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干旱丘陵山区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格尔旗是丘陵沟壑区 ,丘陵山区和土石山区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 80 %,气候干旱 ,降雨量小 ,土壤瘠薄 ,造林要以增加土壤肥力 ,提高土壤含水率 ,提高苗木抗旱能力为原则。具体介绍了树种选择、细致整地、良种壮苗、合理结构、精细种植、抚育管理等一整套适应丘陵山区造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干旱瘠薄山区绿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介绍山东省山区丘陵概况的基础上 ,系统论述了砂化、石漠化区封山育林技术 ,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技术 ,经济林旱作栽培技术 ,为山东省干旱瘠薄山区绿化和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如何提高丘陵山区造林成活率,一直是困扰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难题.近年来,闻喜县在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和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的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先后总结推广了营养袋育苗技术、植物生长激素应用、保水剂应用、水袋滴灌技术、农用地膜覆盖、树干套袋防冻技术、截杆修剪技术等,收到了明显效果,使造林成活率稳定在98%以上.介绍了营养袋育苗等7项实用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柠条植苗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柠条具有很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是陕北丘陵沟壑区植物治理措施的主要灌木树种,近几年又有大发展。国家重点治理区之一的无定河流域,种植的柠条占到总治理面积的40%以上。但是,由于柠条造林多年沿袭传统直播方法,虽简单省工,但受干旱气候、自然条件等不利因素制约,造成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综合效益差的问题相当突出,已直接影响到造林质量和治理成果的巩固。因之,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柠条造林质量与效益,对陕北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冠果是一种优良的木本油料灌木树种,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山区栽植,既可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促进生物质能源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前景广阔。文章较详细地介绍了其采种贮藏、圃地选择、整地播种、苗期管理等育苗技术,以及建园栽植、园田管理、病虫防治等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6.
《土壤通报》2015,(6):1289-1298
将湖南省划分为洞庭湖平原区,湘东、湘中丘陵、中低山区,湘南丘陵、中低山区和湘西北中低山区四个地貌景观区,以高密度的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数据为基础,分析地貌和样点数对插值精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湖南省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湘南丘陵、中低山区湘东、湘中丘陵、中低山区湘西北中低山区洞庭湖平原区。湖南省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变异系数在31.23%~37.55%之间,属于中等变异水平;基底效应在12.3%~50.0%之间,其中湘东、湘中丘陵、中低山区和湘南丘陵、中低山区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呈现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洞庭湖平原区和湘西北中低山区具有中等空间自相关。相同采样密度下,湖南省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克里格插值精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洞庭湖平原区湘西北中低山区湘东、湘中丘陵、中低山区湘南丘陵空间自相关、中低山区。四个区的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NRMSE均随着样点数的增加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表明插值精度逐渐提升。  相似文献   

7.
宁南山区沙棘截干抗旱造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南山区气候干旱 ,沙棘造林成活率低。 1994年以来 ,彭阳县大面积推广秋季沙棘截干造林技术 ,增强了苗木抵御寒、旱、风灾害的能力 ,成活率年均提高 6个百分点 ,保存率提高 10个百分点 ,植株萌蘖能力增强 ,成林郁闭速度加快 ,取得了明显成效。简要介绍了沙棘截干抗旱造林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寒冷高原的特点,在对青海省大通县浅山退耕还林区林种配置及树草种的选择、不同整地技术、抗旱造林覆盖技术和抗旱新材料应用技术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寒冷高原黄土丘陵浅山区的综合造林技术,为该地区及其类似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宁南半干旱退化山区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年降水量仅为300~500mm地区的抗旱造林中,集成现有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为半干旱退化山区人工营造水土保持林、薪炭林、饲料林、用材林、水源涵养林等的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发挥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寒冷高原黄土丘陵浅山区退耕还林模式及造林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寒冷高原的特点,在对青海省大通县浅山退耕还林区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退耕还林与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土地合理利用相结合,退耕还林与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并依此为出发点,对浅山退耕还林区林种、树草种、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优化配置,提出了适合寒冷高原黄土丘陵浅山区的退耕还林模式及综合造林技术,为该地区及其类似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抗旱造林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太行山主要是石质山,由于历史上的人为破坏,植被稀疏,生长不良;又囚降水稀少,土壤干旱瘠薄,尤其是中低山区,平均土壤厚度不足30cm,且石砾含量高,有的地方甚至大量岩石裸露;加之暴雨集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为了改善自然环境,促使太行山区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解放以来,人们在太行山这个难啃的“硬骨头”上进行了大量的绿化活动,但成果很不显著,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生长率都很低。结果年年造林不见林。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近年来,太行山区三省一市的专家,根据太行山水分短缺是影响造林失败的主要原因,围绕着水分问题,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形成了几套具有太行山特色的造林绿化技术系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对其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二)降水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往往由于气候干燥,土壤水分亏缺,导致苗木死亡。