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施氮量对超级早稻产量形成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株两优819和陆两优996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超级早稻产量形成、稻米品质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使超级早稻显著增产,株两优819增产的原因是提高了每穗粒数,而陆两优996增产的原因是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2)两组合N 225 kg/hm2处理较N 150 kg/hm2处理显著减产;(3)两组合稻米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直链淀粉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4)超级早稻产量与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呈正相关,与粒叶比呈负相关;(5)随施氮量增加,两组合的氮素累积量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生理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本试验条件下,施N150 kg/hm2能使超级早稻获得较高产量,同时获得较高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机插株行距和氮肥施用对杂交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机插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常规手插株行距处理相比,2个试验点(沙洋、荆州)机插株行距条件下各施氮处理水稻产量均有增加趋势,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但每穗实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2个试验点水稻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各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显著增产。机插株行距下,沙洋(丰两优9号)、荆州(广两优476)2地水稻最佳氮肥用量分别为173.2和176.4 kg/hm2。与常规手插株行距处理相比,2个试验点机插株行距处理水稻氮素吸收量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提高。适宜的氮肥用量条件下,机插株行距可以提高群体的有效穗数,协调产量构成因素,较常规手插株行距在减少氮肥投入的同时能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氰氨化钙颗粒肥在湘南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在湖南衡阳县开展了大田试验,在总施氮量150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氰氨化钙配施比例(0、20%、40%、60%)对晚稻产量、米质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氰氨化钙颗粒肥对晚稻有增产效果,其中配施40%处理因有效穗数显著增加而增产显著;尿素配施氰氨化钙对稻米品质整体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升稻米粗蛋白含量,以配施40%处理效果最好;配施40%和60%氰氨化钙可提高湘南晚稻氮素积累量,配施60%条件下显著提高;配施氰氨化钙可提高晚稻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偏生产力与氮肥农学效率在配施40%条件下最高,而氮肥利用率在配施60%条件下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氰氨化钙配施比例与产量、有效穗数、氮素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在施氮150 kg/hm~2条件下,配施40%氰氨化钙对提高湘南晚稻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高施氮水平和常规施氮水平下,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机插稻的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不同的施氮水平及5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尿素)配施处理,并设置不施氮处理,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并探讨氮素利用和产量与生理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施氮水平、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机插稻拔节、抽穗及结实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以及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与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每穗实粒数及最终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38*~0.69**)。与常规氮肥运筹相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全缓释氮肥施用处理的机插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总量、光合势、叶面积指数、氮肥表观利用率及穗部氮素增加量均显著提高,进而促进增产。【结论】据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表现,机插稻产量在180 kg/hm2施氮水平下较高,且在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比例为7∶3一次性施用时产量最高,较其他氮肥运筹产量高0.84%~26.59%,氮肥表观利用率高0.28%~47.02%,为最优氮肥运筹模式。但不同施氮水平下,随着缓释氮肥配施比例的降低,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物质积累等指标也降低,且在施氮处理为全常规氮肥时最低,均不利于机插稻氮肥利用效率及最终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栽培方式及氮肥施用水平下春玉米植株氮、磷、钾的累积特征及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氮肥增产效果显著,高产栽培方式下产量增加主要来自收获穗数的增加。高产栽培方式下玉米秸秆和子粒中氮、磷、钾含量均显著提高,但各自所占百分比变幅较小。与习惯栽培方式相比,高产栽培方式玉米植株体内氮素利用效率提高15.0%~30.5%,促进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2017,(2):72-81
以F优498为材料,设置淹灌和控制性间歇灌溉方式以及5种施氮水平共10个处理,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水氮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控制性间歇灌溉模式较淹灌模式产量平均提高3.22%,其增产原因是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淹灌模式能够获得较多的有效穗数,从而保证产量不显著降低。与淹灌模式相比,控制性间歇灌溉模式能增加水稻生育后期的氮素积累,促进茎鞘氮素转运,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和灌溉水生产力。综合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淹灌模式下施氮量180 kg/hm~2表现较好,控制性间歇灌溉模式下施氮量135 kg/hm~2节水节肥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杂交中稻植株性状对氮素的响应及其与氮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16个生育期基本一致的高产三系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采用土培的方法,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研究水稻植株重要农艺性状对氮肥的反应的基因型差异、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氮素(肥)吸收利用率(RE)、氮肥农学利用率(AE)、氮肥偏生产力(PFP)、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UEb)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但氮素积累总量(TN)的基因型差异不显著。