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与蓝身大斑石斑鱼(E.tukula,♂)杂交后代(简称金虎石斑鱼)和棕点石斑鱼的低氧耐受能力,采用封闭式呼吸室测定棕点石斑鱼和金虎石斑鱼幼鱼的耗氧率与窒息点,在正常溶氧[(5.71±0.31)mg/L]和溶解氧下降至4.0 mg/L、3.0mg...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20对石斑鱼微卫星引物对金虎斑[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蓝身大斑石斑鱼(E. tukula) (♂)]及其父母本进行微卫星分析,从分子水平对金虎斑及其双亲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215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38 6;棕点石斑鱼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最多(4.367 9),金虎斑次之(3.370 6),蓝身大斑石斑鱼最少(2.412 8);蓝身大斑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和金虎斑3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85 5、0.474 9和0.473 6,PIC分别为0.491 9、0.645 3和0.555 1;3种石斑鱼群体群内近交系数(Fis)、总群体近交系数(Fit)、遗传分化系数(Fst)和基因流(Nm)平均值分别为0.228 0、0.344 1、0.150 4和1.411 9,群体间分化较大;采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分析图显示,金虎斑与棕点石斑鱼先聚为一类,二者亲缘关系更近。研究表明,金虎斑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表现,在遗传学方面可进行杂交石斑鱼进一步选育及杂种优势研究。  相似文献   

3.
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和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地理分布、繁殖时间和温度等方面的生殖隔离。本研究利用蓝身大斑石斑鱼冷冻精子与棕点石斑鱼卵人工授精,在水温为30℃、盐度为20的条件下培育,对其胚胎发育、胚后变态发育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利用显微镜和解剖镜拍摄、记录胚胎发育和变态发育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序,统计了杂交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并对鱼苗生长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杂交受精卵经过1037 min完成胚胎发育。原肠早期,在胚层一侧就形成了胚盾,神经管在胚孔封闭时也开始出现,在视泡和耳囊发育的同时,克氏囊(末球)也开始形成。在心脏跳动之前,胚体先开始抽动,当977 min肌节发育到23对时,心脏开始间歇性的跳动,间歇时间24~40 s,心率98次/min;发育到1018 min时,间歇时间变短,心率约为93次/min;之后间歇性现象消失,心跳频率达到93次/min,这些现象在以往鱼类胚胎发育资料中均无记载。变态发育的典型特征是三叉棘的生长和退化,杂交幼鱼3 mm (10 d)时,形成背鳍棘和腹鳍棘;全长21.5 mm (35 d)时,三叉棘退化,完成变态发育;55.3 mm (45 d)时,表型特征与成体相似。冷冻精子的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分别为(76.67±5.77)%、(85.67±5.13)%和(6.33±1.54)%,与新鲜精子无显著差异(P<0.05)。鱼苗65 d时,体长达到8.89 cm,杂交后代体色趋于一致,且生长速度快;1龄时,平均全长和体重分别达(32.58±1.60) cm和(559.76±80.85) g。对比养殖实验显示,1龄棕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体重是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后代的1.63倍,全长为1.24倍;这一时期的生长方程为W=0.0311L2.8079,R²=0.9886。研究结果表明,蓝身大斑石斑鱼和棕点石斑鱼杂交胚胎和胚后发育不存在遗传障碍,后代受精率和孵化率高、畸形率低,具有生长快杂交优势,为2种石斑鱼杂交育种和苗种大量培育提供了一定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母本棕点石斑鱼、杂交“金虎斑”和杂交珍珠龙胆的肌肉营养成分并比较其差异,实验采用常规方法,依据国家标准对棕点石斑鱼、杂交“金虎斑”及珍珠龙胆肌肉中的水分、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脂肪酸和10种矿物元素的组成与含量进行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3种石斑鱼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9.0%、20.2%和16.8%;3种石斑鱼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指数、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8.10%、18.53%、16.01%),(7.52%、7.70%、6.32%),(88.20、84.80、88.30)和(6.92%、7.13%、6.10%);3种石斑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0%、4.2%和2.4%,其中珍珠龙胆DHA+EPA的含量为24.02%,杂交“金虎斑”DHA+EPA的含量为23.56%,棕点石斑鱼DHA+EPA的含量为22.76%;5种常量元素Na、K、Ca、Mg、P和5种微量元素Fe、Mn、Cu、Zn、Se均有检出。研究表明,棕点石斑鱼、杂交“金虎斑”及珍珠龙胆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矿物元素,是具有较高食用价值的优良海水养殖品种。其中杂交“金虎斑”在一些营养指标中明显高于母本棕点石斑鱼。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杂交种“金虎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pinephelus tukula ♂)和母本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的卵巢发育和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变化,对10、18、24、36月龄的金虎石斑鱼和棕点石斑鱼进行了卵巢组织切片,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中的雌二醇(E2)、11-酮基睾酮(11-KT)、睾酮(T)、孕酮(P)含量。结果显示,杂交种金虎石斑鱼卵巢正常发育,没有出现卵母细胞萎缩、退化的现象,且36月龄时金虎石斑鱼卵巢发育至Ⅲ期早期,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体积明显增大,核仁多位于核膜外侧。棕点石斑鱼卵巢发育较快,36月龄时卵巢已发育至Ⅲ期末期,卵母细胞与核体积进一步增大。卵膜外又形成了一层滤泡膜,形成双层滤泡膜结构。金虎石斑鱼与棕点石斑鱼血清中E2、11-KT、P的水平变化趋势相似,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24月龄时达到最大,但棕点石斑鱼高于金虎石斑鱼。金虎石斑鱼血清中T的水平与其他性类固醇激素变化一致:在24月龄时达到最大,在36月龄时显著下降,而棕点石斑鱼血清中T在36月龄时依然维持和2...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5月28日,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楼宝研究员、浙江海洋大学吕振明教授、宁波大学蒋霞敏教授三位专家对浙江省舟山市水产研究所承担的2017年浙江省农林渔业经营与管理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项目——《海水鱼虾循环水高效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美洲黑石斑苗种繁育进行了现场验收。美洲黑石斑英文名为Black sea bass,中文名为条纹锯,通称黑石斑,隶属石斑鱼亚科,石斑鱼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1月17日,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对青岛卓越海洋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实施的"圆斑星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有关单位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工作汇报,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对圆斑星鲽养殖规格、数量和密度进行现场确认,一致认为:项目组建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2套,有效面积为  相似文献   

