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等特点,由于近年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高粱米再度“受宠”,成为人们比较喜欢的主食之一,适当扩大高粱种植面积,可实现农作物的轮作倒茬,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减轻病虫害发生。主要栽培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2.
高粱具有良好的抗旱、抗涝能力,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农作物.选取6种高粱品种进行试验,通过比较不同高粱品种的产量,进而找出高产高粱在根部性状及叶面面积方面的形态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根系是植株抗旱、耐瘠和高产、稳产的基础,发育良好的根系对产量有积极影响;叶面积的大小反映了高粱的光合能力,较大的高粱开花期叶面积对产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高粱产业国内外现状与趋势 1.国外现状与趋势 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是全球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按每年的产量计算,高梁是世界上第五大重要的谷类作物,仅次于玉米、小麦、水稻和大麦。高粱抗旱、耐盐碱和瘠薄土壤,具有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的能力,被视为干旱和盐碱土壤农业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主要作物。  相似文献   

4.
高粱由于其抗旱、耐瘠、耐盐、耐涝,光合效率高、生产潜力大等优势,一直是山西省旱作农业和盐碱下湿地的高产稳产作物,也是山西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种植结构的调整,特用高粱生产开始在山西省高粱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山西省目前高粱的主要用途是酿造和饲用。据粗略估计,山西省高粱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左右,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的6%~7%,单产为4500kg/hm^2左右。在高粱总产中用于酿造的占40%,用作饲料加工的约占30%,用作补充粮食不足的占25%,其他用途的占5%。  相似文献   

5.
高粱具有抗旱、耐瘠、耐涝的生物学特性,适宜黔西县的自然栽培条件.2020年,为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黔西县种植高粱0.77万hm2,为解决高粱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问题,全县120名农技人员分别到各乡镇(街道)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给予技术支撑.为进一步把握高粱的丰产栽培密度,以科学合理的高产结构群体...  相似文献   

6.
玉米,又叫玉茭、玉蜀黍、御麦、苞米等名称。原产美洲墨西哥、秘鲁和智利一带。当地古代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已有7000年的历史。玉米传人中国的时间约为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最早记载玉米的地方志是明正德年间(1511年)的《颍州志》。山西种植玉米有记载的时间是从清朝康熙时开始的,道光6年的《太原县志》有种植玉米的记载。光绪18年的《长治县志》也有:“御麦,今潞属广植,每灶必需,以饼与粥糜同煮,谓之疙瘩”的记载。  相似文献   

7.
案头常备刊     
我在太原市农机研究所工作了二十多年,《山西农机》一直是我的好参谋,好帮手。我总把《山西农机》摆在办公室中随手可取的地方,每当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时,首先想到的是翻翻《山西农机》。我感到《山西农机》确实办得不错,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有所收益。我特别喜欢阅读“重要信息”、“农业产业化”、“装备与使用”、“科研与推广”等栏目的文章,因为一方面可以掌握党的重大决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使自己的工作不偏离方向;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发现新式机具,为科研工作服务。作为一名农机科技工作者,我真诚地希望能在《山西农机》上看到更…  相似文献   

8.
我县订阅《山西农机》为啥有增无减近年来,《山西农机》杂志越来越受到阳高县农民朋友的欢迎,订阅份数一直有增无减,1994年实现了养机户户户有杂志。我认为其原因有“三”:(1)时代性强。《山西农机》杂志提供的信息灵通、准确,能为农民提供致富门路,农民需要...  相似文献   

9.
华表的故事     
华表起源很早。早在尧舜时代,帝王就习惯在交通要道、十字路口设置一些木桩。据《淮南子》记载,这种木桩乃“舜之诽谤之木”,“书其善恶于华表木也”。意思是,人民群众对帝王有什么批评建议,可以写在这些叫做华袁的木柱上面。可见华表最初是发扬民主的工具。秦始皇时代,  相似文献   

10.
三晋花絮     
三晋花絮在“学雷锋”日,省农机局青年志愿者为北郊区向阳店的农民进行了农机具检修调试、技术服务和农机产品价格及质量咨询等义务活动,并将千余册《山西农机》等刊物和书籍赠送给农民。记者问一位手拿《山西农机》杂志的农民朋友:“你家有农机具吗?”“有,买下3年...  相似文献   

11.
收到《山西农机》2000年第3期后,我连续通读了3遍。“通读”就是一篇不漏、一字不丢地读。通读之后,放于枕边,又选读了一些文章。之所以读而不厌,并非是我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而是《山西农机》的可读性吸引了我,越读趣味越浓。下面谈谈我的感受和意见。   1.严肃中有灵活灵活中见原则   这是《山西农机》近几期的一个特点。作为一本科普刊物,普及科技知识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含糊,而灵活则是达到普及的重要手段。《山西农机》正是遵循了这个原则,在引起读者学刊兴趣、提高刊物可读性上下功夫,特别是在标题上下…  相似文献   

