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粱机械化栽培是将一系列的高粱栽培农艺技术措施通过机械方式加以完成,是将许多技术环节集合组装的一项成套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改善,我国高梁生产由传统的手工生产为主逐步发展为机械播种、机械施肥、机械喷药等的半机械化生产状态,为高粱机械化栽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土地连片种植、规模化生产和用工成本的逐年增加,使得机械化栽培方式已成为高粱种植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高粱机械化栽培的成套技术仍不成熟,缺乏系统的研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如何选用机械化栽培的高粱品种是关键问题之一。为此,特将高粱机械化栽培品种选择中涉及的一些要点问题加以列举说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是我国高粱主产区之一,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高粱的机械化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对适于机械化种植的高粱品种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满足生产需要,现将黑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适宜机械化栽培的高粱品种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3.
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的转变,规模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实现规模化后才会有机械化,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而这些与生物技术和农业科学是紧密相关的。当机械化普及程度达到较高水平时,对作物品种的某些性状便会有明确要求,如品种的耐密性、抗倒伏性、熟期一致性等,比如高粱的植株高度、穗茎长短,穗子松紧度、分蘖性、分蘖与主茎熟期的一致性等。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进入新的转型期,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农民对机械化栽培高粱的渴求与日俱增,但目前推广的高粱品种基本不适宜机械化栽培,严重制约了高粱机械化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粱是我国重要的旱粮作物,也是重要的粮、饲作物和酿造原料。我国生产上栽培的高粱主要是粒用高粱,所生产的高粱籽粒除少部分用于食用、饲用外,大部分用于酿造。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用工成本的逐年增加,机械化栽培方式已成为高粱种植的必然趋势。但高粱机械化栽培的成套技术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高粱机械化栽培的农艺流程和技术要点是核心问题,特加以列举说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粱机械化联合收获是高粱种植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解决高粱种植全程机械化的一个瓶颈。2010年,汾阳市农机局在阳城乡孝臣村建立了高粱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基地。2010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山西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玉米种植面积逐年上升,保持在107万hm^2左右,是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玉米生产过程中,播种环节经过多年的示范推广,机械化作业面积已达到60余万hm^2,占到总播种面积的55%左右,化肥深施、中耕、运输、植保、脱粒等环节的机械化程度也相应有了很大提高。由于在不同的作业环节广泛推广应用了机械化技术,节省了大量的良种化肥,节约了大批劳动力,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是,山西省玉米生产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方面是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形不成规模效益;再一方面是机械化生产,特别是收获环节机械化程度十分低下,致使玉米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为此,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强化玉米生产主要环节特别是收获环节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步实现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杂粮生产大国,杂粮机械化收获已成为杂粮产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结合我国杂粮生产实际,在分析谷子、荞麦、燕麦和青稞等杂粮作物机械化收获现状的基础上,对杂粮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实现杂粮机械化收获所需的技术与装备。   相似文献   

8.
机械化栽植是水稻机械化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瓶颈。慈溪市掌起镇有水稻面积1365.6hm^2,机收率达90%以上,耕作、灌溉、植保作业机械化程度更高,但栽植却基本上还是以繁重的手工作业为主。水稻生产效益本来就低,加上手工栽植繁、难、累,生产成本高,更是影响了  相似文献   

9.
浅谈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后,大力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特别是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从而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的新突破,已成为摆在农机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陶琳新 《农业机械》2022,(2):78-79+82
甘肃省山丹县发展优质牧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实现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全面介绍了当地燕麦草机械化生产发展现状、社会服务组织建设、推广适应的技术路线和技术要点、全程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当地燕麦草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肥城市农机部门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加快推广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措施和方法,引导农机大户大胆转租土地,实行规模经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加快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实现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找到了一条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12.
机械化采收技术对于林果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实现林果机械化采收是当前林果产业转换发展模式、节约成本消耗、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林果产业全程机械化以及规模化研究的重点。开展林果机械化采收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高效、低损的状态完成整项采摘工作,最终实现林果的智能化、自动化的采收。基于此本文则深入分析了当前林果机械化采集技术中一次性联合摘果采收,详细阐述了当前林果机械化采收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包括整地、播种、植保、田间管理和收获等环节。按照以农机工程为主体、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原则,运用最佳的机械化栽培技术和农艺措施,围绕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技术、资金、物质的优化组合为目标而开展了技术研究与攻关,制定了科学的工艺流程和研究路线,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技术为支撑,区域适应性广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刘宁 《河北农机》2004,(3):16-17
马铃薯是世界上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主要作物。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约为320万hm^2,鲜薯产量约为400亿kg/年,目前处于世界第1位。因此,实现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是目前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种植与收获是马铃薯生产的两个主要环节,解决马铃薯机械种植和机械收获是实现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上海争取在沿海地区中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和决定性基础。在总结顾村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实践经验的的基础上,分析了久保田播种机、洋马高速插秧机的操作技术规范,指出,正确操作、精心保养以及做好相关的配套辅助工作,是保证先进农业机械发挥最佳效果、提高机械效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黑龙江省高粱的机械化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如何科学地应用机械化栽培技术是保证丰产的关键因素。在高粱的机械化栽培过程中,尤其要掌握好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的防治和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17.
日本水稻插秧机械化发展现状及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水稻栽植机械化,这个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尽管我国四大产稻区水稻生产技术各有特点,特别是机械化栽植的切入点会有所差异.但替代人工插秧的机械化种植方向是一致的。经过多年来人们不懈的研究与探索,机械插秧已被多数稻区确认为主流技术。发展机械插秧就有必要了解先进国家插秧机的发展,本文就近年来日本插秧机发展的现状和趋向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1问题的提出 近两年我国的油菜种植面积有所下滑,直接影响了油菜产区广大农民的利益。油菜产业的发展现状是:面积大、总产高、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巨大,但生产规模、成本、价格和质量上存在差距,加工工艺落后,综合效益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当今世界主要油菜生产大国,普遍采用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很多国家油菜生产上世纪就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这些国家和地区油菜生产机械化和规模生产优势使油菜籽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并直接影响了国际油菜籽价格,对我国油菜生产形成重大冲击。  相似文献   

19.
果树不仅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由于多年牛果园的传统栽培模式存在架式过低、行距过窄和行头过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果园生产机械化的实施,果同机械化水平提升速度远远落后于大田作物。果树生产管理过程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如果树挖坑(沟)定植、灌溉、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生产管理活动,基本依靠手工操作进行,不仅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而且标准化程度低。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果树生产人工成本大幅度增加,直接影响到果树产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果园机械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果树生产管理的机械化已成为实现果树产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精神,顺应石家庄市农业产业结构供给侧调整、发展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和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石家庄市优势农产品——红薯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实现红薯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2020年4月15日,河北·石家庄红薯生产机械化技术培训与演示会在石家庄市灵寿县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