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我国苜蓿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苜蓿种子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1] 。气候温暖 ,光照充足 ,降雨稀少并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获得高产优质的种子[2 ] 。在分析了国内外苜蓿种子生产的历史及现状 ,总结我国苜蓿种子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如何规范我国苜蓿种子生产 ,从苜蓿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建立优良苜蓿品种更新换代与良种繁育体系、加强优质苜蓿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苜蓿种子质量标准化几个方面 ,阐述了规范我国苜蓿种子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的程序。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北地区苜蓿种子产业化发展优势与对策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我国西北地区发展苜蓿种子产业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而且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生产潜力。由于长期对苜蓿种子生产不重视,苜蓿栽培历史虽然悠久,但迄今苜蓿种子生产同有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种子商品化极低,种子生产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只有加快苜蓿种子产业化步伐,才能改变目前西北地区苜蓿种子生产的落后局面。  相似文献   

3.
孟季蒙  李卫军 《草业学报》2012,21(1):291-295
为了提高苜蓿种子产量和效益,把地下滴灌引入苜蓿种子生产试验,通过对地下滴灌的水盐分布、苜蓿生长特性和种子产量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地下滴灌应用于苜蓿种子生产的可行性和效果。结果表明,在田间相对持水量的65%~80%(W1)水量下,湿润体的体积最大,水平最大湿润半径均为50 cm。垂直最大湿润半径为20 cm。水分能够到达40 cm×80 cm宽窄行播种方式下苜蓿的根系位置;W1处理所得根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25.09 g,显著高于其他试验处理(P<0.01),根重顺序为W1>CK>W2>W3。并且,W1处理种子产量最高,为909.62 kg/hm2,极显著高于对照的种子产量(611.39 kg/hm2)(P<0.01)。说明地下滴灌应用于苜蓿种子生产,能够起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4.
苜蓿与草木樨种子鉴别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华 《草地学报》1996,4(2):121-125
对30份紫花苜蓿和11份草木樨种样进行不同处理后用荧光分析法进行鉴定,以寻求准确、快速鉴别种子的方法。结果表明:经吸胀与切度处理,供试苜蓿种子均可在紫外光下发出白黄荧光,而草木樨种子则不能。该法对苜蓿和草木樨种子的鉴定仅需10小时,与田间鉴定结果一致。用荧光分析法鉴定苜蓿与草木樨种子不仅准确可靠,而且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5.
微波处理对甘肃省4个苜蓿地方品种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芳 《草业科学》2004,21(11):41-43
试验对4个甘肃省地方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天水苜蓿、定西苜蓿、庆阳苜蓿、酒泉苜蓿)进行了不同强度的微波处理,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各苜蓿品种种子的发芽率、根长、芽长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强度微波处理苜蓿种子,种子的发芽率、胚根长、芽长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用这3个指标衡量苜蓿品种抗旱性时,定西苜蓿的抗旱性最强,酒泉苜蓿次之,天水和庆阳苜蓿最差.  相似文献   

6.
不同盐分胁迫对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80,自引:7,他引:73  
梁云媚  李燕 《草业科学》1998,15(6):21-25
对杂花、RS、龙牧、秘鲁4种苜蓿种子在氯化钠、硫酸镁,氯化钙3种盐不同浓度溶液处理下的种子萌发进行研究,观察其发芽率,计算发芽指数Gi。结果表明,低盐浓度对4种苜蓿种子萌发均有促进作用;随盐处理浓度增高,发芽率一般呈下降趋势,但也有例外,不同浓度的盐胁迫下苜蓿种子的适应情况不同.同一苜蓿种子在萌发时对不同盐的适应情况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紫花苜蓿素有“牧草之王”之美誉,是目前全世界种植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牧草。它不但是一种高植物蛋白优质饲料,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养地、肥地的绿肥植物。在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对苜蓿种植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管理粗放,致使种子的产量较低,使种子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为此,为了搞好苜蓿种子的生产,笔者现将苜蓿种子的生产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栽培技术 (1)选地。紫花苜蓿根系发达,人土深,抗旱能  相似文献   

