内明确了不同菌株的毒力类型和分布.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鉴定了73个大豆品种对不同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菌株的抗性反应,结果有29个品种抗4个以上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株,占鉴定总数的39.7%;在被鉴定的新品系中抗性表现最好的是07-1-1,它对1、3、11、21、24分离物均表现为抗病.  相似文献   

9.
木霉菌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种群。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大豆田中木霉菌种群多样性及生防活性,2012~2014年在东北三省大豆产区采集土壤样品147份,采用稀释法和土壤颗粒平板法进行木霉菌的分离和培养,共获得木霉菌菌株237株。经系统鉴定发现包含木霉属真菌15个种,其中优势种哈茨木霉77株,分离频率为32.49%;深绿木霉49株,分离频率为20.68%。其中辽宁省和吉林省土样分离出木霉菌数量较多,黑龙江省的较少。橘绿木霉、螺旋木霉在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均有发现,可育木霉、猬木霉、侧钩木霉、棘孢木霉和硬毛木霉只在辽宁省发现。在所分离的木霉菌株中有2株木霉菌株sneft-s57(1),sneft-l50(2)杀线虫活性最高,对禾谷镰刀菌、丝核菌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疆甜菜苗期病害病原种群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疆各主要甜菜种植区的996份病样中分共分离出613个菌株,其中茎点霉、镰孢菌、丝核菌和腐霉菌分别占总数的32=14%、28.06%、14.85%和1.96%,此外链格孢、毛霉和细菌等出现频率较低。所有茎点霉菌株均为甜菜茎点霉(Phoma betae)。镰孢菌鉴定出10个种,以匣病镰孢(Fusaniun solani)、尖孢镰孢(Foxysporum)为主,分别占镰孢菌总数的31.9%和30.23%。丝核菌中以立枯丝核菌AG-4为绝对优势种群,而双核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AG-2-2出现的频率低。腐霉菌中以瓜果腐(Pythium aphanidermatum)为主。致病性测定和寄主范围的研究表明,立枯丝核菌AG-4、瓜果腐霉、甜菜茎点霉、茄病镰饱和尖饱是甜菜苗期的主要致病菌,且寄主范围广。这些结果在新疆多为首次报道,对甜菜苗期病害的防治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苏88-M21×新沂小黑豆衍生的176个重组自交家系(NJRISX),采用根部创伤接种方法接种大豆疫霉菌株P6497,研究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部分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苏88-M21对大豆疫霉P6497的部分抗性是由2对互补的主基因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74.13%,多基因遗传率为23.79%。  相似文献   

12.
大豆品种对四种腐霉菌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种子腐烂测试法,用对大豆有致病性的4种腐霉菌对83个大豆栽培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在参试材料中,有抗1种腐霉菌的材料,也有同时抗两2种以上腐霉菌的品种,并获得4个对4种腐霉菌都具有抗性的品种;对于单个腐霉菌而言,抗性材料数量不同.对于P.aphanidermatum表现抗性的材料有19个,占供试材料的22.3%;对P.sylvaticun表现为高抗的材料有34份,占供试材料的41.0%;对P.irregulare表现为高抗的材料有12份,占供试材料的14.5%;对P.ultimum表现为高抗的材料有32份,占供试材料的38.6%.在参试品种中,以抗P.sylvaticun和P.ultimum的材料较多,有20个品种,占参试品种的24.1%,这表明在现有大豆品种资源中有较丰富的抗源.  相似文献   

13.
白蚁(Isoptera)的筑巢和觅食活动主要在土壤及腐烂的木材上进行,所以白蚁极易受到来自环境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因此,白蚁需要依赖共附生微生物菌群形成防御体系,放线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类群,且放线菌能产生具有抗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但是白蚁共附生放线菌能否对热带作物的病原真菌有抑制活性有待研究。为了挖掘在热带农业绿色健康发展中具有应用潜力的海南特色农用放线菌资源,以海南白蚁共生放线菌为研究对象,利用平板分离法从采集的健康白蚁体内分离纯化放线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生防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确定其分类地位;平板对峙法研究拮抗菌株的抗菌稳定性、持效性和广谱性;滤纸片法研究抑菌物质的热稳定性。结果从海南白蚁体内分离得到1株拮抗活性较好的放线菌菌株W7,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该放线菌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亲缘关系接近。菌株W7的抗菌活性持久性强,平板接种30 d后仍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抑菌活性,抗菌稳定性好;菌株W7抑菌谱广,对16株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对芒果胶孢霉(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香蕉炭疽霉(Colletotrichum musae)、辣椒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豇豆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on) Fitzp]抑制作用较强,对芦笋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荔枝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抑制作用较弱;菌株W7发酵粗提物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但是抑菌率会随着水浴温度的增高而降低。本文首次对海南白蚁共附生放线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从中筛选得到1株具有抑制多种热带作物病原真菌活性的生防菌株,为高效生防菌剂的研发提供新资源。  相似文献   