在两种施氮水平下,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籽粒产量、成穗率、有效穗和经济系数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籽粒产量、有效穗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氮素积累总量与成熟期生物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籽粒产量、成穗率、有效穗、经济系数和成熟期生物量可以作为氮效率筛选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适宜的稻茬晚播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于2019-2021年进行播期(11月1日和11月25日)、施氮量(210 kg·hm-2和270 kg·hm-2)和氮肥运筹(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分别为7∶1∶2、5∶1∶4和3∶3∶4)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施氮量、氮肥运筹组合对不同播期小麦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后适当增加基本苗有利于保持穗数稳定,降低减产幅度,与适播相比两个年度平均减产8.62%。增加施氮量能促进植株各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量,但降低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学效率、氮素生理效率和氮素表观利用率,且导致产量下降;增加追肥比例促进小麦拔节后氮素吸收利用,有利于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表观利用率,但降低氮素生理效率。晚播条件下增加氮肥用量或提高追肥比例能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对硬度无显著影响。在适播条件下,5∶1∶4氮肥运筹有利于协调穗数和粒重的关系,获得最高产量;在晚播条件下,3∶3∶4运筹通过降低基肥比例和提高分蘖肥比例,虽然使穗数略降,但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有利于产量形成。综上所述...  相似文献   

9.
生化抑制剂是调控土壤氮素转化与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明确生化抑制剂对沿淮稻茬小麦的效应,以淮麦38为供试品种,在安徽怀远县稻茬麦田设不施氮肥(CK)、尿素(U)、尿素+脲酶抑制剂NBPT(UN)、尿素+硝化抑制剂DMPP(UD)、尿素+硝化抑制剂NBPT+脲酶抑制剂DMPP(UND)共5个处理,研究了脲酶抑制剂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及其两者组合对稻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子、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U处理相比,UD和UND处理显著提高稻茬小麦产量、植株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UD和UND处理分别增产8.9%和10.7%,穗数和穗粒数同步提高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UN处理产量增加不显著;UD和UND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氮收获指数无显著变化;UD和UND处理降低了小麦收获后耕层土壤无机氮的残留量,显著提高了微生物量氮的含量。综上,在沿淮地区稻茬小麦种植中,尿素配施DMPP或者配施DMPP+NBPT可以有效增加小麦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晚播条件下施氮量对稻茬小麦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安徽省江淮稻麦轮作区域晚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选用当地主栽品种扬麦18和皖垦麦076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分析施氮量对晚播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糖氮比、氮素同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小麦各器官的氮积累量以及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转运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氮素收获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糖氮比值显著降低。小麦的氮素分配比例在生育前期以叶片最高,成熟期籽粒中氮素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其余部位,而小麦的可溶性糖分配比例在生育前期以茎鞘最高,成熟期籽粒较高。在0~270 kg·hm~(-2)施氮量范围内,增施氮肥后,两个小麦品种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均显著提高,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均明显增加。继续增加施氮量至360kg·hm~(-2)时,氮素同化酶活性和产量无显著变化,说明施氮过多对小麦氮素同化和产量无益。土壤氮贡献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推荐江淮区域稻茬小麦晚播条件下适宜施氮量为180~270kg·hm~(-2)偏下限,可兼顾高产及氮素高效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长江流域籼稻品种选育进展及改良策略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根据对1986~2002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长江流域籼稻品种选育在经过“八五”时期的徘徊之后,“九五”以来取得明显进展,平均产量水平比“七五”和“八五”时期提高了12%以上,同时稻米品质明显改善,但整体抗性水平无明显提高。在品种改良中,适当增加植株高度对提高产量有重要的间接促进作用,同时,在保持适度的穗数和粒重前提下增加每穗粒数,对兼顾提高产量和改良品质至关重要。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育种水平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不同密度下苗期分蘖处理对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妍妍  张喆  丰光  王亮  景希强 《玉米科学》2015,23(5):107-111
试验选取当前主栽的玉米杂交种先玉335、丹玉801和丹玉336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密度下分蘖处理对品种根系、株高、穗位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分蘖数量逐渐减少,苗期分蘖对根系的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掰除分蘖能够提升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特别是对玉米苗期株高提升明显,同密度下是否掰除分蘖产量差异不显著。苗期保留分蘖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氮、钾肥对甜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试验研究了氮、钾肥对甜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氮处理的甜玉米鲜穗产量显著高于低氮和高氮处理,而施钾的3个处理鲜穗产量均显著高于无钾处理的鲜穗产量;钾肥过多会抑制甜玉米子粒中可溶性糖、淀粉及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氮肥中以中氮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为最高。氮、钾互作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当地主栽品种南粳9108为供试水稻品种,设置常规肥料和硫酸钾钙镁肥2个肥料处理,研究硫酸钾钙镁肥对水稻分蘖发生、产量形成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钾钙镁肥处理的产量较常规处理的高,增幅达8.29%。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2个处理的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质量差异较小。硫酸钾钙镁肥主要是通过增加结实率来提高产量,结实率增幅达9.32%,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大;硫酸钾钙镁肥处理较常规处理对分蘖发生无促进作用,其高峰苗低于常规处理,但高峰苗后分蘖退化慢,至有效分蘖终止期,其有效分蘖数略高于常规处理,增幅为2.55%,成穗率显著增加,增幅为9.83%。  相似文献   

15.
