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寒地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精确施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适合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的垦鉴稻6号(穗数型品种)和绥粳4号(穗重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裂区设计方法,精确定量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需肥规律、氮肥利用率、肥料配比及施肥时期,确定了最佳施氮水平和施氮技术。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以中肥区、前后期氮肥比例7∶3时产量最高,为9 083.3 kg/hm2,比对照增产58.5%;穗重型品种以低肥区、前后期氮肥比例7∶3时产量最高,为8 750.2 kg/hm2,比对照增产59.7%。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氮处理对不同类型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和不同施用比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对穗重型品种绥粳4号和穗数型品种垦鉴稻6号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穗重型品种在纯氮用量为150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7∶3时产量最高,达8 750.2 kg/hm2;穗数型品种在纯氮用量为128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7∶3时产量最高,达9 083.3 kg/hm2;合理施用氮肥可以改善稻米品质,特别是蒸煮食味品质,本试验条件下纯氮用量为128 kg/hm2时大米的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3.
选用典型的穗数型和穗重型品种,研究肥密因素对寒地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垦鉴稻6号在中等肥力较密(尿素300 kg/hm2、23丛/m2)条件下产量达到682.2 kg/667 m2,高产原因是单位面积获得较多穗数;而穗重型品种龙粳18在较高肥力略稀(尿素350 kg/hm2、20丛/m2)条件下产量达到658.8 kg/667m2,高产原因是穗较大、穗粒数较多。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氮处理对绥粳4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绥粳4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提高绥粳4号的产量,以施氮量162 kg/hm2、基蘖肥和穗粒肥比例为8∶2时产量最高;增施氮肥可提高绥粳4号的加工品质,但食味品质降低;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7∶3时绥粳4号的加工品质最好,比例为10∶0时食味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5.
穗粒肥用氮比例对寒地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生育后期氮肥用量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利用多蘖轻穗型品种空育131和少蘖重穗型品种龙粳21为材料,设置3个用氮水平及4个基蘖肥与穗粒肥用氮比例,研究了基蘖肥与穗粒肥用氮比例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2个品种的产量有所升高,但不同施氮量间差异不显著;空育131的基蘖肥与穗粒肥施用比例为8∶2时产量最高,而龙粳21在7∶3时产量最高。空育131获得高产的原因是群体穗数增多,而龙粳21是每穗粒数增加,从而使群体颖花量增加,产量增加。全生育期用氮总量增加使2个品种的整精米率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明显上升,而使精米白度降低,淀粉糊化特性变劣。中低用氮水平间在出糙率、精米白度、直链淀粉和食味评分等米质指标上差异不明显。生育后期穗粒肥用氮比例提高使2个品种的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而使精米白度降低,淀粉糊化特性变差,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不大。因此,寒地水稻生产栽培管理中,在适宜的氮肥用量(138 kg/hm~2)前提下,控制一定的穗粒肥用氮比例(30%),可以实现高产优质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6.
以当地主栽水稻品种冈优188(V1,重穗型品种)、阳鑫优1号(V2,穗数型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3个氮肥水平处理(N0:不施氮肥;N1:纯氮150 kg/hm2;N2:纯氮195 kg/hm2)研究了水稻生产氮肥需要量与利用率。结果表明:各处理产量变幅为7 170.0~8 011.5 kg/hm2,N1、N2主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为7 839.0 kg/hm2、7 977.0 kg/hm2,比N0分别增产7.7%、9.6%。N2V1与N1V1的平均产量分别为7 944.0 kg/hm2、7 957.5 kg/hm2,表明对于重穗型水稻品种,当前大面积生产的氮肥施用量是适宜的,不宜再增加氮肥用量。  相似文献   

