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因该病在1957年首次确诊于美国东海岸特拉华州的甘保罗镇,因此又称之为甘保罗病。该病的危害不仅是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最早在美国特拉华州的甘保罗镇发现,又称甘保罗病。我国于1979年发现该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侵害雏鸡和成年鸡的法氏囊等免疫器官,破坏法氏囊产生B淋巴细胞,导致鸡体液免疫能力下降,使鸡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对ND、IB等疫苗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因该病在1957年首次确诊于美国东海岸特拉华州的甘保罗镇.因此义称之为甘保罗病(gumboro disease)。该病的危害不仅足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fectiousBursalDisease),又名甘保罗病(CumboroDisease)。1957年首次在美国特拉华州的甘保罗市被确认为幼鸡的一种疾病,当时对其病因尚未确定,后来的研究证明,本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  相似文献   

5.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股RNA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发食物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病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因该病在1957年首次确诊于美国东海岸特拉华州的甘保罗镇,因此又称之为甘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传染性囊病、腔上囊病、甘保罗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禽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3~6周龄的鸡,传染快、发病率高。发病后可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和抵抗力明显下降。单独感染该病病程较短,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的传染病,又称之为“甘保罗”病。该病的重要危害在于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弱,使病鸡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氏病疫苗、新城疫疫苗等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给鸡场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8.
稿约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vs Bursal Disease,IBD)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又称为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腔上囊病、甘保罗病,主要表现为粪便变稀、法氏囊及肾脏出现特征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炎、甘保罗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此病在养禽业发达的国家广泛流行,我国也有不少地区发现了此病。  相似文献   

10.
1 疾病概述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OBD)又名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又称甘保罗病,是一种破坏鸡免疫中枢器官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法氏囊肿大、出血、坏死及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该病于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地区的肉鸡群中首次发现,因此又称甘保罗病。  相似文献   

11.
李亚妮 《山东家禽》2013,(10):24-2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又称甘保罗病。法氏囊是鸡的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一旦受疫病损害,造成的危害不仅是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从而影响鸡的免疫应答和抗病力的产生,使病鸡对腺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  相似文献   

12.
鸡法氏囊病又称甘保罗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毒使鸡体的体液免疫中枢法氏囊遭到破坏,影响淋巴细胞的成熟、分化,淋巴细胞大量流失出现免疫抑制,降低了机体对其他疾病的抵抗力,因而成为各种细菌性继发病的根源.研究发现在该病的发病后期使用各类抗菌药物几乎无效,令广大养殖户束手无策,现已成为危害养鸡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13.
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免疫抑制病。该病自1957年发生于美国甘保罗小镇以来,已迅速传遍全世界,在我国的流行也十分广泛。由于免疫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卓  周君 《吉林畜牧兽医》2009,30(10):23-23,25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virus,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Gumboro)镇的肉鸡群中首次发现,因此该病又称为甘布罗病。该病主要侵害3~6周龄雏鸡和青年鸡,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甘保罗病 (Gmborodisease)最初发现于美国特拉华州南部甘保罗地区的肉鸡群中 ,并因此而得名。法氏囊病病毒主要侵害鸡体的免疫器官———法氏囊 ,导致鸡只发病并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本病目前仍是严重危害中国乃至世界养禽业的重要疫病之一。当发生典型的法氏囊病时 ,鸡只精神沉郁 ,排白色石灰渣样的粪便 ;剖检可见法氏囊水肿、充血 ,腿部肌肉有条纹状出血 ,腺胃与肌胃的交接处有带状出血 ;发病急、死亡率高。但是 ,自 2 0 0 2年春季以来 ,山东省济南地区鸡群的法氏囊病多以亚临床的症状发生。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 ,…  相似文献   

16.
杨永增  徐仕忠  孔苗 《兽医导刊》2008,(11):42-44,4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也称为甘保罗病,是全球最为重要的禽病之一.病毒以法氏囊中的B细胞为靶子并毁坏B细胞,因此,严重影响小鸡的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毒损伤雏鸡的法氏囊,可导致免疫抑制,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从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诊断与防控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科学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甘保罗病,简称IBD)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以造成鸡下痢、震颤、异嗜、动作不协调,法氏囊萎缩甚至退化(消失),以及各种程度的免疫抑制,是危害养鸡业发展最重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