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邱益水 《百姓》2005,(2):45-48
成都人在麻将牌里玩出了生存的精髓,玩出了生活的韵味,玩麻将的成都人铸就了成都的城市性格.  相似文献   

2.
茶馆是成都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成都成为茶馆产生和发展的典型.茶馆经济得益于商业的繁荣和兴盛的饮茶之俗,而茶文化在茶馆经济的推动下得以形成和发扬.成都茶馆具有商业性、大众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显著特征,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经济与文化经验.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发挥成都茶馆的经济与文化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使其在现代生境中健康发展,是颇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成都茶馆     
(一)引子到过四川成都的人,都会记得这样的名句:“一去二三里,茶馆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不仅是今天成都花园般城市的风情写照,而且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也就有“花重锦官城”的赞誉了。成都人爱花,民间花朝、花市、花灯、花会相沿至今。如今的成都,大街上花坛花榭,锦簇多姿,楼顶阳台,花枝招展,处处洋溢着盎然春意。成都人也爱品茶,花前小坐,一壶香茶,品茗话旧,畅叙情怀。成都的茶馆,也就在成都人爱茶中应运而生,而且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多少年来  相似文献   

4.
吴家阔 《农业考古》2000,(2):182-182
中国茶馆结缘于东晋,创立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久远。至唐宋时期已有不少地方城镇开设茶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坊(摊)已十分普遍了。到了明清时期,饮茶风盛,茶馆茶楼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茶馆的布局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逐渐形成各自风格流派,而延续至今。在中国茶馆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成都茶馆更是久远非浅了。“天下茶馆数中国,中国茶馆数成都。”据当时成都茶社业统计,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成都有大大小小茶馆达700余家,据说当时最大的茶馆“华华茶厂’设有三厅四院,坐椅千余,一年四季茶客如云,门庭若市,十分壮观。 成都…  相似文献   

5.
童行 《农业考古》2019,(2):58-62
成都茶馆受百方文化之浸染,感浩荡时代之号召,经千年之演变,历诸家之考量,归于大成,成为古老而繁华的蜀城的一大象征。而朔本追源,从中国传统文化——诸子百家的不同学说、观念出发,可以再叩历史时空的大门,探索成都茶馆文化的本质,呈现独有千秋的巴蜀文化的重要横切面。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茶     
有一文艺单位,想在上海开爿艺术茶馆,取名“鲁迅茶馆。”。上海的“鲁迅茶馆可与北京的“老舍茶馆”齐名。一来,鲁迅、老舍都是文艺界著名人士。二来,上海是鲁迅长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可说是鲁迅的“第二故乡”),三来鲁迅生前十分爱喝茶。他一边品茗,一边构思佳作,在他的日记中,就有买茶、赠茶及外出饮茶的记载。鲁迅对品茗有一论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馆之多,冠盖全球;茶馆名堂之多,绝无仅有,堪称世界之最。笔者今就民国时期的茶馆略作一叙。民国时期,既有遍布山野乡村的茶铺、茶棚、茶寮、茶摊、茶店,亦有星罗棋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茶园、茶楼、茶社、茶厅、茶室、茶馆、茶座、茶舫。在这不计其数的茶馆中,既有专卖粗茶水的野茶馆,亦有卖茶又卖点心酒菜的茶酒馆(北京人又称之曰荤茶馆);既有说评书唱鼓词的书茶馆,亦有供茶客品茗对弈的棋茶馆;既有歌女卖艺的清唱茶社,亦有兼唱小戏的茶厅(以南京下关和夫子庙的最为有名);既有供生  相似文献   

8.
进茶馆的人和进茶楼的人川上日在茶馆里清坐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人,他们或老或少,但一律十分的从容,他们徐徐用茶盖拔开飘浮在廉价“成都三花”或“后山花茶”上的几根茶梗和可有可无的话题,良久良久,才浅浅饮一口清淡的茶水;如果还愿意花费几文闲钱的,面前便会摆...  相似文献   

9.
清代民国时期的茶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茶馆是一种商业性专用饮茶场所,主要供客品茶、吃茶点、休息、娱乐、联络感情、沟通信息(1).茶馆是中国特有之物,它特别发达,与"酒肆"、"酒坊"一样深受中国民众青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根据茶馆经营方式和特点,茶馆也被称为茶肆、茶坊、茶楼、茶邸、茶房、茶舍、茶亭、茶厅、茶座、茶社、茶棚、茶寮、茶室、茶屋、茶居、茶铺、茶店、茶居、茶园、茶舫、茶船、茶担、茶桌等,称谓丰富多彩.茶馆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市场上已有茶水出售.  相似文献   