7.
水稻生产氮肥运筹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殿平 《北方水稻》2015,45(2):23-24,34
以北方超级稻铁粳7号为试材,重点分析了水稻生产氮肥运筹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粳7号的实际产量以施纯氮255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8:2处理下达到最高为9 270.1 kg/hm2,以较高的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获得高产;施纯氮210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处理下次之为9 131.5 kg/hm2,以较高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来获得高产,二者产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8.
水稻新品种盐粳188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氮肥运筹对水稻新品种盐粳188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2∶5∶3的B处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颖花数、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占产量的百分比及结实率、氮素利用率均高于其他处理,产量达720.45 kg/667 m2,分别比C(3∶4∶3)、D(3∶5∶2)、A(2∶4∶4)处理增产1.11%、2.93%、7.83%。  相似文献   

9.
合理施肥对杂交粳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民习惯施肥与目标产量法确定的施肥方法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和肥料贡献率低的原因在于氮磷钾配比不合理,氮肥集中在水稻生育前期,与水稻对养分的生理需要不一致所致。杂交中粳稻在肥力水平中等的水稻田,以施氮量180 kg/hm2,N、P、K比例为1∶0.500∶0.667,氮肥的运筹方式以基肥∶蘖肥∶穗肥为40%∶30%∶30%的产量最高,达9 033.3 kg/hm2,比对照增产67.46%,肥料贡献率达到40.28%,比习惯施肥增产4.36%,肥料贡献率达到2.60%,对土壤的依存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龙粳40(龙育0491)是以龙育03-1288为母本、龙粳20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主茎11片叶的早熟品种,稻谷椭圆,稀有短芒。2 a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134.8 kg/hm2,比对照增产7.1%,1 a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929.2 kg/hm2,比对照增产6.6%。抗稻瘟病较强,生育期耐寒性强。稻米品质优良,主要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  相似文献   

11.
水稻新品种通系925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系925是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1997年以通粳288为母本、通系3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特性。2 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313.4 kg/hm2,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4.7%,1 a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642.9 kg/hm2,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5.8%。对苗瘟、叶瘟和穗瘟表现中抗,米质符合三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适于在吉林省通化、吉林、长春、辽源、四平、松原、延边等中熟稻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氮肥用量、氮肥在茎蘖肥与穗肥中的比例、移栽密度3因素对甬优12号的产量及苗穗结构和株叶形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随着氮肥用量穗肥所占比例、移栽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随着与穗肥所占比例的提高而提高,但结实率略有降低;上3叶长度和宽度均随着氮化肥用量和穗肥所占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剑叶长度和宽度与产量呈正相关。甬优12号在施足有机肥(有机氮78.75 kg/hm2)的基础上,以氮化肥用量240 kg/hm2、基蘖肥与穗肥比5∶5或4∶6为好。  相似文献   

13.
以水稻品种盐粳456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方法,探讨了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用比例对滨海盐碱地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确保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数达到收获穗数的前提下,氮肥适当后移,增加穗肥的比例,可协调水稻的群体指标,有效控制分蘖高峰期群体茎蘖数,提高茎蘖成穗率与单位面积颖花量;有利于提高齐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率、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比例。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时,可获得最高单产788.2 kg/667 m2,比5.5∶4.5和7∶3的处理分别增产1.2%和11.9%。  相似文献   