12.
润州区位于镇江西区,境内地形多变,交通便捷.环境宜人,年平均温度15.4℃,无霜期232.4d,积温4850℃.年降雨量1100—1200mm,历史上就是江苏北缘重点产茶区。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把此地列为茶叶产地,《丹徒县志》也有记载:“茶,一名槚……徒邑迤西诸山皆有之,五洲出者尤佳。”早在清代.五洲山出产“五洲碧螺春”便获国际南洋劝业会金奖。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润州不仅保留了其茶叶传统产业.而且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1989年,我从闭塞的塔里木调到乌鲁木齐工作。在这里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农机报刊。我听人介绍,在省级农机期刊中,《山西农机》的读者最多。从此我开始注意阅读这份期刊,并把其中有些使用维修机车的经验用到自己工作中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我爱上了《山西农机》。一方面在工作中用她做参考,一方面为她撰写农机维修技术的普及文章,自此,我成为了她忠实的读者和作者。10多年来,《山西农机》采用了我的30余篇投搞。古人曰:“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了这份“刊缘”,我与编辑们的心连通了起来。《山西农机》以文会友,对我如…  相似文献   

14.
《当代农机》主编同志:欣闻《山西农机》伤改为《当代农村》,一方面留恋之情油然而生,另一方面心情十分振奋。留恋的是,几十年来我与《山西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刊兴我荣,刊衰我痛。振奋的是,我感到改刊后前景更加广阔,“当代”二字包容性广泛,“当代”二字赋予了时代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发展,我相信《当代农机》一定能办成名符其实的当代农机刊物,她的未来风光无限。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农机监理员,记不准从哪年起,我就迷上了《山西农机》。《山西农机》上刊登的内容正是我们监理员想要看的。我一有空就拿出来翻看几页,对重要的文章段落,还要摘录下来,用以指导工作。通过学习《山西农机》,我了解到了有关的政策和法规,掌握了农机化新技术,从而提高了工作水平。同时我还把《山西农机》作为宣传我县农机工作的重要阵地,积极为其投稿,近年来,我多次被县农机局评为“模范通讯员”和“先进工作者”,并获得了2000年县农机局颁发的通讯报道农机监理工作贡献突出特别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山西农机》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高粱是我国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具有抗旱、耐涝、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特点,且对水肥要求不高,在平原、涝洼、盐碱地均可种植,只要精耕细作,加强管理,均可获得高产。沧州是的高粱种植面积比较大,种植时间比较长的地区之一。1949年全市高粱栽培面积17.07万hm^2,平均单产34kg。1966年面积20.47万hm^2,是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平均单产42kg。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种植结构调整,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到2005年全市种植面积2多万hm^2,平均单产突破200kg。  相似文献   

17.
华表的故事     
华表起源很早。早在尧舜时代,帝王就习惯在交通要道、十字路口设置一些木桩。据《淮南子》记载,这种木桩乃“舜之诽谤之木“,“书其善恶于华表木也“。意思是,人民群众对帝王有什么批评建议,可以写在这些叫做华表的木柱上面。可见华表最初是发扬民主的工具。秦始皇时代,为加强专制统治,废除了华表。汉代又  相似文献   

18.
由山西农机人创办的第一份期刊《山西农机》,在其创刊30周年前夕,进入“中国期刊方阵”。这是期刊界一份崇高的荣誉。据悉,全国现有8000多种期刊,其中只有1154种成为这个方阵的基础,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双效”期刊。这是方阵的第一层面。在此基础产生出“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这个简称“双百”的第二层面是方阵的中坚。首届选入全国“双百”的期刊实际只有192种。再往上,第三层面是“双奖”(国家期刊奖及其提名奖)有107种。最高的第四层为“双高”(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有54种。…  相似文献   

19.
山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小杂粮发展战略对推动山西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山西小杂粮的主要品种有谷子、高粱、绿豆、糜子、莜麦、荞麦等,种植面积和生产规模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20.
30年前,《山西农机》诞生在“火热的”“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那时,林彪葬身于温都尔汗荒漠不久,人们已开始怀疑那“革命”和“思想”,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始要实践被压抑已久的“四个现代化”的理想。在这种背景下,山西省农机研究所的几位年轻人拿起了农机化的舆论工具,创办了《农机动态》(《山西农机》的前身)。她像出生在缺水而又贫瘠土地上的幼苗,为了生存必须深深扎根。《山西农机》能在30年里茁壮成长,正是得益于其深深扎根于农机经营使用者之中。30多年前,全国农机科研单位也面临“斗批散”的厄运。中国农机研究院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