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7 毫秒
1.
《新疆农垦科技》2011,(5):72-72
农十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利用外引优质黑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出的富合硒、锌、钙等微量元素的黑小麦新品种一“新春36号”,日前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据自一治区种子管理站品审办负责人介绍,该品种为自治区审定的第一个黑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11年在淖毛湖农场示范推广种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优质黑粒小麦76的选育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孙善澄  孙玉 《作物学报》1999,25(1):50-54
应用小麦属间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与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首次育成了黑粒小麦76新品种,填补了自然界黑色谷物家族中无小麦的空白。文中报道了黑粒小麦76的选育经过,育种程序,特征特性和营养成分的分析比较。又人工合成黑粒小麦的可行性,超优小麦的选育等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黑粒小麦子粒色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群  孙宝启  王建华 《种子》2003,(4):33-34,37
河东乌麦526、黑粒小麦76、漯珍1号为3个黑粒小麦新品种,富含天然黑色素,蛋白质和18种氨基酸以及对人体有利的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都显著高于普通小麦,具有特殊的调节和保健功能。通过这3个黑粒小麦品种与京411(白粒)杂交,分析其粒色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河东乌麦526的色素分布在糊粉层中,黑粒性状是胚乳性状,受两对互补基因控制,F2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漯珍1号、黑粒小麦76的色素分布在果皮和种皮中,黑粒性状是种皮和果皮性状,均为不完全显性,漯珍1号的黑粒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F3代符合3(黑色):1(白色)的分离规律,黑粒小麦76的黑粒性状受两对互补基因控制,F3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4.
<正>黑小麦是指小麦籽粒的皮为紫色、深紫色或紫蓝色的一类小麦的总称。它是科研单位采用不同的育种手段培育出来的特用型优质小麦新品种,是我国独有的珍贵稀有品种,目前已推广种植的品种有漯珍1号、黑小麦1号、黑小麦76号、黑宝石1号、黑宝石2号等。黑小麦营养丰富,据测定含有丰富的淀粉、脂肪、蛋白质、多种维生素、  相似文献   

5.
食疗型黑小麦聊麦黑17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黑粒小麦的产量低,大面积推广的黑小麦品种一直没有出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饮食日趋营养化和健康化,基于黑小麦品种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聊城市农科院于2000年申请立项,进行了食疗型黑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工作,选育出几个有苗头的黑粒小麦,经多点试验和小面积示范,选出优系聊麦黑17,2004年通过专家实产验收鉴定.  相似文献   

6.
郝治安  季保平 《种子》2003,(4):99-100
本文针对7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黑胚病发生率及产量,进行了试验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适宜在豫北地区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为豫麦34和济南17。这两个品种不仅高产,而且优质,在豫北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春小麦新品种一直是黑龙江省的育种目标。龙春166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资源研究所利用人工合成小麦中的优异基因与普通小麦杂交和回交的方式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整合了小麦近缘物种和普通小麦品种的优异性状,具有抗旱、秆强,抗倒伏、高产等特性。2019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麦20190001。  相似文献   

8.
山农紫麦1号是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将同科不同属的红高梁总DNA由花粉管通道法直接导入普通小麦济核916品系获得的粒色变异,经多代定向培育而成的黑小麦新品种.2006年参加山东省小麦高肥组预备试验,2007年和2008年连续2年区域试验,2009年升人生产试验;2010年3月1日取得农业部授予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CNA20060456.2):2010年9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山东省第1个正式审定的黑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9.
黑粒小麦子粒色素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孙群  孙宝启  王建华 《种子》2004,23(6):18-20,23
河东乌麦526、黑粒小麦76、漯珍1号为3个黑粒小麦新品种,富含天然黑色素,蛋白质和18种氨基酸以及对人体有利的各种微量元素、具有特殊的调节和保健功能.我们对这3个黑粒小麦品种子粒色素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根据它们的的光谱学特性及理化特性,推断出黑粒小麦色素属花色苷类化合物,它在酸性条件下呈现红色,碱性条件下为兰色;在酸性条件下溶于水、乙醇等极性溶剂,为水溶性色素;黑粒小麦色素对光不稳定;随pH值的变化表现不同的颜色;较耐热(80℃)、耐氧化.  相似文献   