14.
对寒地水稻穗数型品种空育131和穗重型品种龙粳26号进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行距30 cm比24 cm产量高,以行距30 cm、穴距13.3 cm产量最高。穗重型品种行距24 cm比30 cm产量高,以行距24 cm、穴距13.3 cm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淮北地区机插超级粳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淮北地区不同氮肥水平下粳型超级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在大田机插条件下,以常规中熟中粳超级稻和非超级稻(对照)为试材,设置3个氮肥水平即0、225、300 kg/hm2。从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等角度分析不同氮肥水平下粳型超级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超级稻平均产量呈增加趋势,对照产量则是先增加后减少。粳型超级稻最高产量平均值较对照最高产量平均值高10.98%。与对照相比,超级稻在3个氮肥水平下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之相当;群体茎蘖移栽后早发快长,最终成穗率高;拔节前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比对照低,拔节后比对照高,超级稻粒叶比在3个氮肥处理下均高于对照;拔节前,超级稻干物质积累量比对照低,而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对照高7.77%和6.96%;植株氮素阶段积累量和植株阶段吸收速率,移栽至拔节、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超级稻均比对照高。淮北地区粳型超级稻籽粒产量在3个氮肥处理下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优势。超级稻移栽后叶面积指数、粒叶比和光合势较高,最终茎蘖成穗率高;穗型大,群体总颖花量高,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多;生育期相近的中熟中粳超级稻产量高于对照与其较强的氮素吸收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氮肥施入量135.0 kg/hm2、202.5 kg/hm2、270.0 kg/hm2、337.5 kg/hm2、405.0 kg/hm2对水稻新品种盐粳50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增加氮肥施入量,可促进水稻新品种盐粳50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及颖花量、结实率及千粒重的增加,促进水稻增产;若过量增加氮肥施入量则降低植株抗病、抗倒能力,不利于单位面积颖花量及千粒重的增加而造成减产。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N)施入量337.5 kg/hm2的处理获得单产9.46 t/hm2,比4、5、2、1处理分别增产了0.6%、2.9%、5.1%、14.8%。  相似文献   

17.
龙粳431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龙粳48为母本、空育131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626.8 kg/hm2,较对照品种龙粳46增产8.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403.8 kg/hm2,较对照品种龙粳46增产9.5%。龙粳4311具有熟期早、产量高、米质优、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22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  相似文献   

18.
莲稻2号(原代号莲粳0909)是由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莲粳种业有限公司和虎林市绿都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育成的优质、高产、长粒型水稻新品种,2015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生育日数134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450℃左右。为抗稻瘟病品种,耐冷性较强,属于长粒型优质米。2 a生产试验17点次平均产量8 667.1 kg/hm2,比对照品种龙粳21增产8.3%。适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下限旱育稀植插秧栽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究氮肥减量后移对高原粳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并为水稻氮肥减量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常规粳稻品种会粳17号和楚粳28号为材料,设置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处理,分别为CF(当地常规施氮模式,折合纯氮270kg/hm^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用量之比为5∶5∶0∶0)、RPN1(较CF减10%,3∶3∶2∶2)、RPN2(较CF减20%,2.5∶2.5∶2.5∶2.5)、RPN3(较CF减30%,0∶2∶5∶3)、RPN4(较CF减40%,0∶0∶6∶4)和CK(不施任何肥料的空白区)共6个处理,研究了水旱轮作(大蒜-水稻、烤烟→水稻)条件下氮肥减量后移对水稻生长发育、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空白区水稻产量两年均高于8 t/hm^2,施氮后,产量显著增加;与CF处理相比,随着氮肥减量和后移比例的增加,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逐渐增加,纯氮用量最少(162 kg/hm^2)且全部后移至穗肥(m促花肥∶m保花肥=6∶4)施用,其产量最高,增产20%以上,氮肥农学利用率从低于10 kg/kg提高到20 kg/kg以上。氮肥减量后移使稻穗分化期延长,并形成抽穗期功能叶较长、叶长序数(由上而下)为2-3-1-4,高效叶面积率达80%以上,叶面积适宜的高光效群体,促进颖花分化攻取大穗。同时,成穗率提高,具有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构建了水稻高质量群体。【结论】通过氮肥用量及施用比例的优化,能有效减少稻田氮肥施入,提高云南粳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水稻季不施入基蘖肥,供应氮素全部用作穗肥投入最少,产出最多。  相似文献   

20.
吉粳501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1996年以超产二号为母本,以吉玉粳为父本,在后代中通过系谱选择法选育出的优良品种。生育期138 d,在吉林省属中早熟品种,较抗穗颈瘟,2 a区试平均产量8 142.0 kg/hm2,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4.3%,适于吉林省所有生育期在138 d左右的稻区(非地下水灌溉区)种植,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