朱林 《作物研究》2019,(6):547-548,553
以黑农35号大豆为材料,在分枝期和初花期喷施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分枝期和初花期经5种药剂处理后,生根壮苗激活剂增产效果最佳,产量增加381.37 kg/hm^2,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喷施烯效唑产量分别增加189.29和222.63 kg/hm^2,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增产原因是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大豆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6.
棉粕腐植酸肥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棉粕腐植酸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田间试验,以小麦新春38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无机养分和棉粕腐植酸复合肥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和常规复合肥处理相比,施用棉粕腐植酸复合肥小麦的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干物质均有所提高,分蘖和成穗率增加,产量显著提高,与不施肥处理和常规复合肥处理相比,产量分别增加了51.36%和13.56%。  相似文献   

17.
我国油菜育种目标及品种审定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根据国内食用油供求市场和生物柴油开发的需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油菜生产机械化程度的加强,劳动力成本在油菜生产成本比重较大,提出“高效型优质油菜”的育种目标:在双低基础上,进一步改良油菜籽的品质(如:高油酸、低饱和脂肪酸、低亚麻酸),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含产籽量和含油量),全面改良现有品种的抗逆性(抗倒性、耐渍性、抗病性、除草剂抗性和抗裂荚性等),实现油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操作的战略目标。同时,就有关目前油菜品种审定中的问题,如DUS测试和指纹分析、高产与高效以及转基因污染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合理轮作对作物生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明确不同轮作模式和前茬作物对旱地胡麻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胡麻-胡麻-胡麻-胡麻(FFFF)、胡麻-小麦-马铃薯-胡麻(FWPF)、胡麻-马铃薯-胡麻-小麦(FPFW)、胡麻-胡麻-小麦-马铃薯(FFWP)、胡麻-小麦-胡麻-马铃薯(FWFP)和胡麻...  相似文献   

19.
氮素营养对油菜成熟期生物产量的调控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通过不同N肥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N素营养对油菜成熟期地上部各部位生物产量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主茎的生物产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分枝、果序和果壳重以及籽粒产量随施N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在生物产量中,果壳重与籽粒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生产上保证前期主茎和要枝有一定生长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施N以促进后期角果的生长,提高果壳的重量可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0.
在2020-2021年进行两年田间径流试验场玉米大田试验,在玉米进入拔节期时播种覆盖作物,共设置3个播期处理,拔节期播种覆盖作物(T1)、播种覆盖作物延后10 d(T2)、播种覆盖作物延后20 d(T3),不覆盖作物处理作为对照(CK),研究不同覆盖作物播期对径流量、侵蚀量及玉米产量和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不同覆盖作物处理对坡耕地的减流减沙效应,为吉林省东部种植玉米的坡耕地区提供覆盖作物的最适播期,结果表明,黑麦草和红三叶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T1处理的地表径流量较其他两组覆盖处理至少下降18.8%、土壤侵蚀量下降8.8%。覆盖作物处理在中强度降雨下的保水保土作用更为显著,黑麦草和红三叶覆盖对玉米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其中T1效果最好。播种覆盖作物对于坡耕地的减流减沙作用、玉米生长发育和玉米增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