10.
龙春164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利用小麦近缘种属材料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聚合了小麦近缘种属和普通小麦中抗逆和高蛋白等优异种质,具有优质、高产、秆强等特性。 2019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麦20190002。本文介绍了龙春164的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为小麦优质、高产、多抗育种和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施氮量对黑土条件下春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黑土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品种实现优质高效的施氮量,[方法]于2016—2017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温室选用2个中筋春小麦品种‘农麦4号’‘( NM4’)和‘农麦5号’‘( NM5’),2个强筋春小麦品种‘津强7号’‘( JQ7’)和‘津强8号’‘( JQ8’)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了3种施氮量0 kg/hm2 (N0)、120 kg/hm2 (N120)、240 kg/hm2 (N240)与品种互作对黑土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及氨基酸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施氮量和品种对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产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 或P<0.01),且施氮量×品种互作效应显著(P<0.05)。黑土条件下,如果仅从施氮量角度考虑,应采用N 120 kg/hm2的处理实现春小麦优质高效;如果仅从品种角度考虑,要获得较多的蛋白质产量和氨基酸产量,应选用强筋春小麦品种‘津强8 号’;如果从施氮量和品种互作的角度分析,强筋春小麦品种‘津强7 号’×施氮量N 240 kg/hm2,中筋春小麦品种‘农麦5’号×施氮量N 240 kg/hm2能够实现黑土地小麦优质高效。【结论】该研究为黑土区改善春小麦品质的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彩色小麦的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彩色小麦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 利用305对多态性SSR引物检测了18个彩色小麦品种(系)。共检测到1 084个等位变异, 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3.6个。红粒、紫红粒小麦的等位变异数在7个部分同源群的排序为HG3>HG2>HG1>HG4>HG5>HG7>HG6, 黑粒和蓝粒小麦的排序为HG3>HG2>HG1和HG4>HG5>HG7>HG6。不同粒色小麦的SSR标记多态信息含量相近, 其中红粒和紫红粒小麦为0.525~0.543, 黑粒和蓝粒小麦为0.517~0.545。18个品种(系)的遗传差异极显著(P=0.0001), 遗传相似系数在0.41~0.76之间。UPGMA聚类分析将18份材料分为6群,类群分布与亲缘关系及其地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小麦种子黑胚对发芽的影响及病原菌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是琳 《作物学报》1989,15(4):362-368
对6个小麦品种种子的黑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种子黑胚率不同,同一品种成熟期间因大气湿度提高黑胚率显著增加;2.黑胚严重的品种一般易穗发芽,同品种黑胚种子穗发芽率高于白胚种子,已经穗发芽的种子仍具有再发芽能力,但其发芽率明显低于正常的未穗发芽种子;3.同品种黑胚种子的千粒重明显高于白胚种子,这与两类种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壤条件下追施硼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于2018-201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温室内进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土壤类型和追施硼肥为调控因素,研究不同土壤条件下硼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供试土壤分别为黑土、潮土及红土,供试小麦品种为来自埃及的春小麦品种Egypt New。结果表明:黑土条件下小麦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子粒产量均极显著高于潮土和红土条件下的小麦;黑土条件下小麦的蛋白质及其组分产量最高,潮土次之,红土最低,差异显著;拔节期追施硼肥显著提高了子粒产量。不同处理组合条件下,以黑土和拔节期追施硼肥处理的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蛋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川、渝麦区育种方向及审定品种与生产实践需要之间的矛盾,从生产发展、市场经济和人民需要出发,分析了当时审定小麦品种较多而推广应用较少的现象,总结了小穗小粒红皮种推广速度慢,农民不愿种植,大穗大粒白皮种推广速度快的原因。提出了“选育商品型高产优质抗病大穗大粒耐穗发芽白皮小麦新品种”的育种新方向。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绵阳25’、‘绵阳26’、‘绵阳27’、‘绵阳28’、‘绵阳31号’、‘西科麦1号’、‘西科麦6号’等白皮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成为了四川省小麦第6次大更换的当家品种。为四川省和中国的小麦育种、小麦生产及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以上品种的推广种植,表明白皮小麦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不亚于红皮小麦品种,而在商品价值、推广速度方面明显优于红皮种。由此认为,突破传统红皮小麦品种容易选育审定的束缚,将市场经济、人们需求、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选育商品型高产、优质、抗病、大穗大粒耐穗发芽小麦新品种将是西南麦区小麦育种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Yield components in old and new german winter wheat varieties with respect to the storage and remobilization of fructan in the wheat stem
Yield components and changes in carbohydrate content of four old german winter wheat varieties, bred before 1950, were compared with six new varieties over two years in field trials. In both years the old varieties built up more biomass than the new varieties. In the latter a better harvest-index (0,56) as compared to the old varieties (0,43) was obtained, resulting in higher grain yields for the new varieties. Changes in water-soluble carbohydrate (WSC) content were mainly due to variations in fructan content. Maximum of fructan content was mostly reached at the stage of early milk ripeness. In the new varieties a faster and more complete remobilization of fructan occurred; especially in the year with the short grainfilling period.  相似文献   