8.
袁柱  孙彦  任逸  冯子蓉 《草地学报》2016,24(4):879-885
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花期叶面喷施浓度为0.25‰,0.50‰,0.67‰和1.00‰的芸苔素内酯溶液,研究其对苜蓿生长发育、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效果,旨为苜蓿种子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适宜浓度芸苔素内酯溶液处理显著提高了生长阶段的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单株花序数量、生殖分配、收获期株高、主茎基部直径、单株荚果重以及种子产量和发芽势。其中浓度0.67‰处理,单株花序数最高,种子产量高达251.82 kg·hm-2,较对照增产78.27%。综合考虑,以浓度0.67‰处理效果最佳,对促进苜蓿的生长发育,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效果最好,0.50‰浓度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9.
田新会 《草业科学》2004,21(9):18-21
用不同浓度黄腐酸对甘肃省4个地方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天水苜蓿、定西苜蓿、庆阳苜蓿、酒泉苜蓿)种子进行处理,测定了发芽率、根长、根粗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用黄腐酸处理各苜蓿品种种子2 h,可增强抗旱性;对酒泉苜蓿和天水苜蓿抗旱性增强的效果优于定西苜蓿和庆阳苜蓿.  相似文献   

10.
以国内外18个苜蓿品种或育成品系为材料,在培养箱中恒温和变温控制条件下.测定了种子萌发和活力状况,讨论了苜蓿种子萌发对低温和变温的反应,比较了苜蓿种子的抗寒性和适应能力,胃论了处理温度、萌发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指出不同苜蓿材料对温度响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施磷、钾肥及微肥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查阅大量资料,讨论了在紫花苜蓿种子生产中,施用P肥可促进根系的发生和生长,促进花芽分化,有利于提高种子产量,增强牧草的抗旱、抗寒性能;K肥可促进枝条的横向发展,使子粒增大,种子产量提高,同时可提高牧草的抗寒、抗旱、耐高温和抗病虫能力。众多的报道论述了B,S和Mo等微肥通过增加紫花苜蓿的花序数/枝条、豆荚数/花序和子粒数/豆荚等种子产量构成因素,来促进生殖生长,提高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12.
苜蓿种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苜蓿种子的形态特点,营养组成,影响其生理变化的因素及种子产量与其他性状的关系。苜蓿为优良牧草,其种子营养价值丰富、均衡,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苜蓿种子在贮藏中的活力与贮藏温度、种子含水量及种子携带真菌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产量与每株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生殖枝荚果数、每荚种子数和千粒质量呈正相关。浓度分别为0.03%的稀土、0.05%的多效唑处理能有效提高种子产量。Cd^2+,Zn^2+,Cu^2+,La^3+,Al^3+等重金属离子在较低浓度下能促进种子萌发,浓度较大时就产生严重的胁迫,离子间的交互作用明显。苜蓿种子的耐盐半致死浓度为0.6%~1.0%,阿魏酸等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3.
施用杀虫剂防治害虫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确使用农药防治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害虫是获得高种子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试验研究了不同防治措施对种子产量、产量构成和主要害虫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喷药防治处理相比,在现蕾期和结荚期喷药防治处理提高种子产量134%,显著提高了结荚花序数/枝条、荚果数/结荚花序和种子数/荚果;与结荚期喷药防治相比,现蕾期喷药防治显著提高了种子产量,更加有效地减少了害虫对种子产量的负面影响,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在不同喷药处理下,结荚花序数/枝条与种子产量、荚果数/结荚花序与种子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4.
对三种不同处理的紫花苜蓿进行栽培试验研究,在田间调查了幼苗高度、密度、鲜草产量、根瘤菌接种数.试验表明,出苗30天后,丸衣化处理的生长高度为22.3cm,极显著地(P<0.01)高于未丸衣化的两个处理.在出苗密度上,播量为5.25kg/ hm^2丸衣化处理的苜蓿与播量为7.5kg/hm^2未丸衣化的两个处理的苜蓿基本相当.在鲜草产量上,丸衣化处理(251.5g/ m^2)低于未丸衣化但亩施复合肥10kg的处理(310g/m^2),但高于未丸衣化亩施消毒鸡粪10kg的处理(158 g/m^2).丸衣化处理后根瘤菌接种率(50.00%)是未丸衣化处理根瘤菌接种率(19.23%)的2.5倍.  相似文献   