8.
《现代渔业信息》2010,(9):29-30
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邀请有关专家,对该所和青岛通用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石斑鱼工厂化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进行了现场验收。  相似文献   

9.
正虎龙杂交斑,是以棕点石斑鱼为母本、鞍带石斑鱼为父本,杂交而产生的子代,拥有肉质细嫩、胶质扎实的独特口感。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良井镇秀峰村,有一家离海数十公里的海水养殖公司——惠州市海燕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燕水产"),花费5年时间用工厂循环水养出了高品质的石斑鱼。  相似文献   

10.
正在-196℃环境中冷冻保存,仍能成活并孵化出鱼苗,生命不仅顽强,科学的力量也让人叹为观止。2017年12月30日,从黄海水产研究所获悉,由该所领衔合作完成的"石斑鱼种质库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建立及应用"项目近日通过了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该项目建立了10种石斑鱼类精子冷冻库,并在国际上首次研制了石斑鱼胚胎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突破了-196℃冷冻保存成活的"瓶颈",孵化率达  相似文献   

11.
科技信息     
<正>"云纹石斑鱼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成为长江以北首个通过验收的工厂化养殖石斑鱼技术由山东省莱州市明波水产有限公司、福建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共同承担的"云纹石斑鱼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于10月通过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组织的现场验收。  相似文献   

12.
9月1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在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养殖场对该所完成的冷温性石斑鱼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研究进行了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莱州市科技局、莱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黄海水产研究所组织专家在黄海所海洋渔业科学研究中心和山东青岛金沙滩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对黄海所开展的"绿鳍马面鲀人工繁育技术"项目苗种培育工作进行了现场验收。2016年,黄海水产研究所人工培育绿鳍马面鲀苗种20余万尾,按每尾5元计算,产值将达到  相似文献   