10.
安明霞 《农业考古》2004,(4):237-238
人们一向认为老舍茶馆就是"品茗听戏"的地方,如今又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今年以来,再到老舍茶馆,就会发现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仍然保持三楼西边大厅的品茗听戏外,东边大厅的大碗茶酒家还增加了茶宴,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二楼开办了老舍茶馆前门四合茶院、大碗茶茶庄.许多人的直觉是,老舍茶馆在逐渐壮大.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在中国提起茶馆、茶艺馆来,一般人都会知道,那是:休闲娱乐喝茶,说茶品茶,搞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学术活动的地方。如今它已遍布全国城市和乡镇。出现这么多的茶馆、茶艺馆,在上世纪五十代后期的一段时间里,那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梁嘉 《百姓》2005,(2):42-45
小时候看<三国>,被罗贯中笔下那些古奥的地名和对武将们神勇的打扮所倾倒,我总把张飞夜战时身后城堞上遍列松枝火把、"星垂野阔"下的城市误认为成都!待到后来能够把地名和实体联系起来了,我对"成都"的这个误读却没有改变,它时不时还会在夜深人静时从意识深处跳出来,干扰我对现实成都以及在成都的人们的生活由表象到本质的认识.对成都"麻将"以及麻将背后所代表的成都生活的谬见即是一例:我总无端地认为"麻将"起源于三国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茶馆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古代茶馆考论北京大学刘学忠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明代以后始称茶馆,张贷《陶庵梦忆》中即称茶馆,《儒林外史》中多称茶馆,清代以后,就惯称茶馆了。它是一种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茶馆起于何时,史料无有明确记载。汉时王褒《僮约...  相似文献   

14.
从茶馆到茶艺馆 ,中间一个字的横插 ,历经了一千多载。饮茶的起源 ,众说纷纭 ,未有定论 ;茶馆的源起 ,是莫衷一是 ,尚需博考。心契美好的中国人 ,情愿把它们归功于远祖神农氏与一善心老妪。因而 ,茶馆自其雏形起 ,就带着中国人独有的神奇风情。但不管怎样 ,“在那古老的或稍有装潢的茶厅里 ,一壶绿茶 ,两三朋侣 ,身体歪斜着 ,谈的是海阔天空的天 ,一任日影在外面慢慢地移过” ,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了 ,“的确 ,再没有比茶馆更能够充分地表现出东方人那种悠闲、舒适的精神了。”(钟敬文先生语 )中国的茶馆 ,萌芽于西晋 ,…  相似文献   

15.
丁文 《农业考古》2015,(2):92-97
茶馆是以茶为媒介的休闲文化空间,它不仅仅是商业服务性质的专用饮茶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和交际的地方。无论是何地的茶馆,皆有其共通之处,那便是一个"闲"字。茶馆的经营项目围绕休闲而展开,茶馆的经济生长点是休闲,茶馆的繁荣依托休闲经济的规模;茶馆的文化是休闲文化,因此,茶馆的品位取决于休闲的品位。  相似文献   

16.
明治维新后,许多日本人来华游历,其中一些爱茶人士,将茶馆作为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窗口。他们亲入茶馆,在品茶的同时,还认真考察茶馆的风格、氛围,甚至茶馆的收费情况。部分人还对茶馆中的商业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归日后,他们记录了自己的见闻,为我们研究晚清茶馆和茶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周龙章 《农业考古》2004,(2):147-148
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的始源也在我国。我国饮茶风尚却始于巴蜀。从王褒《僮约》中家僮要求家中煮茶,又要去武阳买茶到成都出卖营利的记载。由此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一带的饮茶之风已相当普及。西晋付成《司隶教》记及:“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欧其器具,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婊,独何哉”。这是我国有关出卖煮好的茶的最早记载。如今蜀茶馆林立、比比皆是。这位“蜀妪”应为我国茶馆业的鼻祖。明代时,以人顾云农说:“除烦去腻,川人因不可一日无茶”。可见四川人自古以来对饮茶的爱好。  相似文献   

18.
漫话常熟茶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熟人爱好品茗,俗称“吃茶”,在生活中已形成一种风俗。无论城市乡村,无论雅人俗士,都喜欢到茶馆里去吃茶。在民间,甚至把那些不上茶馆吃茶的人,说成是不象个男子汉,不上台盘的人。因为吃茶人多,茶馆业十分发达,生意兴隆。常熟人吃茶讲究清静、幽雅、舒适、享受,很有自身的特色。茶馆的选址与命名常熟茶馆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在清朝中叶就有茶馆的开设。在民国七年(1918)发行的《常熟指南》上说,常熟城里有茶馆六十行。就是一个小镇,也有四、五爿;较大的集镇,有十余爿之多。茶馆能否开得兴旺,与馆址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在这方面,茶馆老板是动了脑筋的。纵观常熟茶馆,在  相似文献   

19.
源于晋唐的中国茶馆,历经1700多年的流变发展,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休闲娱乐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茶坊、茶肆到茶馆、茶艺馆、茶会所,再到如今盛行的茶书院,品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正逐渐从公共空间向个人空间发展,这也是当下茶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和走向。本文拟以杭州地区的茶馆、茶会所等茶空间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进化过程,对于进一步促进茶业发展,弘扬茶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林娟 《农业考古》2007,(2):149-149
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就将“喝茶”当作日常生活中的一件要事来看待。如今,市面上茶馆林立,茶叶店如雨后春笋,便是国人崇尚“茶生活”的佐证。若要问福建什么茶好卖?不消说,是乌龙茶、武夷岩茶、绿茶、普洱茶。红茶相对冷门,可港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