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化学氧化脱色工艺,对皂素中色素类杂质的共轭键进行破坏,同时保持皂素的基本结构,从而达到粗提皂荚皂素脱色纯化的目的。以H_(2)O_(2)为脱色剂,通过改变脱色剂用量、处理时间、处理温度等因素,获得了粗提皂素脱色纯化的优化工艺。采用分光辐射亮度计对脱色皂素的颜色进行表征,并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对皂荚皂素的脱色机理进行探究。脱色纯化处理的优化工艺参数为,脱色剂H_(2)O_(2)用量6%、处理时间2 h、处理温度70℃。粗提皂素经H_(2)O_(2)处理后,颜色由褐色变成米黄色,且色泽自然均匀。脱色皂素水溶液的泡沫高度和半衰期均优于粗提皂素,且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适合在洗护、生物医药等高端领域应用。  相似文献   

2.
油茶皂素抑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用溶剂法提取油茶枯饼中的皂素 ,以油茶皂素为材料对大肠杆菌 ,桔青霉 ,黑曲霉 ,金黄色葡萄球菌 ,和 117产朊假丝酵母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表明 :均有抑制作用 ,其中对大肠杆菌和黑曲霉抑制作用较强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制作用。对有效菌的最小抑制浓度在 0 .6 2 5 %以下  相似文献   

3.
Bola型表面活性剂磺化脱氢松香酸二钠盐的表面化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脱氢松香酸为原料,经磺化、中和反应合成了一种非对称Bola型表面活性剂磺化脱氢松香酸二钠盐(DSDA),利用FT-IR、1H NMR及MS对目标产物结构进行确证,采用表面张力法确定了DSDA在303.0K、pH值为10.5时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考察了其在不同NaCl浓度(0~0.50mol/L)下的表面活性.结果表明,DSDA溶液表面张力-浓度曲线出现了一个转折点;一定温度下,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DSDA溶液CMC从25mmol/L降至3.83mmol/L,表面极限吸附量(Г∞)下降,最低表面张力(γCMC)基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了肥皂荚皂苷的水浸提工艺,分析了皂苷的表面活性性能,并对皂苷结构进行了初步表征,结果表明:肥皂荚皂苷水浸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2.0 g肥皂荚果皮粉末,提取温度69℃,提取时间11 h 15 min,液料比10∶1(mL∶g),在此条件下,皂苷得率达26.49%。经过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得到60%乙醇洗脱皂苷和90%乙醇洗脱皂苷,其最低表面张力分别为47.43和35.83 mN/m,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0.35和0.75 g/L,皂苷中总糖分别为58.46%和51.16%。2种皂苷中单糖均为葡萄糖、木糖、鼠李糖和阿拉伯糖等,但单糖含量略有差异。紫外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2种肥皂荚皂苷样品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均为470 nm左右,且均具有皂苷的基本红外特征峰。  相似文献   

5.
以氢化松香、环氧氯丙烷和三乙胺为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法合成氢化松香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反应条件对酯化率的影响,并对合成产物进行结构确认及其表面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微波辐射法合成氢化松香基季铵盐适宜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75 min,微波功率500 W,反应温度80℃,反应物料配比1∶1∶1(物质的量比),产物酯化率为99.66%,阳离子表面活性物质量分数为82.24%.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9.83 × 10-4 mol/L,表面张力为35.7 mN/m,乳化力为20 min,泡沫力为225 mm,泡沫稳定性为175 mm,Krafft点<0℃,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为20.9.微波辐射法与常规加热法相比,反应时间比常规加热法缩短105 min.  相似文献   

6.
以双戊烯为原料,经催化异构及D-A加成合成了萜烯马来酸酐,萜烯马来酸酐再分别与不同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400,600,1 000,2 000,4 000)反应,合成了5种聚萜烯马来酸酐聚乙二醇酯高分子表面活性剂(Ⅰ~Ⅴ),用红外光谱仪和凝胶色谱仪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聚合度(DP)、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张力(γ_(CMC)),乳化性能(EP),泡沫性能(FP)和亲水亲油平衡值(HLB)等表面活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物Ⅰ、Ⅱ、Ⅲ、Ⅳ和Ⅴ的CMC值分别为6.5、2.1、2.7、3.3和5.5 g/L,γ_(CMC)分别为42.0、38.2、39.8、42.1和33.7 m N/m。随着聚乙二醇分子质量的增大,CMC及γ_(CMC)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DP先增大后减小,产物Ⅱ聚合度最大,为4.9;EP逐渐降低,产物Ⅰ乳化性能最好,达到780 s;HLB逐渐增大,亲水性增强。  相似文献   