17.
14个小麦新品种(系)的同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进一步优化小麦品种结构,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确保粮食和食品安全,采用品种同异比较(理想值法)分析方法,对14个小麦新品种(系)的15个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从中筛选适宜宝鸡生态条件下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系)。结果表明,‘西农167’综合同一度最大(0.9622),说明该品种在14个参试品种(系)中综合性状表现最好,15个性状中有96.22%的性状达到了育种目标要求,其次是‘漯6073’(0.9104),产量较高,抗倒伏和综合抗病性强;再次是‘新麦0401’(0.9021)、‘长河25’(0.8954),均表现为抗倒、抗病,产量三因素协调;对照‘周麦18’(0.8713),试验中产量中等,但该品种在当地多年表现综合性状较好,高产、稳产,因此,仍不失为一个优良品种。因此,在14个参试品种(系)中,‘西农167’、‘漯6073’、‘新麦0401’、‘长河25’、‘周麦18’等5个品种(系)综合性状表现优异,适宜在宝鸡市川塬灌区生态条件下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8.
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差异,以10个不同基因型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系)在5种不同土壤类型区的11个地点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差异性较大,但不同性状的差异表现不一致。蛋白质含量表现为河潮土>棕壤>潮土>砂姜黑土>褐土,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表现为河潮土>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但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分别为5.80%、5.96%、12.06%;容重、硬度、面团形成时间、断裂时间、公差指数和评价值表现为砂姜黑土最优,褐土、棕壤次之,河潮土最差,容重、硬度变异系数较小为1.27%、6.38%,粉质参数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0.08%、14.62%、16.90%、13.30%。  相似文献   

19.
为更加科学地开展小麦理论研究和提高育种成效,对‘鲁麦14’的构思设计与创制思路、突出特点和以‘鲁麦14’为亲本选育出的品种进行了系统分析。从2001年到2018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和山东、江苏、河北、安徽、河南、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天津9省1市的89家科研单位和育种企业,以‘鲁麦14’为亲本直接育成品种39个、间接育成品种92个,这些品种通过9省2市166次审(认)定和36次国家审定。‘鲁麦14’作为新一代骨干亲本,为全国的小麦生产和育种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小麦是我国以及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需要培育高产、多抗且优质的小麦品种,确保小麦安全生产和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由于在培育小麦新品种过程中严格持续不断的人工选择,小麦初级基因库已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小麦的近缘次级基因库,将传统的育种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结合,通过细胞遗传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工程等方法将小麦近缘种属中的优良基因引入到小麦染色体组中可突破这一育种瓶颈,培育符合当代育种目标的小麦新品种。本文简要介绍了将小麦主要近缘种属及将其蕴含的优良性状和优良外源基因引渗到小麦基因组中的主要技术及特点,重点综述了利用近缘种属优良基因改良小麦抗病性、品质和生长发育等性状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期促进小麦近缘种属优良基因的挖掘和新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