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耕作制度也发生着变化。现代耕作方式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淮北平原地区土地耕作制度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完善耕作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淮北平原的土壤资源进行了科学评价和土壤质量的评等定级分类,表明淮北平原旱地和水田土壤多为中等肥力水平,中低产土壤约占70%;为此,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和发挥中低产土壤的生产潜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 砂姜黑土是淮河流域的古老耕作土壤,面积约3000余万亩,分布于安徽淮北平原、河南淮河上游平原、江苏北部和山东中南部等地。它具有黑土层和砂姜层,故通称砂姜黑土。表土层颜色虽然较黑(或者说较暗),但并不肥沃,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4.
针对淮北平原地区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不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性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水资源特点等客观条件,深入探讨了适合淮北平原地区发展实际的节水灌溉发展模式,以期为淮北平原地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安徽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保障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0~2013年相关统计资料,采用耕地动态度、耕地指数及耕地重心模型对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13年淮北平原农业区总耕地面积及其大部分县(区)耕地面积小幅减少,其余部分市辖区耕地面积有一定增加;(2)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在空间上呈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2000~2013年耕地重心总体上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转移,但迁移幅度不明显,并未影响研究区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社会经济与城镇化、农业生产能力和灾变.[建议]加强现有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依靠科技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保障农户切身利益;控制人口数量,树立耕地资源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6.
周杰 《安徽农学通报》2014,(13):122-123
文章介绍了淮北平原有利于多种森林植物生产、繁衍的过渡性气候和土壤类型多样的天然条件,阐述了淮北平原林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淮北平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砂姜黑土是安徽淮北平原的主要土类。笔者利用土壤墒情、大气降水、地下水等资料探讨淮北平原东部地区砂姜黑土的土壤水在时空变化中的特征和原因 ,及与大气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地处安徽淮北平原、黄河故道南侧的肖县郭庄大队,以学大寨、治碱改土夺高产而闻名,被人们赞颂为淮北平原上的大寨,是一株绚丽盛开的碱滩红花。 过去的郭庄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盐碱窝。全大队1,751亩耕地中,盐碱地就占90%以上。这里有出了名的“灰菜园”、“观柳行”、“老盐店”、“北大荒”。这些土地的名字,就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2005,(12):6
印度的改土保水工程在60厘米左右深的土层中,用沥青或皂土铺垫成厚2厘米的阻水层,不但可以防止降水流失,提高水分的利用率,而且会使土壤中矿化的氮素增加,促进作物生长;应用改良剂(如有机肥料、蛭石、塘泥等)改善沙土的保水能力,从而提高水分的利用率。美国的保持耕作即把少耕、免耕或残茬覆盖紧密结合的一种耕作方法。近几十年来,美国大平原地区的耕作技术由多耕到少耕,由表面松土覆盖到残茬覆盖,由机械耕作到除草剂除草免耕,使保水效果越来越好,旱地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加拿大的积雪管理他们研制了一套机具,能收割回谷穗,留下一条高高的残…  相似文献   

10.
安徽淮北平原年平均气温15℃左右,无霜期210d,年降水量900mm,常见土壤类型为沙土和盐渍土,林业生产大部分是农田林网和四旁绿化,适合种植杨树.该文从良种壮苗、苗木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淮北平原杨树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提升淮北地区杨树栽培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一、耕作制度改革概况我省淮北地区是一个海拔50米以下的广阔平原,只是东北部有少数低山丘陵.全区辖阜阳、宿县两地区及淮北、淮南两市,共21个县、市.土地总面积约3830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27.4%,耕地面积为3500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一半. 自古以来,淮北劳动人民在这片气候适宜、土地平坦的大地上,辛勤劳动,创造与建立了以作物种植为中心、用来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解放前,淮北地区粮食作物的耕作制度是以高粱——小麦——大豆的两年三熟制为主体,搭配部分小麦——大豆的一年两熟制和小麦——夏季休闲的一年一热制,粮食平均年亩产150—200斤,产量虽低,但较稳定. 解放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耕作技术水平的提高,耕作制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对淮北平原利用河沟生态养殖小龙虾的效益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养殖技术,以期为淮北平原河沟生态养殖小龙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7—2019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土壤化验数据与农户施肥情况调查数据,对寿县东南岗区、中部平原、淮淠平原3个主要耕作区的土壤养分状况与地力等级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要耕作区土壤p H属于弱变异,其他土壤养分均为中度变异;土壤养分含量大致表现为缺氮、锌,极缺硼,速效硫、有机质含量中等,磷、钾含量中等偏上,富含铁、铜、锰。3个主要耕作区二等地面积均占其所在耕作区耕地面积的50%以上;三等地所占比例为9.4%~28.3%;一等地所占比例为7.5%~12.9%;四、五、六等地面积较小,除淮淠平原为10.8%外,其他2个耕作区面积均在5%以下。  相似文献   