7.
以腰果酚环氧化物与CO2反应合成了新型腰果酚环碳酸酯及3种含氨基甲酸酯链段的季铵盐衍生物,并采用IR、1H NMR及13C NMR等方法表征了腰果酚环碳酸酯及其季铵盐衍生物的化学结构.研究了此类季铵盐衍生物的表面张力、乳化力、泡沫性能等,测定了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及其饱和吸附量(Tmax)、最小分子截面积(Amin).实验结果表明,3种季铵盐衍生物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8.55、6.97、11.93 mg/L,相应临界胶束浓度下的表面张力分别为26.67、25.32、38.92 mN/m,Гmax分别为0.384、0.345、0.217 mol/m2,Amin分别为4.3×10-6、4.81×10-6、7.65 × 10-6 nm2.产物乳化性能、起泡能力较强,泡沫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8.
以脱氢枞酸、脱氢枞胺马来酸、丙烯海松酸、马来海松酸为原料,分别与胆碱反应合成了4种松香基胆碱季铵盐表面活性剂(Ⅰ1~Ⅳ1),同时分别与四甲基氢氧化铵反应合成了4种不含羟基松香基四甲基氢氧化铵季铵盐表面活性剂(Ⅰ2~Ⅳ2)。采用IR、1H NMR及13C NMR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并对其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张力(γCMC)、乳化性能、泡沫性能、亲水亲油平衡值(HLB)等表面活性及抑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Ⅰ1、Ⅱ1、Ⅲ1和Ⅳ1的CMC值为6.9、2.0、3.8和8.0 mmol/L,对应γCMC为37.9、35.1、40.0和42.4 m N/m;Ⅰ2、Ⅱ2、Ⅲ2和Ⅳ2的CMC值为9.4、5.2、6.2和10.0 mmol/L,对应γCMC为39.7、39.0、43.1和45.1 m N/m。通过比较可知,带有羟基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和γCMC均小于相应不含羟基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说明羟基的存在能够提高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8种松香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均大于18,具有较好的亲水性。表面活性剂Ⅱ1起泡性较好,起泡高度达到202 mm,5 min后对应的泡沫高度为165 mm。季铵盐Ⅲ1、Ⅲ2、Ⅳ1和Ⅳ2对表皮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为2 mg/L,优于市售的新洁尔灭和氨苄青霉素钠。羟基的存在对松香基季铵盐的抑菌性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造纸废液中回收的碱木质素为原料通过与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的烷氧化反应,合成了木质素聚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得到的产物在不同pH值条件下均具有较好的溶解性,使用红外光谱分析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使用紫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产物中木质素的含量,并对其表面活性、亲水亲油平衡(HLB)值、浊点、增容性等性能进行了测试.当 n (木质素羟基)∶ n (环氧丙烷)为1∶10,产物对苯的增容性能为0.75mL/g,泡沫高度110mm,HLB值为14.7,浊点为42.7℃,木质素聚醚质量分数2.5%时,表面张力可达到37.0mN/m,测试数据证明合成的木质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10.
以改性松香马来海松酸为原料,通过D-A加成、酰亚胺化等一系列方法合成了一种含偶氮苯基团的松香基表面活性剂4-马来海松酸乙酯基偶氮苯酚钠(E-MPA-AZO-Na),并采用FT-IR和NMR表征其化学结构,通过采用表面张力法、尼罗红(NR)荧光探针法和偏光显微镜分析了它的表面活性和泡沫性能。研究结果表明:E-MPA-AZO-Na的临界胶束浓度(Ccmc)低至0.035 mmol/L,达到Ccmc时的表面张力(γcmc)为47.11 mN/m,最小截面积(amin)为1.35 nm2,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E-MPA-AZO-Na的浓度为0.375、 0.750和1.500 mmol/L时均可形成稳定的泡沫。随着浓度的增加,E-MPA-AZO-Na的发泡性越好,泡沫粒径越小,形成的泡沫也越稳定;各浓度对应的泡沫半衰期分别为1 292、 1 770和2 534 min,具有突出的稳泡性能。  相似文献   