14.
对分离自云南昆明感病稗草\[Echinochloa crus galli (L.) Beauv.\]上的病原真菌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和薏苡平脐蠕孢(Bipolaris coicis)开展了防治稗草潜力的评价。结果显示,B.sorokiniana和B.coicis两菌株培养5 d的发酵原液对稗草根长和芽长均有很高的抑制作用,根长最高抑制率分别为99.59%和95.78%, 芽长最高抑制率分别为91.14%和82.13%。两菌株对稗草离体叶片致病性的室内试验表明,菌丝体悬浮液处理5 d后稗草叶片病情指数最高可达100%。两菌株对稗草植株防效的温室试验表明, 菌丝体悬浮液处理稗草7 d后植株下部叶片出现萎蔫症状、脱落及死亡,处理21 d后稗草最高死亡率达到82.67%和80.00%。菌株对作物的安全性试验表明,麦根腐平脐蠕孢对作物的安全性显著高于薏苡平脐蠕孢。作为生防潜力菌株,麦根腐平脐蠕孢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大平疫霉根腐病抗源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修宏  商承伟 《大豆科学》1999,18(2):147-150
本研究在哈尔滨市东北农业大学试验站,呼兰县、佳木斯市及吉林省舒兰市分离到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用菌株H4(分离于东北农业大学试验站)接432份大豆材料。抗源筛选结果表明,98份材料表现为抗病,占22.7%,289份材料表现为感病占66.9%,45份材料为中间类型,占10.4%。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大豆根瘤菌资源抗逆性及生防潜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辽宁省不同地理分布区采集土样并诱集根瘤;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16株根瘤菌.测定其对酸、碱、盐、氨、温度的耐受性和对大豆根部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6株根瘤菌的抗逆性及拮抗活性在不同菌株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菌株Sflb119、Snb126、Snb183对酸、碱、盐、氨、高温、低温,有较强的耐受性,菌株Snb183、Snb204、Snb389、Snb394可有效抑制腐霉菌,菌株Snb183,Snb241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木霉菌MM35、MM7、MM8、MM9、ZT1、ZT2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其中MM7、ZT1和ZT2的孢子悬浮液在104cfu·mL-1和105cfu·mL-1的浓度下对大豆发芽不会产生影响,其代谢产物对大豆发芽没有抑制作用.盆栽试验表明:木霉菌MM7不对大豆幼苗产生致病性,且使株高增加13%.盆栽灭菌条件下研究木霉MM7在大豆根部定殖能力表明:木霉菌MM7可随大豆主根和侧根的生长而不断繁殖,且在土壤表面以下0~5 cm大豆根际土壤中MM7孢子数量明显高于5~10 cm和10~15 cm的土层,随着生育时间的延长,不同土层大豆主根和侧根表面木霉菌数量均可在12 d~22 d之间达到最高值,在根的表面形成保护层,对于大豆苗期病原菌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盆栽条件下,以柑橘砧木枳(Fructus aurantii)幼苗为试验材料,在基质中接种从广西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不同丛枝菌根(AM)真菌菌株,探讨不同AM真菌对枳根系的侵染能力和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于试验的14个AM真菌菌株均能与枳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平均侵染率为36.16%,其中侵染率最高的菌株是黄雷德克囊霉(Redeckera fulvum, Rf),侵染率高达92.83%,侵染率最低的菌株是副冠球囊霉(Glomus coronatum, Gc),侵染率仅为0.23%;接种黄雷德克囊霉、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 Fm2)和副冠球囊霉这3个菌株处理的枳植株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叶柄长均高于CK,是枳的优势菌株,能促进枳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大豆疫霉菌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随机扩增DNA (RAPD)技术分析了15个大豆疫霉菌( Phytophthora sojae)的遗传多样性,并同其它7 个疫霉种的8个菌株进行了比较。运用筛选出的12个引物共获得152个RAPD标记,其中84. 2%具有多态性。通 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疫霉属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幅度为0. 533~0. 783,大豆疫霉菌与其它几种疫霉的遗 传距离相对较远,用引物OPB06扩增到P. sojae种特有的一个RAPD标记; P. sojae种内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 幅度为0. 855~0. 967,亦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该遗传多样性与菌株毒力之间有一定相关性,而与菌株地理来 源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大豆根腐病菌拮抗细菌筛选及抗生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388个细菌菌株,从中筛选对大豆根腐病病原尖孢镰刀菌(Fusaritm oxysporum)、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采用无菌室内点接法初筛,抑菌带大于20mm以上的有12株,通过盆栽防效试验,进一步证明12个菌株中有6个菌株盆栽防治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达到46.0%-78.5%.菌株与病原真菌共培养结果显示,菌株B2、B57、B85和B69使尖孢镰刀菌菌丝干重分别减少51.27%,40.78%、38.87%和34.58%;菌株B57使茄腐镰刀菌菌丝干重减少71.48%.菌株分泌物对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研究结果表明,B57的分泌物对尖孢镰刀菌抑制率最高,3d为82.1%,6d为90.6%;其次是B16,3d为58.8%,6d为5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