14.
淮北平原红富士苹果树形改造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淮北平原红富士苹果树形结构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日本红富士苹果开心形树形的优点和培育方法,研究探讨并提出淮北平原红富士苹果现有树形整形改造的具体措施及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5.
宿迁市宿城区地处淮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14.1℃,年均降水量892.3mm,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是速生杨树和芥菜适宜的生长地带,当前,全区拥有成片杨树林面积达25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16.
安徽淮北平原地处东經一百一十四度五十五分至一百一十八度十分和北緯三十二度二十五分至三十四度五十五分之間,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东接江苏,南临淮河,西与河南毗邻,北与山东接壤,为拔海五十米以下的广闊平原,只有东北部有少数低山残丘。全区面积約三万八千三百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27.4%,耕地面积甚为集中,約三千五百万亩,几乎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48%)。淮北平原位于暖温带的南部,属半干旱半湿潤气候。年降水一般在七百至八百毫米之間,其中54—65%集中在6—9四个月內降落昶骄鶞囟纫话阍谏闶鲜闹潦宥戎g,全境都在摄氏零度等溫綫以北。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夏綠林。整个淮北平原属于褐土地带。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質等地域性因素和耕作、排灌、施肥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該区土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半干旱矿区不同作物在不同阶段对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圆锥指数的影响.[方法]在对同一块耕地进行均匀施肥、统一耕作以及灌溉后,划分4个区域,分别种植黄豆、玉米、大豆、绿豆4种作物.分别于作物收割前22 d、作物收割前1 d以及收割后33 d对4种农作物种植区的土壤进行土壤圆锥指数和土壤质量含水率的测定,研究同一作物在不同阶段对土壤圆锥指数和土壤质量含水率的影响,以及不同作物同一阶段对土壤圆锥指数和土壤质量含水率的影响.[结果]种植作物可以增加土壤表层的土壤质量含水率,同时降低土壤圆锥指数;不同作物对土壤圆锥指数和土壤质量含水率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线性模型能够较好地表征土壤质量含水率与土壤圆锥指数的定量化关系.[结论] 该研究为半干旱矿区土壤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山区土地持续利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化所郑建初浙江省环保所刘健菲律宾山区的土壤持续利用矛盾远比平原地区突出,由于人口压力、森林乱伐、不合理的耕作手段等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民贫穷等严重问题,菲律宾将生态持续土地利用的重点放在了山区。在...  相似文献   

19.
淮北平原区小麦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简要介绍了淮北平原区小麦生产自然条件,提出了小麦绿色轻简化增产技术路线,重点探讨了小麦生产轻简化技术、绿色化技术、规模化技术措施,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集成了小麦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推动淮北平原区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供有关我国某些暗色粘性水稻土的分类和利用的资料,以利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本文针对三个地区即淮北平原、苏南西部湖区和海南岛东北部玄武岩区共九个土壤剖面进行野外调查观察和室内分析,根据《土壤系统分类》(USDA,1975)提出包括土类、亚类和土属三级的暂拟分类体系。淮北平原的五个剖面和海南岛的两个剖面列为“变性土”的两个亚类即“潮暗色湿变性土”和“新成土性艳色湿变性土”,而苏南的两个剖面列为“变性土性冲积潮新成土”亚类。从而明确我国淮北老黑土(砂姜黑土)应归入“变性土”,而苏南湖区的暗色粘性水稻土只能视为具有变性土性质的水成土。所有三个地区的暗色粘性水稻土都难于耕作并缺乏养分,本文对此提出了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