15.
甘肃引黄灌区根据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通常在每年固定时期给水灌溉。本试验研究了甘肃引黄灌区不同灌溉次数(2,3,4次)和磷酸二铵施用量(0,180,360,540kg/hm2)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寻找该地区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的合理灌溉次数和最佳施肥量。通过两年的研究发现,灌溉次数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灌溉次数增加反而降低种子产量,2次灌溉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较为适宜,两年的平均值分别为686和891kg/hm2;种子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施用360kg/hm2肥量条件产量最高,两年的平均值分别为631和786kg/hm2;灌溉次数和施肥量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在2次和3次灌溉条件下,施肥量增加显著提高种子产量;在4次灌溉条件下,随着施肥量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2013年,2次灌溉、360kg/hm2施肥量条件下的种子产量最高,为757kg/hm2;在2014年,2次灌溉、540kg/hm2施肥量条件下的种子产量最高,为1019kg/hm2;苜蓿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生殖枝数、结荚花序数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03和0.835;2次灌溉、360kg/hm2磷酸二铵施肥条件为该地区较为经济、高效的灌溉和施肥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紫花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规律,探索合理的施氮肥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处理(0,45,90 和135 kg N/hm2)对敖汉苜蓿和公农1号苜蓿氮素累积量、生殖器官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分配率的动态变化以及种子产量、质量及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产量和氮素收获指数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结荚率、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种子质量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两个苜蓿品种的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分配率的动态变化表现不一致。根据两个苜蓿品种需氮规律可得出,在返青期一次性施氮肥不能满足紫花苜蓿的需氮规律。其合理的施肥措施是:敖汉苜蓿在现蕾期追施45 kg N/hm2,开花期不施,结荚期补施90 kg N/hm2;公农1号苜蓿在现蕾期不施肥,开花期追施45 kg N/hm2,结荚期补施45 kg N/hm2。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赤峰地区苜蓿种子生产田的需氮肥规律及适宜施氮量,为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宁夏地区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的最适合的灌水及施肥量,以‘甘农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4个灌水梯度(900、1350、1800和2250 m3·hm-2),副区为5个肥料梯度(N-P2O5-K2O:0-0-0、9-45-60、18-90-120、27-135-180和36-180-240 kg·hm-2),分别对不同处理的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及种子产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灌水和施肥可以提高苜蓿种子产量,随着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苜蓿种子产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灌水对苜蓿的小花数、花序数、结荚数、种子数、结荚率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经通径分析得出,花序数、生殖枝数、千粒重和结荚率对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在灌水量为900 m3·hm-2、施肥量为27-135-180 kg·hm-2时,苜蓿种子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通过回归寻优模型,得出在宁夏引黄灌区苜蓿种子生产中滴灌的最佳灌水量为2250 m3·hm-2,在当地的土壤条件下最佳施肥量为:氮肥34.44 kg·hm-2,磷肥172.68 kg·hm-2,钾肥230.28 kg·hm-2。  相似文献   

18.
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一年龄苜蓿春播当年即可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生长第2年由于植株花期倒伏造成种子严重减产,其原因是倒伏影响了昆虫的授粉,同时新生枝条迅速生长,削弱了生殖生长的营养供应。倒伏与植株生长发育特点及灌水密切相关。苜蓿根颈逐年增大导致单株枝条数大幅度增加,易造成植株疯长倒伏。对多年龄苜蓿采用切根处理能显著减少单株枝条数,减轻倒伏程度。多年龄留种苜蓿在蕾期和花期避免灌水可减轻倒伏程度,在荚期灌一水即可。苜蓿种子田适宜的建植密度应在5.5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9.
刘香萍  李国良  杜广明  崔国文 《草业科学》2011,28(12):2167-2169
通过对盛花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进行叶面喷施不同质量分数的硼、钼、锌,测定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株高、千粒重、花序数/生殖枝、豆荚数/花序、籽粒数/豆荚等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硼、钼、锌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效应。3种微肥中0.9%硼、0.04%钼和0.6%锌处理对苜蓿种子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种子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6.89%、26.51%和13.8%,其中0.04%钼增产效果最优。同时各处理对花序数/生殖枝、荚果数/花序、籽粒数/荚果等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