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优化平贝母总生物碱提取工艺,分析不同新炮制品的总生物碱变化情况,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平贝母总生物碱提取工艺:采用传统中药的炮制方法(醋炙、酒炙、姜炙、蜜炙)加工平贝母新产品。结果75%乙醇提取2次。每次提取时间2h,总生物碱得率最高;与传统加工品中的总生物碱含量(0.191%)相比,醋炙、酒炙分别为0.242%、0.204%:姜炙、蜜炙分别为0.186%、0.167%。结论平贝母中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为:75%乙醇提取2次,每次提取时间2h。醋炙、酒炙能有效地提高平贝母的有效成分含量;姜炙、蜜炙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不同产地平贝母营养元素、有效成分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平贝母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和平贝母道地药材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指导,对东北三省9个不同产地的平贝母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有效成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平贝母中的N、P、K、B、Ca、Fe、Mg、Mn、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7420mg/kg、4440mg/kg、18500mg/kg、6.0mg/kg、1310mg/kg、610mg/kg、1160mg/kg、30mg/kg、160mg/kg,Cu、cd、Pb、Hg重金属含量不超标。9个不同产地之间的平贝母总生物碱含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K、Hg和含量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B、Ca、Fe、Mg、Mn、Zn、N、P、Cu、Cd、Pb和总皂苷含量的差异不显著。所有平贝母鳞茎营养元素和总生物碱含量无相关性,只有K元素和总皂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以模拟线性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培养条件对平贝母愈伤组织生长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光暗培养、氮源比例、碳源种类、蔗糖浓度、磷酸盐浓度作为影响因子进行愈伤组织培养.结果 光培养条件、NH4+∶NO3-=1∶1、蔗糖4%、磷酸盐浓度1.5mmol· L-1时,平贝母愈伤组织生长较快、总生物碱积累较多,结论 培养条件对平贝母愈伤组织生长和总生物碱积累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结合大豆育种实际工作,设置低蛋白×低蛋白、低蛋白×高蛋白2种不同类型的大豆杂交组合,先后对各组合类型后代单株及后代品系蛋白质、油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杂交亲本蛋白质含量通过杂交后代群体对后代品系蛋白质含量特征有显著的影响,亲本蛋白质含量与后代品系蛋白质含量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大豆杂交亲本组合类型对后代品系蛋白质含量有显著的影响。试验明确了大豆杂交后代群体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过程以及选择作用对后代品系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为大豆蛋白质育种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Wx基因变异对小麦籽粒胚乳质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Wx基因变异与小麦籽粒胚乳的关系,以玉米花粉诱导扬麦10号(角质胚乳品种,非糯小麦)与糯质供体Waxy C杂种F1产生的不同Wx基因变异类型的55个双单倍体系以及以扬麦9号(粉质胚乳品种)与不同糯质供体亲本杂交、回交育成的12个糯小麦品系为材料,研究了Wx基因变异对籽粒胚乳质地的影响,同时测定了12个不同来源的粉质胚乳糯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角质胚乳品种扬麦10号与粉质胚乳糯质供体Waxy C杂交获得的3个糯质品系籽粒角质率分别为26%、38%和74%,非全糯质品系的角质率都在90%以上;粉质胚乳品种扬麦9号与不同糯质供体亲本杂交或回交产生的糯质品系籽粒胚乳都表现为粉质.说明3个Wx基因同时发生变异会导致籽粒角质率降低,而部分Wx基因变异类型之间及其与Wx基因正常类型之间胚乳质地无显著差异.12个不同组合的糯小麦品系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3.79%,显著高于非糯质供体亲本扬麦9号、扬麦12、扬麦16和扬麦158的平均值(12.60%),表明糯质小麦胚乳表现为粉质不是由蛋白质含量低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以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中25个新品系(11个黄白化新品系和14个绿叶新品系)为研究对象,观测茶树新梢生物量、生育期、叶片功能性状及光合性能,并分析两类茶树新品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母本白鸡冠相比,25个新品系新梢生物量均增加(15号和24号除外),增幅为25.0%~106.25%,一芽三叶期提前(早、中生种比例达84%);黄白化新品系叶片面积(LA)和比叶面积(SLA)明显增加,干物质含量(LDMC)则明显降低,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绿叶新品系叶片面积(LA)和光合色素指标均明显增加,其他指标变化趋势不明显。此外,黄白化新品系叶片的LA和光合色素指标平均值显著低于绿叶新品系,而叶片的SLA、Chla/Chlb和Car/Chl比值平均值显著高于绿叶新品系。黄白化新品系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仅为绿叶新品系的42.29%,但各项光合性能指标并未下降(只有3号和6号光合色素过低时显著下降),说明该黄白化新品系在一定叶绿素含量范围内,单位叶绿素的光合效率较高,可能是对叶绿素含量低的一种生理补偿,有待进一步从生理和分子方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菊芋品系R3、R4、B1、B5、B8中菊糖的含量,其中,以蒽酮-硫酸法显色测定总多糖,以DNS法显色测定了还原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菊芋品系间菊糖含量为8.37%~16.78%,品系间差异极显著,品系R4的菊糖含量最高,达16.78%。  相似文献   

8.