在苗木成活期间,降水量的多少、蒸发量大小、土壤含水量的盈亏是影响造林成败的主要因素。经过试验,就降水量、蒸发量、药物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及其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作如下分析。 1.降水量、蒸发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临洮县北部属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年均降水量在200~400 mm之间,地表黄土层湿陷性强,林草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多年来,受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管理粗放、造林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影响,当地造林成活率低,形成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通过总结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造林成功的经验,分析了当地造林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了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山区造林的新技术,使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提高了当地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改善了生态环境。介绍了当地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
宁南山区水土保持造林优化培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南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造林按梁峁顶部、陡坡地、沟壑、缓坡滩地等不同立地条件实行不同的优化培植模式,适地适树,混交造林,高标准整地,加强管理,有效提高了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了林木生长量,增加了植被覆盖度。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人工造林树种及其配置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造林是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不同树种及其配置方式下地表植被的生长、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影响着生态水文功能的强弱。以长武王东沟流域8种造林树种和不同配置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进行造林地及林下地表植被调查,分层采样测定0—40cm土层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分析不同人工造林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并初步分析了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方式小区内林下草本层虽然覆盖度区别很大,但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0—20cm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异性小于20—40cm土层。不同人工造林方式间土壤容重差异显著,且对20—40cm层土壤的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显著性影响。不同造林方式下草本层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与林下土壤毛管孔隙度相关性显著。草本层丰富度、多样性与0—20cm表层土壤的保水作用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相比较而言,0—40cm土壤剖面上,草地和侧柏刺槐混交林地下的土壤孔隙度和有机质等理化性质,以及相关的蓄水性和入渗性等生态水文功能要好于其他造林林种。  相似文献   

16.
目前油松已成为准格尔旗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 ,但由于造林期间持续干旱 ,土壤水分含量不足 ,常常成活率不高。针对这一问题 ,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 ,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抗旱促丰产的造林技术。具体介绍了开沟整地、壮苗造林、带浆保湿、扩穴踩实、混交代抚等一系列措施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正> 青梅省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包括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环湖地区,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3%,共居住2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8.5万人,是全省人口集中、交通较方便的地区。本地区地形复杂,高山、丘陵、河谷、盆地交错,垂直气候带明显,构成差异较大的林地环境。由于这些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少,风沙大,水土流失很严重,因此造林的难度也大。为了提高造林成效,促进造林事业的发展,现就青海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技术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造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评价了使用秸秆及地膜覆盖,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造林成活率、赵冬率及土壤养分与树木生长的试验研究。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使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直苗造林成活率提高,柠条提高15.7%-21.7%,山提高 11.8%-26.3%,沙棘提高11.4%-21.0%;地膜覆盖柠条造林成活率提高17.5%-23.4%,山桃提高16.8%-27.0%,沙棘提高12.4%-22.6%。秸秆覆盖柠条土壤含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提高山地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造林方式、造林季节、保墒措施、苗木处理、整地深度、造林坡向等技术措施对提高山地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其结果可为生产部门提高造林成活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黄泛平原风沙区不同造林年限林地的土壤风蚀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土壤风蚀深度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而降低,1a、3a造林地整体呈风蚀状态,分属于中度与轻度风蚀,5a造林地蚀积平衡,为微度风蚀,8a造林地以堆积为主。各林地在不同月份间的蚀积状况不同,1a造林地各月均为风蚀状态,8a造林地仅在1月、2月有轻微风蚀。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呈降低趋势,而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呈增大趋势,但造林5a后,这一趋势减缓并趋于稳定。林地内微地形起伏造成行间风蚀深度、容重、非毛管孔隙大于树下,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含水量小于树下。该研究可为林地经营及其风蚀防治、土壤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