11.
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为无患子科无患子属落叶乔木,果皮中含有大量的皂甙,是具有较大开发前景的表面活性物质.实验使用不同方法提取无患子皂甙,对比不同溶剂的提取效果,从安全生产、环保、成本控制等考虑,可选择纯净水作为提取溶剂(提取率50.96%),浸泡时间为3天.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用单株系材料对盾叶薯蓣栽培年限、生长发育时期的根状茎皂素含量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盾叶薯蓣栽培2年后皂素含量较高;在生长发育期间,以10~12月和翌年的1~4月皂素含量较高;最适采收期为第2年的10月到第3年4月.  相似文献   

13.
以微波预处理水浸取茶籽油后的茶粕为原料,采用超声波—乙醇法,通过因素分析及正交试验,研究皂素的提取并获得了最佳工艺,为微波预处理水浸取茶籽油技术应用延伸提供理论依据,提升该技术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无患子果皮皂苷含量近红外光谱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果皮皂苷含量的快速检测模型,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采自浙江省天台县145份无患子果皮的皂苷含量进行检测。并依据近红外吸收光谱与HPLC测定数据的相关性,建立2个果皮皂苷含量估测模型,并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预测和评价。结果表明:A组(完整果皮)和B组(粉末状果皮)光谱数据分别基于"SNV+1stderivative"和"MSC+1st derivative"预处理法并利用PLS构建的光谱模型表现最佳,模型可靠性最强,预测精度最高,其中B组光谱数据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明显优于A组。基于A组和B组建立的模型与HPLC法的测量结果相关系数分别为0.654和0.993,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0.982和0.294。以B组样品建立的模型基本可以代替HPLC法使用,而以A组样品建立的模型可用于测定精度要求不高、比较珍贵或样品量较少的样品。  相似文献   

15.
从湖北省郧阳地区采集的绞股蓝全草中分离了一种新型的绞股蓝皂苷,经鉴定其结构为19-羰基-21,23-环氧-3β,20(S),21(R)-三羟基达玛-24-烯-3-氧-{[α-吡喃鼠李糖基(1→2)][β-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阿拉伯糖苷}。  相似文献   

16.
油茶饼粕制备茶皂素与活性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油菜饼粕的化学成分、制备茶皂素和活性炭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菜饼粕中主要含粗蛋白、糖类、油脂茶、茶皂素等;用水和乙醇提取所得的茶皂素质量基本符合要求,结晶茶皂得率为5%-7%,用去皂素饼粕制备的活性炭产率和质量均较好。  相似文献   

17.
攸县油茶皂素积累和油脂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年生育周期的进程,攸县油茶种子皂素含量不断减少,种子含油量不断增加;果壳皂素含量不断增加,果壳含油量变化不大。种子中皂素含量的减少和亚油酸、棕榈酸含量的减少是一致的;含油量的增加和油酸含量的增加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引言 自从1950年Arregnin和Bonner以生产橡胶为目的培养橡胶愈伤组织,特别是细胞液体培养成功以来,随着近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物生产化学物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利用药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培养物来生产其药效成份,更引起各国的极大关注,致使它发展成为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应用上的两大主流之一。正如各国学者们所评论的,这种技术在工业上生产有用的自然物质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有可能发展成为新兴的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19.
茶皂素提取新工艺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介绍茶皂素水提法新工艺。工艺流程:浸提→分离→沉淀→再分离→浓缩;确定最佳工艺参数。茶麸与水比例为1:5,浸提水温30-35℃,浸提时间为2小时,浸提次数为2次(第二次浸提液可作为下一批原料的浸提用水);浸提液和茶粕的分离采用离心分离技术,解决了常规水提法分离难的问题;采用真空浓缩,蒸发温度控制在50-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