设置"高油×高油"、"中油×高油"和"中油×低油"3种组合类型,对各组合类型后代品系油分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了大豆不同亲本组合对后代品系油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杂交组合亲本油分含量通过杂交后代群体对后代品系有显著影响,亲本油分含量与组合后代品系油分含量呈正相关。不同油分含量的大豆杂交亲本组合类型对后代品系油分含量有显著影响,同时受人为选择方式的影响。试验明确了大豆杂交后代群体油分含量的遗传过程及选择作用对后代品系油分含量的影响,为大豆品质育种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平贝母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用薄层色谱法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平贝母以及不同品种贝母和伪品之间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的平贝母在薄层色谱上并无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品种贝母和伪品之间在色谱上则有着明显的差异,为平贝母药材鉴别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给糯小麦品种选育及其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以扬麦158为对照,测定了20个糯小麦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蛋白质等籽粒品质性状和淀粉糊化特性。结果表明,19个近几年育成的糯小麦品系的株高等主要农艺性状均较早期育成的品系安农糯1有所改良,ANW1032、ANW10600、ANW10601、ANW10606、ANW610、ANW10612等6个品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已达到对照品种水平。供试糯小麦品系的直链淀粉含量为0.14%~6.95%,蛋白质含量、总淀粉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相对较高,沉降值较低,硬度上均表现为软质小麦。糯小麦品系的峰值时间比对照品种低2.3min以上;20个糯小麦品系中,有5个品系的高峰黏度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所有供试糯小麦品系的最后黏度和反弹值均显著低于对照品种;除安农糯1外的19个糯性系的低谷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品种;糯小麦品系具有高稀懈值;糊化温度在糯性系间及其与对照品种间变化不大。综合分析表明,ANW1032、ANW10600、ANW10601、ANW10606、ANW610、ANW10612等6个品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1.
紫叶水稻苗期叶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紫叶水稻苗期叶色的遗传研究牟同敏,李春海,杨国才,卢兴桂(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武汉430064)关键词:遗传分析;叶色;紫叶水稻GeneticalStudiesonSeedlingLeafColorinPurpleRice¥MouTong...  相似文献   

12.
茶树紫色芽叶的呈味特征及降低苦涩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群体品种常见的紫色芽叶所制成的绿茶苦涩味明显。分离测定了茶树紫色芽叶主要苦涩味特征成分,用苦涩味阈值和苦涩味指数定量评价了各成分的呈味特征。结果表明,茶树紫色芽叶花青素含量高达1.14%,紫色芽叶中花青素和儿茶素的含量分别是绿色芽叶的57倍和1.13倍,花青素和儿茶素含量较高是其苦涩味较强的主要原因。茶叶苦涩味成分阈值的大小顺序为:咖啡碱(0.30)<花青素(0.40)<儿茶素(0.80);以苦涩味指数评价成分对紫色芽叶苦涩味实际影响大小顺序为:儿茶素(3.32)>咖啡碱(2.13)>花青素(0.57)。研究还表明,在紫色芽叶加工绿茶的过程中,添加约0.2%的酪蛋白具有降低苦涩味的作用,可使品质得到改善,使茶汤中多酚类浓度降低19.5%,苦涩味指数由3.70降至2.98,由此提供了一种降低紫色芽叶苦涩味的技术途径。采用多酚-蛋白复合反应模型,提出了用相对沉淀率(RA)作为酪蛋白对多酚类物质的苦涩味抑制能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中国福建、云南、台湾和巴西来源金线莲的生长与品质差异,结果表明:金线莲生长情况来源地优劣顺序:台湾>福建>巴西>云南;多糖含量:福建(台湾)>巴西>云南;总黄酮含量:福建>云南(台湾)>巴西;总生物碱含量:云南(巴西)>福建>台湾;氨基酸含量:云南>巴西(台湾)>福建。金线莲产量与茎粗和叶片数呈显著正相关,生物碱含量与茎粗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籼稻紫叶材料hrd1来源于特籼占13与02428杂交后代。农艺性状考察表明,籼稻紫叶种质hrd1紫色性状表现稳定、叶绿素含量正常,其株高较矮、分蘖中强、柱头双外露率极高,农艺性状较优良。以hrd1为母本与11个水稻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对杂种F1及亲本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hrd1与11个品种杂交F1在主要农艺、经济性状上都表现了较强的杂种优势,特别是单株穗重杂种优势表现突出。该种质在标记性状转育和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迎  陈青  梁晓  伍春玲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10):2898-2903