14.
正日前,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建条件处的督导下,珠江水产研究所组织工程、仪器、财务、管理等方面专家,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水生动物防疫综合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了初步验收。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总结汇报,察看了现场,核对了项目建设内容,查阅了项目档案,一致认为,建设单位完成了项目批复的建设内容,达  相似文献   

15.
<正>广西自2013年起大力推进石斑鱼产业的发展,工厂化养殖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广西冬季气温偏低、石斑鱼不能自然越冬的问题,成为石斑鱼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许多养殖者利用原有的虾、贝类育苗池进行石斑鱼工厂化养殖。2014年末,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受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委托,对广西石斑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目前广西工厂化养殖选择的品种与网箱养殖模式和池塘养殖模式相同,主要为龙胆石斑和棕点石斑的杂交后代珍珠龙胆,采用的养殖方式也是仿照网箱养殖模式,即投放500克/尾左右的大苗,采用流水养殖,密度10~15尾/米2。一般养  相似文献   

16.
虎龙杂交斑     
<正>虎龙杂交斑(品种登记号:GS-02-004-2016),是由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中山大学、海南大学、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研发的杂交新品种。以分别经2代群体选育的棕点石斑鱼为母本、鞍带石斑鱼为父本,通过远缘杂交获得的F1代,即为虎龙杂交斑。从2008年开始,共开展三代杂交石斑鱼繁育试验,至2014年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东海水产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在海南琼海研究中心,对岳彦峰助理研究员主持的院级基本科研业务费国际合作项目"黄尾副刺尾鱼引种及人工驯养技术研究"进行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由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琼海水产技术推广站、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和中国海洋大学的专家组成。  相似文献   

18.
冀渔广角     
<正> 《斑鮰引种饲养及经济技术评价》 项目通过专家鉴定 1993年11月8日,由保定地区水产研究所和河北省畜牧水产局水产养殖处共同承担的《斑鮰引种饲养及经济技术评价》项目,在保定通过专家鉴定。鉴定会由河北省畜牧水产局主持,鉴定委员会由天津农学院副院长刘茂春教授等7人组成。 1988年10月课题组从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斑鮰1500尾(体长2.5cm)。经过5年的努力,到1993年5月共繁育斑鮰鱼种23万尾,受精率达99%,孵化率93.6%,上浮率64.3%,苗种成活率达到90%以上。池塘主养斑鮰亩产达707kg,亩纯收入达4400多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杂交后代与双亲染色体组型的差异, 证明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和蓝身大斑石斑鱼 (Epinephelus tukula)杂交在染色体水平上的可行性, 以及建立石斑鱼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制片技术, 本研究以 4 月龄和 16 月龄青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4 月龄母本后代和父本为实验材料, 通过头肾 -秋水仙素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制片, 经油镜观察和分裂相统计, 结果表明青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91.00%, 核型公式为 2n=48t, NF=48; 蓝身大斑石斑鱼具两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82%, 核型公式为 2n=2sm+46t, NF=50, 臂比为 1.76±0.11; 杂交后代(E. AT)具一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78%, 核型公式为 2n=1sm+47t, NF=49, 臂比为 1.75±0.29。同时, 本研究对 4 尾 16 月龄杂交后代鱼的性腺进行组织切片, 观察发现所有个体性腺中具有大量卵母细胞, 杂交后代均为雌性, 初步说明杂交后代所具有的异形染色体与性别无关, 推断异形染色体形成的原因是父本提供了 23 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 1 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母本提供了 24 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研究结果为石斑鱼杂交后代异形染色体发生、遗传变异, 以及杂交后代性状选育和种质改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9月16日,唐山市农牧局组织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有关专家对唐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唐山海都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实施的"河北省水产重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项目的课题"海水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示范项目"课题进行现场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单位的汇报,审阅了项目组提交的资料,进行了现场验收。值得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