为筛选适宜的叶面肥种类,促进金钗石斛生长和提高其品质,以海南林下栽培的金钗石斛为试材,采用喷雾处理的方式,研究3种化学叶面肥和3种有机叶面肥对金钗石斛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施肥处理均增加了金钗石斛的分蘖数、叶片数、茎节数、茎粗和株高,不同程度提高了金钗石斛的鲜重、干重、干鲜比和叶绿素含量,同时也提高了金钗石斛多糖和总生物碱含量,因此喷施叶面肥有利于促进金钗石斛生长和改善金钗石斛品质。3种化学肥料中,沃生促进金钗石斛生长和改善金钗石斛品质的性能优于磷酸二氢钾,其次是碧护;与对照相比,沃生显著提高了金钗石斛的茎粗、鲜重、干重、叶片SPAD值、多糖和石斛总生物碱含量,增长率分别达到21.87%、35.68%、39.50%、7.96%、15.01%和9.89%。3种有机肥料中,黄腐酸钾促进金钗石斛生长和改善金钗石斛品质的性能优于杜高活力藻,其次是海岛素;与对照相比,黄腐酸钾显著提高了金钗石斛的茎粗、鲜重和干重,增长率分别达到20.68%、28.39%和34.50%。因此,沃生和黄腐酸钾对金钗石斛生长和品质改善明显,可以作为海南林下栽培金钗石斛的叶面肥。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人工繁殖的方法,进行暹罗斗鱼蓝色系、紫色蝶翼系内的杂交试验,分析品系内杂交组合的体色分离比例。结果表明,土耳其绿色、皇室蓝色和铁锈蓝色在F2中个体的分离比例为1∶2∶1,断定F1和F2代中的皇室蓝色均为杂合体,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孟德尔分离规律,土耳其绿色与铁锈蓝色之间为不完全显性关系。紫色蝶翼系斗鱼皮肤的红色和黄色,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全部为红色,F2中红色与黄色的个体分离比例为3∶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红色由显性基因控制,黄色由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将34份果蔗资源依蔗茎颜色分类研究氨基酸等具保健功能在内的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3种类型果蔗纤维份含量为7.52%~9.88%,蔗糖分为12.95%~14.55%,出汁率为70.05%~72.23%;其中紫色果蔗纤维分较低,单茎重较重,蔗糖分适中,品质性状良好。三类果蔗的氨基酸总量为349.963~455.965 mg/hg,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量的16.153%~18.536%,紫色果蔗氨基酸总量最高,且其药效氨基酸分别比黄绿果蔗、绿色果蔗高12.8%、20.8%,γ-氨基丁酸亦分别比黄绿果蔗、绿色果蔗高9.94%、5.49%,精氨酸含量比黄绿果蔗、绿色果蔗高4.01%、6.05%。3种类型果蔗铁含量相当,而紫色果蔗钙含量最高,黄绿果蔗锌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探究茶树不同嫩度的嫩枝插穗根系和地上部生长适宜的生根剂处理时间及内源激素水平,本试验以3年生台茶12号嫩枝为试验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析了嫩梢不同部位IAA、ZR、GA3和ABA含量,同时研究了生根剂处理时间对插穗茎基部激素含量和茶苗扦插快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茶树嫩枝顶部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梢(BL1)、半功能叶(L2)、第1片功能叶(L3)及其茎段(S1)、第2片功能叶(L4)及其茎段(S2)、第3片功能叶(L5)及其茎段(S3)、第4片功能叶茎段(S4)中,叶片内IAA和ABA以第2片功能叶含量最高,ZR以第3片功能叶含量最高,GA3含量则随叶片成熟度增加而增大。茎段S1—S3中IAA含量显著高于S4,而ABA含量则为S1显著高于S2—S4。浸泡100βmg·L-1 ABT-1号生根剂会显著提高插穗茎基部IAA含量,并使IAA/ABA和(IAA+ZR+GA3)/ABA值增至1.0左右,从而有利于生根。其中,保留顶梢带1片和2片功能叶的插穗(F1-1、F2-1)在浸泡生根剂前期1βh内IAA含量快速增加,且IAA/ABA和(IAA+ZR+GA3)/ABA值可增至1.0以上,其他插穗则在浸泡生根剂4βh后上述3个指标达到最大值。F1-1、F2-1浸泡生根剂0.5~1βh,摘除顶梢带1片功能叶的插穗(F1-2)浸泡生根剂4βh,F2-2、F3-1、F3-2浸泡生根剂3~4βh,IAA含量达到较高水平,而且IAA/ABA和 (IAA+ZR+GA3) /ABA值可增至1.0左右。出苗时,平均根系活力、平均生根条数和平均茎粗增加值的最大值出现在浸泡生根剂0~2βh内,其他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情况以浸泡生根剂4βh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